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链”,引领课堂教学
2014-01-21朱林
朱林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原动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提示性。“问题链”是指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的一连串在层次上由浅入深、内容上围绕特定中心的问题集合,具有层次区分和关联性等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链”,可以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示给学生,为学生系统地理解和学习知识铺就道路;可以突显课堂设计的分层目标,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中采用“问题链”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知识,为教学方法的革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生活化“问题链”,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课堂教学中,以生活为背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
案例:教学“认识分数”
问题1.野餐的时候,小华和小丽遇到了一个问题。瞧,他们带了不少好吃的(有4个苹果、2瓶水和1个蛋糕),你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生:4个苹果,每人分得2个;2瓶水,每人分得1瓶。
谈话: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什么?
问题2.蛋糕怎么分呢?
生:每人半个。
问题3.“一半”用数字怎么表示呢?(学生沉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够表示一半的数字。平均分(写分数线)成2份(写分母),其中的1份(写分子)就是一半。
……
在上述“问题链”中,教师从生活情境出发,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精细化“问题链”,培养探索能力
“问题链”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因为它是通过对知识的严密分析、精细分解而产生的。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实际上是给学生指明一条自主探究的路径,从内容上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引导问题,分析知识产生的路径,构思问题的层次变换,并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转换为一个个紧密相关的问题,使问题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梯,引领学生探索求知。
案例:教学“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问题1.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问题2.在这些图形(略)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算?
问题3.出示例题1的第一组图(略):你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分组描述自己比较的方法)
问题4.不用刚才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合作研究,体验转化法)
问题5.(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用转化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问题6.想一想,能不能找到一个公式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从学生对图形的基本认知开始,指导学生正确识别自己已有的和需要学习的知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在引入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学习理性的知识,虽然学生一直处于被引导的角色,但是学生的思维却一直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问题链”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梯度化链条,引导攻克疑难
“问题链”被用来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也表现出极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教师可把疑难问题进行分解,有梯度地引导学生逐步解析难点知识,让课堂学习就像通过台阶到达顶楼的过程一样,实现攻克疑难的目的。
案例: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题目:小明家离学校2千米,小红家离学校1500米,小红和小明家最少相距多少米?最多相距多少米?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探求习题答案并且了解解题策略,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问题1.小红家和小明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画示意图表示)
问题2.还有别的位置吗?(学生发现位置有很多种随机情况,如以学校为中心,可以处于任意角度)
问题3.什么时候两家最近?什么时候两家最远?(看示意图,分析三点分布情况后回答“这两种情况是三点一线时才会发生的,最近处于同一侧,最远处于学校两侧”)
……
通过三个问题的引导,给学生指明了解题方向,解释了学生心目中的困惑,并在画和演示的环节里,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三点随机分布情况如何确定最值的方法,使得教学变得不再呆板被动,学生也处于主动探索状态,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问题链”是把作为数学学习核心的问题进行深化和细化的产物,是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诞生的行之有效并能够高效刺激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链”,为提高课堂实效、践行新课程理念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