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经济学:内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

2014-01-22李永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年6期
关键词:经济学景观价值

李永东

(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郑州450003)

0 引言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大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公众对于不同景观具有显著偏好,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消费及创造行为。事实上,消费者很多时候无意中或潜意识中为不同景观资源进行了价值判断或货币支付,并且对于特色景观具有一定潜在支付意愿。多数景观资源是自然或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城市化进程中,市政部门不断规划和建设广场、绿地、公园、艺术走廊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多元化景观的需求,但是也存在“千城一面”的景观结构趋同现象,造成景观多样化程度降低,并且景观资源分布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很多景观资源项目建设并没有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也缺乏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因此,景观资源开发和民众需求还存在很多错位和缺位之处,这对提升民众生活与发展质量具有不利影响。

现实需求推进了对景观科学和景观经济学的研究。不过,不管是资源经济学还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或者说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似乎并没有涉及或深入到人类欣赏景观的主观层面,也没有延伸到土地、水体、植被、生产和生活场景及人工文化符号等构成的作为空间综合体的景观层面的经济学研究,而只是注重资源最优利用或通过自然规律及生态过程减少污染并维持经济运行的机制问题。也可以说,现有研究并没有将与人类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尤其缺乏景观价值形成的心理深层动机研究以及借鉴实验经济学方法的跨学科研究。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领域愈加广阔和深入,信息技术及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社会行为呈现多样性,大众活动的形式尤其是消费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各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消费和创造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了景观科学,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整体消费和创造对象的研究趋势日益凸显。因此,需要综合或借鉴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景观资源及其相关科学进行跨学科研究。这对于解释人类高级消费行为及相关行为的复杂性具有一定价值。本研究就交叉学科——景观经济学的内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并论述景观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性,以便为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景观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

景观经济学,简单来说就是将自然环境各类景观和人文社会各类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尤其是对那些能够带来精神深度体验的景观资源消费及创造行为进行研究,探索文化演进中人类对于各类景观资源的消费、创造等行为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经济活动规律。因此,虽然景观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并不等同于旅游经济学。第一,旅游经济研究消费者离开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和活动的行为,而景观资源则不论是经常居住还是外出旅行,都可以成为消费对象。景观资源的消费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第二,从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区分来看,旅游资源是景观资源的一部分,但很多景观资源并不是旅游资源,例如社区内部的微型景观、家族或家庭内部的艺术景观、一些公共场所或空间的人工景观等。因此,景观资源是比旅游资源更具有广泛包容性的资源类别。第三,从消费与创造行为来看,景观资源更多地包含了人类文化、技术等活动的创造性,而旅游资源则更多地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依托。

从其性质来讲,景观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它既是公共政策学或者称为政府经济学,又应该有特殊的人本主义思维。它具有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变化等普遍经济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民族和地域特征,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偏好及消费行为。这样,景观经济学事实上需要借助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社会心理学、福利经济学、实验与行为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等学科成果来丰富研究内容和增强理论解释能力,尤其是要解释人类对环境景观偏好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经济行为的动机、行为与结果等。

1.1 景观资源价值的判定与评估

景观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从经济活动现象上来看,虽然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并没有给一些景观支付货币,但如果当景观遭到破坏或者即将消失的时候,人们会通过经济活动加以挽救或恢复。不过,对于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不同类型的景观,民众表现出的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差异,这可以看作是民众对景观价值主观评估的一种显示。实际上,经济学家已经将诸如旅行成本法、意愿调查评估、替代品价值法等方法广泛地应用到资源价值等研究领域。此外,学者们通过投入产出或成本-收益等方式来确定景观开发的价值和市场空间,并探索这些价值评估本身的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后果和影响。这方面,对环境质量需求及环境福利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显著进展[1]。借鉴国外有关旅行者费用法的研究成果,构建一个简单景观资源价值模型。

首先,定义消费者对景观的需求函数为:

式中:D为景观需求量;p为进入景观资源的费用;w为外生变量。

假定一个区域的景观数量为m个,任意一个景观用i来表示,这样,景观总需求为:

式中:n为区域景观使用者的数量。

这样,景观使用者的总效益可以用下式表示:

