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4-01-26杜凤国郭忠玲李庆春王文祥
杜凤国 郭忠玲 李庆春 王文祥
(1.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 132013;2.北华大学研究生处,吉林 13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林业事业的飞速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研究生教育本着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宗旨,加大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增进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1]。我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是一种“在校不离岗”的特殊教育模式,经过2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一学位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对推动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尽管如此,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队伍还很缺乏,大部分教师不具有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教师队伍建设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导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还是由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负责,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无法根本解决,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市场认可度和评价不是很高[3-4]。因此,笔者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在生源选拔、培养方案、基地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论文督导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重视实践与应用的“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创建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重视实践与应用的“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生源选拔优质化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为例,高校要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控制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吸引优质生源;要选派高素质教师到各林业局、林场、科技推广站、林业种苗繁育中心等基层单位开展相关宣传,提高基层单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从而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在招生复试的笔试和面试过程中,要聘请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企业方的专家参与考核,重点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研发能力、推广能力和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这有利于避免研究生复试阶段的笔试和面试走过场、走形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二)培养方案实践化
1.校企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例,高校要根据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与企事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符合生源单位的需要。
2.根据林业技术前沿、生产发展急需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例,要重点设置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经营与高效利用等领域的课程,并强调所设置的课程必须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要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增设选修课模块,将个性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难题相结合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要遵循理论教学与林业技术前沿、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增设选修课程模块,并要求学生按照模块选修课程,从而保证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同时,要将相关的科研成果纳入教材和课堂教学。
4.强化案例教学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为例,要深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例如,在“科技写作”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重点讲授学位论文、学报论文、课题申请、课题鉴定或验收、成果报奖、研究报告等的写作方法,以使学生的研究成果能够顺利发表。
5.逐步完善网络化远程教学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为例,要初步实现部分课程的网络化远程教学,构建网络自学、网络自测、网络考试、网络答疑等互动平台,在实现网络化远程教学的同时加强师生教与学的互动。
(三)基地实践全程化
1.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互利共赢联合培养产业化人才
北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与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特研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吉林省林特产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主要以项目为导向,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搭建了校企共同培养高层次产业化人才的平台。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直接进入该中心参与项目研究。
2.校企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北华大学与吉林省林业厅共建了吉林市二道科研教学实践基地,还与吉林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吉林市林科院、吉林市绿化管理处等多家企事业共同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并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协议。这不仅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而且强化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探索了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
3.充分利用校内外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为例,理论教学主要在学校进行,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教学互动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则充分利用校内外基地开展。校内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吉林省林业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林特产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平台的良好条件开展研究式教学。校外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校企共同建设的基地开展。目前,北华大学已经拥有分布于吉林省东、中、西部的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实践基地、二道基地、乾安基地等多个校外基地,覆盖了吉林省东部的森林区、中部的农牧过度区、西部的荒漠草原区以及吉林省的整个植被类型。布局合理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师资队伍“双师化”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应针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教师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校内外实践基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从校外基地引进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师,通过开设讲座和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促进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案例教学法的推广,而且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2.实施“双导师”制,保证全程指导
为了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高校应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配备“双导师”。一方面,要严格遴选学术水平高、职业背景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另一方面,要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校外实践基地认真遴选具有高级职称和一定学术背景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兼职导师。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以校内导师为主体的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重点负责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实践过程和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从而保证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全程化指导。
(五)考核评价制度化
1.课程考核
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主要安排在寒暑假集中授课和研讨,并辅以平时的网络课程远程教学。因此,高校应采取课堂理论测试、网络课程远程自测、撰写课程论文和专题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学习成绩。
2.实践考核
对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情况的考核主要由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师进行,高校主要是通过建立“重能力、强实践”的考核体系,强调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六)论文督导全程化
1.选题多样化
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多样化,可以是校内外导师正在主持的产业化课题,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发现的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而提出的自主课题。高校应通过学科导师组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进行督导,以实现选题的最优化;同时,在为学生配备导师时,应允许师生双向选择。
2.中期检查
高校应组织校内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联合检查。首先,在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阶段,学生应向自己的导师汇报论文的进展情况。其次,由校内外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应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实践环节和实验过程以及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论文进程进行分类指导。
3.论文答辩
高校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由学科导师组(包括行业内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负责组织答辩。首先,学生在答辩前应提出申请,经导师推荐并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方可进入正式的双盲论文评阅。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采取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申请、应用基础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其次,学位论文的评价应把重点放在论文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上。最后,对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要按照10%的比例实施论文抽审,以有效地保证论文的质量。
二、“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的研发、推广、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会了撰写课题申报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大幅度提升了科研成果推广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2010级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持的课题有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研究专项1项、中央财政林业推广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厅和吉林省教育厅等立项的省级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项,在核心期刊或研究简报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
“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例如,2010级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有近49%的学生毕业后得到单位的重用,获得了职位升迁,其中1名学生毕业后成为2012年省级拔尖创新人才,2名学生毕业后晋升了高级职称。这与他们的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与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密不可分。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对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受到了单位领导的肯定。
(三)社会的认可度逐渐攀升
“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攀升。例如,吉林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红石林业局、露水河林业局、三岔子林业局,吉林省林业厅所管辖的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延边自治州林管局所辖的和龙林业局、汪清林业局、八家子林业局等,以及吉林省所属的林业科研院所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都对北华大学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给予了高度肯定,一致认为“所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科技研发、社会实践、科研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发生了质的飞跃。
[1]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123-125.
[2]秦丽丽.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比较[J].科技信息,2010(19):19-20.
[3]唐焱,侯原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大众科技,2012,14(8):202-203.
[4]张兴平,孙恒,曹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