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源洞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塌方综合处治及预防

2014-01-24黎建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年4期
关键词:塌方偏压拱顶

黎建新

(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河源洞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塌方综合处治及预防

黎建新

(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本文以湖南省汝城(赣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河源洞隧道为背景,分析了浅埋偏压段隧道坍塌的机理,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处治方案,且给出了施工浅埋偏压段隧道施工时的注意事项及预防坍塌的办法,为类似的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

隧道工程;浅埋偏压;塌方;综合处治;预防

湖南省汝城(赣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河源洞隧道,左洞起讫桩号ZK15+470~ZK16+305,长835米,右洞起讫桩号YK15+465~ZK16+313,长848米。本隧道为分离式小净距隧道。隧道右洞轴线与等高线交角约55°,洞口轴线与地形的关系属坡面斜交型,存在严重偏压; 洞口段顶板为围岩硬塑亚粘土,稳定性差,为Ⅴ级围岩,右洞YK16+262—YK16+310洞口段位置,隧道埋深4.8-21.6m,受地表水影响很大。

1 塌方情况

2009年12 月23 日凌晨,掌子面YK16+262拱部发生坍塌。坍塌体从坑道开挖面拱部涌出,长度约12m,呈锥坡状,掌子面附近初期支护无明显变形,喷射混凝土肉眼可看出坍塌冲击力造成的裂纹,裂纹贯通整个支撑环,掌子面施工的超前注浆导管部分被折弯显露出来。掌子面附近的喷射混凝土有环向裂纹,坍塌掌子面相对应的山顶出现整体塌陷,塌孔呈椭圆形,最大直径8m,深度最大8.5m。

2 塌方综合处治方案

针对隧道拱顶下沉、塌方的情况,经过论证和分析,处治流程如下:山顶坍塌孔、裂缝防排水处理→隧道内塌方处理→拱顶地表注浆→仰拱地基处理→置换钢拱架→山顶坍塌孔回填封闭。

2.1 山顶坍塌孔、裂缝防排水处理

沿山顶地表裂缝长度延伸方向人工清除裂缝周围的植被和表皮松土,裂缝每侧清除2.5~3.0m范围,用C20喷射混凝土封闭,防止地表水渗入。距裂缝5m外挖一道30×30cm临时截水沟,沟内喷射混凝土,其上铺设防雨布,防雨布的边角均用喷射混凝土封闭。

山顶塌孔内(含侧壁)喷射10cm厚C20混凝土,并在周围挖好排水沟,水沟底铺设防雨布,塌孔上搭支架(图1)并覆盖防雨布(图2),防雨布边角延伸至水沟位置,以水泥砂浆将防雨布边角封闭。

2.2 隧道内塌方处理

2.2.1 掌子面、坍塌锥坡体用10cm厚C20喷射砼封闭,稳定坍塌土体。

2.2.2 塌方掌子面拱顶打入9m的Φ89钢管(t=4㎜),环向间距60cm。因塌方体松散,无需配备钻机,采用挖掘机斗齿顶进钢管。安装的钢管一端焊成圆锥形,便于入孔,管的另一端在专用的管床上加工好丝扣。为方便施工,采用3m、6m长管节分段顶进。同时利用洞身开挖台车作为人工操作平台,根据每根钢管的孔位,在台车上搭设脚手架作为顶进钢管时定位之用,为防止钢管末端被损坏,用30cm长的Φ108钢管一端焊接钢板封闭作为套管置于Φ89钢管末端。为增强钢管的刚度和强度,以20号水泥砂浆充填。采用液压注浆机将M20水泥砂浆注入钢管内,初压0.5mpa~1.0mpa,终压2mpa,持压15min后停止压注。若未达到压力要求,应调整砂浆稠度继续压注,确保钢管内砂浆饱满、密实。

2.2.3 在两根Φ89钢管之间打入长6m的Φ42钢管进行超前支护,并注浆。超前小导管安设采用挖掘机斗齿直接顶进,挖机斗齿顶进钢管时,为防止钢管尾端被挖掘机斗齿损坏,用30cm长的Φ50钢管一端焊接钢板封闭作为套管置于Φ42钢管尾部。钢管顶入长度不小于钢管长度的90%,并用高压风将钢管内的砂石吹出,安装注浆机灌注浆液。

