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战初期(1951—1961)美国对日本工会心理战政策探析

2014-01-22白玉平

关键词:心理战总评艾森豪威尔

白玉平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冷战初期(1951—1961)美国对日本工会心理战政策探析

白玉平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工会组织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争夺的重要目标。冷战初期,为了清除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影响,加强其亲美导向,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对日本工会组织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战活动。美国对日心理战政策的效果往往受到美日关系的深刻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显现成效。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对日本工会持续的文化与宣传活动,一方面培养了一批认同西方理念、追随美国的工会领导人;另一方面成功导致了日本工会的分裂。更重要的是,美国倡导的“温和”斗争路线逐渐被日本工会所接受,并最终使工会组织成为日本政治格局中的“温和的反对派”。

冷战;美国;心理战;日本工会

冷战爆发后,日本成为了美国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战略盟友。为了在远东地区遏制苏联和新中国,美国将把日本拉拢进西方“自由阵营”作为其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政府积极支持日本的重新武装。而1951年9月8日,《旧金山和约》(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和《美日安保条约》(U.S.-Japan Security Treaty)的签订使日本进一步被纳入了美国安全战略之中。

为了确保日本在冷战中始终作为美国坚定的盟友和除了在政治上给予日本独立地位、经济上复兴日本、军事方面为日本提供安全保障之外,美国还对日本庞大的工会组织展开了一场争夺人心的心理战行动。众所周知,在冷战时期的欧洲,工会组织在各国的政党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美苏两大阵营积极争夺的对象。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论断很受欧洲工会组织的欢迎和认可。而在日本,共产党对工会组织同样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将日本的工会运动融入美国的冷战战略成为了美国在日本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对相关领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①,但是前人的成果多集中于美国对日心理战政策的宏观叙述,未能对这一政策本身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利用现藏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国务院文件和美国新闻署文件对该政策进行考察,希望借此能抛砖引玉,并向学术界同仁请教。

一、杜鲁门政府对政策的制定

日本工会组织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883年日本黄包车工人罢工标志着日本工会组织的诞生。[1](191)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随着日本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日本的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在一战之后,日本工会组织和工会运动逐渐呈规模化、有组织化发展趋势,工人开始利用工会组织集会、罢工以争取自身权益,日本一度出现了政治性质的工会运动。

日本战败投降之后,麦克阿瑟领导之下的盟军占领当局对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改造,其中日本工会也是盟军占领当局重点改造的对象之一。1945年11月16日,美国三部协调委员会颁布了名为“关于日本工会组织管理”的政策文件即SWNCC 92/1号文件。这份文件提出要“立即废除二战时期日本的劳动统制法令……鼓励培育民主的工会组织,并促使其自由发展”。[2](114)1945年12月,在盟军总部的授权之下,日本政府颁布了《劳动组合法》,这是一部支持工会运动的法律,规定了工人具有罢工、集会、结社的自由。由于获得了成立工会、社团交涉和罢工的自由,众多的日本劳动者开始迅速投身于工会运动之中。当时日本社会党的左派和中间派都力图在工会中争取选民的支持。而战后重新改组后的日本共产党在工会中的影响力迅速提升,“日本共产党的最大影响力并非在议会政治场合,而在于组织工会和动员群众的抗议活动……日本共产党掌握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工会劳动者”。[3](233)

战后的日本经济一度进入停滞状态,通货膨胀对收入微薄的日本劳动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共产党的主张极易受到日本劳动者的认可。在共产党的号召之下,日本工人频繁利用工会组织为自己的利益进行交涉并举行罢工,导致在占领时期日本国内劳资纠纷频频发生。194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日本爆发了大规模的集会游行,虽然没有发生暴力事件,但是占领当局认为“日益增长的有组织领导的集团暴力行为的倾向,造成了对日本未来发展的重大威胁”,麦克阿瑟为此发布了“警告令”。[3](241)但是由于劳工的工资待遇没有明显的改善②,麦克阿瑟的警告令并未对日本的工会运动产生阻碍,日本的工会运动在持续发展。1946年8月,日本先后成立了由社会党控制的“日本劳动组合总同盟”(简称“总同盟”)和共产党控制的“全日本产业别劳动组合会议”(简称“产别”)。在这些工会的领导之下,1947年2月1日日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总罢工。

