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于现代设计的结构层级与转化方法

2014-01-22熊微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4年5期
关键词:造物技艺传统

文/ 熊微(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在设计学范畴内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常见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一是注重古籍资料爬梳整理和校阅评述;其二是从社会制度、文化心理与造物美学角度归类阐释;其三是依据传统造物的材质、技艺、形态、装饰等方面进行个案研究。让我们具体分享一下学界对传统文化融于现代设计研究领域已有的成果。

本领域近年来最突出的成果应属王琥教授总主编的《传统器物设计分析》、《中国设计全集》、《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等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典型器物的设计学考察和设计史料综合研究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由阴法鲁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从古代思想、制度、文化、技术、技艺等诸多方面,以编年史为叙事线索,以同类归纳为记录方法,从天文历法、度量衡制度、兵器发展、饮食造物、宗法礼仪、工艺绘画等诸多方面做了系统讲述。夏燕靖博士著《中国设计史》力图打破工艺美术的叙事方式和研究方法,围绕从古至今人们在造物活动中的设计方法和历代延续的“匠作之业”的思维方式,突出艺术的实用性、功能性、社会性的特点,对古代设计思想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胡飞博士的《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则是从“五行”入手,通过中国古代金属典型器物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在造物设计分析基础上探讨古代设计思维方式,挖掘造物背后深层的心理结构,并通过中西互读互释,探讨了古代设计思维方式向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在设计制度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熊嫕有关 “明清设计制度研究”方面的系列研究,她提出“一条稳定的线索,即器物与礼法系统的对应关系,各种复杂的造物动机基本都可纳入因‘礼’生成的中国造物体系,因而古代中国的器型、纹饰、材料、工艺几乎均能从礼制及宗法秩序中找到设计依据。”笔者也曾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以生活用品设计为例》一文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思维、意境、制度、技艺四个层次的归纳,就生活用品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的原因、实现的手段等方面做了具体探讨。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史实出发,搜集和整理出大量典型案例,注重需求适应性分析、生活方式分析等设计学考察;二是依托传统社会制度及传统文化心理研究,探求传统器物中体现出来的设计思维模式及设计制度制约的特殊性规律。然而,在传统文化融于现代设计的表象、结构、方法等宏观理论问题,尤其在传统文化的结构层次及转化方法等关键问题方面的研究仍需持续深入推进。本文将力图为此做出探索。

图1 Leong 关于文化空间的观点

图2 设计文化的转化结构

一、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辩证思考

关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滥觞于造物活动,可追溯到人类蒙昧时代。彼时,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造物活动从自然模仿到主体创造,全过程伴随着设计思维的闪烁。造物活动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生活方式,在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改造人们的认知观念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传统设计文化是既是包括传统设计制品在内的物质文化体系,又是民族精神的具体符号体现。

有学者将“传统文化”定义为一个空间概念,将“现代文化”定义为一个时间概念。Leong(2003)曾提出将文化分成三层范畴(见图1):关注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包含人际关系的社群文化;以及囊括艺术宗教伦理的精神文化。“文化从表现程度讲,是生活中外显和内隐的生活样式设计”1《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张凌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第251 页。 本文围绕核心“物”的实现,从初期“物的理念”,到中期“物的实现”以及后期“物的使用”形成体系,由此提出物理逻辑、行为逻辑、文化逻辑的演进,并将附加文化价值的设计造物由外在表现层到内在意义层巧妙对接,其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

传统设计文化是包含设计思想、工艺造物、民族习俗、生活情境在内的丰富体系,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又可分成宫廷贵族传统、文人精英传统、民间工艺传统,但如前文所述,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完整的认识,我们似应脱离具体历史传承中的种种纷扰,抽象提取出思想、意境、制度、技艺等四个层次,并针对这四个不同层次进行创造转化。

二、传统文化融于现代创新设计的转化结构层级

1、传统设计思维解读

古代造物审美离不开“天人合一”的境界论,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并将天、地、人、事等万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式整体思维模式。传统设计思维最早从自然元素中捕获素材,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工具制造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实用功能满足的需要。而后,随着宗族血缘、自然崇拜的伦理意识融入,发展出包含实用美观、精神对应的更为复杂的思想体系。即物品既要满足功能的需要,也代表伦理的取向。经济技术的发展使设计逐渐摆脱了神性桎梏,走向了人类意识的觉醒。从而形成了基本的造物文化体系。

