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要点和技巧——研究准备阶段
2014-01-21孙泽生毕占天
孙泽生,毕占天
(浙江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杭州310023)
近年来,国内针对本科生应否撰写毕业论文及如何评价有广泛的争议,焦点在如何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如何指导本科生完成合格乃至优秀的毕业论文及如何评价上[1]。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检验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尝试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毕业,普遍而成系统的独立探索科学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实践极为缺乏,毕业论文是弥补此一短板的重要一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虽然形式和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欧美发达国家也很重视毕业论文环节[2]。
一般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学术原创性或者贡献,而更多在于通过一个系统的从选题、资料搜集、开题、研究到最终论文成稿的全周期,综合所学不同课程知识,驱动学生有意识地围绕问题搜集大量资料和文献,自主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实践过程。本文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从一个指导教师的视角来探讨毕业论文研究准备阶段在选题和资料搜集、文献综述等环节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及要点。
1 选题和资料搜集
1.1 选 题
1.1.1 合适选题的2层含义
要写出一篇合格甚至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选择合适的议题是第一步。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合适”有2层含义:其一是要选择真正的科学问题,其二是选择在其专业知识、认知和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第一层含义要求论文选题具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对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就是需要紧密结合经济管理的实际,从纷繁的现实世界中搜集有待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数量是非常大的,但并非所有问题都可称之为科学问题。这需要谨慎的识别和科学的判断,仅在经过筛选过滤后留下的能够给人们理解现实世界带来知识增量的才能称之为科学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闯红灯。仅关注个体的闯红灯是不够的,它是问题,但不是科学问题;不过如果能解释所谓“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群体性的社会和经济现象,那么就会带来新的知识增量。如果能通过调研,探讨红绿灯的最优时长设置、闯红灯现象的最优治理措施及评估等问题,就具有明显的公共政策涵义。再举一个例子如犯罪。谁犯了什么罪是问题,但同样不是科学问题;不过如果能将视角扩展至一定时期犯罪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并用经济管理学的工具和方法展开研究,就是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了。
第二层含义是特别针对本科学生的。微观经济学中极为强调理性人在给定的资源和禀赋约束下的最大化选择过程和结果,它同样适用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在经济管理领域,人们总可以找到数量至为庞大的待研究选题,但它们并非都适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因此,在选题时要重点考虑本科生的专业知识、认知和能力范围。专业知识是指本科阶段已经系统学习过的课程和接触到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认知是指本科生已有的成长经历和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认识,能力范围则指本科生结合其所学理论和方法及其认知水平,利用归纳、推演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超过其专业知识、认知和能力范围,本科生将很难对待解决的问题有明晰的感性认识,也很难据此找到合适的理论和方法,并借助自身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就自然是勉强的“应付”乃至为毕业而“抄袭”了。
1.1.2 合适选题的3个来源
结合以上2点,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合适”选题应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与学生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其家乡、学习、实习和工作经历相关的问题;二是学生感兴趣,并与其就业高度相关的产业或者岗位的相关问题;三是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课题的派生选题。
在以上3个方面选题中,可行性最高的选题是前2类,尤其是与本科生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的选题,最具有可行性和价值。其缘由在于,经济管理专业内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需要对现实中的经济管理现象有较充分的切身感受和认知,这样才能合理地对现象进行抽象和理论分析,或者进行有质量的调研和实证分析。同时,选择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的选题,还便于充分利用其家乡、实习地及实习单位、学校的各种研究所需的资料数据等资源支持和假期。而且在心理上,学生也会因用其所学探讨与其成长经历相关的问题而获得额外的收益和满足感。
