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地工作要览

2014-01-21

中国农机化年鉴 2014年0期
关键词:机械化农机补贴

北京市

【概况】 2013年,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指导和北京市农业局党组的领导下,北京市农机部门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和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根据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切实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发展向着“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新阶段迈进。

【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高】 2013年,中央及北京市级补贴资金合计1.83亿元(中央1.1亿元,市级0.73亿元),比2012年全年补贴资金总额增长9.58%。北京市新增农机设备6 794台套,果蔬保鲜库3.5万平方米,新增农机动力85千千瓦,受益农户新增5 000余户。菜篮子生产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增加,用于菜篮子生产农机装备补贴资金占到补贴资金总额的73.4%。

【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 2013年,玉米机收水平再创新高,北京市玉米机收面积占可机收面积的90.3%,比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71.49%,突破中级发展阶段,进入高级发展阶段,粮食生产耕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设施农业、畜牧和渔业养殖机械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

【农机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2013年,北京市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各产业发展、支撑农业高科技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智能化奶牛养殖、智能化肉鸡养殖、畜禽无害化处理、智能化养猪设备以及工厂化养鱼设备的引进应用,大大推进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和工厂化渔业养殖业的高端、高效、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多点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多措并举。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13年,北京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提质减量”。个体农机户的数量逐年递减,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资源整合体,逐渐发展成为北京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机作业覆盖率占到北京市的70%以上,破解农机大规模作业与农户小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北京市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2013年被评为农业部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示范社数量翻一番。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2013年,北京市共发生农机安全事故13起,无人员死亡及重大事故发生,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43.5%,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88%,未突破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达的农机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北京市拖拉机检验率提高到80%以上,拖拉机上牌率和持证率提高到90%以上,超额完成2013年农业部下达的“三率”指标任务。

【加快转变思路,注重服务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全面机械化水平】 2013年,北京市在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进入高级阶段,菜篮子产品需求逐年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呼唤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农机部门紧紧把握农机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积极转变思路,长远谋划,北京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逐渐向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方向迈进!

按照“跟进行业,服务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农业机械装备支撑服务产业发展。规范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延伸绩效管理,强化责任意识,深化服务理念,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一是服务粮经产业发展。用于大田粮食生产机械补贴资金4 178万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22.8%。淘汰更新22.05千瓦以上拖拉机580台,小麦、玉米收获机175台,有效减少老旧机具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能源的浪费。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通过配备大型先进联合整地机、激光平地机、抛肥机、高地隙植保机械等精良农机装备,实现从种到收全程高端高效机械化作业。二是服务畜牧产业发展。用于畜牧养殖机械补贴资金6 011万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32.8%。北京市新增五列四层肉鸡笼养殖成套设备2套,重型转盘式和重型并列式挤奶平台4套,TMR立式自取式饲料搅拌机6台,智能化养猪成套设备3套。其中,奶牛养殖场TMR立式自取式饲料搅拌机可提高饲料利用率20%以上,饲料加工效率是原有设备的3倍,大大提高奶牛场高效、精确饲养水平;五列四层“楼房式”肉鸡养殖设备年出栏肉鸡240万只只需8个人工,人均30万只,人均劳动生产效率提高19倍,有效实现肉鸡养殖的智能化和高效益。智能化奶牛养殖、肉鸡养殖以及智能化养猪设备的不断引进,大大推进设施畜牧饲养机械化发展。三是服务蔬菜产业发展。用于设施农业设备补贴资金5 967万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32.6%。北京市新增微耕机1 134台,卷帘机2 115台,卷膜机2 830台,新购置果蔬保鲜库3.5万平方米。为打造都市型标准化设施园艺园区,对北京市25个蔬菜标准园配备设施深耕机、育苗播种机、电动卷帘机、电动卷膜机、精准注肥机、高效打药机、减力输送轨道、温室环境监测及自动控制、物理增产、果蔬保鲜、废弃物处理等七大类二十多种机械设备,有效解决设施园艺园区生产中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强度大的问题,通过现代农机装备的高效作业和自动化控制,实现蔬菜标准园区的规模化种植、现代化装备、标准化生产、安全化控制。四是服务水产养殖业发展。用于水产养殖机械设备补贴资金1 457万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8.0%,重点用于推进高端高效工厂化养鱼。通州金福艺农等地通过配备先进工厂化养鱼设备,实现高端品种南鱼北养,效益明显。五是服务种业发展。为通州国际种业园区补贴小区播种机、脱粒机、收获机及测产系统等种子生产成套设备595万元,实现种业园区生产作业的全程机械化服务。

