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薯贮藏特性及技术探讨
2014-01-23刘志宏
刘志宏,孙 晶
(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山西 太原 030006)
2010年以来,山西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步伐在国家和省《马铃薯良种繁育补贴项目》推动下明显加快。目前山西省从事种薯繁育的企业(合作社)近100家,共拥有稳定的一级种薯基地1.13万hm2,每年可繁育优质种薯20万t以上,产值达7亿元左右。然而,每年因贮藏方法不当造成的损耗就高达7%左右,不但会引起疫病蔓延和种薯腐烂,加速种薯的退化,降低种用价值,而且还给基地农户和种薯企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因此,采用科学的种薯贮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马铃薯种薯贮藏特性及影响因素
1.1 贮藏特性
1.1.1 未完全成熟,存在后熟期
新收获的种薯含水量高,还未充分成熟,一般需经过15~30d才能成熟,这一阶段薯块的呼吸强度旺盛,水分和二氧化碳产生,薯块内部含水量迅速下降,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由于薯皮薄,易擦伤,感病概率显著增加。收获、运输时产生的机械损伤、表皮擦伤处在此阶段进行伤口愈合,形成木栓质保护层,阻碍氧气进入薯块,防止水分损耗和病原菌侵入。在有充足氧气的情况下,当温度介于15~20℃之间,相对温度在90%左右,容易形成保护层。因此,种薯要在阴凉通风处摊开晾晒,使薯块表皮伤口愈合,提高种薯的耐贮性。
1.1.2 休眠期长
马铃薯块茎收获后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休眠期,一般为2~4个月。通常情况下,充分成熟的比未充分成熟的休眠期短;生长后期如遇干旱,休眠期会缩短。此外,温度也是影响休眠期的重要因素,低温对延长休眠期十分有利。
1.1.3 极易吸热发芽
当温度和湿度比较高时,会促使种薯块提早发芽;在低温干燥的贮藏条件下,则可延迟发芽。贮藏马铃薯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85%,晚熟种应为90%。如果湿度过高,会缩短休眠期,增加腐烂;湿度过低,则会因失水而增加损耗。
1.1.4 淀粉、糖分会发生变化
薯块中的淀粉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通过酶的作用转化为蔗糖,又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在低温条件下,薯块细胞中积累的蔗糖和葡萄糖,除少量被消耗掉,大部分会被积累下来,如果温度升高,糖分很快随之减少。
1.1.5 易出“汗”
3种原因导致出汗现象的发生:一是收获的薯块在入窑初期呼吸较为旺盛,内部水分被蒸发出表面所致;二是从低温处移至高温处时,空气中水汽附着在薯块表面;三是薯块表层温度降至露点出现结露现象,说明贮藏措施不当,可能会引发烂种或病害蔓延,应及时进行吸湿处理并更换铺垫材料。
1.2 影响因素
1.2.1 温度因素
贮藏期间温度控制对种薯贮藏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种薯入窑10d左右,15~20℃为薯窑最佳温度,同时相对湿度在90%左右,有利于种薯形成保护层;20~30d后,随着种薯呼吸的减弱,应加强通风以排除薯堆中的热量,种薯温度降到4℃左右为宜。贮藏期间温度相对较低,温差保持在较窄幅度之内,有利于种薯安全贮藏。
1.2.2 湿度因素
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薯贮藏,范围应在85%~95%之间,以90%为最佳。过高则会使种薯过早形成须根引发出汗现象,诱发病害直至严重腐烂;过低种薯就会出现较大损耗,种用价值会降低。
1.2.3 通风因素
保持通风,一是可以调节贮藏窑内的温湿度,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保证种薯正常呼吸;二是使窑内的温湿度达到平衡,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对种薯出汗和腐烂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窑内温度高于窑外时,应及时通风。
2 种薯贮藏技术
2.1 种薯的采收
一般以地上部茎叶转黄、地下块茎进入休眠期为收获最佳时间。对一些晚熟品种和抗病品种,尽管其适宜收获期茎叶仍为绿色,也应及时采收。收获前7~10d应将地上茎割除,选择霜前晴天、土壤干爽时进行收获。薯块深翻出土后,须在田间晾晒5h左右,切忌在烈日下曝晒。