第二方面选题也是有某种自我激励作用的。学生完成1篇毕业论文,其作用不应该仅仅是以之申请毕业并获得学位,而且可能的话,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能力基础。因此,选择学生感兴趣,特别是与其就业高度相关的产业或者岗位的相关问题展开一些研究,对学生熟悉未来从事工作的产业和岗位、建立初步的分析能力和认知框架是有益的;它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工作机会,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明白这一点后,学生的积极性会因此被调动起来,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但是,不能排除有些学生无法在以上2个方面获得好的、有意愿完成的选题,此时指导教师应保留救济措施。亦即,可从教师自身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进展中的科研项目中,派生一些有价值且能满足本科生专业知识、认知和能力约束的选题。但最终此类选题的数量应该尽可能有限。
1.1.3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选题
1.1.3.1 启发式选题指导 在具体指导中,笔者更愿意提倡启发式的选题方法。以经济学专业为例,在向学生介绍以上3个方面选题来源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介绍并讨论其家乡、成长经历、对专业的了解、学习与实习情况乃至于就业倾向和意愿,并启发他们从这些介绍、回忆和讨论中寻找可能有价值的选题方向。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都有其较熟悉或感兴趣的经济现象,特别是与其家乡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成长经历有关的一些经济管理现实问题,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启发式引导、挖掘和遴选。
在此,需要把握的原则有三:一是注重微观,二是小切口,三是不堆积概念。注重微观是指选题尽量不要脱离本科生的能力范围,除非证明有必要且可行,一般不选择宏观经济或者公共管理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选题。因为此类问题对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成熟研究者而言,要解释清楚都非易事,要求一个只有初级经济管理专业水平和较有限时间的本科学生去把握和分析到位,实在勉为其难。由此,要切记不在选题的核心问题中出现难以把握的宏观问题,而以学生有认知的产业和微观问题作为选题的来源为宜。即便如此,在一个确定的产业和微观领域内,待解决的问题仍会高度繁复,这时指导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从“小切口”进入,亦即选择待研究产业和微观问题的一个侧面或者角度来展开分析,不求全,但求精准、细致和尽可能的深入。再者,选定“小切口”后,要确定该选题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应是极有限的,一般以1~2个为宜,且这些概念应该是明确的、可以衡量和测度的。对于那些较为“流行”,但定义不清晰、难以把握的概念,应提醒学生要么通过自主设定给出一个逻辑上合理的定义,或者干脆直接从选题中去掉,仅保留他们预期能够讲清楚且可衡量的概念,并以此为核心展开研究。
一般本科生在做以上工作时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或者大而失当,以描述现象为主,缺乏很强的问题意识,以致最终的研究和论文浮光掠影,成为新闻报道或者资料堆积式的文章,而非论文;或者是堆积概念,但却不能界定概念并厘清多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致一个选题实际上被割裂成没有内在关联的几块,导致后续的研究和写作困难重重、漏洞百出,成稿后论文“几张皮”现象特别突出。
要解决以上问题,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特别重要。在启发学生初步确定选题领域并有一定的初步思路之后[3],不需要催促学生很快确定最终选题,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初步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搜集来渐进地明晰,在这个选题领域内,前人从哪些角度用哪种方法已经研究了什么,可以支撑后续研究的数据资料的基本情形是如何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驱动学生从对问题领域的感性认知逐步深入到待研究领域的问题内部,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可帮助学生来遴选出值得研究的“小切口”,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明他要研究的问题,并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如果学生能在此时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待研究的问题,并且概念界定清晰,那么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否则将会面临选题和后续研究写作中的反复。
1.1.3.2 把握指导时段 由于本科生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年面临找工作、实习及撰写毕业论文等多项工作,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必须要及早进行。国内不少高校均在大二或者大三时已指定学生的指导教师,这对指导毕业论文是极为方便的。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奉行的“三位一体”的指导政策,即每名教师从大三学年末开始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及就业,也很有利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及早进行。笔者认为,在前述的3个方面选题中,指导教师如能在大三学年末就及早与学生讨论并布置,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极为重要。其要点是,可推动学生充分利用暑期实习及工作等机会,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观察并深入了解经济管理现实,并努力从中寻找可能的待解决问题集(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可能其中部分就是未来选题之一,就可以列入待解决问题集中)。同时,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开始初步的文献、资料及数据的搜集和阅读,以开始对其有认知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感觉”[4]。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实际上是其有“感觉”的缘故。这样一来,在大四的学年初,就可以与学生讨论并初步确定其选题方向,以开展进一步的文献阅读和定题准备工作了。