【加快两个融合,注重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着力提升农机科技支撑能力】 2013年,北京市农业机械化引领和推进“两个融合”效果显著。一是多点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通过部门、人才和技术三个层面联动探索建立农机农艺融合长效工作机制,有力推动融合工作开展。加强粮经作物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的技术辐射,在大兴、顺义、房山等6个区县建立春玉米、夏玉米和花生共7个全国和市级粮经作物农机农艺融合核心试验示范区,开展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模式、不同作业机具等十三项对比试验研究,确定“七统一”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并制定相配套的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在春耕、“三夏”和“三秋”等重要农时前向各区县印发《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要点》,通过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共同推进粮经作物农机农艺融合工作的开展。加强畜牧养殖薄弱环节的技术攻关,以规模化养殖场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为突破口,联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率先研制开发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设备,并在怀柔华都现代化肉鸡养殖科技示范园开展肉鸡尸体无害化处理试验示范,解决规模化设施养殖场畜禽无害化处理难题。加强先进高效设施农业装备展示和应用。建成市级农机农艺融合农作物品种及农业机械化展示基地,主要用于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和设施农业装备及技术示范,并通过1个市级基地带动10个区县级基地进行“1+10”技术辐射。创新性地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大棚设施改造及配套机械化作业示范,实现改造后棚室的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在6个区县推广省力设备、物理增产等大棚蔬菜生产关键环节先进机械化设备共570台套,示范作业面积133.33公顷,技术辐射面积666.67公顷。二是多措并举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强农机综合信息服务,整合中国农机互联网、北京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搭建北京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服务平台,利用“农机信息服务直通车”、“59059068”市级农机服务热线、“12316”农业服务热线等信息形式,向生产者及时提供农机作业需求、天气情况及作业进度等信息。春耕、“三夏”和“三秋”生产期间,利用短信平台累计发送各类服务信息15万余条次,确保关键农时农机作业的及时顺利完成。加强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化服务,建设北京农机补贴产品展示系统和北京市购机补贴推广目录申报系统,促进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快捷信息化操作。加强农机作业调度信息化服务,构建面向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的高效作业和精确调度系统。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北斗系统的精准农业应用示范,借助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TD—LTE移动宽带通信技术,实现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内的农机精准定位,同时开发适合农机使用的北斗车载终端、实现北斗位置信息与农机作业现场高清图像的实时回传,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着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2013年,北京市农机部门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精神,着力培育“新三起来”(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新型实施主体,以“多元发展、整合提升、分类推进”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北京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一是加强北京市大中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布局。组织制定和落实《北京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2013年—2015年)》,对北京市大中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计划三年在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扶持25个达到一定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大中型部级和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引导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向有序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强示范社服务能力提升政策研究。申报农业部农业创新项目《提升北京市“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服务能力的扶持政策研究》,探索研究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和担保补贴政策,解决合作社示范社在发展过程中融资渠道少、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等影响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难题,进一步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服务能力。三是加强示范社软硬件建设扶持。实施《北京市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项目,对5个部级示范社给予场库棚硬件建设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等软件方面的指导和扶持,规范提升后的部级示范社在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方面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加强层级管理,注重农机人才队伍培养,着力提升农机管理和服务水平】 2013年,北京市农机部门实施“四支队伍培育、培训”行动。一是培养职业型农机实用人才。开展“政企联动”培训,分2期培训购机用户、农机修理人员80人;开展农机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工作,共培训鉴定农机修理工、农机操作工、拖拉机和收获机驾驶员等四个工种548人。2013年共培训农机操作人员41 136人次。二是培养专业型农机科技人才。以农机科技推广人员为重点,围绕粮经、设施、畜牧、水产、林果机械化技术,开展知识更新大培训。通过“现代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装备应用高级研修班”等方式累计培训技术人员6 205人次。三是培养复合型农业机械化科技管理人才。以基层农机科技管理人员为重点,围绕农业机械化管理、农机科技推广、农机维修、质量鉴定等专业知识,邀请行业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实施专题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公共服务能力。2013年累计培训管理人员3 054人次。四是培养农机安全操作人员。依托《北京市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市、区县、乡镇和村四级培训机制,选定235名人员组成基层培训师资队伍,对北京市已取得农业机械驾驶证的12 246人进行培训,确保农业机械的驾驶和操作安全。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注重服务与管理并行,着力提升农机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农机产品、作业、维修、服务四个质量管理。开展农机流通领域产品质量抽查监督,对北京市17家企业生产的322台(件)产品进行质量抽样调查,完成推广鉴定、新产品鉴定、委托检验和产品质量监督各类检验58项,促进农机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完成2个农业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和2个北京市地方标准试验验证,加强重要农时作业质量监测监管,促进农机作业质量逐步提升。加强对北京市农机维修网点修理工的技术培训鉴定,开展农机维修行业检查216次,查处农机维修企业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12起,促进维修质量全面提升。加强对农机企业的服务,做好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评审工作,对43个企业申报的10大类144个产品进行认真审查和分组评审,促进农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二是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北京市区两级农机监理部门结合重要农时,联合安全生产监督、公安交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机型、事故多发时段的隐患排查和执法检查力度。北京市共出动执法人员8 692人次,执法车辆2 000余台次,依法开展检查1 120次,排查事故隐患896起,整改852起,整改率95%。开展农机政策性保险投保和理赔,北京市农机投保政策性保险1 452台次,保险金额累计2.76亿元,签单保费96.84万元。开展农机监理“为民服务 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2013年完成各类行政审批18 758件,无投诉发生。平谷区农机监理所获得“全国农机监理示范窗口”称号。

