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良石教授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经验

2014-01-25阮清发康旻睿康素琼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5期
关键词:黄疸型疫毒热毒

阮清发 康旻睿 康素琼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已故康良石教授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在中医肝病领域享有“南康北关”的盛誉。康老临证上有许多鲜明特色,既应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临证分析,又结合现代病因学探索病毒性肝炎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著名的“疫郁”理论。笔者通过学习继承和应用临床实践,将康老诊治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学 “黄疸”、“胁痛”、“肝热病”等病范畴。康老从《温疫论》中“温疫四时皆有”、“能传染于人”、“无问男妇老幼皆能发”、“疫邪感受有轻有重”、“从口鼻而入”及“先伏而后行,感久而后病”的描述,认为病毒性肝炎从感染至发病的规律与温疫大同小异,阐明了肝炎病毒属湿热疫毒乃全身感染,“伏邪”含藏于营血之间,以肝脏为主要侵袭的器官;而肝有“多气易郁”的特点,由疫毒而导致的肝病,属于“因疫而致郁”的疫郁之证。

康老认为该病除有“疫毒内伏”因素之外,多由平素作息无常、劳累、饮酒、情志失调等因素所诱发,并认识到急性病毒性肝炎有和瘟疫相似“外解、内陷、分传”的传变规律。其中热毒内陷则全身邪火燔肝、损脾、伤肾、传心可致急黄、疸胀、癃闭、血证、厥脱等重症;而分传有“表里分传”和“但里不表”两大类型。“表里分传”有“先表后里”、“里胜于表”的区别;但“里不表者”根据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又分为气郁、湿热、热毒、湿浊4个证型。

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的过程,既具有瘟疫的发病规律,亦含有“六郁相因”的病机演变,并有其特点。如表现为但里不表的4个里证本身就有 “气郁与湿热相因”及“湿与热相因”的病机演变。如气郁里证,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液不能宣通,蕴积酿生湿热而演变为湿热里证;湿热里证,当热毒、湿浊得以越泄,而肝之疏泄、升发等功能尚未恢复者,犹可见气郁里证的存在。而湿热里证,若相火内动,证从热化,常演变为热毒里证,病情相对亦发展较快,甚至发生热毒内陷之急黄;若患者脾胃阳虚,气郁湿滞,证从湿化,可演变为湿浊里证,湿性黏滞缠绵,病情胶着,发展相对缓慢。

2 辨证论治经验

康老根据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将该病分为早期、进展期和恢复期,并将常见证型贯穿在各期辨治;便以临诊掌握应用。

2.1 早期 (湿热夹表证) 表里分传者为温疫常见的传变方式,常见有恶风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鼻塞、浊涕或风疹等表证;疲乏无力,胁胀胁痛,脘腹痞满,纳呆厌油腻,恶呕便溏诸里证。表里分传包括两种:先表后里证即表证先见,表证解后里证逐渐出现;里胜于表者上述表里证并见,里证是随表证改善、消失而更加明显,且由轻而重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赤如浓茶,舌偏红或红,苔黄厚腻,脉弦或滑数。故先表后里证多见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而里胜于表者常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上或解表为先、兼清里或清里为主,兼解表各有侧重,方以银翘散和栀子根汤为主化裁,并各有主次。

2.2 进展期 早期病例在表证解后进入本期,有部分病例可不经表里分传的阶段直接进入该期。根据疫毒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及临床表现分气郁、湿热、湿浊、热毒辨证治疗。

气郁者多见神气抑郁,善太息;脘腹痞满,饭后较甚,矢气则松;胁胀串痛,关节串痛,运动后则较减轻;大便不爽,脉弦或细弦。治以行气通滞为主,利湿清热为辅,方选橘叶栀子根汤。湿热者沉困无力,胁腹胀闷,纳呆,厌油腻,大便秘溏交加,身目尿黄、其色鲜明,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滑或弦数。治以利湿清热为主、行气通滞为辅,方选加味栀子根汤。热毒者身目发黄,其色鲜明,小便短赤如浓茶;胁痛拒按,脘腹灼热痞满,易怒心烦,口渴喜饮或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糙,脉弦滑数。治以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方选解毒栀子根汤。湿浊者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头重口淡黏腻,纳呆恶呕、便溏或时泄泻,或轻度黄疸,疸色不鲜,舌胖嫩、淡红,苔白腻或厚腻,脉滑或濡或缓。治以宣通三焦,分消湿浊,方选加味三仁汤,即三仁汤合栀子根汤化裁。

