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及休闲农业生产模式初探
2014-01-23高屹
高屹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旱作农业及休闲农业生产模式初探
高屹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围绕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目标,探讨了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旱作农业模式及休闲农业模式。
旱作农业;休闲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在农业发展道路上有诸多不利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要实施科技创新,积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积极应对。围绕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目标,就现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旱作农业模式及休闲农业模式作些探讨。
1 旱作农业生产模式
1.1 概念
所谓旱作农业,是指在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的一种雨养农业。农业生产只注重水地开发利用,而相对忽视旱地科学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灾频频发生且日趋严重。加之灌溉面积的继续扩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接近极限。同时,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因此,“水路”受阻,必走“旱路”,发展旱作农业势在必行。
1.2 模式
实践证明,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旱作增产技术潜力巨大。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老的传统农业开始,就对旱作农业十分重视,在旱作农业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旱作农业的粗放到精细体系建立、旱作农业技术应用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地处峨嵋岭的“干万荣”,视水如油,在农业生产上创造了很多抗旱夺丰收的经验,诸如采用水土保持、种植牧草、农田建设、集群旱井、抗旱耕作、增施有机肥、覆盖技术、选用抗旱品种等。如棉花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技术,不仅增温保墒,促进生长发育,而且早熟增质高产;对小麦而言,可促进分蘖,增加穗数、粒数和粒重,使作物增产15%~20%。
1.3 案例
太原市2011年在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等旱作农业主要县区推广了以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技术、渗水地膜覆盖技术、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为主的抗旱栽培节水技术以及采用玉米、马铃薯、谷子等抗旱品种,面积共3 333.3 hm2。经测定,改善了土壤蓄水保水性能,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了10%,粮食作物单产提高了20%,水利用率平均提高了18%,实现了旱作农业节水和高产高效的目标。2012年,山西省粮食作物地膜覆盖面积49.1万hm2,其中玉米41.9万hm2、谷子1.8万hm2、豆类2.7万hm2、马铃薯2.7万hm2。通过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解决了山西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春播下种困难的问题,促进了粮食单产水平提高。据调查显示,地膜覆盖玉米增产100 kg/667 m2,增收200元/667 m2;地膜覆盖谷子增产50~100 kg/667 m2,增收100~200元/667 m2。
1.4 思考
目前,旱作农业技术模式主要有水土保持工程、覆盖技术(包括地膜覆盖及生物覆盖)、农耕栽培技术(选用抗旱品种、调整播期、种子处理、间混套种、旱地施肥、抗旱保墒、精细管理等)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这些旱作农业技术模式,对农业生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减轻了干旱对农业的危害,而且增加了产量,旱作农业区已成为农业生产新的增长点。现行的旱作农业科技模式,既有独特的技术效应,又有综合性的相互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要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创新,力争强旱作农业之基,走旱作农业之路,靠旱作农业增效。
2 休闲农业生产模式
2.1 概念
所谓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产业,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即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村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2.2 模式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收入大幅度增加,闲暇时间增多。城乡居民的生活多样化,使休闲农业得到大发展,农业和农村新型产业,特别是都市现代农业兴起,一个是农民的生态家园,一个是市民的休闲中心,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农业景观、农村自然环境优势,而且还发展了农村文化,丰富了精神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休闲农业设有农业劳作基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工艺性产品,加之进行精细管理,既吸引了游客,又丰富了农业技术内涵。更值得一提的是,据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5个就业机会。一个能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 000万元,可安排300名农民就业,带动1 000户农民家庭增收。休闲农业使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体验农耕文化成了受游客追捧的旅游度假方式,正在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和扩大内需的朝阳产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支柱产业。
2.3 案例
根据农业部发展规划要求,在“十二五”期间,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境、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要求,山西省积极规划,加速发展。太原市将这项新型产业列为重点发展工程,2011年提出,两年内扶持打造5个省级、10个市级宜看、宜居、宜游现代休闲观光综合示范园和“农家乐”示范点。2011年,太原市休闲农业点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 000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5 000人,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增收。长治市老顶山景区周边的老巴山、瓦窑沟等村发展了100多家“农家乐”,安置劳力1 000余人,每家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30人,平均年收入7万~8万元。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也都发展很快,效益很好。
2.4 思考
休闲农业是利国利民的新型产业,我国休闲农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休闲农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有这样几种发展模式:一是参与体验型,即游客参与体验农业劳作、农村生活以及乡土风俗活动,并在其中参与劳动、收获等,如瓜果采摘、休闲垂钓等;二是示范教育型,即用先进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的高科技农业项目,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还可以给农业生产人员和大中专学生提供观摩、学习、培训和交流场所;三是文化内涵型,是指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和底蕴,辅之以农家风情吸引游客;四是休闲观光型,是借当地独特的产业或产品优势,以休闲观光为最大亮点。不论采取哪种模式,都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来决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定要抓住时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农为本,惠及城乡;培育品牌,带动全面;规范管理,提升水平;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1005-2690(2014)06-0032-02
F327
B
20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