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象”理论在中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4-01-25查道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药性中药学药材

付 伟,查道成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 473000)

中药学以研究中药传统药性理论及功效为主要内容,如何在实验中去重现这些传统理论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中药学理论有别于现代科学理论,它建立在一种独特、朴素的哲学基础之上,难以用现代科学实验来重现,因其形成源于千百年来人们对药物的临床实践总结,而基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这种理论必是朴实而表象的,是人们把难以解释的复杂临床疗效与简单的自然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印证,形成带有形象、朴素哲学观点的玄妙理论,这种理论之一即“法象”理论。“法象”将中药的外在自然表现引申到一种深奥玄虚的理论中去,如天麻为治风要药,《本草备要》称其“有风不动,无风反摇,一名定风草”,通俗形象地解释了天麻治风之理。“法象”理论形成于宋代,至金元时已相当成熟,如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张元素的《珍珠囊》都是代表性的“法象”理论著作。“法象”理论虽不是中药学的主流理论,也不能完全解释中药复杂的药性功效,但对于后人便捷、轻松地记忆抽象深奥的中药药性及功效却大有裨益。把这种理论方法应用到中药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记忆中药药性及功效,真正起到以实验促理论学习的目的。将“法象”理论应用到中药实验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简便起见,各略举几例说明。

1 看形态

中药形态各异,古人有“形以治病”的说法。如人参形似人体,故可大补一身之气;补骨脂弯弯如肾,有益肾作用;植物狗脊似脊背,故可强腰膝;桑枝柔韧轻飘,有治上肢痹证、肢体强硬的疗效;蒺藜伏地而生,故可潜阳;而藤类中药蔓生如经络,故可通经治痹;核桃仁形似人脑,故善补脑[1]。

2 看入药部位

中医理论有“皮以治皮”、“心以治心”、“络以治络”、“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藤善通络”、“枝条达四肢”等说法[2],形象地提示我们不同入药部位的中药具有某种特有的作用。如茯苓皮善治皮肤水肿,莲子心善清心火,丝瓜络善治经脉闭阻,橘核善治乳房肿块,青葙子善明目,鸡血藤善舒筋活络,桂枝善治寒痹四肢冷痛。

3 掂分量

中药或轻或重,古人认为“轻则升浮,重则沉降”,所以有诸如“诸花皆升,诸子皆降”之说。如解表药麻黄、荆芥、菊花等皆为草类,质轻主升浮而发汗解表;安神药朱砂、龙骨、磁石等皆为石类,质重主沉降而重镇安神。同为植物,紫苏叶质轻善解表,紫苏子质重善降气;同为石类,阳起石质重入下焦肾经温肾壮阳,海浮石质轻入上焦肺经清肺止咳。

4 尝味道

中药基本理论之“五味”最早源自药材之口尝滋味,《内经》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实验时通过尝药材滋味可联想其功效。如麻黄辛麻,主发汗;酸枣仁味酸,主敛汗;甘草味甘甜,主补气;黄柏味苦、主泄相火坚阴;芒硝味咸,主软坚散结;芦根味淡,主利尿。

5 闻气味

中药材多有特异的嗅味,但历史上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并未形成完备的嗅味理论,至少说未形成像“五味”那样完善的理论,但亦有一些散在的嗅味理论可供实验时参考,如芳香理论、嗅味清浊理论。首先看芳香理论,古人比较看重嗅味的芳香,如明·贾所学著《药品化义》:“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宋·陈自明《外科精要》:“气血闻香则行。”综合历代医家的认识,芳香有行气、开窍、化湿、开胃、避秽等作用,如陈皮行气、冰片开窍、藿香化湿、焦麦芽开胃、苏合香避秽等。其次中医理论认为“气清则升、气浊则降”[3],如菊花、薄荷等气清香四溢,主升发而散在表之热;肉桂、砂仁等气浓浊,主入里而驱在里之寒。

6 观颜色

中医学理论有五色归五脏之说,通过观察药材颜色可体会其功效。如银杏色白入肺,可敛肺平喘;青皮色青入肝,可疏肝理气;灶心土色黄入脾,可温脾止泻;朱砂色红入心,可宁心安神;熟地黄色黑入肾,可大补肾阴。

7 想习性

“介可潜阳”、“虫善搜风”,这些传统中医药理论提示我们,动物药可根据动物不同的活动习性联想其药性及功效。如介类动物珍珠贝等终年潜伏于水底,故珍珠母等介壳类药性多寒而沉降,可清肝火、平肝潜阳;虫类动物如蜈蚣等善钻洞游走,故多有通经络的药效;吸血虫类药如水蛭等则可联想其善破瘀血治癥瘕积聚;蝉昼鸣夜息,且久鸣而不破其嗓,故有治小儿夜啼、风热咽痛失音的作用。

8 想生态

药物的药性功效也往往与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水生植物芦根等多能利尿;不惧严寒生于高原雪线之上的雪莲善温经而止血;附着于阴暗潮湿山石的石韦、采于秋霜之下的桑叶,得环境之凉而性寒,可清肺热止咳;地骨皮取自枸杞之根,而枸杞的根深入地下,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直达黄泉”,故可清阴分伏热而退虚火;桑寄生为寄生类植物,犹如胎儿寄生于母体,故可安胎。

9 总结

在中药实验中,欲从药材客观存在的外在表象认识药物的药性及功效,应全面地将各项自然属性综合起来推理才更有意义。如琥珀,原为松柏的汁液渗入土壤经千百年演化而成化石样药材,因原为汁液,故从水而利尿通淋;其色艳红者(血珀)质佳,故从色而活血散瘀;其最终变为化石样药材,又从石而重镇安神。

在认识药材的自然属性时,有时亦应加入巧妙的辩证哲学观点。如治风要药防风属根类药材,按枝轻而根重、轻走表重入里的说法,防风自有驱内风治风湿的临床药效。但再细观其根质地松泡,实为“重中之轻者”,故又可驱外风治皮肤瘙痒,既重又轻,故更可用于治外风牵动内风所致的破伤风。

不能否认的是,中医是一门模糊科学,中药“法象”理论亦不是中药的主流理论,不能用绝对的观点来认识它。如能镇惊安神者多为矿物药,但远志、合欢皮等质轻的植物药亦有此功;解表药多为质轻的花、叶、枝,但质地坚实沉重的葛根、牛蒡子等亦可解表。其实,药之药性功效是药物固有的特性,与其物质基础(即化学成分)有关,而“法象”理论只是限于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科学认识水平有限而采取的一种肤浅的归纳说理方法,是中医药理论独特性、朴素性的体现,有其局限性,未免不如现代科学那么严谨,只有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它,才能正确运用这种理论,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认识歧途。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1.

[2]邱颂平.论法象用药[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5):47-49.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6.

猜你喜欢

药性中药学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