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犯罪启示录
2014-01-25潘琦
潘琦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老年人的经济处境和精神状态也有很大关系。
2013年10月9日上午,62岁的赵某用一把尖刀把自己从一位普通的老人变成了杀人犯——他的老伴和怀有身孕的女儿双双死于他的刀下。
这是最近一起发生在山东省沂南县的老年人犯罪案件。
而就在此前的6月4日下午,同在该县,65岁的邹某因为琐事而追砍妻子,并将前来劝架的邻居砍成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随着上述案件的曝光,老年人犯罪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犯罪近年来已越来越不鲜见。不仅关于老年人涉嫌性侵害、暴力伤害等犯罪的新闻屡现报端,来自一些地方检察院的统计数据也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一些声音指出,关爱的缺失已经导致个别老年人的心理障碍,进而引发犯罪。而破解的根本之道还在于切实解决好老人的养老问题。
老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
如果以“老年人犯罪”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在广西南宁市,该市中院8月中旬开庭审理了80岁老人蒋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案。
在此案中,年逾八旬的蒋某自认为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平待遇,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2012年11月1日,当群众聚集在邕江边烧纸钱等物品祈福的时候,蒋某用铝盆盛装汽油泼向火堆,致使火势爆燃,最终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4人轻伤。
在重庆巴南区,年近七旬的黄某因为经常小偷小摸最终被判入狱1年6个月。而黄某所偷的东西堪称五花八门,鸡、玉米、茶杯、牛仔裤……不到8个月的时间,共偷盗30多次,价值共计3000余元。
据巴南区检察院检察官介绍,该院办理的老年人犯罪案件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如2009年到2010年,老年人犯罪人数就从15人上涨到35人,增加了一倍多。
他们调研后还发现,现在办理的老年人犯罪所涉罪名越来越多。2006年,仅涉及失火、留容卖淫、故意伤害、盗窃等7种罪名。然而到了2010年,已经增加了包括合同诈骗、故意杀人、非法行医、非法种植毒品等在内的9种罪名。
此外,老年人犯罪的对象多为弱势群体。由于生理机能衰退,一些老年人将犯罪对象指向没有反抗能力或反抗能力较弱的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弱者。
福建福清市法院也发现,他们受理的老年人涉性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趋势。2008年至2010年仅受理该类案件3件,而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就已受理12件。且在上述15起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达12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快的日本,老年人犯罪的增长堪称迅猛。
据日本法务省2012年11月16日发布的年度犯罪白皮书,日本2011年大约4.86万名65岁及以上老人触犯刑法,大约是20年前的6倍。多数罪行为偷窃或在商店行窃,同时暴力犯罪增多。其中,暴力犯罪老年人数量是1992年的49.5倍。
此外,日本警视厅的一项调查还显示,东京2012年发生的商店盗窃案中,被揭发的65岁以上老人多于19岁以下少年,是在有可查记录的1989年以来,首次超过少年人数。
空巢背后的隐忧
“在步入老年期后,随着自身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部分老年人会产生‘情绪回归现象,具体表现为思想情绪变得固执、易怒、冲动,缺乏宽容和克制。情绪激动时,语言和行为有明显的攻击性。”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项针对老年人犯罪案件的调研结果中写道。
事实上,由于直接接触和老年人犯罪相关的案件,一些地方的检察院、法院也在关注老年人犯罪逐年增长的同时对其背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些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涉案老年人中独居的空巢老人往往占大多数。这些老人长期孤独,缺乏亲情关怀和情绪排解渠道,心理问题日益显现,有时一时的情绪激动就可能做出极端行为。
还有检察官表示,空巢老人犯罪很多是由家庭矛盾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子女对老人缺少关爱,家庭缺少温暖。
而据山东省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对该市某街道200名空巢老人进行的心理测评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的老人存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更有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精神生活缺乏慰藉。
除了心理上,老年人生理上的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据了解,不少单身老年人由于生理需要长期得不到疏解,自控能力变差,以至于动邪念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自己的生理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丧偶后不敢或不好意思再婚,进而选择旁门左道。
而经济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则成了老年人侵犯他人财产的主因——他们一般没有稳定收入,或者虽退休有固定收入,但收入较低,生活负担较重。
“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仍然还是依靠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经济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致使许多老年人因无人赡养、无经济收入而进行盗窃、抢劫犯罪行为,用来解决经济问题。”有检察官如是分析。
除此之外,法律意识淡薄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不少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知识水平不高,加之有些地方对普法宣传不够重视,也使得不少老年人涉嫌犯罪而不自知。
解决好养老问题是关键
对于如何预防和减少老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已引发了各方思考。不少基层法院和检察院从实践出发给出了建议。
有检察官建议,包括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及民政部门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要突出家庭对老人的关爱,加强老人与子女间的互动交流,进而减少由于家庭激化导致的犯罪案件。
还有声音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当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原则,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健全老年服务网络,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既保障老年人的物质供给,又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
更有观点认为,破解老年人犯罪,根本之道在于就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养老问题,则是一个需要家庭、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
早在2008年,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2011年,国务院再次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其中针对解决老年人精神寂寞、生活照料等现实困难提出了多项举措。
而在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更增加了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条款,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除此之外,加大对老年人的法制宣传及教育,普及法律知识等举措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犯罪,也成为一种共识。
一些来自基层法院的观点认为,普法部门应将老年人列为普法重点对象,把加强对老年人的普法教育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组织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老年人的法制和道德观念,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摘自《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