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气针法的针灸临床应用
2014-01-25郭鑫,王寅
郭 鑫,王 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1 动气针法的概念及渊源
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是指在针刺穴位进行手法操作的同时,让患者主动活动患部肢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动气针法是古代导引术与针刺疗法的结合[1],在中医学的古典文献中,没有“动气针法”这个词,现代的运动疗法与中医学中的导引术有相似之处,但相似并不相同。
动气针法最早见于1975年版台湾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的《针灸经纬》,书中首次提出“动气针法”。董氏奇穴创始人董景昌[2]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故针刺治疗时采用患侧远端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局部按摩或运动,尤其对于疼痛性病症往往能立即止痛。1978年何广新等在《新医药学杂志》正式发表“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针刺——运动疗法”一文,这是动气针法在大陆针灸界报道之中的首次出现。何广新[3]等认为,运动对针刺止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运动具有加强针刺止痛作用、提高止痛疗效的作用。
2 动气针法的机制
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之间,感觉传入与运动传出之间,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4]。国外研究也表明,运动传出对感觉输入具有控制作用,且运动引起的传入对躯体感觉输入也产生抑制性影响。动气针法利用人体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通过针刺配合运动,使感觉传入因运动传出的参与而得到抑制,从而有效地改善疼痛等症状,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运动具有止痛作用。运动引起的传入信息可激活脊髓上位中枢发放下行冲动,加强下行抑制,产生止痛效果。因此,针刺主穴及配穴时配合患部运动,能提高痛阈,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强疏经通络,解除黏连[5]。因此,运动确有其特有的止痛作用,并对针刺止痛作用有明显的协同效果。
3 动气针法的操作和适应症
动气针法操作:(1)首先决定针刺穴道;(2)进针、行针得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动患部;(3)症状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相通,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4)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或不动亦可;(5)对于病变部位不能活动者,如病在胸腹可用按摩或深呼吸即可。
动气针法的适应症广、见效快、疗效稳定而持久,不仅可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及运动系统疾病,而且可以治疗脏腑疾患、神经系统疾患及其他杂症。动气针法可结合传统针刺疗法以及董氏奇穴、浮针、腕踝针、腹针等特种针法,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且疗效显著。
4 典型病案
黄某,女,56岁,2013年5月就诊。右肩疼痛1年多,加重3 d,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查右肱二头肌长头、右肩峰压痛明显,右上肢上举、后伸、外展、内收困难。采用动气针法,取左侧肾关穴、足千金穴、足五金穴,右侧的鱼际穴、三间穴、中渚穴、后溪穴针刺,留针30min,每8min行针1次。行针和留针期间,嘱患者右肩关节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做上举、后伸、外展、内收动作。治疗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明显增加,治疗10次后症状消失,随访未复发。
肾关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下1.5寸,即阴陵泉穴下1.5寸,为董氏奇穴治肩痛特效穴。董景昌认为肾关布有六腑神经,根据脏腑别通理论,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脾与小肠通,又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故取肾关,能促使肩部气机通畅,通则不痛。《标幽赋》曰:“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故取健侧肾关穴。足五金位于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足千金位于足五金直上2寸,尤善治肩凝之不能左右转动及后伸。上臂不能左右抬举,与少阳经相关,两穴均位于少阳经,善于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因此对肩周炎、肩扭伤等原因引起的不能左右抬举及后伸之肩痛,针刺疗效极佳。根据经脉循行需所过和“俞主体重节痛”、“荥俞治外经”原则,加取患侧本经俞穴或荥穴,故疼痛点在肩前内侧取鱼际穴,疼痛点在肩外侧取三间,痛点在肩外侧偏后方取中渚,痛点在肩后侧取后溪。针刺主穴及配穴时活动患侧肩部,能使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起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可显著提高针刺镇痛疗效,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
5 小结
动气针法不同于传统针刺疗法,也不同于头针、耳针、腹针等特种针法以及电针、放血等疗法,它结合临床针刺疗法与运动疗法的优势,将针刺和运动两个重要治疗变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协同作用或增强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针灸疗效。针刺期间运动患部,是使疼痛获得持久缓解的重要因素,针刺配合患部运动可以增加针刺的镇痛效果,提高治愈率。动气针法对针刺止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可显著加强针刺镇痛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樊志杰.动气针法治疗胶骨外上骼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杨维杰.针灸经纬[M].台北:志远书局,1987:60.
[3]何广新,曲延华.针灸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5.
[4]何广新.运动对针刺止痛作用的影响[J].北京医学,1980(04).
[5]郭小云,张敏.董氏奇穴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