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思考
2014-01-24管沛璇
管沛璇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学系,天津 300270)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思考
管沛璇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学系,天津 300270)
目前在临床上,免疫组化已经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涉及领域包括肿瘤组织起源的鉴别、未分化恶性肿瘤性质的判定、各种形态系统肿瘤鉴别、确定肿瘤原发部位等。近几年关于免疫组化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从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激素受体及生长因子的检测对预后和治疗的意义、癌基因的临床应用、对微小转移病灶及时准确的发现等方面对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
免疫组化技术;肿瘤;病理诊断;临床价值
在20世纪70年代,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开始被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已经达到了抗原修复技术、自动免疫染色系统以及敏感的检测系统的建立等。目前在临床肿瘤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价值愈发显著[1]。本文出于对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从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激素受体及生长因子的检测对预后和治疗的意义、癌基因的临床应用、对微小转移病灶及时准确的发现等方面展开了综述,详见下文。
1 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
以临床医师角度分析,病理诊断效果显著,结果准确,癌症就是癌症、结核就是结核,不会出现错误。曾有文献报道[2],石蜡切片100%正确,术中快速诊断的准确率应达到98%,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想要达到诊断100%准确是不可能的,首先由于技术水平还未达到要求,另外,现阶段的认识水平也十分有限,鉴别诊断手段无法做出准确诊断。在广泛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前,大概10%的肿瘤诊断均十分困难,而在免疫组化技术发展起来以后,虽然由于检验员的经验及抗体数量、种类的不同可影响检查效果,但患者的临床诊断率已提高至50%~80%,因此可以断定会有半数以上疑难病例经免疫组化技术得到了确诊,这可以为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指导。
2 检测生长因子、激素受体对治疗及预后的积极意义
人体内诸多生长因子与激素受体在调节正常组织各种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肿瘤生物学行为,而在肿瘤各种生长因子及激素受体检查中,利用免疫组化技术予以定量、定位分析,在临床肿瘤诊治工作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并且在乳腺癌与激素受体关系评价中得到了明确的结论: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较阴性更加理想,显著延长无瘤生存期。现阶段在临床上,癌细胞核内激素受体可用于预测乳腺癌对于激素的反应性。
3 癌基因应用
癌基因在肿瘤生物学内的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并不少见,诸多研究揭示,瘤细胞通常有癌基因突变、扩增、活性异常、移位等表现,也可通过MRNA瘤的蛋白水平异常增加来表现,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定量并定位测量该类蛋白,可用于评价其临床价值。虽然瘤基因有较多种类,然而现阶段已经有肿瘤临床意义的则很少,多为C-MYC、e-erbB、RAS以及P53等。
已有研究证实[3],C-myc为在核内DNA产生作用的一个肿瘤基因,可有效刺激DNA合成,如果C-myc表达明显增加可有效促进肿瘤生长及其进展,促使肿瘤侵袭性大幅提高。通过对小细胞肺癌及宫颈癌等患者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对于那些C-myc表达明显增加的患者,其生存期均有明显的缩短。
4 对微小转移病灶及时准确的发现
对于传统的病理诊断手段而言,在组织中找到单个的转移性肿瘤或者是几个肿瘤会十分的困难,甚至是不可能,而经免疫组化技术则可以帮助微小转移病灶的发现。譬如说对骨髓的免疫组化检查中可发现,常规方法认为是无骨髓受累的乳腺癌患者中会有21%的患者存在骨髓转移灶。除此外,病理中采取活检技术进行检测时,因采集的组织相对较少,又会存在挤压等诸多认为改变,进而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准确性大大降低,而在采取免疫组化染色时,则能够对癌细胞的存在进行显示,使微小癌变组织、转移组织甚至是不易察觉的病变均得到准确的诊断。
5 对肿瘤细胞增生程度的评价
有研究[4]发现,肿瘤细胞增生活跃程度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在对肿瘤生长状况活跃与否进行判断时,传统判断方法是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细胞核分裂像多少,然而,因计数准确度很难保证,又加之影响因素复杂,从而导致临床应用受限。而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定量与定位检测肿瘤细胞增生抗原,且其操作相对简单而结果可靠,可以借助于ki-67、增殖细胞抗原单克隆抗体对其予以科学准确鉴别。
6 对治疗分期的影响
Bauer KR[5]等人的研究发现,肿瘤属于浸润发生还是原位、有无淋巴管侵袭等和肿瘤分期关联密切,而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时,采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通常的难度较大,准确度较低,在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后,则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检测结果。譬如说经层粘连蛋白以及Ⅳ型胶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能够对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进行清晰的显示,若是对上皮性癌突变基底膜进行确定后边可证实非原位癌,是浸润癌,预后意义也会因此而不同。
7 对肿瘤治疗的指导意义
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的临床意义显著,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近期有文献报道,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的治疗同样也存在良好的应用前景。诸多肿瘤对化疗均不敏感,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肿瘤细胞内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酶活性增加引起的,譬如说二氢叶酸还原酶以及p-糖蛋白增加,经免疫组化方法能够对细胞内的这些酶、糖蛋白等进行检查,进而对肿瘤的耐药性进行了解,经这些免疫组化的方法得到定位定量检测后,对肿瘤治疗方案进行选择,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8 免疫组化技术中抗体的选择
在免疫组化技术应用在病理诊断中时,抗体的选择是关键,为了将肿瘤组织来源区分开,可以讲抗体分成以下几类:①上皮类抗体,以细胞角蛋白、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癌胚抗原为主;②软组织类抗体,主要包括肌源性标记结蛋白、间叶细胞标记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等;③淋巴细胞抗体:包括有B细胞标记CD20、白细胞共同抗原、全T细胞标记CD3以及Ig轻链;④神经内分泌细胞抗体,以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嗜铬颗粒蛋白A为主;⑤黑色素细胞抗体,包括有人体黑色素小体45和S-100蛋白;⑥中枢神经类抗体,以神经原标记神经微丝、胶质细胞标记胶原纤维酸性蛋白为主。一闪抗体只有在科学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当抗体一次性对肿瘤类型进行确诊,若是不可以,则可选择以上几大类抗体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初步诊断,在肿瘤大类明确后展开有针对性的第2次标记抗体进行确诊,进而使诊断率得到显著提高。
9 小 结
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操作简单、实用、快速以及经济等优势,为临床病理诊断中一种常用的先进技术,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免疫组化技术也得到了完善,应用不断广泛,效果显著,近期有研究显示,其在指导临床治疗中同样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以期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势进行全面挖掘,为临床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1] 张卫琴.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2, 17(11): 112-114.
[2] 程乐,戴艳红,徐新运.内淋巴囊肿瘤临床、影像、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6(6):117-119.
[3] 李红英.免疫组化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7(29):2231-2232.
[4] 赵剑萍,高冬明.骨髓活检组织石蜡连片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19(8):1032-1034.
[5] Bauer KR,Brown M,Cress RD,et al.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stro-genreceptor (ER)negative,progesterone receptor (PR)negative,and HER2-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the socalled triple-neg-ative phenotype: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from the California cancerRegistry[J].Cancer,2007,109(9):1721-1728.
R73
A
1671-8194(2014)34-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