由于此时冷战已经开始,美国十分担忧共产党对日本工会的影响,为了遏制共产党在日本的发展,防止日本落入共产党之手,美国开始对日本的工会运动进行压制。以NSC13/2号文件颁布为标志,美国对日本工会的政策开始“改弦易辙”。盟军占领当局随即宣布取消日本公务员的罢工权利,[3](247)并且开始幕后策划在日本工会内部展开反共产主义的“民主化”运动。1949年开始,占领当局开始在日本政府和企业家的配合下大规模逮捕工会运动的积极分子,并开始解散激进的工会组织。从1949年末至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公共部门共有11 000余名工会活动家被解雇。朝战爆发之后,占领当局的行动扩展到了民营部门,到1950年底,约10 000-11 000名左翼雇员被解雇。与此同时,先前支持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反动人士则被允许重新参与公共活动。[3](247)为了抵制共产党对工会的控制,培植反共的工会组织,美国国务院从1949年开始选派反共的日本工会领袖赴美考察访问。

而在国际工会运动方面,1949年两大阵营在工人运动方面的对抗也进入了白热化。1949年12月7日,亲西方国家的“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Free Trade Unions,简称ICFTU,“国际工联”)在英国伦敦成立,该机构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所属的工会为主体组成的“世界工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成立于1945年10月3日,简称WFTU,“世界工联”)正式形成了在国际工会运动领域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

但是在盟军占领时期,美国对日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日本的改造和重新定位。针对日本的工会运动,美国的目标是在日本培养所谓民主的、西方式的工会运动。从总体上看,占领当局的政策成功地压制了共产党对日本工会的影响,而且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日本共产党在工会的影响力受到了沉重打击。

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之后,美国基本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日本开始恢复了独立地位。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日本的心理战政策开始出现变化,即由之前宽泛的引导日本人了解民主、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转向更有力且目标更精确的宣传行动。在美国政府看来,日本人数庞大的工会组织对日本的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许多工会领袖都对美国的政策持批评态度,而且相当数量的工会领袖或是社会党左派或是共产党,因此美国将工会列为了对日宣传的优先目标。美国决策层认为对日本的心理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大规模高强度的文化宣传来兜售美国的价值观,另一种是通过对日本的领袖团体实施影响来促进美国理念的传播。[6]因此美国新闻和教育处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接触日本工会组织的领导层,利用媒体宣传和交流促进日本工会领导人对共产主义威胁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自由世界给日本劳工带来的希望,进而促进日本工会的“成熟”。

随着结束对日本的占领,美国政府开始制定新环境之下的美国对日政策,美国对日心理战战略也在紧锣密鼓的起草之中。1952年2月28日,美国驻东京大使馆向国务院提交了名为《日本的心理因素》的报告,该报告认为日本共产党在占领时期控制了日本的大多数工会,建议美国政府将日本工会从共产党的影响之下“解放”出来,为此应该对日本工会组织展开宣传行动。③这份报告的建议被写入了《对日本心理战略计划项目》文件。

《对日本心理战略计划项目》于1953年1月30日正式下发,这份文件提出“美国的工会领导人应该在适当时机公开对日本工会表示支持,以表达美国政府对日本民主、自由工会的热爱,同时要对日本工会的反共精神和需求给予支持。另外还提出利用隐蔽措施对日本的反共工会出版物的出版给予物质资助,所有的心理战机构都应该对反共性质的工会组织给予援手”。但是由于此时杜鲁门政府任期已满,其政策的贯彻执行都落到了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手中。

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政策的贯彻和发展

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之后,作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战成为实施其冷战政策的重要手段。[4](53)而日本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战略盟友。在此背景之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大体继承了杜鲁门政府NSC125/2文件中对日政策的基本方针。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保持日本的安全、独立以及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是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同时美国决策层也认为维持日本的政治和代议制政治体系的稳定、增强日本抵制内部颠覆的能力对美国同日本关系的稳定发展有重要联系,因此,美国政府应当鼓励和恰当地帮助日本遏制共产党的威胁。另外,还要向日本发起一项信息、文化和心理项目来促进美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之下,艾森豪威尔开始全面实施杜鲁门政府既定的对日心理战政策。但是,在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方面,却是美国新闻署率先抛出了针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措施。