德伐日太太是一个壮实、敏感、警觉的女人。“眼睛似乎很少望着什么东西”与后文“什么都没看见”相呼应,其实,不是什么都没见,而是将一切尽收眼中,并将这一切都记录下来,由此可见德伐日太太的心计之重。“毛线”这一意象伴随了她的首次亮相,此后,“毛线”几乎一直与德伐日太太同时出现。

式中:pi为从第i个区域达到目的地的现行成本;为第i个区域的保留价格。

然而,问题远比这复杂,那些人们无法直接付费的景观资源,以及通过纳税支付了作为公共资源的景观资源规划与建设的各类项目,虽然并没有在享受景观服务时额外发生支付,但如果该景观资源面临威胁或破坏时,民众却表现出一定支付意愿,正如空气遭到污染时市民对其恢复和整治表现出一定支付意愿一样。这是隐含在景观价值结构中的,应该计入价值总量。因此,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如下景观价值模型:

式中:c为景观资源遭受破坏或损害时民众为恢复景观而发生的支付总额,这应该由处于景观范围内部的民众支付数额和景观范围之外的民众支付数额的总和来确定。应该说,这至少是衡量景观资源存在价值的一个有效方式。从现实经验研究来看,一些学者对知名景点进行价值评估,体现了这些理论成果的应用[2]。

1.2 满足高级精神消费需求的景观属性或特征

公众对于不同景观资源的显著偏好,直接地反映在各类消费行为中,尤其是对人文景观或人造景观消费,表现出更加显著的个性差异、民族差异、地域差异及文化差异。作为景观资源的供给者或者创造者,比如,创造人文景观的艺术家及创造科技景观的工程师,他们需要知道大众究竟需要哪些景观类型以满足消费需要或身心需求。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合作及跨学科研究可以解释公众对景观的偏好形成及演化规律。从现有研究来看,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实际上需要突破传统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和创造模式[3],而具备如下特征的景观资源具有相对竞争力。第一,激发想象力或产生奇妙体验。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和大众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陌生化、奇异化景观来实现,通过景观展示来增进大众想象力,或者体验独特的景观环境。第二,具有心理安慰或心理归属感。很多宗教文化景观具有这样的属性,它能够为大众提供增进内心幸福感的参悟、修炼、忏悔等服务,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或消费空间。此外,一些乡土文化景观能够给城市居民以心灵归属感的满足[4-6]。第三,满足高级审美等精神需求。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得到肯定的作品,能够反应大众的偏好及景观属性,主要原因是满足了一些高级精神需求。比如,西方社区景观或住宅景观,更倾向于一种宁静的风格,而东方文化环境中的设计则注重传统文化内涵。这显然是满足不同的精神体验和活动需求。第四,具有整体性规模效应。由于对景观资源的消费一般发生在旅行活动中或日常活动中,从成本收益视角看,具有整体性规模的景观资源给消费者节省更多的费用,因而具有相对竞争力。因此,具有较大规模和连通性的景观类型,一般会受到公众的强烈偏爱。

1.3 景观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各类景观资源处于不断的演替中,有些景观恒久性消失,而有一些景观则部分地保留,有些景观则处于即将消失的危险境地,尤其是那些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通过市场行为或者货币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景观价值,但如果这些交易收入不被用来维系景观的恒久存在性,那么这些景观资源也会消失或丧失服务能力,从而也将丧失由此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此,很多地区采取提高门票价格等措施维系景观存在。比如新疆喀纳斯景区,已经数次提高门票等旅行费用,将游客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从而避免对景观资源的过度开发。然而,并不是提高消费价格就能够保护景观资源价值,为了获得景观的最大价值,景观自身必须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也就是说景观自身应该通过规划等方式赋予一定的自我增值或发展能力,这样才能维护其恒久价值。由于景观资源是各类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对于区域内景观资源开发来讲,实现最优利用的标准便是其内部空间是否得到最优利用。为了衡量景观要素组合优化程度,提出景观价值指数(landscape value index)来衡量景观空间优化利用以及景观资源对民众的服务能力。其基本思想是:遵循生态自然演替规律形成的空间结构,考量社会文化符号等作为景观资源的价值,根据该资源整体服务公众能力及公众的价值评估来决定其价值等级。据此,可以将景观价值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表1)。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方法参照了国家质量与技术监督局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7],但属于针对所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分类,兼顾到经常居住地居民对一般性非旅游景观的价值评估。因此,这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一种拓展。当然,在具体评价景观优化指数时,需要考虑景观自然元素组合及其经济和社会价值。

