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临床应用及预后影响因素

2014-01-24于广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8期
关键词:鳞癌腺癌宫颈癌

于广娟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临床应用及预后影响因素

于广娟

目的探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 并分析预后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宫颈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观察组患者予新辅助化疗后加放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单纯放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7.6%。两组患者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结果具有积极作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主要为病理类型, 以及患者的是否合并基础性疾病,新辅助化疗对于鳞癌的治疗效果优于腺癌。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预后质量;影响因素

宫颈癌是女性群体中的高发疾病, 对于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严重不利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宫颈癌化疗主要用于晚期及复发转移的患者, 属于姑息治疗[1], 治疗手段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 方法单一且局限性较大。目前宫颈癌化疗已作为手术或放疗的辅助治疗, 对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具有防治作用。宫颈癌化疗可分为术前/放疗前的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术后/放疗后化疗及晚期复发宫颈癌的姑息化疗4种方式。本院将新辅助化疗引入宫颈癌的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对象均经妇科检查, 宫颈活检后病理证实确诊为宫颈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观察组患者中, 腺癌患者19例, 鳞癌患者15例, 患者年龄42~61岁, 平均年龄(50.6±1.8)岁;对照组患者中腺癌16例, 鳞癌18例, 患者年龄43~62岁, 平均年龄(51.3±2.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临床病征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射治疗, 即外照射加内照射治疗。观察组:采取以DDP为主的化疗药物进行新辅助化疗2个疗程后再进行放射治疗, 即外照射加内照射治疗。1.3疗效判断标准[2]显效: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病变部位完全消失;好转:治疗后, 患者的病灶部位缩小≥60%;无效:经过上述治疗后, 患者的病灶部位缩小率<60%。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所得数据经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4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 显效患者19例(55.9%), 好转12例(35.3%), 无效3例(8.8%), 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患者13例(38.2%), 好转10(29.4%), 无效11例(32.4%), 总有效率为67.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新辅助化疗的优势分析 新辅助化疗是指宫颈癌患者术前或放疗前进行1~3个疗程的化疗后, 再施行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放疗, 其治疗模式已经由“放疗为主, 早期手术”发展为“手术首选, 术前化疗, 保留功能”的新型治疗模式。新辅助化疗的意义主要体现在:①早期治疗术前/放疗前已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和亚临床病灶;②在各级血管、淋巴管损伤前给药, 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以达到高效杀伤作用, 进而控制术中、术后医源性转移;③缩小肿瘤体积和范围, 为原来无法手术的患者创造手术可能性, 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④为判断或选择抗癌药物提供依据[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

3.2预后影响因素 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知, 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个体的身体状况KPS评分、合并糖尿病、贫血、感染等基础性疾病成为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从宏观角度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放疗前给药有效提高了局部的药物浓度, 且避免了放化疗同时进行所造成的毒性叠加, 使患者容易耐受, 同时体现出放化疗结合对病灶治疗的协同作用, 有效预防远处转移。新辅助化疗加放射治疗对于宫颈癌患者疗效远高于单纯放疗的患者, 宫颈鳞癌的治疗效果优于宫颈腺癌, 宫颈鳞癌患者的治愈率为87.4%, 而宫颈腺癌患者的治愈率仅为69.2%。而合并糖尿病、贫血以及KPS评分偏低的患者疗效都较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腺癌患者的临床体征不明显, 早期的诊断效果相较于鳞癌较差, 且腺癌对于化疗的敏感性较低, 弱于鳞癌。患者的个体情况对于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患者对于药物的过敏反应和药物耐受量[4]。

综上所述,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早诊断早治疗意义重大。在药物试验过程中, 可将生物技术与新辅助化疗相结合, 从而更准确地确定患者的敏感药物种类及其使用量, 进一步改进治疗效果。并要积极纠正血糖、贫血, 有效控制感染, 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 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使疗效达到最大化, 让宫颈癌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同时要积极处理放、化疗所带给患者的毒副反应,加强营养支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战胜疾病, 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保障。

[1] 李慧玲, 真酌, 吕丽, 等.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子宫颈癌中能近期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15):195-196.

[2] 李永容, 杨雪梅, 张奇志.CT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评估中的价值.四川医学, 2013, 34(7): 1090-1092.

[3] 杨琳琳, 杨宏英, 杨谢兰, 等.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辅助治疗86例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重庆医学, 2013, 42(2):199-201.

[4] 陈艳丽, 李力.新辅助化疗加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循证医学, 2013, 13(4):230-235.

2014-07-01]

032000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猜你喜欢

鳞癌腺癌宫颈癌
硫利达嗪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宫颈癌护理及心理护理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胃腺癌组织eIF3a 和MMP-12 表达的研究
原发性肺腺癌结肠多发转移1 例报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