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临床比较

2014-01-24沈智贵刘宏莹高泽琼田晓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丙泊酚插管芬太尼

沈智贵刘宏莹高泽琼田晓芳

(1 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贵州 贵阳 551400;2 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贵州 贵阳 551400)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临床比较

沈智贵1刘宏莹2高泽琼2田晓芳2

(1 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贵州 贵阳 551400;2 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贵州 贵阳 551400)

目的 比较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期间的循环影响和复苏情况。方法 腹部手术患者50例,ASA分级Ⅰ~Ⅱ级,男22例,女28例;年龄(45.6±11.7)岁,体质量(53.4±8.0)kg。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组(BS组,n=25)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BR组,n=25)。应用TCI-Ⅰ型靶控注射泵,以血浆浓度为目标分别输注丙泊酚、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术中根据临床需要间断推注顺苯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调整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浓度维持麻醉。预计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于手术完毕时停药。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相比,诱导后3 min BS组SBP、DBP、HR无明显改变,开始输注丙泊酚后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BR组SBP、DBP、HR下降明显(P<0.05),该组输注丙泊酚后用阿托品2例。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切皮及切皮后3 min、拔管后3 min SBP、DBP、HR无明显改变。停止输注丙泊酚至拔管时间BS组和BR组分别为(13±2.3)min和(10.1 ±2.6)min,两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苏醒期BR组发生躁动6例,而BS组未发现。结论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均能较好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但就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复苏质量而言,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有一定优越性。

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靶控输注

1 资料与方法

腹部手术患者50例,ASA分级Ⅰ~Ⅱ级,无心血管系统相关合并症。男22例,女28例,年龄(45.6±11.7)岁,体质量(53.4±8.0)kg。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组(BS组,n=25)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BR组,n=25),两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由相同资历麻醉医师实施麻醉,遇有困难气管插管者放弃。应用TCI-Ⅰ型靶控注射泵,以血浆浓度为目标分别输注丙泊酚、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诱导时先输注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初始靶浓度分别设定为0.4~0.6 μg/mL和4~6 ng/mL,1 min后开始输注丙泊酚,靶浓度设定为2~3.5 μg/mL,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8 mg/kg,肌松完全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根据临床需要间断推注注顺苯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调整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浓度维持麻醉。SBP降低幅度超过20%时减低血浆舒芬太尼0.05~0.1 μg/mL、瑞芬太尼0.5~1 ng/mL。预计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于手术完毕时停药。观察麻醉诱导前后、气管插管前后、切皮前后SBP、DBP、HR变化情况及拔管时间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丙泊酚用药量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均一次成功。与麻醉诱导前相比,诱导后3minBS组SBP、DBP、HR无明显改变,开始输注丙泊酚后略有降低(P>0.05);BR组SBP、DBP下降(P<0.05),HR降低明显(P<0.01),输注丙泊酚后用阿托品2例。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切皮及切皮后3minSBP、DBP、HR无明显波动;拔管后3 min SBP、DBP、HR无明显改变。停止输注丙泊酚至拔管时间BS组和BR组分别为(13±2.3)min和(10.1±2.6)min,两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苏醒期BR组发生躁动6例,而BS组未发现。

3 讨 论

丙泊酚为短效静脉麻醉药,问世以来,以其诱导迅速、苏醒快等特点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及ICU镇静,但其镇痛较差,在麻醉中需与麻醉性镇痛药合用。本研究比较丙泊酚符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在腹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麻醉恢复情况。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同属于芬太尼衍生物,国外已成熟应用与临床麻醉等领域。由于国产化的实现,国内应用日益普遍。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μ1阿片受体,镇痛强度约为芬太尼的10倍,是目前最强效的人工合成阿片类镇痛药,但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较芬太尼弱。由于其药物代谢及药效动力学特点,较芬太尼更易通过血脑屏障,不仅镇痛强度更大,而且作用持续时间也更长(约为芬太尼的1~2倍)。其代谢产物去甲舒芬太尼有药理活性,效价约为舒芬太尼的1/10,与芬太尼相当,这也是舒芬太尼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的原因之一。而瑞芬太尼则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时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作用强度与芬太尼相似[1]。静脉给药后,瑞芬太尼快速起效,1 min即可达有效浓度,但作用持续时间仅5~10min,反复注射用药其代谢速度无变化,体内无蓄积。由于该药持续输注半衰期极短,约为4 min,长时间静脉输注后延长消除时间,因而镇痛作用快速消失,这也是一些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本研究观察到麻醉诱导时,瑞芬太尼对心率抑制比较明显,而舒芬太尼本身对循环系统影响一般较轻,与丙泊酚联合应用时有一定抑制,但较瑞芬太尼轻,这一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相似。由于瑞芬太尼半衰期极短,停药后数分钟其镇痛作用基本消失,是造成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停药前应采取其他镇痛措施。通过本研究认为,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具有明显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瑞芬太尼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作用持续时间短、可控性好;舒芬太尼具有镇痛作用强、呼吸抑制较轻、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二者在手术结束时停药也很少发生呼吸抑制,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麻醉性镇痛药静脉靶控输注药物,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均能较好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但就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复苏质量而言,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有一定优越性。

[1] 周少丽.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J].中国内镜杂志,2006,8(8):787.

R614

B

1671-8194(2014)19-0187-02

猜你喜欢

丙泊酚插管芬太尼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小儿耳鼻喉手术中的应用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
丙泊酚联合异氟烷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小儿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