世界范围看,希腊将文化逐步转化为科学知识,实现认知的思辨;印度地区则逐步衍生为宗教造物,传播信仰教义;而伴随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让设计造物成了统治阶级教化人类的工具,表现为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认同和秩序等级。“藏于礼器”的设计造物从世俗工具变成了礼器来表达礼乐伦理意识,从造物题材和纹样风格来看,都要从属于规范秩序的阶层身份认同的需要。这种对应关系还必须规范在一个大的系统中,局部要素都在整体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我们熟知《考工记》中的“天有时,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描述的就是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一种整体系统的造物思维构架。学者曾曦在《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的再辨析》中提出,古人造物不如今天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这般系统,而对“象”、“形”、“器”的描述可谓是中国最早有关设计思维方式的探索1《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的再辨析》 曾曦,艺术教育,2010年09 期 。。

2、传统文化认知关系分解

我们将文化认知关系可分为“知物”、“造物”、“用物”三层。知物取决于个人文化构建和赏析能力,甚至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是在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场域影响下的一种形态认同。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观念伴随着人类意识的自觉,转变为对祥瑞图腾的崇拜和儒道教义的崇尚,表现为圆融隐忍、相生相克的超然物外的精神意向。学者李砚祖曾在《材美工巧〈周礼 冬官 考工记〉的设计思想》一文中提到“智者创物”,由此形成了智者、巧者与百工三个不同的人事阶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百工的主体是劳动者、工匠,他们是直接参与了生产和制造,但不能排除智者(知识阶层和领导管理阶层)的重要作用。当然,“智者创物”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设计中的反映2《材美工巧_周礼_冬官_考工记_的设计思想》 李砚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05.。在文化认知关系的分析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延伸出美学意境的总结。以魏晋玄学和老庄道风为渊源, 宗白华先生提出“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传统设计美学意境。而将不同的美学意境对应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等不同阶层的实际需求,这与我们当今强调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不谋而合。

3、设计制度规范约束

制度的约束包括造物形制本身的尺度规范,也包括中央集权的监工管理体制。官方制定造物标准,促进了官营企业发展,造物技术的成熟,使得造物规范化,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考工记》记述了先秦时期关于造物的百工制度,描述了传统的人机工学,而且记录造物的行业分工和阶层的管理。考工记在论“察车之道”时曾谈到各种车辆尺度与人、马的关系,强调“轮”之于“车行”功能的决定意义,甚至提到了标准体系的合理性,为其他车的设计提供了范例和尺寸参考,可见中国的造物文化早已注意到了人机匹配的重要性。

设计造物过程中不但注重人机关系,同样注重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不同行业的利害关系。典型的行会产生于隋唐,最初源于街巷的贩卖商铺,到宋代形成了体系。“为了调整同业关系,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上层的关系,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起来组成行会,这种行会带有地域和行业两重性。明清以后,行会进一步发展到会馆、公所,组织也更为严密,订有行规、业规、帮规等制度,形成一种垄断势力,清末期日益衰落。”3“行会制度”百度百科。这一切都在无形中规范着传统设计造物的发展和行业市场的销售规范。虽然当今市场化趋向商品竞争的自由,但各行业对设计的制作的资质认定和造物尺度还是有相当严谨的规定。

4、传统造物技艺细分

技艺是人与术的关系。“术”指一种技巧,是材质、工艺、技术的综合,体现了人通过对材料理解和操作以达到合目的性的高度。提到造物技艺不得不提“材美”与“工巧”的原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谓“材美”,是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性,要求对材料的特性有科学的认知。“工巧”则包含主体创造性的把握,要求造物主体对“美材”予以“巧”治,即常谓的“适材加工”。但这里所说的“巧”有辩证性,既强调适材加工的材料依赖,也有工匠的娴熟技艺,同时也以消解独立创造性为前提,强调改造物的品性融于自然本身。关于传统技艺的区分可根据材质用料的不同,分为陶瓷技艺、漆器技艺、金属技艺、木工技艺等;又可根据具体塑造方式的不同分为雕刻、编织、泥塑、冶炼等;还可按材质区分或按具体造物手段区分。总体关注的是材质、成型、复制,将技艺进行了细分提取,为进行合理再设计打好基础。