天津市

【概况】 2013年,在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具体指导下,天津市农机部门认真贯彻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为天津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做出贡献。

【农机装备水平有效提升】 2013年,天津市新增各类农机具机具18 152台,其中,新增补贴拖拉机2 116台,耕整地机械2 729台,收获机械868台,田间管理机械44台,种植施肥机械210台,设施农业机械3 448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7 927台。大中型、复式作业机械及设施农业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连续几年保持增长势头,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 2013年,天津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到83%,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插水平达到80.4%,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水稻机收水平可达到86.7%,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可达到8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农机合作社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2013年,天津市117个农机合作社年累计开展各类农机作业超过233.33千公顷,同比增加16.67%,超过天津市农田作业面积的20%。

【农机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2013年,天津市发生道路外农机事故10起,受伤11人,死亡2人,低于天津市人民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

【农机试验鉴定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3年,天津市农机产品鉴定综合试验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规范实施,严格监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落实】 2013年,天津市农机部门紧紧抓住这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力度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好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的科学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充实补贴产品目录、突出补贴扶持重点、完善运行机制、优化制度设计、加强监督检查等手段,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条不紊、有力有序、安全高效地实施。2013年,共利用中央补贴资金1亿元、天津市财政补贴资金0.2亿元,引导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近2万台套,拉动农民投资超过1.86亿元,带动天津市农机销售额接近4亿元。

【开拓进取,农机作业补贴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2013年,继天津市在2010年开始启动耕地深松和激光平地作业补贴试点以来,因其减少种地农民投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机手的收益,进一步激发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2013年的耕地深松及激光平地作业被列入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为此,天津市农机部门协调天津市财政增加作业补贴资金,扩大作业规模,安排2 25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在8个区县实施46.67千公顷深松及10千公顷激光平地作业任务,由5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通过强化管理、动态监督等措施,保证这项工程扎实有效的实施。截至2013年11月,完成耕地深松40.13千公顷、激光平地9千公顷,分别占2013年作业任务的86%和90%。随着秋季整地进入高潮,深松和平地作业正抓紧进行,12月中旬完成全部作业任务,确保这项民心工程圆满结束。

