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湿毒理论概述
2014-01-23王柏灿容小翔卓秋玉
王柏灿 容小翔 卓秋玉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 西宁 530000)
壮医认为,湿不仅仅是“邪”,更是一种“毒”,称为湿毒,是痧、瘴、蛊、毒、风、湿六“毒”之一。湿毒包括外湿毒和内湿毒,外湿毒主要为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所致,内湿毒因水道失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毒,或因多食油腻、嗜酒、饮冷等而形成。历代广西地方志对湿毒致病有所记载,壮族民间也有一些口传资料,但缺乏系统的整理。近年来,广西中医药管理局专门立项,对壮医湿毒理论进行深入的发掘整理,现对壮医湿毒理论概述如下。
1 湿毒与广西地方气候有关
壮医认为,外湿毒和内湿毒的产生都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广西壮族地区处于亚热带,四季之中炎热的时间长,且潮湿多雨,易滋生湿毒。关于广西壮族地区多湿毒,历代文献有较多的记载,如: 《岭南卫生方》说到: 南方地卑而土薄,土薄故阳气常泄,地卑故阴气常盛,阳气泄,故四时常花,三冬鲜雪,一岁之中,暑热过半,人居其间,气多上雍,肤多汗出,腠理不密,盖阳不返本而然。阴气盛,故晨昏多雾,春夏雨淫,一岁之间,蒸湿恒多,衣服皆生白醭,人多中湿,肢体重倦,成脚气等疾,盖阴常盛而然。《隋书》说到: 自岭已(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广西通志》说到: 太平为粤西极边,地愈卑土愈薄,湿燠尤甚。(广西)气候与中土迥异,四五六月湿热之气几榻间,如风雾薰蒸,秋无清凉之气,冬天亦煦燠,深山密菁,虫蛇草木之毒郁蒸成瘴,溪壑间如丝如缕,如雾如云,或香酸,或饭气焦臭,皆瘴气也。在广西这样气候炎热的地方,人们贪冷喜饮,更易损伤谷道,湿从内生,聚而成毒。可见,湿毒是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的一种毒邪。
2 湿毒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是湿毒重滞。重为沉重、重着、重浊之意。湿毒致病引起的症状特点为头部感觉沉重、周身困重、四肢沉重、肌肤麻木不仁等,均为重滞的表现,由于湿毒重滞,重者趋下,易见大便溏烂、或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混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过多,或湿疹浸淫流水、皮肤糜烂久不收口等。
二是湿阻气机。湿毒壅滞,最易阻滞气机,湿留关节肌肉,阻滞关节肌肉的气机,则为风湿痹病。湿留皮肤,阻滞气机,则为湿疹、黄水疮等,湿留谷道,阻滞气机,则为消化吸收不良的疾病。湿留水道,阻滞气机,则为水液输布失常的疾病。
三是湿毒难化。由于湿毒的性质,湿毒致病往往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如痹病、湿疹、慢性腹泻等。
四是热化寒化。湿毒内侵,还与人的体质状况有关,阳盛者,湿易从热化,成湿热之毒,阴盛者,湿易从寒化,成寒湿之毒。
3 湿毒病的辨病辨证
湿毒致病,目诊可见“勒答”(眼睛)脉络混浊,望诊可见面色黄、舌胖、苔腻。甲诊见指甲增厚,凹凸不平,甚至胬肉甲。询诊时可有口苦或口甜,渴不欲饮,关节重着,脘腹胀满、小便溏烂等。湿毒致病的症状视其侵犯的部位不同而不同。湿毒滞留于肢体关节骨肉,可见肢节疼痛,头身困重,倦怠,关节酸痛重着、头重如蒙等,即为痹病。若湿毒滞留于谷道,可见食少纳呆、胸闷、腹胀、泛恶呕吐、黄疸、水肿、腹泻、痢疾,湿毒滞留于水道,可见浮肿、小便清长或小便短少或小便不利等。湿毒滞留于皮肤,可见疮口脓水淋漓,湿疹反复发作,妇女湿毒内蕴,可见带下增多、臭秽等。湿毒病,若见口苦、或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或大便臭秽,小便黄赤,或黄疸黄色鲜明,可辨为阳证,若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关节肿痛但湿温喜按,大便稀烂,小便清长,或黄疸黄色晦暗,可辨为阴证。
4 湿毒病的治疗
4.1 常用技法: 壮医常用于除湿毒的技法有药线点灸、药物竹罐拔罐、针挑、刮痧、药熨、药浴、敷贴等,可根据具体的湿毒病症选用。如湿毒留于关节,关节肿痛,可选用药物竹罐局部拔罐或药浴、热熨。湿毒留于水道之泄泻,可用药线点灸脐周四穴、食背穴、足三里、大肠腧、三阴交等。
4.2 常用药物: 壮常用于除湿毒的药物有60 多种,具体有叶下红、土茯苓、马齿苋、三白草、人字草、八角枫、九龙藤、羊耳菊、白簕、九节风、凤尾草、大叶千斤拔、金线草、草果、苦参、蛇床子、满山香、翻白草、铺地蜈蚣、大风艾、白花菜、麻骨风、过江龙、白纸扇、岩黄连、三姐妹、白英、蓝花柴胡、田基黄、肾茶、卷柏、十大功劳、三角风、野荞麦、蛇藤、路路通、大风子、薜荔、一匹绸、鬼画符、九节木、龙船花等。
4.3 验方举隅
4.3.1 枫荷二藤汤。组成: 半枫荷50g、当归15g、鸡血藤15g、牛膝9g、枫树寄生15g、海风藤15g、豆豉姜15g 。功用除湿: 祛风,活血止痛。主治: 湿留关节肌肉的风湿骨痛。症见肢体关节疼痛,酸软无力,或麻木不仁,屈伸不利,遇天气变冷则加剧,舌淡苔白等。
4.3.2 十两功劳蒲鸡板蓝汤。组成: 十大功劳15g、蒲公英15g、鸡骨草20g、十两叶20g、南板蓝根15g 。功用: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治: 湿毒内蕴的黄病。症见全身发黄,其色如金,小便短赤,肋痛,脘腹胀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发热口渴,舌红苔黄。
4.3.3 酸藤根马莲鞍汤。组成: 酸藤根15g、马连鞍15g、六月雪10g、山苍子根10g、杜仲10g、茅莓10g。功用: 除湿解毒,通“道”止泻,主治: 湿留谷道的泄泻,症见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或清稀,或为水样,或夹杂糜谷,或如溏泥等。
4 湿毒病的预防
对湿毒病的预防,一是要杜绝湿从外入,针对壮族地区潮湿多雨的特点,要注意少冒雨涉水,保持居住环境的通风干燥。历史上,壮族人多住干栏式房屋,对预防湿从外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资借鉴。二是要预防湿从内生,饮食方面少食滋湿食物,少食肥甘厚味之品,适量吃有除湿功效的食物,如扁豆、红豆、赤小豆、薏苡仁、茯苓、羊葱、水芹、冬瓜、南瓜、鱼、茵陈、马齿苋、砂仁、白豆寇等。
综上所述,壮医对湿毒致病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对湿毒致病的特点、湿毒所致病症的治疗及湿毒的预防等均积累有一定经验,对壮医湿毒理论进行挖掘并整理提高,对充实壮医理论体系内涵,细化壮医理论内容,提高壮医理论学术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1]黄汉儒,等. 中国壮医学[M].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
[2]钟鸣,等. 中国壮药学[M].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3]庞宇舟.壮医毒论浅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