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液湿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
2014-01-25刘勤华
刘勤华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441000)
化疗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注各种不同化疗药物后引起的静脉局部出现的色素沉着、疼痛、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硬结的炎性改变,严重者可引起皮下组织坏死,是非中心静脉置管类化疗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其坚持完成化疗的信心,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我院肿瘤科2010年8月~2011年11月采用院内自制黄连液湿敷穿刺处上方部位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1年11月住院恶性肿瘤患者97例,其中肺癌30例,乳腺癌19例,食管癌16例,胃癌14例,肝癌8例,结肠癌7例,鼻咽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卵巢癌1例。男53例,女44例;年龄8~73岁,平均39岁;化疗次数共计644例次。均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按入院单、双日将患者分成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方案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两组皆开始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0.9%氯化钠注射液加入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10min左右,后输注化疗药物。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自制黄连浸泡纱布块,取出后稍拧干(以不滴水为度),将黄连纱布湿敷在穿刺侧手臂上方,外敷范围沿穿刺点以上15~20cm,宽8~10cm,外敷塑料薄膜固定,手臂下方垫一次性治疗巾,以防止黄连液污染衣物,穿刺处留置针针头露在外面利于观察。
对照组使用50%硫酸镁浸透纱布外敷,余同观察组,两组均在4个疗程后观察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观察指标:依照美国静脉输液委员会制订的静脉炎的分级标准。静脉炎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1]。
治疗结果
两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比较:观察组329例次,发生静脉炎52例次,未发生静脉炎277例次,发生率15.8%;对照组315例次,发生静脉炎95例次,未发生静脉炎220例次,发生率30.2%。
两组静脉炎发生的程度比较:观察组52例,Ⅰ级30例,Ⅱ级21例,Ⅲ级1例;对照组95例,Ⅰ级51例,Ⅱ级36例,Ⅲ级8例。
讨论
随着我国疾病谱的变化,恶性肿瘤已经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手术后经静脉给予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经静脉给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疗程长,局部静脉反复穿刺的机械性损伤和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极易引起静脉发红、疼痛、硬化成条索状,形成静脉炎,造成静脉通道建立困难,输注此类药物时首选中心静脉置管,但由于受费用高昂、维护麻烦等限制,未得到全面推广。中医称静脉炎为“青蛇毒”“恶脉”等,认为静脉炎是在输液过程中化学药物损伤或者机械穿刺损伤局部脉络,导致局部血运不畅,血瘀阻滞,津液输布受阻肿胀,不通则痛;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中药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等生物碱,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其煎液具有抑制血小板积聚,扩张末梢血管,改善血循环,促进上皮组织修复的作用。我院制剂室自制黄连液在化疗性静脉炎的早期预防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外敷黄连纱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黄连液不易清洗,湿敷前充分暴露穿刺胳膊,垫治疗巾,并妥善固定黄连纱布,避免污染衣服及被褥。
2.操作前检查患者留置针有无渗漏,操作时动作轻柔,嘱病人轻抬胳膊,以免针头渗漏。
3.冬季在湿敷前应加热黄连纱布,温度以40℃左右为宜,以避免冷刺激,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输注奥沙利铂时可外置热水袋以加强保温效果。
4.湿敷时间不宜过长,以2h为宜,并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一旦出现发痒、发红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湿敷,并外涂抗过敏药物。
5.为方便病人活动,可在外裹塑料薄膜接口处贴上纸质胶带,固定不宜过紧,以免影响患者血液循环。
[1]何瑾芳,欧阳光华,涂婵.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8,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