1953年1月23日,美国驻东京大使馆在致国务院的电报中指出日本工会组织“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简称“总评”)是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最大的工会组织,马克思主义思维、中立主义以及和平主义思潮蔓延于“总评”领导层。按照国务院的政策建议,美国新闻署在1953年4月27日发布的《对日行动计划》文件中,将日本工会运动作为美国新闻署在日本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并指出美国在日本的目标是支持在日本开展自由、民主的工会运动。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该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对日本工会中的左派和共产党区分对待,“日本左派工会领袖经常以马克思主义式的论调发表讲话,在公开场合比私下更为激进,致使人们误认为左派是共产党,但实际上二者存在本质的不同,左派领袖对共产主义持抵制态度”。④美国的主要工作是对左派施加影响,在左派中寻找潜在的朋友。

1953年6月29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NSC125/6号文件,这份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第一份对日政策文件。这份文件对杜鲁门政府NSC125/2号文件制定的对日政策进行了重新确认,并且提出为了执行NSC125/2号文件制定的政策,美国应该加强同日本共产党和中立主义者的斗争,要加快实施《对日本的心理战略计划项目》,另外还增加了在日本工会中进行反共行动的政策措施。NSC125/6号文件明确指出:“美国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日本工会运动中的反共因素,以抵制共产党对日本工会的渗透。”⑤

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为日本培养温和的、民主的工会运动一直是对日本工会心理战的基本政策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是通过人员交流项目向日本工会领袖传播美国的工会运动理念,引导日本工会走西方道路。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同日本的工会领袖交流项目主要由三部分构成:① 美国新闻署和美日学会(American-Japan Society)选拔日本工会领袖和工会管理专业学生赴美交流学习。② 美国国务院在“工会领袖项目”资助下选拔日本工会领袖赴美交流,该项目的主要人选是“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简称“总评”)的领袖。1953年,通过国务院教育交流项目之下的“日本工人”子项目,美国组织了12名日本工会领袖赴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考察。由于该项目效果十分理想,国务院在1954年继续选拔了12名日本工会领袖赴美考察。③从1955年开始,国际合作署(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在“生产力项目”(Productivity Program)的资助下,负责推行美国同日本工会领袖交流项目,这一项目中来自“日本全国劳动组合同盟”(简称“同盟”)的成员占绝大多数。在1955—1961年,总计有856名日本工会领袖访问了美国,其中两大工会组织“总评”和“同盟”的成员多达 650人。[5]美国政府还企图通过该项目在日本工人中散布亲美观点,但是因为日本两大工会组织的反对而未能顺利实行。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日本工会心理战的第二项措施是由美国新闻署发起的宣传行动。针对日本工会,美国新闻署负责实施了“特别信息项目”:利用反共电影、宣传册和廉价书籍对日本工人展开反共宣传。美国新闻署负责印制宣传册、出版廉价反共书籍,由日本全国劳动组合同盟负责宣传材料的发放。针对日本工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美国新闻署充分利用电影作为对日本工人的宣传手段,通过商业渠道发行涉及工会题材的有政治色彩的电影。美国新闻署和美国文化中心还负责在日本重要的工业区组织电影放映。在1954年9月至1955年9月的一年间,观看美国新闻署播放电影的观众数量便达到了200万人次。

为了解决朝鲜战争停战之后因军备减产给日本带来的经济困难,抵制日本同中国通商的需求,艾森豪威尔政府一方面努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简称GATT),另一方面在日本发起了“生产力项目”,该项目由国际合作署负责实施。1955年3月,在“生产力项目”的支持下,日本生产性本部(Japan Productivity Center)成立。该机构是由管理者、工人、学者三者组成的中立机构,通过以产业界为中心的活动,进行“社会经济系统”(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福利政策)诸课题以及有关生产力的调查和研究、信息的收集以及召开各种研讨会并推行具体运动。