三、传统文化融于现代创新设计的转化方法

1、设计思维置换重塑

图3 墨竹钟

图4 Jet Ong 灯具作品

图5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的流动装置

图6 Lexon 收音机作品

“设计思维”这个词始自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性化设计的兴起而引起世人的瞩目。Peter Rowe 1987年出版的《设计思维》首次引人注目地使用了这个词语,它为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了问题解决的依据。1992年, Richard Buchanan 发表了"设计中的难题"一文,表达了更为宽广的设计思维理念,即设计思维在处理人们在设计中的棘手问题方面已经具有了越来越高的影响力。1“设计思维” 百度百科。胡飞博士曾在《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中将思维方式的探寻贯穿整体的设计认知模式、联系的设计思维方法模式以及和谐的设计价值结构模式。2《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胡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3-165.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设计思维做了批判性解读,认为传统造物缺乏对文化整体的充分了解,只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把握;思维方法多基于肤浅的表象直觉判断,认识到万物的联系但不去解构,弱化了对部分的认识;价值认知上将主体意识强加于客体之上,缺乏逻辑方法的可操作性。传统设计造物思维的结晶多数是具象营造,基本相当于现代设计中施工图纸和人体工学图解的概念,而少有抽象分析。如营造法式就带有“依礼制器”的浓重色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接受方式的改变很难被直接沿用,当然传统营造的严谨和尺度规范还是值得现代推广的。这时需用基于逻辑思维基础上的形象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性转化(创意思维)这个交叉概念。

笔者认为传统设计思维的置换可被分为三层:一是基于人类文化积淀的传统造物深层理解,属于认识置换,要求我们把对传统设计的认识不是简单停留在对熟识符号拿来就用的表层上,而是选取经过提炼过的传统符号,巧妙对接到现代人的实际需求中。如图3所示这款 “墨竹”挂钟,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独爱竹,也写了很多诗词歌赋来赞颂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诗句中便可知道竹子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指针被设计成了“竹叶”,随着时光转动。竹叶指针巧妙地融入了钟面“画”中,与钟面的图案融为一体,不但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更具备东方文化隐喻与意蕴。而且细节处选择了一种表面类似于宣纸的材质,钟框也是模仿了画框的风格,用实木做了染色,力求水墨画的概念可以更加完美地呈现。图4是款现代台灯设计, Jet Ong 设计了这款灯和时计的结合体,可以投影出当前时刻的台灯,用现代的设计元素重新诠释光阴的故事,与传统日晷计时形式相似却又引入了现代光源的概念,属于传统认知思维转换和现代情趣需求的完美结合。二是基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行为引导,属于情境置换,这点可以与下文所阐述的意境再现方式对接。三是基于现代社会价值判断的文化接受,这点主要阐述现代社会人对传统价值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属于观念置换。如图5所示,是由Alexandra Georgescu 与Jimi Chen 合 作的“中国制造”展示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流动装置,众所周知全世界贴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往往与劣质相关联。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耐用的, 牢靠的、精致的产品因为太普遍而不被重视。展示框内呈现了24 种物品提醒大家在我们周围还有优质品质,美观耐用的产品设计。希望唤起大众的文化接受意识,扭转不利于设计文化传承的观念。

2、意境再现营造方式

图7 Fan Lamp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内的重要概念。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笔者所阐述的意境不单是传统审美文化的道境(该概念可参见拙文《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以生活用品设计为例》,《创意与设计》2012年第1 期)和美境,而是结合传统文化语境和当代使用情境的意境营造,落实到具体再现方式上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形制相似性构建

这方面主要是基于物本身的局部借代拼接、元素解构重构等方式从而形成陌生化体验的设计。所谓局部借代拼接是指截取传统元素的部分代表形态融来表征整体风格。如图6所示,法国设计师Mathieu Lehanneur 为设计品牌Lexon 量身定做了一款收音机的外观设计,手工编织的藤条与银色的塑料外壳完美结合,圆弧的流畅轮廓让人眼前一亮。利用喇叭表面的织网结构与传统藤编形制结合,局部采用传统材料拼接对称,收音机配有天线方便用户接收信号,标榜着它的现代设计气息。

