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德超谈《内经》研习要法

2014-01-25张荣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王冰阴阳五行音义

张荣春,张 蕙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南京 210009;2.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29)

《内经》一书,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临证思维的源泉,为中医人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作为古典医学著作的《内经》,由于文词古奥,义理弘深,加之年代久远,阅读起来较为困难。在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今天,学习名医名师的治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兹将家父张德超根据岳美中、任应秋两位老师的指点,结合笔者学习心得,对《内经》研习方法简介于下。

1 明确各章命题,掌握中心思想

《内经》共162篇,每篇各有其命题的中心思想,而每篇又由若干段、若干节组成,而每段每节无不有其重点旨意。阅读时须一一参透,得其旨意之所在,才能算是读有心得。如《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主要在阐发如何保养真精来延长人的寿命问题,全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说明人类生命的修短,完全决定于自己如何讲求养生之道,绝非幸邀可致。第二段指出养生之道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人都能掌握的。第三段言先天禀赋不完全可恃,最可恃的还是注意讲求养生之道。第四段指出不同程度的讲求养生之道,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较高寿命。其他各篇均应如此会悟贯通,才能逐次窥其全貌。

2 注意文字音义,领会精神实质

《内经》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文字古奥,即同此一字,而音义迥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前一“食”字与蚀通,作侵蚀消耗讲;后一“食”字音寺,作仰求饲养讲。这两句的意思即是说:过度亢盛的阳气会损害元气,元气却依赖于正常的火的饲养。可见同一“食”字,其音义完全不一样。又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易”应读为“施”,施即弛字。《毛诗·何人斯》曰:“我心易也。”释文云:“易,《韩诗》作施。”《尔雅·释诂》:“弛,易也。”释文:“弛,本作施”,是易、施、弛三字,古通用。王冰注为“变易”,便失经义。读《内经》必须注意文字的音义,才能正确理解经文的精神实质。

3 理解一般经文,熟读重要经文

阅读《内经》时,若将书中所有经文都背诵无遗殊难办到,也没有必要。因为各段经文有重点、有一般,即使是重要篇章亦非句句金玉、字字玑珠。同时某些经文意义重复者亦不少,所以学习时,对一般性经文做到一般性理解其精神实质即可,不必过于强记;而对书中重要篇章中的重要经文则须精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各方面的反复说理,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是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精读。其中若干段经文要求能背诵出,才能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指导临床实践且运用自若。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示人根据病机,求其所属之有无真假和盛衰虚实,可以使诊断和治法方剂的选择上有所依据。篇中论及治疗六气淫胜所宜的药物,以及君臣佐使配伍、剂量、服法、禁忌、五味的作用等,为后世治疗学、处方学制定了规范指出了方向应认真精读。

4 参考各家注释,发挥独立思考

《内经》为古典医籍较难阅读和理解,因而注释《内经》者代不乏人。如杨上善、王冰、张景岳、马玄台、张志聪等注家,都能从各自不同角度注释,多能探微索隐,阐发经义,颇多发明(如前所述),这对学习理解经义有很大帮助。各家注释虽各有所长,但又多见仁见智,对经文词义训释非一。如《素问·汤液醪论》“去宛陈莝”一词,诸注殊义。综其大要约有四说:一为指治水肿的原则,如王冰“谓去积久之水物,如草茎之不可久留身中也”。吴崑、高士栻等宗之。二为专指攻逐腹中水气,如马玄台谓:“脉沉则在里宜泄,如去宛积之陈草。”张志聪等人从之。三为治水之要求,如张景岳:“谓去其水气之陈积,欲如斩草而渐除之也。”姚止庵亦承其说。四为去除恶血,如《太素》作“去宛陈”。谓“宛陈,恶血聚也。有恶血聚,刺去也”(“莝”字为衍文)。考此诸说,似以《太素》之解为胜。《灵枢·小针解》谓:“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针刺放血疗法。因水和血有密切关系,“血不利则为水”。故水肿又常在利水发汗无效时,根据病情采用活血化瘀药物往往收到较好效果。现代应用活血化瘀药物为主,治疗急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均有较好效果,即可说明“去恶血”的治疗价值。再从文法上看,“去宛陈”、“开鬼门”、“洁净府”为治水三法,语词结构匀称,文理亦通顺。由上可见,对于诸家持不同说法的注解,必须发挥独立思考,才能深入领悟经文的精神实质。

5 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临床实践

《内经》虽是一部主要讨论医学理论的书,但其理论多半是由实践经验升华而来,且多半是有指导临床实践现实意义的,因而理解《内经》文字应以符合临床实际为准则。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出白,考《甲乙经·卷八第一上》作“汗出”。犹言出汗,因剧烈的疼痛而致大汗也。白与魄,古通用,这里的“出白”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魄汗”同一意义。《淮南子·修务训》亦有“白汗交流”的话。疝证痛而汗出,这是临床习见的事,而王冰注谓“溲出白液也”,便非习见的事实了。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王冰注谓:“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这也不符合临床事实。这个“足”字,只是义同“乃”字的虚字而已。因此学习《内经》的理论,应以能够指导临床为标准。

6 分类撷取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既领悟其各篇的全貌后,还要更深入、系统、分类地撷取其资料,通过分析、归纳,就能把握纲领,为我所用。如前所述,《内经》的主要内容不外阴阳五行、人与自然、藏象、经络等十大类。可按各篇的不同内容分别摘成卡片,各以类从,分别归档。而每一大类中又要分若干分目、子目,使其既细致又系统。如阴阳五行是一大类了,凡《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的文字都应归于这一类,类里分做阴阳、五行两个分目,每一分目里又根据其不同内容建立若干子目,这样便能把《内经》的全部内容具体掌握。掌握之后,无论于治疗科研都有绝大裨益。这实为学习和研究《内经》最不可少的工作。如杨上善、罗天益、张景岳、李念莪等人都下过这番功夫,只是他们都限于历史条件,不能充分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归纳便是了。

最后还须指出,《内经》毕竟是2000多年前的医学著作,流传久远,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灵枢·邪客》说:“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等,则是荒谬的。因此,学习《内经》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的态度,有分析地进行阅读,汲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使其丰富的内容和科学原理得到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猜你喜欢

王冰阴阳五行音义
Analy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错在哪 ?
闲谈为何叫“聊天”
名落孙山
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的形上化及其启示
小猴驱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