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饲料与畜产品安全关系
2014-01-26黄建顺高鸿祥韩海梅翁习东
黄建顺 高鸿祥 韩海梅 翁习东
(1.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扬州 225800;2.江苏省宝应县望直港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扬州 2258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畜产品作为重要的动物源性食品,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保证畜产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畜产品安全问题,不仅危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给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出口带来严重障碍,而且对畜牧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农民增收会带来影响。
饲料是养殖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品质对畜产品安全生产及畜产品的品质影响很大,畜产品安全与人民生活更是息息相关。生产无公害或绿色畜禽产品已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1 动物饲料与畜产品安全的关系
1.1 肉骨粉与疯牛病
疯牛病全称为"牛海绵状脑病",是发生在牛身上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与羊瘙痒病类似。发生该病的原因是给牛饲喂了含有患瘙痒病的羊制成的肉骨粉而引起的,该肉骨粉中含有一种奇特的致病因子,称之为“疯牛病因子”。“疯牛病因子”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且是一种异常蛋白质。常规防治疾病的措施对疯牛病无效。疯牛病的传播主要是由于肉骨粉的大范围生产造成的。疯牛病在英国的发生率最高,疯牛病属于“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人类也有这种疾病,称为“克雅氏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综合有关研究发现,患病的病牛,其脑、脊髓、脑脊液、眼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小肠、背根神经节、骨髓、肺、肝、肾、脾、胎盘、淋巴结也具有感染性。人类食用了这些组织或被疯牛病因子污染的其他食物后,通过消化道而感染。感染因子先进入肠道局部淋巴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出现于脾脏、扁桃腺,最后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1.2 二噁英污染
二噁英来源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其中,城市固体废物的焚烧和钢铁冶炼是二噁英的主要来源。二噁英化学性质稳定,与酸碱不起反应,不易分解,不易燃烧,不溶于水。进入机体后几乎不被排泄而沉积于肝脏和脂肪组织中。二噁英属于剧毒物质,其致癌毒性比黄曲毒素高10倍,比氰化钾高1 000倍。二噁英进入机体后,改变DNA的正常结构,破坏基因的功能,导致畸形和癌变,扰乱内分泌功能,损伤免疫机能,降低繁殖率,影响智力发育。
1.3 激素类生长促进剂的安全问题
1.3.1 克伦特罗中毒
克伦特罗是一种化学合成的β-兴奋剂。化学合成的β-兴奋剂种类较多,其中,克伦特罗成本最低,药效最高。克伦特罗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提高动物瘦肉率,降低脂肪沉积,改善饲料利用率,在体内的蓄积性强。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组织和畜产品中易残留,人或动物食用后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加速、体温升高、寒颤等症状。国外在1990年左右普遍使用克伦特罗作为增肉添加剂,其后多次发生因食用含克伦特罗的肉食品而集体中毒事件。我国从未批准在动物饲料中使用克伦特罗,但在前几年饲料和养殖企业使用克伦特罗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多起中毒事件。1999年,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克伦特罗。
1.3.2 其他激素
早年批准在肉牛和水生动物中使用的性激素类促生长剂有睾酮、孕酮、雌二醇、玉米赤霉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等,但碘化酪蛋白因易在畜产品中残留而危害人类健康,已被各国禁用,在我国也列为违禁药物。
1.4 抗生素残留与耐药性问题
自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抗生素对动物促生长作用以来,抗生素添加剂得到了广泛应用,对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方面,抗生素的效果是其他任何饲料添加剂无法比拟的。然而,大量、长期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也确实产生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耐药性问题;二是残留问题。抗生素添加剂的长期使用和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虽然耐药性因子的传递频率非常低,但由于细菌数量大、繁殖快、耐药性的扩散蔓延仍然较普遍,而且一种细菌可以产生多种耐药性。抗生素的残留不仅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风味,也被认为是动物细菌耐药性向人类传递的重要途径。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畜禽健康也构成直接威胁。由于耐药性的产生和药物治疗效果的下降,如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现已成为畜禽常见的传染病;另一方面,长期使用抗生素降低了畜禽机体免疫力,破坏消化道微生物平衡,导致动物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在实际生产中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现状仍是当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中突出的不安全因素。
