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思考与展望
2014-01-25周小航王喜军
周小航,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证候”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概括为一系列互有关联的症状总称,通过望、闻、问、切来获知疾病过程中在整体层面上机体的变化,简称证或候。为推进中医证候研究的客观化和规范化,对于其相对应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研究势在必行。自上世纪60年代,邝安堃[1]等就较早开展了相关研究。
1 证候动物模型的分类
1.1 西医病理模型
在临床实践中常可发现某些化合物的毒副作用可造成器质性病变。该类病理生理学变化与某些中医典型证候病理特征相似。
例如赵宁[2]等腹腔注射利血平造成大鼠脾虚证模型,并用四君子汤和理中丸反证该模型,后经指标检测,给药组和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王喜军[3]等先对给药组大鼠连续7日灌胃给予茵陈蒿汤,第8日给药组和模型组同时灌胃给予CCl4(四氯化碳)油溶液,最后对一系列生化指标进行检测,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给药组也能对CCl4引起各项指标的差异进行回调,由此证明此模型被成功复制。刘源才[4]等通过连续14天皮下注射外源性皮质酮,制备肾阳虚模型,给予中国劲酒进行干预。通过对相应指标进行检测,其空白组与肾阳虚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药物能改善肾阳虚模型大鼠HPA轴的功能。
1.2 中医病因模型
此类模型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在动物上施以病因,使此模型的表现与临床主要表现一致,再对模型的体征等指标进行观察,并用与病因相关的治疗药物进行反证,若动物理化指标相应发生改变,则证明该造模方法有效。
徐惠仁[5]通过激怒刺激法复制大鼠肝郁模型,通过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检测,发现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同时大鼠出现撕咬、不思饮食等症状。这与临床中情志不遂以致肝郁,且肝气机失常以致血瘀等描述相符,并用疏肝理气药对此模型进行反证,表明此模型与大鼠肝郁模型相符合。孙福立[6]利用睡眠剥夺法复制大鼠心气虚模型,发现模型组大鼠心率和血压改变明显,证明以此方法建立的模型符合中医心气虚证。李丽琦[7]通过寒冷刺激法复制大鼠血瘀证模型,从血液黏度等指标进行验证,发现模型组均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并且经药物反证,证明此模型与中医寒凝血瘀证相吻合。
1.3 病证结合模型
此类模型是指既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又能在器官上得到明确的病理变化和诊断评价,也就是在动物模型身上同时具备证候和疾病的特征,这种模型在探讨疾病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3.1 多因素复合模型
多因素复合模型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分别或同时采用中医学病因复制证候模型和现代医学病因复制疾病动物模型,使模型动物同时表现出疾病和证候的特征[8]。
例如任建勋[9]等通过不可预知的慢性睡眠剥夺并伴随半高脂高糖复合饮食刺激大鼠,复制了大鼠气虚血瘀模型,发现模型组与空白组血流变学相关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模型大鼠在双参通冠方干预给药后,给药组的各项指标与模型相比均降低。宋红等[10]对大鼠进行大黄泻下、游泳力竭和饥饿复合法复制脾气虚证模型。模型组大鼠经血清木糖浓度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经健胃中药治疗,其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2 从西医病理判断中医的“证”
疾病的病理变化即中医证候,医学检查中的生化指标和病理切片等,一些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医的证存在相关性,并能反映部分中医证的实质。例如佟欣[11]等人在原有黄疸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多因素复合诱导大鼠阴黄证模型,治疗组给予茵陈四逆汤,观察并测定其生化指标等活性和效价,在药物治疗下,证实大鼠的上述指标恢复,故认为此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经得起药物反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阴黄证造模方法。王喜军[3]等人,对给药组按高、中、低剂量分别给予大鼠茵陈蒿汤,于第10日模型组和给药组同时灌胃给予50%(体积比)乙醇5g/kg,连续5天复制大鼠肝损伤模型。观察生化指标的变化,发现模型组与给药组相比,生化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对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模型组肝脏出现肝损伤,给药组也出现肝损伤,但与模型组相比程度明显减轻。故认为成功复制此模型,且茵陈蒿汤具有良好的保肝作用。
1.3.3 在中医“证”的基础上建立西医“病”的模型
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六淫、饮食、情志、劳倦等中医特有的致病因素建立中医病因证候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药物或是手术等方法,建立西医疾病的模型。例如何军峰[12]等人先通过喂养大鼠高脂饲料4周,诱发心血管的病理改变,此基础上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最后再给予强的松龙和肾上腺素,并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测等观察,模型组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复制是成功的。王建[13]等采用老年Wistar大鼠,结合饥饿、疲劳等因素复制气虚血瘀模型,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复制脑缺血模型。模型组血液流变学等一系列微观指标的变化,均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并对此模型用中药复方制剂脑通络进行反证。认为此气虚血瘀脑缺血模型复制成功。
