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学基础理论体系中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展望△
2014-01-24切羊让忠增太加李先加
切羊让忠 增太加 李先加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藏药学基础理论体系中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展望△
切羊让忠 增太加 李先加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藏药药性是由藏药六味、八性、三消化味、十七效等为基础,是藏医学特有的身心-疾病-药物为一体的藏医药学思维模式,研究药物的组成基元(成分)、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药物配伍规律等为研究内容。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藏药学理论的文献报道,综述了近代藏医界人士在藏药学研究取得的有些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为藏药学发展思路提出新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藏药药性;理论;研究;展望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民族医药学的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主的教学科研单位、临床医院等逐步成立,在整个藏医学界对藏医药文献的挖掘与整理,以及临近失传的医术医技的传承、现阶段的高等藏医药学人才培养等硕果累累。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在现代科学及其汹涌澎湃的西方医学潮流之下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新的藏药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藏药学理论是由“三因学说”“五源学说”为基础,是藏医学特有的身心-疾病-药物为一体的藏医药学思维模式,研究药物的组成基元(成分),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药物配伍规律、药物引经报使、药物服用等为研究内容。藏医药学理论认为一切药物与五源有关,其性、味、效亦源于五源。与中医学的五源有所区别,五源(土、水、火、气、空)中土为生物生长之本源;水为生长之汁液;火为生长之热源;气为生长运行之动力;空为生物生长之空间。五源缺一,生物则不能生长。这就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同时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药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药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药物味咸;水气偏盛的药物味苦;火气偏盛的药物味辛;土气偏盛的药物味涩。藏医药的这种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万物都有五源做成,所以万物有味,万物可以成为药物(有些药物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炮制如水银等),此种说法乃至在中医学中也比较罕见。在《四部医典》之《后续医典》道:众生之身有四大构成,所治疾病也有四大引起,对治药物也具有四大性质,身心疾病药物同源之关系。说明了人与自然、疾病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藏医药在临床上用药是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辩证主方治原则。
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药物的六种味对于治疗疾病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总的来说,甘、酸、咸、辛能治隆病;苦、甘、涩味能治赤巴病;辛酸、咸味能治培根病。还详细指出了每一味各自的作用和过量的太过与不及。例如: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延年益寿,开窍舒胸,生肌愈疮,治隆赤病的功效。用量太过,滋生培根病及脂肪,降低阳气等过失。甘味能治隆赤病,但是除了甘味陈青稞及干燥地区之畜肉外,多数甘味易于滋生培根病,惟有野牛肉、鱼、羊肉、蜂蜜却对治病培根病有益等。
药味经过消化后之变化:药物入胃,通过胃的消化分解,能使原有之味发生变化。如甘咸两种药物,经过初步培根消化后,则化为甘味。酸味在中期赤巴消化后,仍然化为酸味。苦、辛、涩三味在后期等火风消化后,转化为苦味。经过消化后的药味作用是,甘味能治隆与赤巴病;酸味能治培根与隆病;苦味能治培根与赫巴病。这是药物在体内转化过程,基本上与现代药理学中所讲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药学学有关,也是藏医药学中的一大特色,中医学也没有如此的理论。
八性,即重、润、寒、钝 、轻、糙、热、锐。药性“生、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这是药物对疾病产生的药理机制。
十七效,即药物具有柔、生、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燥、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每种药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须根据十七效的对治配伍主方。
所谓对治,就是两两相对,其性相反,一为药性,一为病性。如寒与热,寒性病用热性药治之,热性病用寒性药治之。
总之上述为藏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期刊或专注为藏药药物现代研究的文章数量逐年上升,但藏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呈现甚微,为此笔者认为藏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迫切性提一自己的建议。
1 继承性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藏医药学3000多年的发展史表明,无论是医学理论的进步,还是临床技能的提高,多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对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是后世医家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断创新,而丰富和完善起来的。藏医药发展史一部不断的继承创新,由此推动藏医药学不断的前进的历史。没有继承,藏医药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即便是创新,也不是藏医药理论的否定。
2 藏药学理论传统学术体系研究迫在眉睫
当今医学界领域传统医学地位和价值渐渐日上,尤其在国内对藏药药物的药性研究、药效研究、毒理研究的机构以及成果逐渐问世,但这些成果只能为个人带来更大的收获,为整个藏医药发展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藏医药要生存,只有走出符合自己发展道路,才能延续藏医药的寿命。藏医药的发展只有遵循藏医药理论前提之下,借鉴或利用现代科技与科学的方法,在这指的科学不仅仅是化学或现代医学,还要利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解释它内在的规律,为新的藏药学创新做出理论依据或打开通道。
3 小结
一切藏药药物的研究归根于藏药学,藏药学理论是学习、研究、继承藏医药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藏医药学中以整体论为治疗原则,药物的效应以多靶点的行使其作用,单用化学的成分分析不能完全阐明藏药独特的药效机制,藏医药学本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多学科在内的综合学科,带有藏族哲学物质与精神、虚与实一体学术的思想,结合现代的一些方法为形成新的藏药学理论是藏医药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1]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
[2]强巴赤列.21世纪藏医本科规划教材修订版·藏医学史[M].民族出版社,2011.6.
[3]尕玛措尼..21世纪藏医本科规划教材修订版·藏医药理学[M].民族出版社,2011.6
[4]帝玛尔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民族出版社1986.1
[5]增太加.21世纪藏药专业本科规划教材·藏药炮制学[M].民族出版社,2007.6.
R291.4
B
1006-6810(2014)04-0027-02
青海大学医学院2012年中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KY-07
切羊让忠(1982—),男,藏族,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藏医药基础理论之藏药味性效能的相关性研究。Tel:13897457255
E -mail:Qyrz123@aliyun.com
2013年12月5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