此外,在饲料中添加的其他药物添加剂还有磺胺类、呋喃类、咪唑类等,这些药物长期超量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生产中只有超量给药才能产生预期效果,结果造成药物残留,增加了疾病防治的难度,同时使细菌耐药性向人类传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1.5 霉菌毒素污染
引起饲料霉变的微生物主要有霉菌、青霉菌、镰刀霉菌等,尤其是黄曲霉菌对饲料原料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夏季高温高湿季节霉菌易生长繁殖,饲料霉变不仅降低了饲料的适口性及营养价值,更严重的是产生多种霉菌毒素,这些毒素对动物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危害最严重。是目前所有致癌物质中毒性最大、致病力最强的一种。其次还有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单端孢霉毒素等,这些毒素除对动物本身有很大影响外,残留在畜产品中的霉菌毒素对消费者来说,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人的死亡。
2 解决动物饲料安全问题,确保畜产品安全的措施
2.1 健全法规制度,联合执法,提高饲料安全
针对饲料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欧盟已明令禁止使用肉骨粉和动物油脂作为饲料原料、禁止使用β-兴奋剂和其他激素类生长促进剂。大部分饲用抗生素也被禁止使用。国际社会对新型饲料原料及添加剂加强了安全性评估,也加强了对饲料、食品及疫病的监控和检测管理,同时制定了畜产品的卫生标准。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饲料安全问题。针对欧洲暴发疯牛病和二噁英中毒事件,及时发布了禁止从欧洲进口肉骨粉和动物油脂的禁令。根据我国饲料安全问题的特点,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和管理办法,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无公害食品标准》、《绿色食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及《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等。同时,改变目前动物食品安全管理分割的局面,建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实行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取消食品监管内外分段管理格局,建立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机制,实行食品管理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的制度。2001年国家启动了“饲料安全工程”,着手建立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和饲料安全监控信息网,完善饲料标准化体系,改善检测条件,加强监控和执法。对违禁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实行重点监控,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所有这些法规和措施的实施使我国饲料和畜产品的安全现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并为将来全面实现饲料和畜产品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加速推广应用新型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开发新型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如植物提取物、酶制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等。确保饲料安全和安全优质畜禽产品生产,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要以研究、开发蛋白质饲料、农副产品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为重点,大力开发非常规饲料,加速研制并推广生态型饲料、大力推动专用饲料科学配方技术,研究不同因素对动物营养需要量影响的定量关系并将其作为营养需要量数学模型变量,精确动态地评定不同条件下动物特定的营养需要量,科学降低日粮营养供给中的安全量及超量供给,减少营养物质的排出。此外,加强生物工程技术及饲料营养理论的研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化在饲料生产和经营中的应用水平。食品安全所采取的系列政策措施将极大地增加实现这一任务的难度,不解决这一难题,畜产品的安全问题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2.3 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加强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畜产品信息可追溯制度,畜牧信息档案必须能够反映动物进入圈舍时间、兽药和饲料使用情况,以及防疫消毒、隔离治疗、休药期、出栏、屠宰、检疫检验、冷却、销售等原始数据,无有效免疫畜禽标识的畜禽一律不准上市流通;出现问题的畜禽,将按标识号码索查免疫档案,并追究有关责任。实践证明,在畜牧业中广泛推广信息可追溯制度对于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实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动物饲料作为人类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原料,其安全问题与畜产品的安全密切关系。饲料中存在的不安全或具有安全隐患的因素很多,某些方面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关注和解决安全问题刻不容缓。然而,解决安全问题并非易事,涉及政治、经济、技术诸多方面的因素,因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当前,只有在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大对动物饲料、畜产品监督管理的力度,实行生产、销售、使用等全程监管,做到标本兼治,给予严厉打击,才能及时有效遏制相关问题的恶化,逐步解决动物饲料、畜产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