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的储存当防变异

2014-01-25徐丽珍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6期
关键词:变色霉菌储存

徐丽珍

(山西省交城县中医院,030500)

中药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的相互作用下,会逐渐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出现发霉、虫蛀、变味、泛油等现象,直接影响中药的质量和疗效,这种现象就是中药品质变异现象。下面谈谈中药储存和运输中的几种变异现象。

中药储存中的变异现象

1.霉变:即中药表面或内部滋生霉菌的现象。由于空气中存在着许多真菌孢子,当中药储存不当,温度(20~35℃),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有足够的营养(如中药含有蛋白质、淀粉、糖类,即黏液质)条件下,落在中药表面上的真菌孢子就会萌发生长菌丝,从而分泌酶来溶蚀药材的组织,使药材表面的有效成分破坏,失去药效。易霉变的中药如人参、山药、菊花、金银花、薏苡仁、党参等,所以在储存时要控制其温度和湿度,根据其性质分类存放,分冷库(-4℃以下)、低温库(0~10℃)和常温库(10~25℃)。

一般常见的霉菌有黑酵菌、云白菌、绿霉菌、蓝霉菌等几种。其中有些真菌的发育主要由孢子产生分枝样的菌丝,变成菌丝体,产生气生菌丝,菌丝为棉絮状、毛状、网状或粉状,其中与中药发霉关系比较密切的霉菌有毛霉、根霉、黄曲霉、黑曲霉、灰绿青梅、黄绿青梅、镰刀霉、刺黑乌霉、念珠霉、葡萄状穗霉等。

霉菌是指真菌中不形成大的子实体的全部丝状菌类,常寄生于有机体或腐生于粮食、食品、中药或其他产品上使之发霉变质,有的霉菌还可产生毒素,危害人与动物的健康。如黄曲霉素、杂色曲霉素、黄绿青霉素、灰黄霉素等。人们一旦服用发霉的药品,就可能由于霉菌毒素而引起肝、肾、神经系统、造血组织等方面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癌症(如黄曲霉素等)。防止中药发霉对于我们每个药房工作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在“黄梅季节”很多中药都易霉变,所以必须了解发霉的原因和一般规律,认真做好预防工作。

中药发霉的主要原因:中药发霉的起因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许多真菌孢子,当其落在中药表面后,在适当温度和湿度下萌发菌丝,从而分泌出酶来溶蚀药材组织,并促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被破坏,失效或降低药品的价值。

中药发霉的主要原因有:①中药内有养料可供霉菌寄生。②受潮湿影响,中药储存过程中仍易吸湿,特别是梅雨季节,空气潮湿,中药易从外界吸湿,助长了霉菌的生长、繁殖,导致中药霉烂变质。③中药本身“发汗”。中药当受到闷热时内部的水分就会蒸至表面,即“发汗”,从表面深入到内部引起中药霉烂。④生虫后引起发霉。中药被害虫蛀蚀后,害虫产生代谢产物,散发热量,从而使中药温度升高,湿度增加,引起发霉。

2.虫蛀:虫蛀是指昆虫进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作用,使药材空洞破损,被虫的排泄物污染,严重影响中药疗效,以致不能药用。

害虫的主要来源:原药材在产地收取加工时处理不善,采收中受到污染,干燥时未能杀灭,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就会复活。15~32℃是害虫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所以,以防为主,温度在15℃以下是防虫的关键温度。

在运输过程中,更易感染害虫。储存保管不当也会被感染。

常见的中药害虫有谷象、米象、大谷盗等10余种害虫。由于原药材采收加工或运输过程中被污染,潜伏了害虫,库房内外的清洁工作做得不好很容易染上害虫,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蛀蚀中药。如种子类、果实类中药被虫蛀后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疗效。

为了保证中药的安全储藏,要分类存放,定期检查,保证干燥,做好各项养护工作。

3.变色:许多中药由于自身含有花色素,不但表现出美观的外表,而且也是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标准之一。中药在采收加工、储存过程中,如果保管养护不当,就会使中药本身的固有色泽改变,甚至失效。其变色的主要原因是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不稳定,或由于酶的作用而发生氧化、聚合、水解等反应而产生新的有色物质使中药变色。也有些杀虫剂或硫黄熏后可使中药退色,使中药因变色而失去药效,所以防止中药变色尤为重要。