表1 景观价值指数等级标准Tab.1 The grade standard of landscape value index

从理论上说,那些具有高价值指数的景观类型应该优先得到保护,因为这些景观对于区域整体环境生态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景观价值指数应该成为衡量景观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不过,由于景观之间的尺度很难进行细致区分,因此给刻画其空间优化指数带来一定困难,这需要继续研究加以解决。另外,这个参考性标准还需要和国家发布的旅游景区级别进行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揭示景观价值属性和等级。

1.4 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

景观资源的保护应该是整体性的,也就是说应该综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判断后作出保护措施。由于很多景观具有公益性质,因此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这其中包含政府对稀有景观的保护以及为民众提供具有休闲等价值景观的能力。这是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已经有学者讨论了公共物品变成私有物品的条件等公共政策问题[8]。这里就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制度性问题进行讨论,第一,资源开发决策咨询制度。景观资源多数为公共资源,虽然部分景观资源具有私营的可能性,但政府不介入管理就会造成无效率或者低效率。坚持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是多数景观资源利用的原则。政府通过公共管理来给民众提供景观的审美、游览和休闲等服务,能够增加景观资源的收入。商业化项目则有助于提升整个资源和产业的竞争力。这些都需要通过设立委员会的方式来建立决策咨询制度,以便将专家知识和公众偏好更好地体现在公共决策和管理中。第二,政策实施效果模拟机制。计算机技术和各类实验经济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政策情景模拟,对于景观资源开发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这是减少政策风险的重要方式。第三,开发项目评估制度。目前,政府对于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户外休闲等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虽然各地也都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之类的行动方案来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这仅集中在城市、旅游景区及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并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公共服务。因此,政府行为及政策需要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估,尤其是涉及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责任权利关系的问题,需要深入进行兼顾城乡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评估。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开展景观产权结构的研究,政策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及不同体制和国家之间景观保护的政策比较研究,等等。

1.5 多元化景观结构的形成与创造

式中:S表示景观资源供给水平;LD表示景观多样性;P表示景观的价格水平或者价值水平;R表示资源丰裕度(包括与景观资源相关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Y表示区域经济总量。实际上,景观资源供给和上述变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因此可以用以下方程表述景观资源供给函数:

式中:a0,a1,a2,a3,a4表示系数;u表示随机扰动项 。

由于受到资料和数据限制,这里不做实证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该供给模型没有考虑到大众的审美偏好等,而景观审美与创造活动是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与文化符号、景观尺度等变量相关。从消费行为演化来看,大众更倾向于体验大尺度的宏观景观和小尺度的微观景观,而对中等尺度景观类型的兴趣则要小得多。也就是说,景观消费具有向“两极化”发展的趋向。这是景观构造者应该遵循的规律之一,对于很多行业具有直接指导价值。比如,房地产开发商往往重视小区整体的绿化及景观类型,但对私人空间的隐秘性及家庭内部景观则不是很重视,这可能是导致很多住宅小区对住户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此外,景观多样性需求对于政府公共市政工程规划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等具有一定价值,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将给相关主体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2 景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1 消费者意愿调查法

意愿及偏好调查,是旅游经济学、实验与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人类处于自然环境中,但同时又是社会性动物,而对于景观资源的偏好主要是来自自然演化过程。有证据表明,人类更偏好自然景观而不是人工景观,或者说在消费行为中更愿意让自然景观替代质量较低的人工景观。因此,民众景观消费意愿和景观类型及景观与其自身关系等相关,但如果景观在面临损害或毁灭的情景下,那些空间距离较远的民众也会发生强烈的支付意愿。大众的任何行为尤其是创造性行为和环境有密切关系,那些能够提供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景观类型,通常在调查中呈现较高的支付意愿。如有学者调查了河滩湿地社区开发的民众意愿,表明在政府进行适度补偿后民众多数能够支持湿地保护规划[11]。最近一些研究证实房产开发中居民对小区景观资源具有一定支付意愿,这能够通过房价等交易指标体现出来。