1.1.3.3 把握“小切口” 在选题方向或领域确定之后,指导教师对“小切口”的把握是非常关键的。曾有一位笔者指导的浙江籍学生,经交流后对产业问题感兴趣,且也愿意聚焦其家乡的主导产业——纽扣产业,但即便这样,这仍然是一个研究方向,还需要细化。至少这一方向可从纽扣产业的集聚与其竞争力、比较优势及技术创新等概念的联系,其产业结构和组织、产业比较研究、产业演进规律及公共政策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等很多视角展开,经启发和学生自己的思考,最后确定以其家乡纽扣产业集聚的演进规律着手来展开分析。实际上,这一选题可归结为一个问题:某地区的纽扣产业集聚是如何形成和演进的,为何如此?而且,产业集聚也是该选题中可以清楚界定的概念,这样的“切口”就很小了。如果学生在前期对这一问题比较熟悉,资料数据和调研也有把握,基本上就可以保证这一选题能够做成,且如此的“小切口”一般不会重复或“撞车”,对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参考价值,笔者认为这就是一个“合适”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另外,指导教师也应提倡学生多选择其身边发生的,虽日常见惯但深层原因却很少发掘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这时的“切口”往往自然的很小。譬如,学生们大都知道出国热、考证热、爱上网、爱玩电脑游戏、就业难等,但这些现象或者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可能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行政部门都没有十分准确的证据和深入研究。这时,引导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利用其所学的市场调研、统计学及经济学等知识,做一点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并借助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相信这样的选题“切口”是小的,选题“扎堆”、论文抄袭等问题也较不容易存在,现实意义也很明显,自然是“合适”的。
1.2 资料搜集
至于资料搜集,大体上技术问题应在各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中解决。这包括有哪些文献和数据库,如何使用和检索等。但由于国内的本科生缺乏独立系统撰写论文的经验,即便他们上了文献检索课程,也缺乏针对特定主题系统搜集文献资料的实践。而且考虑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殊性,指导教师仍应向学生强调资料搜集的方法和途径。总结起来,指导教师应至少做到以下3点:一是能给出经济管理专业研究可能涉及的主要数据资料和文献来源,包括所在高校及周边研究机构可能拥有的主要文献类和数据类数据库及其使用方法;二是能基本知晓确定的选题方向和领域中将涉及的数据资料的可能数量、质量及来源分布;三是为获得选题相关的数据资料所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其中尤以后2点为要。作为一个较成熟的研究者,指导教师一般总会在整体上比较清楚要完成一项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的来源和基本数量、质量分布,也大体上会了解获得此类数据资料所需要做的努力,这些都应该系统地在学生选题和定题时提供给学生,借以判断后续研究和写作的可行性和难度,并指导学生据此选择或调整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确定选题并初步了解研究将涉及的文献数据资料后,接下来就要准备进入正式的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了。这时要着手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阅读并综述文献。实际上在几乎所有的研究中,这都是最基础的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在他将要开展研究的方向、领域或者问题中,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如何研究的,发现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对一个合格的研究者而言,知晓前人已做了哪些研究和如何研究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启示,真正重要的是要发现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有待于后来者去推进和完成的研究课题。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确保想做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不至于重复研究,而且还能从文献中找到“根”。关于后者,笔者想强调的是,文化和思想总是处于传承和发展中,一个完全新的、没有“根”的领域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中要多强调阅读和综述文献的重要性。
一方面,文献综述很重要,是几乎所有的论文和著作都要包含的基础工作;另一方面,它确实很难,以至于人们在高水平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上看到的文献综述,往往是由这一方向或者领域的大家、名家来完成的。只有那些站在专业顶峰的大家、名家才能准确了解和评价过往研究而没有明显的疏漏和偏误。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们都要对做文献综述有敬畏和勤勉之心,不是草草敷衍了事,也不是随性批评或肯定一篇文献,而要做到此点,保证阅读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2.1 文献阅读
