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晚稻荣优225高产栽培技术
2014-01-24
(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南昌201106)
双季晚稻荣优225高产栽培技术
聂元元,毛凌华,李永辉,颜满莲,谢红卫,颜龙安,蔡耀辉*
(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南昌201106)
荣优225是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组合。总结了荣优225百亩示范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了荣优225产量超9.9 t/hm2超级稻目标的技术措施。
杂交晚稻;荣优225;高产栽培
荣优225是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组合。该组合表现为产量高、稳产性好、矮秆抗倒、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江西、湖南等地作晚稻种植[1]。2009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赣审稻2009017号),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12029号),2010~2013连续4年成为江西省主推品种和超级稻推广品种。
荣优225综合性状优良,在适当延长抽穗期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日产量,且协同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单穗重,稳产性好[2]。2013年在江西萍乡、高安、宜春、新干等地安排百亩示范片,结合当地土壤肥力和常规栽培技术,选定了江西高安地区作为百亩示范片验收点,同时制定了冲刺9.9 t/hm2晚稻超级稻标准的栽培技术措施。
1 示范情况
示范区面积7.73 hm2,实行统一育秧、统一移栽、统一田管、统防统治、统一机收。6月24日播种,7月12日抛秧,9月12日齐穗,10月17日成熟,示范片集中连片,生长平衡,田间无明显病虫害,后期落色好,结实率高。
2013年10月17日,江西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高安市相城镇祠上村的荣优225百亩示范点进行了现场测产,折合产量为10.2 t/hm2。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搭配好品种
早稻选择中早35,3月25日播种,7月16日收获,全生育期108 d;晚稻安排在6月25日播种,7月18日前移栽。
2.2 适时适量播种,培育壮秧
育秧方式采用旱床育秧为主,少量采用抛秧和湿润育秧。每公顷早稻用种量60 kg,晚稻用种量30 kg。播种前进行晒种和选种,培肥秧床。稀播壮秧,每公顷早稻秧田播种(常规种子)1 200 kg,晚稻秧田播种750 kg。
2.3 适龄移栽,栽足基本苗
晚稻秧龄控制在24 d以内。为了确保荣优225高产稳产,移栽过程中要尽量栽足基本苗、基本蔸。示范区栽插规格以13.2 cm×26.5 cm为主,每公顷栽基本苗10.5万~13.5万,确保达到有效穗450万穗。
抛秧田秧龄20~23 d,统一浸种,种子以破胸露白即播。播种量150 kg/hm2,大田用种量22.5 kg/hm2。每公顷用434孔秧盘900~1 050片或353孔秧盘1 200片为宜,基本苗保证120万~150万。秧田保持沟中有水、畦面湿润即可。防止秧苗串根和疯长,抛前1~2 d打一次送嫁药。水稻抛秧移栽以4叶1心为宜,秧龄过长,秧苗过高易倒伏,而且立苗慢。
2.4 科学管理肥水
移栽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早返青、早分蘖,当全田苗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450万/hm2)80%~90%时开始轻晒田。倒2叶抽出至剑叶露尖时停止晒田,此后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抽穗后保持田间干干湿湿,收割前7 d左右断水。
配方施肥,注重施用有机肥。早稻收割后每公顷大田撒施“玉露”配方肥375 kg作基肥,并放水用小型机械打田移栽。晚稻移栽后8~11 d,每公顷施“玉露”配方肥300 kg加150 kg尿素促分蘖。晚稻移栽后30 d左右,每公顷施“玉露“配方肥150 kg加氯化钾75 kg作穗肥。在破口抽穗期施用粒肥,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3 kg加喷施宝1 500 mL对水600 kg喷雾。
荣优225属于中大穗型,在定量施肥和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的前提下,施好攻苞肥(穗肥)促大穗、防早衰是关键[3]。为确保9.9 t/hm2的产量目标,根据当地产量水平和测土结果,晚稻每公顷需施纯氮187.5 kg,氮∶磷∶钾配比为1∶0.5∶0.8。氮肥施用按照基肥40%~50%、分蘖肥20%、穗肥20%~30%、粒肥5%~10%的比例,确定各阶段的施氮量,具体施用量可根据叶色适当调整。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按基、蘖、穗肥4∶3∶3比例施用。
2.5 综合防治病虫害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害预报,及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抓好稻瘟病、螟虫和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确保丰产丰收[4,5]。
移栽前3~4 d喷施送嫁药。大田期要加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和水稻纹枯病及稻曲病等病害的防治。示范区大田共施药3次:8月2~3日,以防治二化螟、稻飞虱、卷叶螟、纹枯病为主;8月15~16日以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纹枯病为主;9月9~10日以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纹枯病、稻曲病为主。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1)病虫防治难度大。由于江西双季稻面积的萎缩,示范地周边以种植一季稻为主,早稻、一季稻、晚稻之间互为桥梁田,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混乱,给防治带来了困难,增加了防治成本。
(2)晚稻成穗率偏低。成穗率偏低有二个因素,一是2013年7、8月份高温少雨,示范区大部分田块受旱严重,尽管采取多种补水措施,但仍有部分田块遭旱,致使禾苗长势衰弱,成穗率下降。二是示范区田块多为沙泥田,作物前期易发,供肥快,后期易早衰,造成有效穗数达不到预期,影响了平均产量。(3)经济效益偏低。示范区以晚稻为主,不适宜机械化生产,导致人工成本高,经济效益偏低。以1 hm2晚稻为例,生产成本16 275元(其中人工成本约5 160元),加上田租9 000元,总成本达到25 275元,按验收产量10.08 t/hm2计,收入为27 210元,除去成本每公顷纯收入仅1 935元。
针对出现的问题,一是要搞好种植规划,尽量减少早稻、一季稻、晚稻之间互为桥梁田现象,提高病虫防治效率;二是清理、疏通排灌渠道,科学用水、管水;三是合理施肥,尤其是要增施有机肥,并实施防早衰工程,提高成穗率;四是提高机械作业水平,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1] 李永辉,聂元元,毛凌华,等.优质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荣优225[J].杂交水稻,2013,28(3):83-85.
[2] 蔡耀辉,聂元元,颜龙安,等.杂交晚籼新组合荣优225的选育及高产原因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5):876-880.
[3] 黄石林,彭小平,曾小勇,等.优质杂交晚稻荣优225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9):71.
[4] 廖国新,裴润根,邓春云,等.新干县2010年晚稻新品种展示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1(4):35-36.
[5] 张志奖,李 瑶,颜满莲,等.优质超高产杂交晚籼“荣优225”高产制种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20-21.
S511.048
C
1001-5280(2014)03-0304-02 DOI:10.3969/j.issn.1001-5280.2014.03.21
2014 02 11
聂元元(1982-),男,湖北武汉人,助理研究员,Email:happynyy@163.com。*通信作者。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XCYTY-01);江西省重大项目(20114ABF03105);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NA0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