1954年美国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政策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首先,在人员交流项目中,美国选拔的工会领袖逐渐年轻化,开始向培养日本的青年工会领袖发展。按照美国政府的观点,今天的青年工会领袖将会是日本未来的工会领导人,因此要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美国未来的合作伙伴。第二,为达到长期控制日本乃至亚洲国家工会运动的目标,美国开始为日本培养专门的工会管理人才。美国开始在美国的大学有选择地设立涉及亚洲工会问题、工会运动的研究项目,设立奖学金定向培养赴亚洲国家工会工作的专家以及美国工会的工作人员。第三,美国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并实现了长期化。1953年美国“工会领袖项目”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由美国政府出资赞助的项目受到了日本左派工会领袖的强烈抵制,这严重削弱了这一项目的效果。为此行动协调委员会建议这一项目由一些非官方机构如“劳联-产联”(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nd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简称AFL-CIO)和基金会组织执行。行动协调委员会还提议利用美国的基金会或大学参与为亚洲国家培养工会管理人才的项目。⑥

在艾森豪威尔政府初期,日本的第一大工会组织“总评”是美国对日本工会心理战的首要目标。艾森豪威尔政府力图采取“谨慎的行动”来分裂“总评”。美国新闻署积极利用直接或间接手段去接触“总评”的领导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拉拢日本的工会领袖接受美国的立场。“劳联-产联”也同日本工会组织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并扶植日本的亲西方的工会组织“同盟”与“总评”在日本工会运动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三、新形势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政策的调整

战后美日关系存在的一大隐患是其不平等性。在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日本人的追求平等地位的诉求和脱离美国控制的倾向开始日益明显,日本民众对于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和驻日美军问题开始采取越来越抵触的态度。但是美国政府在重新武装、驻日美军问题以及冲绳问题上咄咄逼人的态度却引起了日本人更大程度上的不满。虽然美国对日本发动了非常有技巧的宣传行动,但是美国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还是不可避免地激起了日本人的反美情绪,美日关系在50年代中期还是出现了危机。此外,由于朝鲜战争停战之后美国日本的军需锐减造成日本的经济停滞,日本工人收入减少,怨声载道,而这一年又发生了“福龙丸”事件,再加上《美日安保条约》引起民众的不满情绪,最后汇集成日本全国范围内的反美运动。在这场反美风暴中,亲美的吉田茂内阁被迫下台,而日本工会在这场反美运动中的作用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1955年2月2日,行动协调委员会向国会申请紧急拨款60万美元用于对日本工会的宣传行动。⑦

取代吉田茂担任日本首相的鸠山一郎吸取前任教训,力图改变“亲美”的现状,积极发展同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并且派出代表团参加了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6](259)受此影响,日本工会组织也开始加强同其他国家工会组织的联系。“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积极筹措将亲“国际自由工联”(Pro-ICFTU)和亲“世界工联”(Pro-WFTU)的工会组织联合起来召开“亚非工会大会”,虽然“国际自由工联”下令其所有会员抵制这次会议,但是“总评”依旧在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而在日本国内,“总评”已经成为影响日本政局的重要力量。在1955年日本大选之中,受“总评”支持,日本社会党在国会中的席位大增。[7]

急剧变化的形势迫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了新的对日政策。1955年 4月 9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NSC5516/1号文件,该文件取代之前的NSC125/2和125/6号文件成为指导下一阶段美国对日政策的纲领性文件。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这份文件重新确认了日本对于美国战略利益的重要性。在NSC5516/1号文件中,美国政府指出日本的战略位置和军事、工业潜力对于美国的安全十分重要。美国应该尽全力阻止敌对势力控制日本,一个强大、与美国结盟的日本最符合美国的利益。艾森豪威尔政府将保卫日本安全、独立、政治稳定以及巩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作为了新一时期的对日政策目标。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要通过政治、经济、军事三种手段来促使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其中在政治手段中,要“帮助日本采取恰当的内部安全措施来削弱日本国内的共产党及其政治、经济影响力,鼓励发展温和的工会运动”,“充分利用美国政治力量以及合适、实用的手段来引导日本的私人组织特别是雇佣者与工会同共产主义进行强有力的斗争”。然而新的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政策实施不久,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和国际冷战局势的变化使得美国政府的政策又不得不做出新的调整。

在国际冷战层面,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低潮期。而在日本国内,1957年2月日本政局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亲美的岸信介政府再度上台。岸信介内阁认为日本工会过于激进,上任伊始便寻求通过立法打击和压制工会运动。“总评”更是成为了岸信介内阁重点镇压对象。在1957年9月同美国副国务卿赫托的谈话中,岸信介指出“日本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削弱‘总评’的实力”。[8](480)