从国内期刊出版界的实际情形看,期刊和文献的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要本科生对此进行仔细的分辨,难度很大。简化的办法是参照各高校的期刊分类标准,也可参照诸如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核心期刊等标准,还可以用文章的页码作为一个参考的遴选指标。经过如此筛选过的较“优质”期刊,再增加一部分专著,可以大体确保文献的质量不会太差,剩下的就是文献阅读的数量了。在电子数据库极其发达的时代,搜集到大量的文献是易如反掌之事。搜集文献时,建议采取“同心圆”的策略,亦即对于非常细的选题,如果高度相关的文献较为有限,此时可扩大“同心圆”的半径;如果文献数量极大,可缩小“同心圆”的半径,以能搜集到数十篇文献为宜。然后,按照与选题的相关性将搜集到的文献排序,先选择3~5篇相关度最高的文献精读,其中可能有1~2篇文献会对未来的论文写作有最大的边际价值。在精读了这些文献后,可采取两方面的路径进行扩展阅读:一是按图索骥、追根溯源,看文献的文献,这非常重要;二是以精读过的文献为“核”,泛读已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不能排除在这两方面外,会接着发现若干篇值得精读的重要文献,但也需要注意可能阅读的部分文献不见得是“有用”的,最后可能要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剔除掉。总体上,对本科生而言,能将阅读文献数量扩展到30~50篇,其中精读5~10篇,就比较不错了。
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文献记录,这是撰写文献综述前的半成品。概括地讲,文献记录包括以下6个部分:一是著录信息,包括作者、篇名、刊名及页码等基本信息;二是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三是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四是主要研究发现和结论;五是主要创新点和贡献;六是研究不足和缺陷。阅读每篇文献,都应该包括以上6点的完整记录。之所以要列入著录信息,是为了提醒阅读者不要在大量阅读后忘记和混淆,也方便论文撰写时及时澄清前人的贡献,并将其完整地列入参考文献。而把握了其余5条,基本上阅读者就较全面地把握了一篇文献的核心信息。其中,第2~4点一般可在文献的摘要、引言或者结论中很清晰地看到,这是文献综述中“述”的部分;但第5~6点却不很容易,往往需要阅读者的仔细把握和思考,这2点是文献综述中将涉及的“评”的部分。
2.2 筹划与撰写文献综述
在做好文献记录后,就可以进入文献综述的筹划和撰写了。高质量的文献综述能建构起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者理论基础,再按照分析框架或者理论基础本身的要求将已有的文献嵌入,这是颇难的。而简单罗列观点式的写作方法是不可取的。可行的方法是将已做好的文献记录进行整理,按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时间或者研究结论等为项目进行分类,一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分成2~3块即可,最好每块之间能建立起一定的逻辑联系,诸如形成机理—经济效应—策略等。克雷斯威尔建议采取研究文献图的方式来明晰文献可被分成几块及每块内含的主要文献及其逻辑[5]。笔者提倡以“文献树”的方法来定位所阅读的文献并据此撰写文献综述,“文献树”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给定选题相关的“学术谱系”。文献阅读者总需找到已阅读过的文献的源头,并以此为基础寻找树干、树枝和树叶,由根—干—枝—叶就是文献综述的逻辑和文献的出场顺序,也就是特定研究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照此撰写,总是大体无误的。
当然,面对海量的文献,确定“文献树”的“根”是很重要的。例如,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而言,现代经济学起源于亚当·斯密,但文献综述从亚当·斯密做起就显得太累赘和庞杂了。这里笔者还是想强调“同心圆”的原则,以恰当数量的文献阅读为基础,远略近详,以最早、最有代表性和尽可能是学界认可的文献作为“文献树”的“根”,并作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基点开始评述。文献综述每块的写作可结合前述文献记录中的“述”和“评”的内容,先述后评,等文献全部粉墨登场、各就各位,再加上一个综合性且简短的总结和讨论,文献综述的初稿也就完成了。这里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文献综述中的总结部分,一定要从整体上概括所讨论的文献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贡献如何及不足如何,最后要尽量说明学生自己的研究将有助于从哪些方面(即使十分微小)弥补或者扩展已有的研究,或者为已有研究提供哪些新的证据。这是文献综述的点睛之笔,万勿疏漏。
3 结 语
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及指导中的选题、资料搜集、文献综述环节中的问题及要点。笔者想再次强调,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本科生独立撰写论文的经验是极为缺乏的,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新知识的自我搜集运用能力更有待于大力提高。因此,指导教师有必要从选题和资料搜集、文献综述等环节予以有效的支持和提醒,对改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大有裨益,也极为必要。而关于毕业论文撰写及指导中的研究方法、论文的逻辑结构、写作修改和成稿等环节的问题及要点,笔者将另文论述。
[1]党波涛,屈建成,韩沁文.华中师大教授: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应当被取消[N].武汉晚报,2012-05-03(19-22).
[2]周谷平,王艳明.英国高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评价的新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0(增1):179-184.
[3]皮建才.经济学论文写作“五部曲”:经济学茶座55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4]晏子慧.本科生必须写毕业论文[N].东方早报,2012-05-16(A22).
[5]约翰·W·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M].崔延强,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