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教他们学会杂技
2014-01-23陈小波
陈小波
1961年7月,年轻的新华社女摄影记者谢琍到中国杂技团采访。只见不宽敞的排练厅里挤满了练功的男女演员,其中几个黄眼珠、高鼻梁的青年引人注目—他们都来自阿尔巴尼亚。中国杂技的“童子功”世界闻名,可这些阿尔巴尼亚青年来中国之前,没有任何杂技功底,腰弯不下去,腿举不起来。上面领导给中国杂技团下命令:在短时间内为阿尔巴尼亚培养杂技人才,一定要教他们学会中国杂技。
教杂技是政治任务
只有政治、艺术过硬的同志才能担当教杂技这一重任。几位担负起这个重任的资深杂技演员都觉得很光荣,但在短时间内教会外国人演杂技,是一件可能性很小的事。
谢琍回忆说:“几位老师身体力行,尽心尽力;学生也努力,就是基础太差了,实在难为了这几位老师。教会阿尔巴尼亚人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是不可能的,老师只能教“顶坛子”、“滑稽的炊事员”这样难度不大的节目……
1960年代,在中央乐团、中国歌舞剧院以及一些地方艺术团体,也都可以见到阿尔巴尼亚演员的身影。单位接到的通知一致是:把为阿尔巴尼亚培养艺术人才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
1968年7月,常驻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新华社记者柳中央拍摄了一场难忘的演出—完全由阿文艺工作者演出的中国红色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中角色洪常青、琼花身穿中国戏服,却都是朗目高鼻。尽管全场演出中的音乐、服装、道具都倾注了中国人的很多心血,可惜台上的大部分演员脚尖都站不住……
柳中央至今都觉得,相较于艺术表现,那场演出所担负的,更多的可能是政治意义。看到那些歪歪扭扭的舞姿,柳中央拍摄的时候想笑,但不敢笑。
勒紧腰带的援助
中国与阿尔巴尼亚1949年11月23日建交。中国政府从1954年开始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一定数量的援助。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苏共代表团围攻中国,惟独阿尔巴尼亚代表不同意这一做法。
从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提高了对阿尔巴尼亚的礼遇,将其称为“欧洲一盏社会主义明灯”,一时间,这一称呼几乎被所有中国人熟知。
1968年,时任中国国防部副部长的王树声率团访问阿尔巴尼亚。在当时的新闻报道中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王树声团长高度赞扬阿尔巴尼亚在革命运动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它比亚得里亚海还深,比喜马拉雅山还高。”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1908~1985)在多个场合更是强烈表示:“中阿两国人民和两国之间的伟大友谊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强。”
1961年春,苏联中断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中国增加了对阿国的援助。同时,阿国也积极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那时,从经济到军事,从物资到现汇,中国给予阿国全面、大量的援助。概括起来,自1954年至1978年,中国向阿国共提供援款75笔,协议金额为100多亿人民币。阿尔巴尼亚成为当时中国对外援助受援国人均数额最多的国家。
以上数据可见于新华社高级编辑王洪起的著作《“山鹰之国”亲历》。1967年~1988年,王在阿尔巴尼亚工作生活22年(先后4次驻外,历时22年),是中国常驻该国时间最长的新闻工作者。他在该书中提到: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的大量援助,正是在中国三年自然灾害、粉碎“四人帮”以及遭受唐山地震等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最新最好的设备、机械、车辆等提供给阿尔巴尼亚,仅粮食就达180万吨。
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也出现在1969年起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的回忆录中:“特别令我感到忧虑的是我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问题。恩维尔·霍查曾经毫不掩饰地说:‘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向你们要求帮助,就如同弟弟向哥哥要求帮助一样。……我想,对友好国家进行援助,符合国际主义原则,但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按照我国的能力,量力而行;二是要根据对方实际需要和运用援助的能力。像现在这样‘有求必允的援助,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两国的外交挫折
1970年代,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产生了严重分歧。特别是美国国务卿基辛格1971年7月秘访北京后,确定美国总统尼克松于次年2月正式访问中国。霍查因此于1971年8月上旬致信毛泽东,以上万言的长文指责中国。(《“山鹰之国”亲历》一书中记述)
从此,中阿政治分歧日益严重,关系陷入低谷。此时,中国驻地拉那大使馆新馆也发现了35枚窃听装置,窃听范围几乎覆盖全馆。
时隔不久,1978年,邓小平复出全面执掌中央和政府工作。邓在外交领域采取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和措施,就是指示外交部,对阿尔巴尼亚停止援助。
中阿关系的“冬眠”状态一直持续到1983年。1985年4月11日霍查去世,中阿关系进一步缓和。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阿尔巴尼亚国内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融入欧洲”,努力“加盟入约”。
1999年中阿建交50周年。这一年的12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阿尔巴尼亚总统迈达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这是继1978年中国宣布停止对阿援助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中阿两国关系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天之后,终于又听到了春天里花开的声音。如今中阿两国都在开拓各自全新的未来。
新华社的图片全面记录了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关系的全过程。今天,我们进入中国照片档案馆,1960年代的图片中,记录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的影像占了很大一部分。那些照片的署名也是新华社一些赫赫有名的记者。
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新华社图片记载了国家几十年来不曾间断的历史,是新华社的宝藏,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摄影的宝藏。这些照片记录了历史的发展也记录了历史的挫折。将来,在把历史挫折变为历史智慧的时候,这些照片会站出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