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犹抱琵琶半遮面

2014-01-23薜萝衣

城色in生活 2013年12期
关键词:谭鑫培角儿梨园

薜萝衣

优伶,岁月中栖身

世人常以优伶并称,其实在古代二者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上古之时,礼乐制度是社稷的基础。伶是乐官,调丝弄竹,执掌音乐,他们因为自身的音乐造诣而受人尊重。师旷、俞伯牙等人皆是伶工,孔子还曾向师襄学琴。

而优则是供人调笑娱乐之人,他们在史书中频频出没,却只能充当弄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汉代东方朔虽然才气极高,又心怀远志,依旧因俳优身份被轻视。《史记》中记载:“东方朔,好诙谐,武帝以俳优蓄之。”纵然他常伴在汉武帝左右,却一直被当作嬉笑娱乐的玩物,终生不得重用。

唐代是舞乐盛世,中原雅乐和异域情调在长安交汇。作为音乐家的唐玄宗,为了满足自身对歌舞的追求,特地在梨园教演艺人。梨园从此成为戏曲界的代称。而艺人的地位,在此时得到了提高。唐代伶人,是唐传奇故事里的一抹艳色,是歌行体诗中响遏行云的曲调。

记曲娘子张红红、“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公孙大娘、“喉啭一声,响传九陌”的永新、李龟年、念奴……这个时代有太多了不起的艺人。就连茶圣陆羽,少年时从寺庙中逃离,也曾参与伶人的队伍,以演戏编戏为生。

北宋,坊墙倒塌以后,宵禁被废止。从此,夜空中的繁星长河渐渐隐没,被花灯的光芒所遮蔽。这个被史学家诟病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人们生活最充盈热烈的年代。彼时的文人们,簪花醉酒,四处冶游。寻常百姓也有着丰富而精致的娱乐,勾栏瓦舍,便是在此时流行起来。

勾栏瓦舍是戏园的雏形,最初是临时性的舞台建筑,多为砖木式结构,粗陋简单。然而,就是在这一方小天地里,艺人们说书、歌舞、杂耍、卖艺,度过了漫长而短暂的一生。当然,这里被认为是“下流”之所,官宦很少涉足。

蒙古的铁蹄踏入中原以后,文人开始了流离不定的生涯。科举不兴,报国无门,种种外界因素把文人逼向末路,只好投身勾栏瓦舍,遂有了元杂剧的盛世。关汉卿就曾与底层艺人们惺惺相惜,写出了很多反映底层人民的作品。《录鬼簿》中称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明代的士大夫们耽溺于声色,世俗文化在此达到一个巅峰。因此,有了《金瓶梅》,繁华的色相,腐溃的里子,像是花开到了盛极处,根须却已腐朽。

昆曲勃兴以后,家班盛行。风雅的大户人家都会豢养家班,逢年过节,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在家中看戏。清代文人李渔还曾组建家班,专门演出自己编排导演的戏目,堪称奢侈的实验。

《红楼梦》中,贾蔷就曾专门去苏州采办家班所需的人与物,买下了包括龄官、芳官在内的十二名女孩子,年龄都在十岁出头,在贾府中的身份比仆役稍高,终究是下人。大观园衰败以后,这些女孩要么遣散出府,要么被分配到各房中当了丫鬟。

古代伶人地位虽然卑下,却常常在舞台上讽谏,优孟以来,伶人常常把朝堂当戏场,真真假假,以醒君臣。他们的言辞有时举足轻重,有时也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在宋代,伶人更是拥有空前的言论自由。神宗年间,宰相王安石推行改革,以铁腕手腕强制新法执行。当时的名伶丁仙现便在戏场中屡屡拿他开涮,插科打诨,那些笑话很快就散布开来,弄得王安石十分尴尬不安。王安石一怒之下,几乎要拿他问斩。然而,皇帝却在暗中保护丁仙现,王安石最终只好作罢。时人有谚语云:“台官不如伶官。”

古代的伶人,身份一直很暧昧。从唐宫梨园到明清家班,他们一方面像是被豢养的金丝雀,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强烈的自我性情,并因名声显赫而颇为自诩。这两者交织,构成了伶人的双重人格。