【双管齐下,农机合作社扶持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2013年,天津市农机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精神,继续将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其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重点支持农机合作社购置大型、高性能、现代化农机装备,利用农机补贴资金1 919万元,帮扶40家农机合作社购置371台先进适用农机具,为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作业服务能力提供物质支撑。另一方面,利用天津市财政安排的农机合作社扶持专项资金1 000万元,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机合作社创建市级农机合作社和市级示范农机合作社。天津市农机部门从农机具配置、经营管理、作业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出扶持建设标准要求,通过项目申报、现场核查和专家评审,14个农机合作社被确定为扶持对象,分别给予财政补助,有效带动天津市农机合作社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精心组织,重要农时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为确保2013年天津市春季、“三夏”、“三秋”重点农时农业机械化生产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主力军作用,天津市农机部门提早部署、统筹安排,狠抓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指导各区县农机部门从机具检修、机手培训、信息服务、物资及燃油供应、免费通行等方面落实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从而有效调动机手积极性,完成农业机械化生产任务,有力地促进天津市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提升。春耕期间,投入春耕、春播机具近7万台,完成机耕186.41千公顷、机播204.31千公顷。“三夏”期间,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3 776台、播种机1万余台,仅用13天时间,抢收小麦112.97千公顷,机播夏玉米118.59千公顷。“三秋”期间,投入玉米联合收获机2 600台、水稻联合收割机400台、耕整地机械3万余台套,机收玉米179.77千公顷、水稻20.05千公顷,完成冬小麦机播99.02千公顷,机械耕整地116.81千公顷。

【精心安排,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推广和教育培训效果显著】 一是组织农业机械化科技下乡活动。2013年2月,天津市启动实施以“依靠农机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主题的农业机械化科技下乡活动。二是以实施农机科技项目为重点,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主推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借助首都资源,把中国农机院成功纳入天津市政府“四院两校合作”机制,促进农机科技成果在天津市的转化与推广应用。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科技服务等综合措施,有效地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机械化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配套技术、剪枝机械化技术和静电喷雾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各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措施落实到位。2013年,4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结题验收,7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正在按照实施进度的要求有序进行中。市级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共引进技术20项、示范推广各类新机具573台套,建立示范点87个、科技示范户264户,示范推广面积966.67公顷,新增经济效益1 147.84万元,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扎实做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先后举办天津市农机系统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观摩交流会、农业机械化学校师资培训、农业机械化科技骨干培训等培训班,强化农机核心队伍建设。2013年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机手近1.5万人次,完成农业部下达的培训任务。完成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1.2万人,有9 300人取得农机职业资格证书。

【落实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为贯彻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四清一绿”专项行动,实现全面禁烧秸秆的目标,天津市农机部门制定《天津市农机系统落实秸秆全面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方案》,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农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目标任务、组织领导、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先后召开天津市农机系统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动员会、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现场演示会。结合“三秋”农业生产,协调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并以高速公路、国道、铁路两侧及机场周边为重点,大力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示范推广水稻和玉米秸秆的收集、打捆和腐蚀还田等适用技术装备,全力以赴抓好今年秋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同时,加强对尚未处理的玉米、水稻和棉花秸秆的焚烧隐患调查摸底,制定应对措施,为2014年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监管,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2013年,天津市农机部门贯彻落实各项农机安全监管措施,狠抓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农机事故防控,先后组织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治理、隐患排查和考评验收等活动,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制度。2013年,天津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988人次,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619起,排查农机安全生产隐患497起,对212个安全隐患较严重的企业和个人下发整改通知书,并进行跟踪检查,使整改率达100%。截至10月底,拖拉机上牌率为63.42%,检验率为51.99%,驾驶员持证率为81.33%。扎实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和示范窗口建设活动,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各级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及安全生产协议1万余份,设立农机安全员1 914名,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天津市农机监理“窗口”服务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认真履行农机产品质量监管职责】 2013年,天津市共出动农机执法人员1 102人次,检查农机维修网点及经销企业804个,清理整顿农机销售市场52个,核发(换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436张。完成增氧机、保鲜库、投饵机等市级农机推广鉴定9项;完成玉米收获机、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卷帘机等市级农机产品定型鉴定28项。受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的委托,完成部级推广鉴定任务35项。

河北省

【概况】 2013年,河北省农机系统深入贯彻全国和河北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厅党组的总体工作部署,对重点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抓好落实,重点农机工作稳步推进。

【落实农机补贴,加快农机装备发展】 2013年,中央安排河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10.7亿元,到2013年10月25日,补贴机具已基本落实到位,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资金结算也已进入尾声。2013年河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覆盖全省所有农牧业县(市、区),并向优势产区重点补贴,共落实到位各类农机具153 878台,其中:拖拉机28 177台、玉米收获机10 26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3 518台、各类播种机13 671台、耕作机械26 168台、植保机械34 247台、畜牧水产机械11 507台、设施农业设备16 739台;受益农户共计87 269个,加强优势产区装备建设。