元素的离散重构则是将传统造物的各部分拆解提取,保持核心部件后的形态再塑。另有毕业于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师Louie Rigano ,用和纸、竹子制作了扇子灯“Fan Lamp” (图7)。该设计采用了和传统折扇同样的原材料,只是将竹子稍作弯曲形态处理,就形成了这款颇有东方韵味的扇子灯。将传统折扇做了形态演变,从而创造陌生化形式体验,让人不禁回味设计师的巧妙构思,给用户带来一种新鲜的使用感受,有种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感慨。图八是一款利用传统灯笼轧制技术制造的吊灯,又结合了传统雨具的折叠收合方式,将灯罩和灯架的关系离散,提取出骨架和蒙皮,形成支撑与包裹的关系。将传统灯具构件解构,提取出核心照明功能与透光性外围,加入有现代感的直线竹条和纸质灯罩,作为顶灯群组,亦可组建成现代家居软装饰,不乏传统文化的气息。

功能应用性对接

这方面主要是指传统造物形态应用于现代使用情境中,以及传统实用情境应用于现代造物形式,使用情境的现代延续。这里不单是功能和形式的相互转化,更是物境的转换,是物态和动态的巧妙对接。如图8所示,上海“融设计”为有机农产品牌“丰番农品”所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包装设计——“年年有鱼”米口袋(Fish & Rice),除了有传统祝福谚语的吉祥意味,功能上还借鉴了传统物件褡裢,中间自然地就变成把手,将拎鱼的动态与提拎米袋的动态生动的结合,这件包装设计不禁让人回味起某种打鱼回家的丰收景象,带有情趣化的使用情境体验。图十为一款MP3 音频播放器,灵感来源于传统的收音机,通过旋转按钮来控制指针的移动来选择歌曲,将传统录音机设备的模拟调频使用指示和现代数字信号进行完美结合,以此来调节音乐的播放。一改现代设计中数字化平媒时代的数字信号交互方式,增强用户参与体验,也是一种传统实用情境的回温。

图8 “年年有鱼”米口袋

图9 创意火柴

图10 “竹灯”

文化情感性唤醒

这类设计相对缺乏前两者“巧妙对接”的虚实转化,在设计中多表现为一种文化创意产业的再生和价值再造,多为将传统图案图形通过现代印刷技术附着于不同物品之上,成为文化表征品。笔者并不提倡这种无法延续的现代设计转化,只能博得一时的新鲜体验。比如,上海田子坊等文化复兴展区的创意产品(图9),创意火柴集中表现为将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插图印刷在盒体上。这里所谓的意境再现不是基于技术或是产品使用功能的创新,而是产品附加值的构建。除了在产品上的设计体现,更有我们熟知的建筑设计师王澍,他擅长材料的混搭与空间的营造,批判性地将西方建筑理念与东方进行融合,提倡虚实相生的气息以及古建筑斗拱结构的再利用设计。

3、设计制度系统配置

如前所示,传统设计制度可分为造物形制本身的规格尺度和受制于中央集权的监工管理制度体系。关于设计规格本身的尺度可转换为人体工学的各标准要素,至于行业监工管理体制自然可转化为制约当代设计流程的各要素的设计管理体系。关于设计管理的概念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Faryr 于1966年提出。从理解消费者的角度来解析《考工记》所蕴含的设计制度理念萌芽,我们可将与设计流程相关的各管理要素分为四类:人、行业、技术、社会。

《考工记》中记录的人士阶层分为三种:智者、巧者、百工,转换到现代人事阶层可能会有时代的局限性略显牵强。现代设计流程所说的“人”包括设计师、消费者、使用者、中介者、商人、活动或利益相关者等。另外,现代行业制造有比传统更严谨和复杂的行业规范,例如建筑规划设计需要有相应的资质凭证,任何从事设计作业的加工行业都有配套的设计流程和加工工序,这其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的。这点上是暗合了古代的行会制,在此基础上做了细分,不单行业本身有“行医证明”,任何一个设计都有相应的尺度甚至是材质规范。

技术层面的设计制度在传统时期受制于加工工艺的制约,例如传统的“车轮制”严格规范了关键结构的衔接尺度和轮距,不可有丝毫差池。当然当今的设计更是要依托技术的发展和推进。例如屏媒时代的网络应用界面,界面的尺度和图标大小都有平面设计相应的栅格系统,显示器的分辨率制约着界面的栅格设计。

社会条件除了有时代背景的烙印,当然更重要的是设计趋势,趋势取决于消费接受和喜好,也取决于设计导向。设计必须被当时、当世所接受,被社会所消费,这是设计本身的目的性决定的,也是设计师把用户研究摆在设计前端的原因。

