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4-01-24牛国庆太原市小店区畜禽繁育工作站
文|牛国庆 太原市小店区畜禽繁育工作站
武果桃 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牛肉营养丰富,益于健康,世界上通常把牛肉的人均占有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牛肉的人均占有量不足5千克,在世界排名第103位。发展肉牛业生产,提高我国牛肉的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是实现农副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探索肉牛高效生产模式,对提高我国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激发农民养牛积极性,推进肉牛业的快速发展有重要作用。
我国肉牛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肉牛产业的现状。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统计显示,2008~2012年,中国母牛存栏量从3300万头减至2300万头,四年间大幅减少1000万头,肉牛存栏量则从8900万头迅速减少到6500万头,短短四年间减少2400万头,山东、河北、安徽、河南四省组成的中原肉牛产业带已名存实亡。与此同时从2008年开始,牛肉价格加速上涨,2013年以来,各地牛肉价格更是突破60元/公斤大关,业内专家表示:到今年年底牛肉价格预计还会同比上涨35%。肉牛存栏量不断下降,牛肉消费需求却在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进口牛肉正乘虚而入并逐步占领国内市场。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鲜冻牛肉的出口量为13395.34吨,比2006年减少104.91%;进口量为14158.44吨,比2006年增长1119.7%。2013年上半年鲜冷牛肉、冻牛肉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379%和978%,出口额则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12年的进口量只有7万吨,2013年以来,中国进口牛肉已超过14万吨,牛肉价格疯涨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牛肉短缺问题凸显,是牛肉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随着肉牛存栏量继续下降和牛肉消费不断增加,牛肉价格还将加速上涨,七八年之后才可能见顶。
发达国家的肉牛养殖场设计简朴、实用、不华丽,投资适度,牛非常舒适,生产效率高,并且使用简易设施投入堆肥、生物发酵等适用技术高效处理牛场粪污,高度重视技术扩散与推广,有层次分明的推广、服务、信息反馈网络和科研与推广联动以提高生产力,追求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目前我国肉牛生产中,肉牛养殖多沿用传统的役牛饲养管理模式,仍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形式松散,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科研机构的数量和研发能力,推广机构的力量和规模小,效率低,在科研与农户(场)之间形成了有形无实的断层。
我国肉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肉牛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良种体系不健全、养殖数量及生产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国肉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开始下滑,牛肉供不应求,我国肉牛业发展总体呈短缺态势,牛肉注水、走私进口等问题显现。肉牛产业面临的危机,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牛的用途改变所致,牛从耕牛向肉牛转换,对农户来说,过去养牛既能提供生产性服务,又能作为肉牛卖掉,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但现在只能作为肉牛卖掉,从经济价值上来说与养猪、外出打工相比不具优势,所以出现越来越多的弃养现象,2000年以来大量弑母杀青更对本已危如累卵的中国肉牛产业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优质畜种是发展高效畜牧业的基础,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实现畜牧业转变方式的载体。我国肉牛目前缺乏良种的支撑,支持我国肉牛业生产的主导品种仍然是肉用性能欠佳的地方黄牛品种,导致我国头均牛肉产量低,我国屠宰牛平均胴体重134.6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4千克,不足发达国家的50%。其次是生产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肉牛生产在我国尚处于弱势产业,肉牛育肥技术含量低,屯肥速度慢,我国肉牛业实际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巨大。
与生猪和奶牛产业所获得的大力扶持和补贴政策相比,肉牛产业的发展显然缺乏足够重视。我国在肉牛生产与研发的投资力度不足,在饲养管理方面处于由耕牛饲养向肉牛饲养过渡和以总结改进农民饲养经验为主的阶段,在饲料调制上处于模仿奶牛或者“有啥喂啥”以及“琢磨着喂”的阶段。草料单一,导致部分肉牛营养过剩,造成资源浪费,而部分肉牛营养不足,导致肉牛育肥增重慢、育肥生产周期长,肉牛养殖效益不高及牛肉品质差的问题凸显,严重地影响肉牛屯肥性能的发挥。这已成为限制肉牛业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
提高我国肉牛养殖规模及生产水平的技术措施
一是构建和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利用我国地方品种黄牛耐粗饲、抗逆性强、肉骨比高、肌纤维细、脂肪沉积好等自身优点,选择初生体重大、体型结构好、后驱载肉多;肥育效果好、产肉性能高、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杂交后代,采用配套的生物高新技术,实施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改良中心和品种肉牛原种场、基因库,进行自有品种功能基因挖掘,肉牛新型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积极开展遗传改良和杂交优势利用工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和生物技术育种,转基因技术肉牛新品种(品系)创建,推广肉牛杂交改良,提高肉牛自主繁育、良种供应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尽快培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肉牛新品系并推广应用,提高养牛业生产水平,彻底改变我国肉牛种质和高档牛肉依靠进口的局面。
二是提升肉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是肉牛高效育肥生产的基础。营养均衡的日粮配制是肉牛高效育肥生产的前提。发达国家肉牛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的研究以及技术研发已达到标准化、精准化水平,不但对肉牛饲料原料资源了如指掌,而且有基于自身研究成果的饲料营养价值评价系统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肉牛饲养标准。而目前我国肉牛生产中,多沿用传统的役牛饲养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肉牛育肥是一项综合技术工程,包括草料加工生产、日粮配制、饲养管理、扩群繁育、肉牛肥育等技术的配套实施,是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肉牛养殖应根据不同生长、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标和水平的营养需要,科学配制日粮,提高肉牛草料转化利用率。推广肉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要做到五个改变:一是改变过去一畜一户单槽饲养为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标准化规模养殖;二是改变过去“有啥喂啥”为按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饲养、饲料合理搭配的科学喂养;三是改变过去粗放管理为科学化管理,做到三定(定时、定量、定位)、四勤(勤添、勤拌、勤检查、亲刷拭)、六净(草净、料净、槽净、圈净、氺净、牛体净);四是改变治病为防病;五是改变养老龄牛为适时出栏牛,研究开发与组装应用现代肉牛饲养管理和快速育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水平,适时出栏获得高质量肉品及取得较高经济效益。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是肉牛育肥生产的主要粗饲料资源。针对秸秆饲料体积大,营养成分浓度低且不平衡的问题,应研究农作物秸秆青贮加工、黄贮加工、秸秆添加发酵菌贮存以及添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菌发酵基质)等多种秸秆饲料化加工利用技术,形成适于肉牛育肥生产的经济有效的加工利用模式。按照生产目标的营养需要,可借鉴奶牛养殖中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进行草料混合,平衡日粮营养,优化饲粮结构,使其采食的草料均衡一致,维护肉牛瘤胃环境的均衡性。同时添加中草药等肉牛快速育肥添加剂,满足肉牛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水平的需要,提高日粮的消化利用率,降低消化代谢病的发生,提高牛群健康水平。提高肉牛育肥的增重速度,加大肉牛生产的经济效益。
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发展趋势
我国肉牛业是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消费需求增长较快,肉牛生产出现了明显的产不足需的状况。当前,我国肉牛饲养方式已由放牧向全舍饲和舍牧结合的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肉牛生产已具备产业化雏形。在扩大内需的宏观形势下,肉牛产业应当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肉牛养殖的当务之急是从转变肉牛产业发展方式的高度出发,应以“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技术投资,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加快养牛业专业化、系列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向品种良种化、生产集约化、过程无害化和产品优质化方向迈进,推进肉牛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肉牛生产效益,让肉牛产业实现突破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