2.3 恢复巩固期 此期肝功能等检查基本趋向正常,而中医的异常脉证仍存,强调继续治疗巩固疗效,结合患者体质因素,调补肝脾肾为主,祛邪为辅。方选参苓白术散或四白汤(淮山药、茯苓、莲子、芡实)健脾利湿;或用制何首乌、当归、白芍、丹参等养血补肝;或用石斛、黄精、女贞、枸杞、肉苁蓉等补益肾阴肾阳;同时续选用绵茵陈、栀子根、蛇舌草等清热利湿解毒之品以祛余邪。

2.4 用药经验 康老认为湿热疫毒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因,黄疸型和无黄疸型皆属湿热疫毒所致,但伤人有气血轻重之别。黄疸型者湿热较重,多偏于血分,病位较深;而无黄疸型者湿热较轻,多偏于气分,病位较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贯穿整个病程;康老创栀子根汤系列方治疗该病,疗效显著。栀子根汤以栀子根、蛇舌草、郁金、茵陈蒿、玉米须等组成,其中君药栀子根,为闽南地方草药,味甘淡,性寒,归肝、三焦经,其主要功能为清利湿热,泄三焦,清肝、利膀胱湿热,特点是口感较好,重用不伤脾胃,易为患者所接受,用量多为30~60 g;蛇舌草、郁金相须为用,加强栀子根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凉血活血之功;配伍玉米须、绵茵陈等共奏清泄三焦之火,利膀胱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本方用药多归属肝胆诸经,其清利肝胆湿热作用强。临证在栀子根汤基础上化裁以应各种证型,或加疏风解表,或加疏肝理气,或加重清热利湿凉血,或加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或加辛香化湿、淡渗利湿,疗效显著。

康老在治疗上注重清热利湿解毒的应用,但方剂中却少用苦寒直折之药,常配以健脾和胃之品,其既可有效防止清利寒凉药物损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又可预防肝木乘脾,致使湿困脾胃,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功能日衰,而致肝病迁延不愈。体现了《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辨治特点。临证所见“阴黄”患者乃湿热疫毒加于脾阳不振,寒湿内蕴之躯或过用苦寒之剂伤及脾阳而致;治疗须清热利湿、温脾化湿并用。

2.5 用药途径 康老临诊中给药途径灵活,若见患者呕吐明显,饮食不受,更不接受中药汤剂,可先予相应中药汤剂保留灌肠,待腑气通畅,胃气下行后可改汤剂口服。此外善用各种外治之法。如湿热里证见黄疸者,用南瓜蒂研粉,每次0.3 g,搐鼻,当流黄涕,每日1次,连续3 d,有辅助退黄作用;若湿热里证见胁痛者,可用琥珀膏外贴,每次贴12 h,隔日1次,有清热利湿止痛之功。

2.6 饮食起居调护 康老注重患者的起居饮食调摄,要求避免劳累(包括房劳)谨防“劳复”,劳则耗气伤脾,易使湿、食郁而不化,郁而生热,湿热复聚,使疾病加重或反复;要求节制饮食,指出若认为病后体弱而过多增食滋补,将阻碍脾胃的运化,痰湿内生,易致肝癖(肝炎后脂肪肝)而使肝功持续异常;要求谨防外感发热,感冒发热则肝阴损伤加剧,热势笃增,湿热易化火而使病情加重。

3 预防传变

康老在该病临诊中强调“两预防”,即预防重症化和慢性化。

3.1 预防重症化 疾病早期对急性者的分传表证,则及早取微汗以祛邪从表而解;但里不表证,及早应用凉肝胆、泻三焦、利膀胱,导邪从水道而去,邪有所出路以防疫毒内陷,皆可预防急黄(肝衰竭)之发生。疾病进展期见湿热及热毒者,在清热利湿等治疗基础上及早用重剂泻火解毒、凉血救阴,直折肆逆之肝火,通泄三焦的热毒,拯救受逼之营阴,以防“火热愈漫,毒陷愈深”,控制急黄变生。

