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例儿童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2014-01-25尹以昌
尹以昌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院骨三科,云南 楚雄 675000
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因受伤后肿胀,出现张力性水肿,使其手法整复与维持有效的固定较为困难。早期正确的处理,能有效防止再次损伤,防止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及后遗症。本人自1997年6月至2012年9月对1126例手法复位失败和移位较重的髁上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分别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口选择肘内侧、肘外侧、肘内侧+肘外侧、肘后手术入路,内固定物选用交叉克氏针、螺钉、可吸收螺钉。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术后疗效与切口和内固定物的选择无关,但与手术时间的选择、术中准确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以及术后早期正确功能锻炼有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768例,女354例,平均年龄1.5~14岁,平均7.8岁。受伤入院时间2h~12d,多为受伤后1~3天入院。受伤原因:跌伤856例,交通事故248例,他伤12例。骨折类型:伸直型698例,屈曲型438例。尺偏型456例,桡偏型342例,中间型318例。右侧642例,左侧398例,双侧86例。采用肘内侧切口518例,肘内侧+肘外侧325例,肘外侧198例,肘后手术入路45例。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40例,采用克氏针固定1024例,螺钉固定73例,可吸收螺钉29例。闭合性骨折1096例,开放性骨折30例。伴有桡神经损伤45例,肱动脉损伤19例,尺神经损伤11例。本组病例均为新鲜骨折,手术时间为受伤后6h~14d,陈旧性骨折未纳入本组病例。
1.2 治疗方法 麻醉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加全麻,患者取仰卧位,手术切口选用肘内侧、肘外侧、肘内侧+肘外侧、肘后手术入路。肘内侧最常用,术中将尺神经游离出尺神经沟并前置,可避免术后迟发性尺神经炎,在直视下复位,可避免在穿克氏针时损伤尺神经。针对复位困难和复杂的粉碎性骨折,采用肘内侧+肘外侧切口。针对低位的髁上骨折,采用肘后手术入路,将皮瓣向两侧分离至肱骨内、外上髁,游离出尺神经,术中沿肱三头肌腱侧方边缘分离,向前显露肱骨内、外上髁,自肱三头肌腱与肱骨间剥离,显露出肱骨骨折端。不作肱三头肌舌型瓣切断,不作肱三头肌肌腱纵性劈开,也不做尺骨鹰嘴截骨显露,保持了肱三头肌的完整性。肘外侧手术入路:自肱三头肌与肱桡肌及桡侧腕长伸肌间隙分离进入。复位应重点纠正尺偏,防止肘内翻畸形。固定选择内、外侧交叉固定,也可采用内侧或外侧分别穿针固定,或在内侧、或外侧加用第3枚可氏针固定,选择固定具体以手术切口为准。内固定物克氏针为主要的和首选,针对骨折块较大和完整的骨折也可选择螺钉和可吸收螺钉固定。克氏针尾折弯后留于皮外,术后曲肘位石膏固定2~3周,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克氏针视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10~12周拔出。
1.3 评价标准 从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经济方面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Flynn等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1]优: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50,提携角为10~150;良: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100,提携角为5~90;可: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150,提携角为0~40;差: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150,提携角为肘内翻。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月~2.3年,按肘关节功能评价Frynn标准进行评价,优826例,良264例,可22例,差14例,发生肘内翻14例。并发肘内翻患者在术后3年行肘内翻肱骨髁上截骨矫形术,术后经加强早期功能锻炼后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合并神经损伤者在术后3~6月恢复。
3 讨论