易变色的中药如金银花、月季花、玫瑰花、代代花、红花、款冬花、菊花、腊梅花、扁豆花、红花、山茶花、槐花、莲须、莲子心、橘络、佛手片、通草、麻黄等含有花色素,属黄酮类化合物,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若过多受日光照射,花色素不稳定,易被破坏,褪色而变浅变白,或长期与空气接触,自身吸湿氧化使颜色加深。其中玫瑰花、款冬花、扁豆花、莲须、佛手片等更易变色。

4.泛油:是指中药的油质溢于中药表面的现象。含有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糖类等较多的中药在温度和湿度较高时出现的油润、发软、发黏、颜色变鲜等都称为“走油”或“泛油”,此时常伴随变色、变质的现象产生。

常见的易泛油的中药如桃仁、杏仁等,出现内外色泽加重加深,油质渗透外表,具有异味。另外是黏液质多的药材,如天冬、党参等,质地变软,外表发黏,内色加深,但无油哈气;再是动物类药材,如刺猬皮、九香虫等,躯体易残,色泽加深,外表呈现油样物质。

泛油的原因有多种:①中药本身的性质:中药储存过程中的泛油现象与其本身的性质有决定性的联系。一般含脂肪油较多的种仁类如柏子仁、桃仁、杏仁、郁李仁、黑芝麻、酸枣仁等,含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如麦冬、天冬、黄精、枸杞子、党参等都较易走油,故在储存这类中药时应特别注意做好防走油的工作。②温、湿度的影响:当温度高时,中药的油性物质就容易外溢,故对易走油的中药不宜用火烘烤,只能晾晒,以免受高温后走油。同时如含水分过高,中药本身释放出的热量,加上中药包装的堆积,热量无法逸散,导致走油变质,所以中药必须防潮、防热,宜置阴凉干燥处存放。③储存保管不善,中药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油哈气味,通常叫“酸败”。由于中药的脂肪氧化酶和微生物、光线、温度的共同作用,使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者又氧化而生成酮酸并形成低分子酮、醛、臭氧化物和酸,使油脂发生哈气。

常用的中药泛油分为两类:①极易泛油的中药:天冬、麦冬、党参、牛膝、板蓝根、柏子仁、当归、胡桃仁、使君子、肉豆蔻、枸杞子、郁李仁、苦杏仁、甜杏仁、桃仁、蜈蚣、乌梢蛇、蕲蛇、蛤蚧等。②较易泛油的中药:太子参、北沙参、天葵子、九节菖蒲、巴戟天、防风、胡黄连、白术、红芽大戟、知母、桔梗、百部、紫菀、独活、锁阳、前胡、肉苁蓉、黄精、川芎、玉竹、云木香、苍术、火麻仁、巴豆、黑芝麻、白果、橘核、枣仁、瓜蒌仁、莱菔子、肉豆蔻、砂仁、草豆蔻、金樱子、桑葚子等。

5.中药的散气变味:即中药含有易挥发的成分(如含挥发油),因储存保管不当造成挥发损失,使中药的气味发生变化,使其失效。中药具正常气味,久储或养护不当就会引起中药气味的散失,甚至失效。常见的如乳香,受热易变软变形;芒硝易风化失水;全蝎含盐易潮湿,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发生变化。含挥发油的药品甚广,如根类药当归、木香、藁本、独活、白芷、防风,根茎类如川芎、生姜、羌活、苍术等,花类药材如玫瑰花、丁香、番红花、金银花、月季花等,果实种子类如茴香、花椒、吴茱萸、香橼、枳壳、枳实、广陈皮、青皮、白豆蔻、砂仁、肉豆蔻,草类药如藿香、薄荷、荆芥、茵陈、香薷等,都含有较丰富的挥发油。此外,如樟脑、乳香、没药、苏合油、麝香、冰片、阿魏、茵陈等,其香气也易被挥发损失,因此在储存这类药材时要妥善保管,以保证药材有较高的疗效。

猜你喜欢

变色霉菌储存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冬季养羊这样储存草料
变色的真相
变色花
安防云储存时代已来
为什么削皮后的苹果易变色
松鼠怎样储存食物
早期霉变纸币霉菌分离与鉴定研究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