2.2.4 塌方掌子面附近的初期支护钢拱架用3.5m长的Φ42锁脚钢管加强固定,将钢拱架两侧拱腰位置的喷射混凝土凿开,露出工字钢面,拱架两侧焊接18工字钢临时竖向支撑(图3、图4),钢支撑基础采用45cm厚碎石,基础与竖向钢支撑间垫25a槽钢(图5),竖向钢支撑之间用Φ22钢筋连接,增加横向稳定型。

2.3 拱顶地表注浆

图1 塌孔上搭支架

图2 覆盖防雨布

图3 临时竖向钢支撑图

洞口拱顶地表进行注浆处理:注浆区域横向宽15m,纵向10m,拟定间距为1.5m×1.5m,梅花形布置,注浆采用长10m的Φ108热轧无缝钢管,壁厚6mm,管身四周带10mm的溢浆孔,溢浆孔间距40cm,孔口2m范围不开花孔。注浆液采用水泥净浆,注浆材料选择普通水泥,水泥选用32.5R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水灰比为1:1,注浆时,配合比的选择原则:吸浆量大,失浆严重,注浆压力不上升的情况下采用双浆液,其余采用单浆液,注浆初始压力一般较小,甚至为零,终压可控制在1.0Mpa。考虑到裂缝部位孔隙较大,可能遇到吃浆量很大,注浆压力跟不上去的情况,对此以控制注浆量为主,一般达到1.0Mpa注浆压力后,稳定2-3 min即可停止注浆。注浆工艺流程见图6。

2.4 仰拱地基处理

河源洞隧道洞口段仰拱地基承载力不足,是导致隧道拱顶发生沉降,侵入二衬的因素之一。为此对洞口段仰拱地基进行钢管注浆处理(图10):注浆区域横向宽12.54m,纵向10m,注浆管间距1.0m×1.0m,梅花形布置,注浆采用Φ42钢管,管身前端切削成尖锥状,钢管总长3.0m,前端2.0m范围布置梅花形泄浆孔,泄浆孔孔径8mm,孔间距30cm。采用手持风钻钻孔,并将φ42钢管打入孔内,如地层松软也可用铁锤或手持风钻将钢管直接打入,如出现堵孔,用φ20mm钢管制作吹风管,将吹风管缓缓插入孔中,用高压风吹孔,成孔后将钢管插入,并用胶泥将管口密封。

对于打入的钢管应先冲洗管内积物,然后注浆。注浆水灰比选用1:1、1:0.8、1:0.6三个等级。浆液由稀到浓逐渐变换,注浆完成后立即堵塞钢管孔口,防止浆液外流。若地下水丰富,可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

2.5 初期支护换拱处理

施作仰拱后,拆除相应拱、墙位置初期支护,凿除侵入土石方,开挖时预留20cm作为预留变形量,再重新施工初期支护。在河源洞隧道右洞出口换拱过程中,严格进行地表、拱顶下沉、水平净空收敛三项量测。测点布置见图7。

2.5.1 布点观测

施工前,在洞内该段初期支护钢架上布置监控量测点,拱顶下沉观测点及净空收敛观测点按每2米一个断面进行布设,以观测围岩及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化;洞顶原地表,每5米一个断面布设地表下沉观测点,以观测地表沉降。周边收敛、拱顶下沉及地表下沉各项目测点尽量集中断面布设,以便量测成果分析。

地表下沉观测点,以隧道中线为中心,间隔4米布共设5个测点,从隧道换拱施工开始进行地表沉降观测,观测频率为每天一次。

拱顶下沉观测点,在隧道需换拱的初期支护上每三米设置一个点,换拱施工完的初期支护上每两米设置一个点,并且在换拱施工完6小时内用水准仪进行第一次观测,观测频率为每天两次,直至二衬完成后为止。