3.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发病高峰出现在4~8岁[2]。骨折部位临近肘关节,一旦发生软组织挛缩,肘关节活动度很难恢复[3-4]。治疗儿童髁上骨折的原则是早期准确复位,有效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肘关节功能。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肘关节粘连、骨化性肌炎、关节僵硬。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因发生在干骺端,骨营养丰富,骨折后愈合较快,易发生骨折畸形愈合和骨化性肌炎形成,致残率高。故早期有效矫正骨折畸形,通常采用手法复位、持续尺骨鹰嘴骨牵引复位和切开复位。因受伤后肿胀,出现张力性水肿,使其手法整复与维持有效的固定较为困难。针对有移位、手法复位失败和合并肱动脉、神经损伤的患者,一旦软组织条件允许,应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行神经、血管探查松解或吻合术,防止Voikmann's肌挛缩。术后早期活动,视骨折固定的坚强度决定,如内固定坚强可靠,术后不行外固定,术后3天即开始肘关节伸曲活动,通常术后功能恢复较好。如术后需要辅以石膏固定的时间不超过3周,避免错过最佳锻炼时期、肘关节发生关节粘连、骨化性肌炎和关节僵硬。
3.2 关于术手切口选择 手术切口选择肘内侧、肘外侧、肘内侧+肘外侧、肘后手术入路。肘内侧切口最常用,主要有以下优点:①术中可显露尺神经,可探查尺神经的松紧度,如合并有尺神经损伤或尺神经沟卡压者,行尺神经游离前置,可促进神经恢复和防止术后发生迟发性尺神经炎。②在直视下穿针,可避免因穿克氏针引起的尺神经损伤,尤其是体质肥胖和组织肿胀较重的患儿,肱骨内上髁触不清时。③切口隐蔽,符合美学观点。肘外侧切口便于复位,很多骨科医师喜欢使用。但在盲穿内侧克氏针时,有损伤尺神经的可能,尤其是肥胖和肿胀明显的患者。用肘内侧+肘外侧切口适用于复位困难和复杂的粉碎性骨折,能做到准确复位和固定,缺点是手术创伤较大。采用肘后手术入路,适用于低位的髁上骨折患者。除C3型骨折以外,采用沿肱三头肌内外两侧间隙显露骨折,一般不作肱三头肌舌型瓣切断,不作肱三头肌肌腱纵性劈开,也不做尺骨鹰嘴截骨显露,保持了肱三头肌和尺骨鹰嘴的完整性,减少术后粘连,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3.3 关于内固定物的选择 交叉克氏针固定为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经典疗法,因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为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用克氏针固定有内外侧交叉固定 (2针)、内侧或外侧克氏针固定 (2针)、内侧固定 (2针)+外侧 (1针)、外侧固定 (2针)+内侧 (1针)。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 (2针)最常用,选用单纯内侧或外侧手术切口时,在穿对侧克氏针时多为闭合穿针,有时存在固定不稳的情况,可在切口一侧加一枚克氏针辅以固定,以加强骨折的稳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必须选择适宜的手术对象,即横型骨折,组织肿胀不明显的非肥胖型患儿。以免反复手法整复加重肘关节的损伤和肿胀、内外上髁触摸不清、反复穿针、损伤骨骺、固定不稳和尺神经损伤。对骨块较大且规整,复位较易的,可选择螺钉和可吸收螺钉固定,可减少钉尾对皮肤的刺激,术后可早期活动。螺钉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可吸收螺钉不需再次手术取出,但抗扭力和剪力差。针对合并髁间的T型、Y型骨折和高位髁上骨折,可选择解剖型钢板固定。
3.4 术后辅助固定和功能锻炼 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最易出现的并发症是肘关节发生关节粘连、骨化性肌炎和关节僵硬,导致肘关节不能完全曲伸和肘关节功能障碍,故术后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尤为重要。一般术后都不辅助外固定。术后1~3周自主伸曲肘活动为主,如需辅助石膏固定的固定时间不超过3周。3周后加强被动伸曲肘功能锻炼,一般建议患者家属让患者手握小桶,桶内逐日加水或沙,争取在病人术后3月 (拔出克氏针前)患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本组病例中存在部分患者未按医嘱进行功能锻炼,甚至出现2例患者在术后10周仍未行锻炼,因失去最佳锻炼时间,出现关节粘连、骨化性肌炎,最终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尤为重要,应引起骨科医师的重视。
总之,通过对1126例儿童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可知在行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时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疗效与切口和内固定物的选择无关,但与手术时间的选择、术中准确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以及术后早期正确功能锻炼有关。
[1]陆春.儿童髁上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20):1550-1552.
[2]王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6-1347.
[3]BIount WP.Fractures in children are different[J].CLin Orthop,2000,376:3-5.
[4]Dimeglio A.Growth in pediatric orthopaedics.In:Mrrissy RT,Weinsten SL.Lovell and Winters's pediatric Orthopaedics[M].6thEdit.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2006: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