4、技艺传承价值革新

伴随着现代机械化造物对行业的整合,以及分部件加工对传统一条龙行业的冲击,原有的单一技艺无法独立满足个体生产和附加加工的系统化方案实施,甚至有些造物方式已经不适宜当代社会的生产需求。为了延续有创造价值的技艺,不能像博物馆展品一样变成时代的遗留物,仅仅满足文化展示的需要,也不能为了传承还原再塑。要着手现代技艺高度和设计需求,结合传统技艺当代实用性延续和价值转化又可分两部分展开:

实用技艺的解构提取

技艺提取强调围绕造物过程的核心元素,将传统设计技艺和加工材料分解,分为材质提取和技法提取。例如提取竹编的交叉编织技法构造当代钢筋建筑骨架,用传统的技术对接现代设计材料,寻找还原性和可实施性的平衡点。中国传统生活中,竹工艺一向扮演重要角色,以前就被制作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具、篮子、建筑及生活用品。“民国初年,还有一位喜爱中国民俗的德国籍犹太人 Berthold Laufer(1874—1934)把自己在中国收藏的竹篮,出版了《中国的篮篓》的书。”文化及技艺需要更多的交流及沟通才能持续创新,古今中外对于竹的再设计不胜枚举(图10)。对于漆器技艺的转化国内多有漆雕、漆画等工艺展品,国外品牌与国内发展模式有所不同。图11 为日本传统漆器工艺品牌与知名钟表制造商共同打造的“Mtiers d’Art La Symbolique des Laques 莳绘”腕表系列,代表东西两大工匠传统工艺相交融的无限可能性,是传统技术与现代制造加工行业的完美对接。除此之外,还有日本知名室内设计师Jin Kuramoto 的木制家居系列Nadia(图12),特色是巧妙的将日本的传统造船工艺技术应用到家具设计上,扬长避短,一改以往木制家具的死板外形,使用特定的联锁衔接工艺,由细细的原木纵横交错而成,解构出造船部件间的衔接技术,通过支撑重力的分散和角度支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基于传统工艺的嫁接设计。就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来讲,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并不缺乏技艺娴熟的工匠,而缺少的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高端设计,我们不希望看到带有实用价值的技艺被机械化大生产所掩盖,这需要设计师敏锐的市场眼光,挖掘和包装,推向现代市场。

图11 “Mtiers d’Art La Symbolique des Laques 莳绘”腕表系列

图13 传统家具装饰部件

象征技艺的价值转化

关于技艺象征意义的转化更多提及的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当代价值的演化。例如传统女红是一种评判女子技艺的标尺,而当代纺织工种仅仅代表织做技法。长城在古代作为战争的抵御武器和防火墙,现代完全退化了原始使用功能,转化为充满附加旅游价值的文化象征性标志。例如原始皇家私宅如今成为了故宫博物院,作为传统文化宣传窗,既成功实现了旧形式的新内涵,又合理利用了原有的建筑空间。曾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家具五金配件作为古典家具结构与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13),工艺考究,造型也很丰富,为传统家具尤其是明清家具增添了不少光彩。拉手,“握住”金龙和仕途;箱扣,“套住”幸福和长寿。在现代环境中,传统五金拉环褪去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可被作为吉祥装饰装裱在相框内,作为馈赠礼物或者是墙面装饰,可以说实现了原始造物由实用功能向现代文化象征的价值转化和跨越延伸。

结语:

本文以物质的可实现化和非物质的可感知化为主旨,围绕物理逻辑、行为逻辑、文化逻辑贯穿展开论述。一切设计似乎都是在寻找各方的结合点,诸如物质与意识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材料与功能的结合。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寻找某种平衡,打破人类原有的自然意识,通过设计转换,实现五感及主动认知的有机统一。

传统文化的设计转化受制于多种因素: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技术的等等。当下,设计的发展在前进中制定规则,设计概念的嬗变使得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和实践不断发生变化。要打破原有对传统设计概念的禁锢思维认知,需要我们在动态中把握动态,不断整合有利方法和资源消化、创新。

[1] 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8

[2] 夏燕靖.中国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2009

[3] 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凌浩.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

[5] 熊嫕.器以藏礼—中国设计制度研究[D].中央 美术学院,2007

[6] 曾曦.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的再辨析[J].艺 术教育,2010年09 期

[7] 李砚祖.材美工巧_周礼_冬官_考工记_的设计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05

[8] 王方良.考工记_设计管理思想探究[J].电影 评介,2006.8

猜你喜欢

造物技艺传统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老传统当传承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造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