净空收敛观测点,在拱顶下沉观测点同一断面设置,仪器采用高精度收敛仪,观测频率同拱顶下沉观测。

2.5.2 测量数据分析

通过对量测结果整理与分析,及时安排置换钢拱架的时间,是控制隧道下沉,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与净空的重要一环。根据监控量测单位提供离塌方最近测点YK16+250的数据,经过整理分析,该桩号测点的洞内收敛、拱顶沉降、地表下沉数据与时间的曲线关系图见图8、图9、图10。

图4竖向钢支撑顶部与拱架焊接

图5 竖向钢支撑底部垫25槽钢

图6

图7 测点布置图

从上述洞内收敛、拱顶沉降、地表下沉数据与时间的曲线关系图可以看出,变形曲线在2009年12月23日至2010年1月2日这段时间收敛和沉降由大逐渐变小,速率变化均匀,截止2010年1月3日,变形曲线明显趋于平缓,表明围岩向稳定方向发展,则说明隧道变形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换拱架的工作可以开始。

2.5.3 置换钢拱架

置换钢拱架之前,首先应将隧道仰拱施作完,并对初期支护钢拱架施做临时支撑,即利用换拱台车每间隔一榀对初期支护钢架连接处采用20工字钢架设临时竖撑、横撑,横竖撑间采用Φ22钢筋连接,以免在换拱过程中相临拱架受力过大而失稳。

图8

图9

图10

置换顺序:利用换拱台车从大里程逐环进行,对每环的拱架置换应遵循先墙后拱的原则,且每次只能开挖一榀;侵入二衬的土方主要以人工利用风镐开挖为主,严禁采用爆破作业,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开挖预留量20cm。

开挖前要将制作好的Ⅰ20钢架及钢筋网运至现场,喷浆机等设备调试好,开挖拆除原初期支护钢架完成后立即对岩面进行初喷,架设新钢架,安装Φ42注浆锁脚导管,将注浆锁脚导管和钢架焊接固定,并铺钢筋网片,完成后立即进行C20喷砼作业,待喷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下一循环开挖。对已换拱段,及时分段施工二次衬砌。

2.5.4 换拱安全控制措施

现场施工时间专职安全人员在场监视围岩变化,用哨声通知作业人员撤离,在换拱台架的前后各堆放沙堆,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人员可以跳到沙堆上迅速撤离。

施工期间,现场施工负责人会同技术人员对各部支护进行定期检查。当发现量测数据有突变或异变时,立即通知现场负责人,采取应急措施或通知施工人员撤离危险地段。

对换拱段的地表水系进行疏通,保证地表没有积水,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可以尽快的排走,如地表出现裂缝,对地表的裂缝灌注水泥浆封闭,防止有水从裂缝渗入,对地表裂缝每天进行观察,一发现有新的情况,立即采取措施,根据裂缝的大小,现场施工的情况,监控量测资料综合进行分析,在分析的结果出来后决定是否施工还是采取措施加固。

2.6 山顶塌孔回填及封闭

塌孔段二衬混凝土浇筑完待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山顶塌孔采用不透水土分层回填,以小型夯实机具夯实,厚度以夯实厚度不超过30cm,回填标高应高出原地面,再浇注18cm厚C25防水混凝土封顶,封顶范围较塌孔尺寸大2m。

结语

河源洞隧道右洞出口浅埋偏压段塌方的综合处治历经一个多月,经过采取综合处治措施之后,该处通过对洞顶塌方处地表沉降、洞内拱顶下沉以及收敛观测,均未发现产生大量的沉降和收敛。实践表明该处综合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处治隧道浅埋偏压段超沉、塌方等问题。

[1]JTG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

[2]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隧道监控量测周报、月报[J].

[3]GB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

[4]JTG H12-2003,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

[5]陈秋南.隧道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U467

A

10.13612/j.cnki.cntp.2014.04.025

猜你喜欢

塌方偏压拱顶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术应用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立式圆筒拱顶储罐排版技术及控制方法
高埋深隧洞断层破碎带塌方处理及开挖支护方案设计
大型拱顶储罐三角形板式节点网壳正装施工工艺
预留土法对高铁隧道口浅埋偏压段的影响
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的分析与预测研究
浅埋偏压富水隧道掘进支护工艺分析
灰色理论在偏压连拱隧道中的应用
基于TPS40210的APD偏压温补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