角儿,粉墨下的悲喜

清代的京剧名伶,被称为角儿。

晚清时,京剧日益商业化,茶馆戏园成了人们日日消遣之所,戏班收益完全依靠演员的票房号召力。因此,当时声名较盛的戏班子都由名角挑班,他们可以亲自聘请琴师鼓师为自己伴奏,甚至能邀请文人为自己量身定做新戏目。渐渐地,班子也不再长期固定,角儿可以四处串班搭戏。

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谭鑫培在晚清时已成名,慈禧常常召他入宫,内廷供奉多年,让谭鑫培的声名日趋显赫。

庆亲王奕匡给福晋做寿,特地邀请谭鑫培到场。其时谭大病初愈,约定了不能登台,只去贺寿。谁料酒桌上一来二往,庆亲王又提出让谭唱两出戏。谭拱手道:“实在是病体难支,即便是军机大臣下令,也恕难从命。”

清末民初的角儿,心气极高,即便在皇帝老佛爷面前都是不卑不亢。谭鑫培说出了这话,定然是千金重。为了缓和气氛,他忽然又调侃道:“除非是军机大臣下跪,那我也只好不顾性命地唱两出了。”

谁料军机大臣那桐竟然立即下跪,道:“请谭老板赏脸。”谭鑫培只得遵守诺言,唱了两出,满堂欢喜。

八国联军退后,慈禧回宫没几天就召来谭鑫培。此时他重病缠身,形若枯骨。慈禧见状,心中十分不忍,娇嗔道:“朕不许你死,你就不能死。”

隔座听歌人似玉。对于观者来说,伶人的生活多少带点神秘性,他们卸妆是何模样,他们平时是否像戏中人那样不食烟火……这些都让人想入非非。

可是,对这些艺人来说,体面更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艺人的体面不是摆谱,是他们在舞台上经营多年的艺术形象,更是他们作为一个角儿的尊严。

艺人生活极其考究,他们像打磨声腔一样,去要求一饭一蔬的精致,像置办衣箱行头一样,去讲究日常穿着。当美成为一种职业,那么它也必然会影响生活方式。

梅兰芳在饭桌上,只吃面前的饭菜,从不“过河”俯身去夹别处的菜,即便那是自己最爱吃的。他口味清淡,从来只吃七分饱,以免吃多了之后在台上犯呕,影响雅观。他饭后必要吃些水果,滋润喉咙。言慧珠这样的坤伶,则如明星般耀眼,与胡蝶之类的女影星相比,派头不减。

角儿的性情里,有清教徒的自律,亦有纨绔的挥霍气。

建国以后,角儿的称呼不再,所有演员一律被称作文艺工作者。这个名称让他们欣喜,因为几千年来,伶人一直被视为下九流,甚至不得与其他阶层的人通婚。即便是民国的那些角儿,也只能与梨园行中的伶人们结亲。如今,艺人们终于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个纯粹从工作出发的称呼。

然而,伴随着欣喜而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噩运。

建国以后,京剧逐渐被政治化,一步步沦为思想武器。有些作品经过改编,较之从前变得深刻而丰富,而大多数的作品经过改编都变得不伦不类。名角儿经营了半辈子的班子,都逐步改并为国营剧团。而京剧也从名角挑班制转入了导演制,昔日的角儿们渐渐地丧失了话语权,师徒关系也逐渐松散。

整风运动、反右、批斗……这些字眼像是一阵冷风,灌入这些名角儿们最后的生涯。他们或是被迫承认莫须有的错误,或是顺从指导,成为沉默的傀儡。

艺术遭遇政治以后,台上的风发意气,现实中的无力作为,构成了鲜明的两重境界,让伶人陷入无尽的迷惘和困顿。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艺术刻骨而专一的态度,是伶人的傲骨,那是附着在艺术之上的尊严,不可曲折。如章诒和所说的,中国的耻感文化,在已成角儿的艺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抹上胭脂、铅粉,扫眉勾脸,浓墨重彩掩盖了所有的神情。穿上织锦纹绣的戏衣,迈入时空倒错的舞台,一出戏演了一辈子,任谁都会不疯魔不成活。

猜你喜欢

谭鑫培角儿梨园
课题:梨园漫步
“梨园”指戏曲界
“梨园”指戏曲界
角儿爷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