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1-25苏丽红
苏丽红
(吉林省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吉林 吉林 132013)
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苏丽红
(吉林省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吉林 吉林 13201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单用及分别与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93例,随机分为3组各31例: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口服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控制血糖治疗。观察3组患者在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在控制FBG、2hPBG、HbA1c各项指标达标率方面均取得较好疗效,联合用药治疗组的指标达标率均高于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但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较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结论吡格列酮单用能较好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格列美脲或二甲双胍合用在控制2型糖尿病的血糖方面则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合用组易发生低血糖不良反应,尤以吡格列酮与格列美脲联用为明显。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我院内分泌科于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应用吡格列酮单用及分别与格列美脲、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9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2年1至2013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就医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9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视力减退、皮肤瘙痒,患者均肥胖或超重。如患者伴有严重和急性心力衰竭、酮症酸中毒、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上限2.5倍、存在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合并感染、乳酸酸中毒、严重缺氧、严重肾病或哺乳期患者均除外本研究。93例患者中男54例,女39例,年龄32.5~57.5岁,体质量指数(BMI)在26.90~31.90 kg/m2。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1例:单独应用吡格列酮治疗组,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3.2~57.3岁,体质量指数在26.92~31.86 kg/m2;应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2.5~57.3岁,体质量指数在26.94~31.88 kg/m2;应用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组,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2.8~57.5岁,体质量指数在26.88~31.82 kg/m2。3组患者间治疗前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临床表现等指标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三组患者均给予控制饮食及运动治疗,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口服治疗:起始剂量15 mg/d,如血糖控制不满意,根据病情最大剂量可调整至45 mg/d;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起始剂量15 mg/d,如血糖控制不满意,根据病情最大剂量可调整至45 mg/d,同时给予二甲双胍500毫克/次,1日3次口服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起始剂量15 mg/d,如血糖控制不满意,根据病情最大剂量可调整至45 mg/d,同时给予格列美脲2~4毫克/次,1日1次口服控制血糖治疗。患者均记录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指标变化。定期检测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变化,并及时记录及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8周后如患者监测结果: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9.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三项均达标者为血糖治疗控制达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8周后,测量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3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别为: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血糖控制达标患者25例,达标率为80.65%(25/31),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血糖控制达标患者27例,达标率为87.10%(27/31),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组血糖控制达标患者28例,达标率为90.32%(28/31),3组患者均有较好的控制血糖达标率,联合用药两组患者在血糖控制达标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两组患者分别与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在血糖控制方面比较疗效均有提高,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
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头痛2例,头晕1例,乏力1例,恶心2例;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头痛2例,恶心4例,腹泻2例,低血糖1例;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组头痛1例,恶心3例,腹泻3例,低血糖3例。以上不良反应均轻微,低血糖反应经减少降糖药物及对症处置后反应即消失。未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
3 讨 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糖尿病发病率[1]的逐年升高以及远期并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甚至致残或致死[2],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吡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亦称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强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作用持久。药物进入靶细胞后与核受体结合,可调控多种影响糖、脂代谢的基因转录,使胰岛素作用放大。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吡格列酮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头晕、恶心、腹泻等,与其他类降糖药合用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二甲双胍能使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提高或恢复,能使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代谢功能得到改善,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抑制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格列美脲为磺脲类降糖药,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
本组研究显示,3组药物控制血糖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联合用药治疗组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但联合用药组易发生低血糖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吡格列酮单用即能较好的控制血糖,如与二甲双胍或格列美脲联合应用,则更能使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提高,但在联合用药中,要注意低血糖不良反应的发生,易减少合用药物的剂量。
[1] 潘长玉(主译). Joslin.糖尿病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43-544.
[2] 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28-1029.
R587.1
B
1671-8194(2014)17-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