2.2 实验与行为经济学方法

大众对于景观偏好具有深层心理动机,并呈现出显著的演化特性及复杂性。西方学者对实验与行为经济学的开拓性研究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经济学可以并已经走进实验室。然而,实验经济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经济决策、博弈论和对市场机制的模拟上。如国内学者开展了新加坡、中国上海和兰州大学生、白领和蓝领就不同性别、文化、年龄进行了有关公平心理问题及决策结果的研究[12]。此外,心理学家编制的各类心理量表能够用在文化景观资源偏好等问题的研究上,这有助于揭示公众心理偏好的细节等问题[13]。事实表明,景观经济学完全可以借鉴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其基本思想、问卷设计或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等为研究景观经济提供了有效方法。目前,此领域可以开展的研究内容有景观毁灭的心理感受及行为表现、景观价值评估的心理基础、景观资源消费中的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及其结构、景观资源偏好的心理量表编制和分析等。

2.3 逻辑体系构建或逻辑推理法

这是景观经济学领域的真正挑战所在,因为景观价值等问题包含了人类主观的过多内容而呈现复杂性。这其中的主要内容有:①如何理性或逻辑地表述不同主体对景观资源的偏好或者价值排序;②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这些偏好如何变化及变化的规律如何;③ 人类对景观价值如何进行价值排序,影响排序的因素是什么;④景观元素的多元化对民众景观价值评估产生的效应是什么,其内在联系有何规律。其中的难点在于人类判断景观资源价值通常有很多非理性的行为模式,这需要打破传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将人的行为回归到“社会人”的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尝试建立理论模型或结构。

2.4 个案分析法

虽然公众对于景观资源消费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但个案的研究总是能够带来意外的收获,尤其是大量案例积累能够梳理出一些基本的规律性,这有助于解释大众行为的复杂性。因此,关于景观价值等的研究有必要深入到具体案例中,特别是涉及到古城保护、文物价值开发、景观审美及深度精神体验等问题时,尤其应该进行个案研究。整理这些研究成果,可能显示大众在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模式及决策是如何发生的,并丰富对于公众决策行为的认识。比如,开封市“小宋城”文化景观项目,作为建设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文化项目,其总体规划设计和运营模式呈现较强的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资源,对本地和外来游客具有吸引力,从而凸显了竞争优势。有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体现了案例研究的重要性[14-15]。此外,针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城乡景观变迁,可以就聚落变迁带来的心理影响、景观环境的社会效应等进行研究,以便揭示民众在景观变迁中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规律;也可以就景观结构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多元化景观创建与福利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些个案研究需要落实到具体区域内和景观层面上,才能获得真实的数据和信息。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提出了景观经济学的概念,认为应该打通景观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和福利经济学、消费行为学及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隔阂,进而更加深入和科学地解释公众针对景观资源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尤其是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民众对不同景观资源的价值偏好等经济活动的规律。第一,人类对环境偏好具有整体性,即人类对于土地、水体、植被等的组合产生的偏好大于对单个景观元素产生的偏好,景观作为要素构成的整体,具有满足民众偏好的属性,这是景观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景观经济是跨学科的社会科学,是具有挑战性的全新研究领域,其主要目标在于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拓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并丰富对人类经济行为的认识和解释。第三,景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解释人类景观创造及消费行为的规律、景观价值的评估、景观资源的保护政策,景观资源的最优利用,等等。第四,景观经济学可以采用意愿及偏好调查、实验经济学方法、逻辑推演法及个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对景观经济研究框架的探索,其中提出景观价值指数的概念,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景观类型与景观价值的关系,多元景观消费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心理过程,景观价值的多元表达形式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探索。

[1] 尼斯 阿兰V,斯维尼 詹姆斯 L.自然资源与能源经济学手册(第1卷)[M].李晓西,史培军,译.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14-241.

[2] 董雪旺.基于旅行费用法的九寨沟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78-84.

[3] 派恩 B约瑟夫,吉尔摩詹姆斯H.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1-19.

[4] 戴林琳.从城市到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在乡村地域的发展动因及其应用前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6):76-80.

[5]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9(1):55-58.

[6] 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90-96.

[7]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8] 盛洪.公共物品什么时候可以变成私人物品[J].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1(1):92-108.

[9] 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 格兰特·W·里德.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陈建业,赵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许静宜,贺玉晓,赵同谦,等.河滩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社区意愿调查——以黄河孟津湿地扣马段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228-1235.

[12]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 郑文俊.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102-106.

[14] 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

[15] 孙业红,闵庆文,钟林生,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120-125.

猜你喜欢

经济学景观价值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简明经济学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