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害期间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1-24高戎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灾害救援卫生

高戎

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冰雹、雪灾、火山爆发、台风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导致灾区正常的食品保障体系陷于瘫痪,使受灾群众在短时期内集中暴露于多种、高水平的食源性危险因素,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作为救灾防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灾害期间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控制食物中毒,防止疫情发生和扩散,是保护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要前提条件。

1 灾害期间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供给缺乏安全保障 灾害中食物生产资源、食物库存资源和交通运输设施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食物资源严重受损,灾区的食物供给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受灾群众的饥饱问题尤为急迫。同时救援食品来源广,途径杂,但贮存条件有限,容易受到污染;而受灾群众可能因食物短缺而饥不择食,极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1]。

1.2 食品污染风险增大 灾害造成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及淹死动物等污染物严重泛滥,病媒生物密度升高、生态习性改变,建筑倒塌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可直接导致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2]。同时由于灾后基本生活设施缺乏,大量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集中居住于狭小的临时居所,使得食品暴露于更多的污染因素。

1.3 食品卫生意识相对薄弱 受灾群众受到突然打击,心理创伤严重,卫生防病意识淡化,同时由于居住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食物烹调和贮存条件,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足,可导致营养状况恶化,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容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极端情况下,因食物短缺不得不食用霉变食品、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野生蘑菇等,也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灾后劣质、变质食品充斥市场,更增添了食源性疾病风险。救援人员因为劳动强度大,也面临抵抗力下降而易于感染疾病等问题。

1.4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大 食品监管体系可能受到冲击,造成专业人员缺乏,监测设备受损;同时由于灾害引起的通讯中断、交通瘫痪,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 对策

2.1 做好集中安置点的饮食安全管理 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为集体供餐单位优先配备安全饮用水、洗涤消毒设备及食品加热、冷藏设备。对未经卫生检测或疑有轻度污染的水源水,应经加氯消毒后方可作为临时饮用水水源;对已确认或怀疑被污染者,不得作为饮用水水源[3]。食物原料和食品应符合相应卫生标准,禁止使用来源不明的食品及原料;餐厨垃圾定点封闭存放并及时清理;完善防蝇、防鼠设施,定期喷洒化学杀虫剂,鼠密度升高时应及时组织突击灭鼠。就餐人员中一旦发现肠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并消除感染、传播因素,防止疫情扩散。

2.2 做好食品经营场所的卫生管理 建立食品市场经营单位(个人)登记注册制度,强化索证管理,不具备冷冻、冷藏设备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经营易腐败变质食品,不得销售隔夜的餐饮食品;逐步恢复、规范灾区食品市场的卫生许可制度,取缔无证经营。针对灾后水淹、压埋食物和病死畜禽广泛存在等特点,结合灾区环境卫生差、病媒生物密度高、饮用水源可能受到污染等问题,应把集贸市场、街头食物摊贩作为灾后市场卫生管理的重点,确保其经营的食品及辅料新鲜、清洁、无毒无害,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2.3 加强救援食品的卫生管理与监督 设立救援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专职机构,负责救援食品的登记、受理、检验、评价、发放、追踪等监管程序。对每批救援食品,都应做好受理登记,详细记录品名、数量、来源、产地、批次、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要求等要素,并酌情进行样品抽检和卫生质量评价,设置符合条件的临时贮存场所。对集中生产、运送、分发的救援食品,应严把“五关”[3]:一是选择关,救援食品最好是瓶装饮料、直接入口定型包装主食、干燥或水活性低的主副食物、清洁新鲜的瓜果蔬菜等;新鲜的肉、蛋、鱼类等易腐食物不宜作为救援食品。二是制作关,应加强救援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严格规范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操作,防止因任务重、人手紧、生产设备超负荷运转等因素忽视食品卫生操作规程,导致食品卫生质量下降。三是运送关,运输食品的工具必须经过洗刷消毒处理,做好运输中的防腐、防潮、防蝇、防尘等,并根据食物性质采取针对性防污染变质措施。四是贮存关,应选择符合要求的食物贮存临时场所,保持清洁、干燥,周围无污染源;食物离墙离地存放,注意通风、防虫、防鼠、防蝇、防尘、防霉变等。五是分发关,应尽量采用小包装分发,做到少量多次;分配食物要合理,优先满足重点人群的食物需求;同时指导合理烹调、贮存和食用。

2.4 提高受灾群众卫生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采取会议宣讲、网络广播电视宣传、卫生宣传队巡回演讲、张贴散发传单和宣传画、设立卫生宣传栏、举办卫生知识讲座、编印卫生知识手册等多种方式,在灾区广泛开展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肠道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知识的教育普及。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禽畜、不吃霉烂变质食品、不生吃水产品、不使用污水洗涤蔬菜瓜果和碗筷、生熟食品分开存放、不举行聚餐活动等。

2.5 落实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食物中毒是灾害期间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强灾后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提倡采用煮、炖、烧等长时间加热的烹调方式,尽量不吃剩饭剩菜,或在确定未变质情况下彻底加热后再食用;加强卫生宣传,防止发生因误食造成化学性食物中毒或有毒动植物中毒。查明粮库、化工厂、农药库及受灾群众家庭农药等的受损情况,防止农药等化学药品对食品的污染;如疑有污染应立即采取措施,以防发生急性中毒。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应立即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积极救治患者,分析中毒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发展[4]。

2.6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应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状况快速评估,掌握灾后生态环境破坏对食品安全质量的影响程度,分析所采取食品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如通过开展健康状况监测和膳食状况监测,可以了解灾害对受灾群众健康的影响程度,分析判断疫情防控措施是否得当、食物供给是否充足合理,以及时调整救灾方案与措施;通过开展食物中毒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可动态掌握食源性疾病疫情,综合反映食品安全措施的效果。监测中如发现化学性或放射性等特殊污染物,应及时报告救灾指挥部,明确其对食物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1]孙振兰,王 勇,刘丽燕.水灾期间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运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9):61-62.

[2]主 皓主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防疫[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550.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Z].2010-12-29.

[4]侯 悦主编.军队卫生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48-366.

猜你喜欢

灾害救援卫生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3D打印大救援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卫生歌
救援行动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