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2014-01-23
粮食(Our Daily Bread)
2013年11月29日至2014年2月28日
克莱尔画廊(°Clair),德国,柏林
《粮食》是马格南摄影师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1922~1999))的一个长期拍摄项目,记录了粮食从播种到被千家万户食用的全过程。他从1950年代初开始拍摄这个专题,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以色列的农场工人、内布拉斯加的联合收割机、法国乡村的磨坊、施粥场、巴黎的烘焙坊、以色列一个市场上售卖粮食的小贩、学校的咖啡馆……
埃里希·哈特曼出生于慕尼黑,1938年前往美国,之后在纽约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1952年,他在罗伯特·卡帕的邀请下加入马格南图片社,后长期担任董事会成员。1985年,哈特曼担任马格南图片社主席。作为摄影记者,他为遍及全球的报纸、杂志和商业客户拍照,并拍摄了很多个人项目,如1990年代曾拍过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举办展览并出版了同名画册《在集中营里》(In the Camps)。
本次展览的专题历时8年拍摄完成,作者以诗意的摄影语言赞颂了为我们提供食物的人们,表达了对粮食的珍视。对如此宏大题材的驾驭,凸显出马格南大师高超的水准。
美国零售业调查
(Copia - Retail, Thift, and Dark Stores, 2001-2011)
2014年1月22日至5月18日
哈格蒂艺术博物馆(Haggerty Museum of Art),美国,密尔沃基
这是一组有关美国消费者心理调查的摄影作品,这一题材在摄影专题中非常罕见。作者布莱恩·欧瑞奇(Brian Ulrich)历时10年走遍美国,从欣欣向荣的大超市到荒凉废弃的大商场再到空旷的停车场,拍摄了美国人购物的心路历程。整个专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销售》,商品陈列在大江南北的大商场和大超市中,顾客享受丰富的物质给他们带来的快感。第二部分是《节俭》,有些人将堆积成山的受捐赠的、遗弃的各类商品整理得井然有序,开办了“节俭商店”,它成了这个国家一些外来人口的首要目的地。第三部分《黑暗商店(也叫做幕后店)》,商店里没有顾客,只为在线购物顾客配货。店员分拣好商品,然后运送到顾客在网络订单上标注的目的地。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还用一些被遗弃的商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场景来反映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儿子(Son)
2013年11月2日至2014年1月11日
罗伯特·莫拉特画廊(Robert Morat Galerie),德国,汉堡
作者克里斯托弗·安德森(Christopher Anderson)1970年出生于加拿大,目前在纽约工作和生活。他以一个关于世界各个冲突地区的拍摄专题获得国际认可,于2005年加入马格南图片社。2008年,他的儿子出生,这促成了他的一个非常温情的个人拍摄计划。他这样描述他的这一专题:“许多年来,我在世界各地奔走,记录别人的感情和经历。儿子的出生让我切身感受到新生命带来的无尽喜悦,然而紧随其后的却是我的父亲被诊断出患有肺癌的消息。我的角色既是一个儿子也是一个父亲,我忽然发现自己置身于生与死这两个鲜明的主题之间,这是最独特也最永恒的主题。这些照片是对这一段经历的记录。我感觉我之前所有的摄影经历似乎都是为这段拍摄做铺垫。我想这个系列的照片是我最重要的作品,它既是一段爱的记述,也是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赞颂。”
同名摄影书也已由科勒·沃拉格出版公司(KehrerVerlag)出版。
每日的顿悟—1969年以来的日常生活摄影思潮
(Everyday Epiphanies - Photography and Daily Life Since 1969)
2013年6月25日至2014年1月26日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 f Art),美国,纽约
自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人们总是用摄影来探讨、表现家庭关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展览展示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的约40部作品,涵盖了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菲利普洛卡·迪克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南·戈丁(Nan Goldin)、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等艺术大师的摄影和视频作品,创作年代跨越40年,从中可一览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摄影艺术思潮。
1960年代晚期,反正统文化思潮膨胀,1950年代西欧和美国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受到批判。“女权主义”、迷幻药和太空开发这些新事物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无限可能,六七年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提出“日常生活的革命”,力图打破陈腐的旧生活的枷锁。
1980年代,摄影的叙事风格再度被探讨,将情感隐藏在画面背后的照片开始流行。8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让摄影师们开始关注枯燥的工作和这一背景下的人们。与此同时,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开始收集全世界的垃圾,并以摄影为媒介,呈现了一个脆弱的世界的肖像。接下来的10年,艺术家们困惑于世界的真实与虚拟,开始表现数字革命背景下认识论的困境。展览还收入了当代的作品,着力表现我们如何认识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