日本政府的举措深受美国欢迎,艾森豪威尔政府因此决定放松对日本工会运动的干涉,行动协调委员会原本针对日本工会制订的一份名为“日本工会”的特别文件也被叫停。针对日本工会问题,杜勒斯在会见日本外务省大臣时也只是平淡地表示“避免工会运动被共产党控制是十分重要的”,[8](480)美国政府并没有对日本工会问题提出更激烈的要求。

行动协调委员会继而在1959年4月15日发布的《对日行动计划》文件中指出,要“继续资助日本工会领袖访问美国,鼓励日本开展温和的工会运动,但是要避免明显的干涉”。但是美国政府企图分化瓦解“总评”的努力仍在继续,并且打算“无论如何也要将‘总评’分裂成两部分”。⑧在这种政策导向之下,美国政府鼓励“国际自由工联”和“国际工会秘书处”引导日本工会领袖倒向“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而远离“世界工会联合会”。但是“国际自由工联”则在努力探索“总评”和“日本全国劳动总同盟”合并的可能。为此美国政府同“国际自由工联”在如何对待“总评”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美国政府认为对待“总评”应该采取强硬路线,而“国际自由工联”则倾向于对“总评”的激进行为持宽容态度。因为从总体上来看“总评”是一个奉行中立主义政策的组织,其内部左派和右派的斗争不会改变“总评”的发展方向。“国际自由工联”主张通过谈判促成“总评”和“同盟”的最终合并。⑨虽然在“国际自由工联”组织主管米拉尔德的撮合之下“总评”和“同盟”于1959年1月进行了谈判,但是收效甚微。

另外美国政府对“国际自由工联”所采取的“盲目的”援助政策提出了严厉批评。美国国务院认为“国际自由工联”和“国际矿工联盟”(Miner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的一些援助对象是受共产党渗透很深的组织,这些工会组织不利于美国在日本的政策目标的实现,“国际自由工联”的行为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5]但是“国际自由工联”仍旧没有放弃促成“总评”和“同盟”积极合作并最终实现合并的努力。在这一问题上,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国际自由工联”最终分道扬镳。与对“总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和美国工会组织“劳联-产联”继续支持亲美的“同盟”来对抗日本左派工会运动。在“生产力项目”的推动下,“同盟”实力逐渐增强,同美国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1960年,为抗议美日修订《美日安保条约》,东京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迫使艾森豪威尔取消了对日本的访问。“总评”于6月4日发起了规模前所未有的大罢工,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美运动中,“总评”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这场反美运动没能像1954年那样迫使岸信介内阁下台,“但是日本工人的参与度令人震惊”[9](261)。日本工会的反美行动被视作是对岸信介政府之前压制“总评”和其他左派工会政策的回应,因此美国政府并没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政策进行大规模调整。在其最后一份对日政策文件中,美国政府指出要“采取适当步骤来减弱极左派工会领袖的影响力,鼓励工会领袖向温和派转变进而使其对左派社会党人产生温和的影响”。另外该文件还指出要注意分化瓦解公共舆论领袖特别是知识分子、教育界人士和工会领袖对美国和美国政策的敌对态度,继续同日本开展合适的文化、工会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

进入6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日本产品开始对美国企业造成威胁。美国的政策开始从政治性质转向经济性质:从反共转向引导日本改善工人福利条件,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肯尼迪就任总统之后,面对日本日益强劲的竞争力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美国政府单方面叫停了“生产力项目”,美国政府对日本工会的政策在60年代中期出现了新的变革。

四、小结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行动是围绕着“反共”和“培育民主”的工会运动两大目标来执行的。在美国占领时期,盟军总部对日本工会的政策主要是培育民主,通过向日本引进西方式的工会运动模式,以西方的工会运动理念来改造日本工会。但是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日本工会的政策开始转向以“反共”为导向,对日本工会的民主化改造开始让位于美国的冷战政策,从美日媾和之后到整个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对工会的心理战成为了美国政府对日整体心理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美国政府对日本工会组织的心理战效果受美日关系特别是美日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很深。当美日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美国的心理战攻势便会加剧;而当美日关系缓和的时候,美国政府则会放松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政策的实施。因此,美国政府这种时断时续、时强时弱的心理战战略使其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效果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受政治关系的掣肘,美国政府很难坚持一贯的针对日本工会组织的心理战战略。