2.2 挑选与分级
2.2.1 挑选
贮藏前应剔除病、烂、伤薯等不合格种薯,以免引起贮藏后烂窑的发生。应做到薯块带病不要,带泥不要,有损伤的不要,有裂皮的不要,发青的不要,受冻的不要。
2.2.2 分级
根据不同需求,对种薯进行分级处理。通过分级,把不同级别的种薯分开贮存,可减轻病害的传播。入库时应轻拿轻放,防止二次损伤。
2.3 预贮
马铃薯后熟期较长,因品种特性不同,时间为15~30d不等。因此,收获后种薯要在背阴通风处预贮10d左右,一是可使种薯安全通过后熟期,避免发生“出汗”现象;二是可使运输时破皮、挤伤、表皮擦伤的块茎形成木栓层。预贮时堆高不得高于1m,宽不超过2m,中间留有通风道,同时要注意防雨、防晒,要有草苫遮光,定期检查、倒动,降低薯堆中的温度、湿度,并捡出腐烂的薯块。
2.4 贮藏的管理措施
2.4.1 入库前准备
入库(窖)前首先要对仓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门窗密闭性好,防鼠设备完好。其次做好清仓消毒工作,并提前通风换气,使库内温湿度达到贮藏条件。入库前一周要使库体温度稳定在8℃上下、湿度80%左右,然后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消毒时用生石灰四周撒施或用福尔马林30mL/m3喷洒;也可采用熏蒸法消毒:用1000mL 40%甲醛+500g高锰酸钾进行熏蒸2d后,通风3d,将种薯装入30kg的包装袋入库贮藏。
2.4.2 贮藏量的确定
贮藏量以不超过库(窑)容的65%为宜,过高贮藏初期容易造成种薯排热效果不好,中期上层离窖顶较近易发生冻害,后期下部易发芽。一般将贮藏量控制在700kg/m3左右。
2.4.3 堆垛方法
堆码分散堆和袋装堆两种。散堆时高度不得超过库(窑)高度的2/3,绝对高度不得超过2m,四周用挡板隔开,垛与垛之间相距0.6m留作通风和操作道,垛的方向应与门窗平行,垛底应垫20cm仓板,有利于空气的流通,距离墙壁0.5m。袋装堆以每袋30~40kg为宜,码放5~7层,沿库(窑)内通风流向留出一条30~50cm的通风道,垛之间要求留有通风道。
不论采用何种堆垛方式,均要求不同品种、不种级别,特别是试验品种、原原种、原种都应单存单放,以免混杂。
2.4.4 库存期间管理
在此期间应遵循“两端防热、中间防冷”的原则,根据种薯的生理变化和气候变化,通过通风换气和密闭,控制贮藏窖的温湿度。
第一阶段即11月末,种薯呼吸旺盛,释放热量多,应打开库(窑)门和气孔通风,降温为主。第二阶段为12月初至来年2月,种薯进入休眠期,呼吸减弱,此时期主要以防冻保温为主,要密闭门窗和通气孔。温度降至1℃时,应加强保温措施。第三阶段为3月初至出窑,此时气温回升,薯块呼吸作用加强,养分损耗加大,易发生“出汗”现象,导致“伤热”和“烂薯”的情况发生,因此要及时去除覆盖物和门帘,采取通风措施,达到降温的目的。
贮藏期间要专人负责管理,每天掌握库内的温湿度,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温度应保持1~3℃之间,湿度在80%~90%之间,在此期间如果窑内温度过高,种薯腐烂便会加重,过低容易出现冻害。烂薯、冻薯应及时清理,防止病菌传播。
3 贮藏期间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3.1 侵染性病害及防治方法
3.1.1 病害分类
分为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两种。细菌性病害包括环腐病、黑胫病、软腐病、疮痂病;真菌性病害包括晚疫病、早疫病、干腐病、湿腐病等。
3.1.2 防治方法
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枯萎病等病害在田间已发生侵染,入库后会继续侵染种薯。此类病害只能在入库前仔细挑拣,精选薯块,以防侵染其他种薯。对于其他侵染性病毒,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一是对整薯表面进行消毒,消毒使用适乐时、农用链霉素、高巧、磷酸二氢钾兑水均匀喷洒于表面;二是采用克霉灵(50%仲丁胺)熏蒸剂,在密闭空间将布条在药液中浸湿后悬挂起来,靠药液自然挥发,对种薯起到防治的作用,用药量一般按1kg马铃薯用药 30~60mg或1m3用药10~14g施用,密闭12h即可;三是将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农用链霉素、滑石粉充分拌匀,对切好的薯块进行包衣处理。
3.2 非侵染性病害及防治方法
3.2.1 病害的成因
此类病害是由于种薯在运输贮藏期间受伤、受热、受湿和受冻,引发病毒的侵染。
3.2.2 防治方法
一是要精选薯块,及时将有伤口的种薯剔除;二是贮藏期间适时通风降温,必要时进行倒垛操作,利于排热排湿,降低库藏病毒侵袭种薯;三是在12月初至翌年2月期间,加强种薯库的保温工作,防止冻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