2 发展与前景
无论是西医病理模型还是中医病因模型模拟中医证候的研究,都可单独阐明某种病因的单独作用,但不能体现现实生活中疾病发生的复杂性和中医单一病因的复杂性,所以这两种模型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虽然看似全面的模拟中医发病根源,但是由于变量多,可控性和可重复性都较难把握。因此,如何使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如何提高模型的重现性都将成为发展趋势。要做出理想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我们应阐明宏观信息与微观指标的联系同时建立“以方测证”,从这两部分入手。例如Ping Wang[14]等应用UPLC HDMS对大鼠肾阴虚模型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对其尿液进行检测后发现肾阴虚组与模型组代谢轮廓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应用六味地黄丸后使上述代谢轮廓回调至正常水平。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不应仅局限在单独的局部生理的改变,还应结合系统生物学,联合多种组学、谱学,借助多系统,研究实验整体在证候模型中的改变,观察整个生物系统在DNA、mRNA、蛋白质、代谢物之间复杂的生物过程。方便科学工作者从整体角度印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推进对中医理论的观察,探索和研究,深入揭示“证”本质的研究。
3 展望
20世纪中叶至今,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不断发展成熟,思路也日渐开阔。成熟体系的建立和成功案例的不断复制与创新对中医药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该类模型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本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期望能不断改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传统中医理论与特色相适应的手段,并不断完善,为提高临床实验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提供支持。
[1]邝安堃,丁霆,陈家伦,等.阳虚(甲状腺功能减退)和阴虚(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血浆环核苷酸的对比[J].中医杂志,1979,20(7):21-24.
[2]赵宁,贾红伟,张皖东,等.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证候属性[J].中医杂志,2008,49(5):449 -452.
[3]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刘源才,杨跃军,沈自尹.中国劲酒对肾阳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12):1080-1084.
[5]须惠仁,傅湘琦,向丽华,等.肝郁证的动物模型研究-激怒刺激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1,32(6):364.
[6]孙福立,李德明.试用睡眠剥夺法建立心气虚的动物模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35 -38.
[7]李丽琦.三种血瘀模型红细胞膜生物学差异性及寒冷剌激血瘀模型方证相关实验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8]赵辉,王键.试论多因素复合制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思路[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5):57 -59.
[9]任建勋,林成仁,徐立,等.双参通冠方对多因素复合刺激诱导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5):100 -102.
[10]宋红,郑小伟,王颖.多因素复合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及以方测证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3):136 -139.
[11]佟欣,王喜军,孙晖.茵陈四逆汤对阴黄证大鼠的治疗作用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87-92.
[12]何军峰,谢梦州,田浩梅,等.2型糖尿病心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心血管指标病理改变的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365-1367.
[13]王键,赵辉,李净,等.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1,9(4):216 -220.
[14]Ping Wang,Hui Sun,Haitao Lv,et al.Thyroxine and reserpine - induced changes in metabolic profiles of rat utine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Liu Wei Di Huang Wan detected by UPLC - HDM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10,539(3):6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