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学术思想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4-01-25张捷李蕾韦玲许静李丽王艳
张 捷 李 蕾 韦 玲 许 静 李 丽 王 艳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太原030006)
张捷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脑病临床近30年,在继承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师怀堂老教授“治中风独取督脉、夹脊穴”的学术思想下,挖掘中医经典,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通督调神”治疗中医脑病的学术思想,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疗效显著,现将此学术思想之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通督调神”学术思想的形成
所谓“通督调神”即“通督脉,调元神”,此学术思想是张捷主任医师在师怀堂老教授临床治疗脑病验证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师老擅长应用新九针治疗脑病,选取督脉、夹脊为主穴,我们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以“调神为治疗脑病的总纲”,在治疗中风、头痛、眩晕、癫狂、痫证、失眠等脑病及其相关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综观脑病之病位关键在脑,涉及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然与督脉关系最为密切,脑病发生的病理关键在于“脑脉瘀阻”,最终均以不同程度之“神失所用”为表现。因此,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认为:督脉痹阻、脑脉瘀阻、神机失用是脑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所在,故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初步形成了“通督调神”治疗脑病的总纲。
“通督调神”学术思想以调节元神为治疗目的。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神即是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此乃广义之神;狭义之神乃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元神之功能有赖于脏腑功能正常、十二经脉的通调,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脑为元神之府”,督脉不畅、脑脉痹阻、神机失用,可使人体一切活动的主宰、外在表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受制约。表现在精神意识异常方面,临床多见于中风病、癫狂、痫证;表现在思维活动方面,临床常见于呆证、郁证、失眠、头痛。因此,我们认为“神失所用”乃脑病临床表现之本。
“通督调神”学术思想以“疏通督脉”为治疗脑病的主要手段。督脉乃“督领经脉之海”,即总督一身之经脉。《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难经·二十八难》中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是十四经中唯一一条直接与脑络属的经脉,即督脉属脑,同时又总领所有经脉,连接五脏六腑,也就是说,督脉几乎与所有的脏腑经络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如何兴伟认为:督脉为联系脑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桥梁[2]。督脉通则脑脉畅,司神明。师怀堂教授认为,夹脊穴属督脉所主。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针刺夹脊可通调督脉、畅达脑脉之观点,因此,我们认为:疏通督脉是治疗脑病的关键所在,可调节元神,使脑髓通达,运用调神之法,达到调节人体一切外在活动及脏腑功能的目的,即所谓“督脉通、诸经通、脑窍聪”。
“通督调神”学术思想的运用及延伸
我们在“通督调神”学术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临床常见脑病,总结衍生出一系列的脑病特色针法,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即选取主穴:人中、百会、四神聪、大椎、至阳、命门;辅穴:通里、内关、华佗夹脊穴。其针法如“解语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失语、吞咽障碍,“通督醒脑”针法治疗失眠、认知障碍,“解痉纠偏”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通督解郁”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通督泄浊”针法防治脑病。以上所有针法,在针刺之前,均采用师怀堂教授新九针之“梅花针、磁圆梅针两种针具。磁圆梅针之圆头循经叩刺督脉(从命门穴叩至神庭穴),从上而下叩刺双侧夹脊穴(若为中风偏瘫患者,重叩患侧),叩刺程度依患者体质而论,一般用轻、中度手法叩至局部微红为度,重在疏通督脉;梅花针叩刺头部诸经,重叩百会、四神聪及病灶部位,如少阳经、太阳经、督脉。叩刺程度依患者体质而论,一般用轻、中度手法叩刺(体质弱者,选用轻度手法,患者能够耐受为度,中度手法可叩至局部微出血)。对于颅脑手术患者应避开开颅手术部位,此法重在通督调神。
“通督调神”学术思想在脑病临床中的应用
我们运用“通督解郁”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36例,其中痊愈6例,好转13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3]。运用此法早期干预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症40例,治疗组给予此法治疗,对照组不予以心理干预、不进行抗抑郁治疗,两组均予以脑卒中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明显减低,而对照组HAMD评分则降低不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为:脑卒中抑郁早期运用此法干预治疗,从该病的本质出发,标本同治,具有通督调神、行气活血、调理脏腑之功,临床疗效显著[4]。并初步推断其作用机制为:“通督解郁”针法通过刺激外周和脑部感受器,将冲动不断向高级中枢输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建立侧支循环,促进脑内神经递质的均衡分泌,形成新的通路,恢复正常的传递功能,从而实现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整作用[5]。运用“解语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60例,治疗组30例,在常规静脉注射治疗基础上,给予“解语利窍”针法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药物静脉注射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率为6.7%,总有效率为80.0%。“解语利窍”针法具有醒脑活血、疏通经气、通利关窍等作用,使清窍宣达、咽喉通畅,共收解语利窍、疏经通络之功,从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6]。运用“解痉纠偏”针法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将4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24例)和针刺组(16例),两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之上分别进行针药结合治疗和针刺对照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总有效率为91.67%,疗效优于对照组68.75%(P<0.05)。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CSI)均有所下降,治疗组进行针药结合治疗后CSI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SI评分亦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法在于使全身经脉气血得以调和,从而使中风后偏瘫痉挛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有效恢复[7]。此外,“通督醒脑”针法治疗失眠、认知障碍,“通督泄浊”针法治疗高脂血症、高代谢综合征,预防中风等方面亦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结
我们认为,“通督调神”学术思想治疗脑病的机制关键在于:根据不同针具的不同作用部位,临床采用多种针具、多种方法合用,共奏“疏通督脉、调节元神”之功,如利用磁圆梅针的高磁特性循经叩刺督脉、夹脊穴,标本同治,与人体形成一定的磁场效应,其重在疏通督脉、行气活血、调理脏腑,从而恢复督脉对其他经脉气血的统帅作用,使经脉气血运行通畅,进而疏通痹阻之脑脉,促进脑髓修复。梅花针循经叩刺头部诸经则直接作用于脑,重在调节元神,直达病所,从而达到“通督调神”之真正目的。
张捷主任医师通过近30年的临床实践,积累并总结了丰富的中医治疗脑病相关经验,对于“通督调神”学术思想的研究尤为深入,从脑病的发病机制着手认为“神失所用”乃脑病之病机根本,“疏通督脉”是调神之首选,疏通督脉可调节元神,使脑髓通达,即所谓“督脉通、诸经通、脑窍聪”,并根据此学术思想,在师氏新九针特色基础之上,延伸出各种不同针法治疗脑系相关疾病,临床疗效显著。“通督调神”学术思想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身心合一、天人相应的思辨方式,为中医脑病治疗学开辟新的学术观点,丰富了中医临床脑病治疗学内容、方法。
[1]师怀堂 .中医临床新九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3-212.
[2]何兴伟 .中风病从督脉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8):561-562.
[3]李蕾,牛庆强,李丽,等 .新九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3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12-13.
[4]高山,李蕾,杨发明,等 .新九针早期干预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症40例[J].陕西中医,2013,34(10):1382-1383.
[5]李蕾,韦玲,甄世锐 .新九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机制初探[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87-988.
[6]甄世锐,李蕾,韦玲.“解语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462-1463.
[7]许静,李蕾,韦玲,等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1):1402-1403 . (收稿日期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