注释:

① 国外研究成果主要有美国学者霍华德·熊伯格(Howard Schonberger)主编的《战争之后:美国人与日本重建,1945—1952》(Aftermath of War: Americans and the Remaking of Japan,1945-1952)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日本学者中北浩尔的“将日本工会并入自由世界:冷战外交和经济相互依赖,1949—1964”(Incorporating Japanese Labor into the Free World: Cold War Diplomacy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1949—1964)(发表于《工会史》,2008年5月第2期)。国内成果主要有于群教授的著作《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论文“美国对日本的心理战略计划项目初探(1951—1960):”(发表于《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② 1946年初,据盟军总部统计,日本41岁年龄段工人的平均月工资只有213日元,而维持最低生活则需要509日元。资料来自Howard Schonberger:Aftermath of War: Americans and the Remaking of Japan,1945—1952.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115.

③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Japan”,February 28,1952,511.94/2-2852,RG.59,Department of State,Box.2534,NARA.

④ “USIS Country Plan-Japan,” April 27,1953,511.94/4-2753,RG.59,Department of State,Box.2535,NARA.

⑤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Courses of Action with Respect to Japan,NSC125/6,June 29,1953.CK3100,354301,DDRS.

⑥ “Expanded Exchange of Persons in Far East”,August 27,1954,511.943/8-2754,RG.59,Department of State,Box.2534,NARA.

⑦ Memorandum for Director of Foreig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Harold E.Stassen,February 2,1955.CK3100066472,DDRS.

⑧ “Operations Plan for Japan”,April 15,1959,511.94/4-1559,RG.59,Department of State,Box.22,NARA.

⑨ Report on Japan,April 9,1959,NSC 5516/1.CK3100345632,DDRS.

[1]Herbert Passin.Remaking Japan: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as New Deal [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7: 191.

[2]Howard Schonberger.Aftermath of War: Americans and the Remaking of Japan,1945—1952 [M].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 114.

[3]约翰·道尔·拥抱战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M].胡博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Kenneth Osgood.Total Cold War: Eisenhower’s Secret Propaganda Battle at Home and Abroad [M].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6: 61.

[5]Koji Nakakita.Incorporating Japanese Labor into the Free World: Cold War Diplomacy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1949—1964 [J].Labor History,2008,49(2): 199-222.

[6]Sayuri Guthrie-Shimizu.Japan,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Cold War,1945—1960 [C]// Melvyn P.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44-265.

[7]王新生.简论日本社会党50年[J].日本学刊,1996(5): 42-57.

[8]David W.Mabon.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1955—1957) [M].Washington,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1: 480.

[9]George R.Packard III.Protest in Tokyo: The Security Treaty Crisis of 1960 [M].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s,Westport: Connecticut,1978.

An analysis of U.S.psychological warfare on Japan’s Labor Unions (1951—1961)

BAI Yup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Labor unions were a crucial battlefront in the Cold War.In Early Cold War era,the Truman and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set out varied psychological war activities on Japanese labor unions.America’s psychological war policy was influenced seriously by U.S.-Japan relations.Consequently,America’s psychological war policy could’t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in the short term.But in the long run,United States fostered a batch of labor leaders who followed American ways of labor organization,and on the other side,Japanese labor unions were divided into “pro-communist”and “pro-American” categories under the impact of American policy.Finally,Japanese labor unions accepted the moderate struggle line projected by United States,and took advantage of ballot for labor’s rights,thus labor unions became a “moderate opposition” and an important political power in Japan.

Cold War;United States;psychological war;Japan’s labor unions

K705

:A

:1672-3104(2014)04-0209-06

[编辑: 苏慧]

2014-02-25;

:2014-04-0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NCET-12-0823);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131094)

白玉平(1985-),男,甘肃古浪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

猜你喜欢

心理战总评艾森豪威尔
美国对越心理战中越南女性形象论析
冷战初期美占区广播电台与美国对民主德国心理战
踏花归去马蹄香
小艾森豪威尔的“败局”
艾森豪威尔下棋
神奇的身份证编码
美军心理战与伊拉克战争
瓦解德国雇佣军——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次大规模心理战
艾森豪威尔为何不进军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