3.2 预防慢性化 “预防慢性化”贯穿进展期和恢复期。疫毒邪留于肝与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从急性向慢性发展的主要病机。当肝炎疫毒伏郁里发时,重在清里解毒,予以栀子根汤系列方以尽早导邪从里清利,是防止邪留于肝向慢性肝炎发展的要领。若兼见肝郁脾滞者,选用藿枳汤以防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停痰致瘀而发展为慢性肝炎;兼见肝郁化火者取金橘汤泄热降火解郁养阴,湿热化火者用大芩连汤清利解毒,两者可防止肝火耗劫营阴,熬痰铄瘀而致慢性化。此外恢复期调补肝脾肾为主、祛邪为辅的原则皆是防治肝炎向慢性发展的关键。

4 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47岁,以 “发现肝功能异常3 d”于2011年3月28日入院。患者3 d前因饮酒后出现“荨麻疹”而就诊外院,发现肝功能异常,随后转诊厦门市中医院,复查肝功能损害加重而住院,辰下:觉稍乏力,纳可寐安,二便自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自诉每年体检HBVM均阴性。有长期饮酒史。查体无阳性体征。肝功能:TB 27.1μmol/L,DB 9.9μmol/L,ALT 2422U/L,AST 1350 U/L,GGT 341 U/L,ALP 166 U/L;HBVM:HBsAg(+),HBeAg(+),HBcAb(+)。 B 超:慢性肝实质损害伴肝内实性稍强回声结节。入院后查HBV-DNA 2.55×105copies/mL,HBclgM(+)。 甲丙戊肝抗体(-),AFP及PT正常。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无黄疸型;酒精性肝炎。缘于患者平素嗜酒醴,湿热内蕴,伤及肝脾,复感湿热疫毒而致。证属湿热内蕴里证,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凉血;方选加味栀子根汤化裁:栀子根45 g,郁金 10 g,蛇舌草 15 g,玉米须 20 g,茯苓 15 g,赤芍 15 g,丹参 15 g,玄参 10 g,藿香 10 g,柴胡 10 g,生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并予甘利欣注射液、谷胱甘肽及肝水解肽等保肝治疗。上方加减服16剂后复诊,症状平顺,舌略红苔薄白脉弦滑;肝功能明显好转,方契病机,邪气受挫,正气损伤,治继前法,酌加健脾,药予栀子根30 g,郁金 10 g,蛇舌草 15 g,玉米须20 g,茯苓 15 g,赤芍 15 g,丹参 15 g,玄参 10 g,藿香10 g,太子参 15 g,黄芪 15 g,生甘草 5 g。 其后复查HBVM:HBsAg(+),HBeAb(+),HBcAb(+),HBV-DNA(-);上方续服9剂后于2011年4月26日带药出院,出院前肝功能:ALT 91 U/L,AST 30U/L,GGT 156U/L。随后门诊随访,2011年5月10日门诊复诊时,症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尺弱。考虑湿热残留,脾肾亏虚,治守益气健脾温肾,兼清湿热余邪,处方:栀子根15 g,郁金 10 g,蛇舌草 15 g,玉米须 15 g,薏苡仁 15 g,黄芪30 g,炒白术 10 g,丹参 15 g,藿香 10 g,淫羊藿 10 g,肉苁蓉 10 g,麦芽 10 g,砂仁 5 g,甘草 5 g,上药加减间断服用 3个月。5月19日肝功能复常,HBsAg(-),HBeAb(+),HBcAb(+);持续随访。同年 7 月 30 日及10月6日两次复查HBsAb阳性,分别为17.398m IU/mL,55.462m IU/mL;病告痊愈。

猜你喜欢

黄疸型疫毒热毒
茵陈蒿汤治无黄疸型肝炎
惊闻疫毒(新韵)
从“寒湿疫毒”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两手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热毒宁注射液中金银花和青蒿干燥工艺过程的批放行标准
热毒宁注射液栀子中间体生产过程中4种成分的测定
关于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治疗的研究与分析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