【搞好服务,重要农时季节农业机械化生产组织有序】 2013年,河北省农机部门按照农业厅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厅党组的工作部署,组织省、市、县的农机科技人员,搞好技术服务和开展农机春耕生产工作。春季,河北省组织共出动技术人员5千多人次,维修各类机具达到280万台,出动机具200多万台,投入抗旱和春耕生产。完成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160千公顷,棉花机械化播种466.67千公顷,花生机械化播种133.33千公顷,机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33.33千公顷。

“三夏”期间,全力以赴开展抢收抢种工作。河北省共组织100多万台拖拉机,8万多台联合收割机、15万台玉米免耕播种机投入夏收、夏种。机收小麦2 382.89千公顷,机收率99%,实现夏粮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在做好抢收小麦的同时,大力推行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机播“一条龙”作业模式,机收、机播同时推进,夏玉米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 163.56千公顷,机播率达到85%。

“三秋”是农机作业的关键季节,秋收、秋种是2013年河北省农机工作的重头戏。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加强领导,建立“三秋”农机作业指挥系统,针对2013年夏玉米成熟期推迟、小麦播种茬口紧张的情况,河北省充分发挥农机数量多的优势,10月上中旬,集中时间、集中机具,精心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开展收获、整地、播种一条龙服务。河北省投入140万台拖拉机和播种机,3.7万台玉米收获机,7.5万台秸秆还田机投入“三秋”作业,玉米机械化收获1 826.67千公顷,机收率60%。小麦机播达到2 326.67千公顷,秋小麦机播率达98%以上,大部分麦田在适播期内播完。

【资金助力,农机助粮增收工程进展顺利】 201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深松工作,筹措2.5亿元并按照375元/公顷的标准对全省666.67千公顷农机深松作业进行补贴。截至2013年10月24日,河北省完成深松作业551.87千公顷,完成率82.8%。目前两茬地区已全部完成,一茬地区由于秋季作物生育期推迟,秋收偏晚,农户腾地慢,目前正在加快进度开展作业,11月中旬左右全部完成。

【完善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区规模扩大】 2013年,河北省保护性耕作项目在9个部级项目县实施。各项目县均制定适合本地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建成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样板田,形成系统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规范。各项目县均建立试验示范区,并以此为依托,通过技术培训、作业补贴等措施,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区。河北省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47.33千公顷,实施面积达到233.33千公顷,完成项目任务。

【创新求变,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新政】 2013年是农机购置补贴新政实施第一年,河北省实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补贴到卡”的操作方式。根据补贴政策在操作方式、措施要求等方面较以往都有很大变化实际,制定“三公开、两公示”的具体办法,以政策告知书形式加强宣传公开工作。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利用各类媒介广泛宣传补贴政策内容和要求,杜绝以往补贴额不够透明,农民对补贴额不清楚、不关心的现象。由于采取农民全款购机报账制度,对促进机具稳定增长,合理调节农机结构起到积极作用。各实施县为避免出现套购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纷纷加大核查力度,基本做到大型机具实地查验,小型机具电话查验。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落实也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对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农机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协调联动,精心组织,搞好服务】 一是春耕生产工作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迅速掀起春季田间管理热潮。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在组织领导方面,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制定工作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和任务目标,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及时协调解决春耕生产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是及早部署“三夏”工作,服务到位,保障有力。小麦面积2 418千公顷,适宜机械收割面积2 369.33千公顷左右。“三夏”自2013年6月7日开始,6月13日进入高峰期,6月28日结束,历经21天,期间遭遇两次河北省范围强降雨过程,收获周期较往年增加3天左右。做到“三个提升”,组织领导提升。受低温气候影响,河北省小麦收获时间较往年推迟一周左右。针对不同以往的气候影响,各级领导加大重视程度,组织力度明显提升。全国2013年“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视频会议后,5月23日,河北省农业厅就“三夏”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进行专题调度,农业厅厅长、主管副厅长均做出明确指示;2013年6月6日,河北省召开全省“三夏”工作会议,会上沈晓平副省长就2013年“三夏”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发表讲话;6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赴邯郸县代召乡裴堡东村视察小麦机收现场,拉开河北省小麦机收会展的帷幕;6月7日,河北省农业厅主管副厅长召集粮油处、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有关同志与河北省气象局有关同志进行会商,对当前重点工作进行调度和部署;6月9日,河北省组织小麦主产市和相关县召开视频会议,通报天气趋势,讲解小麦后期管理注意事项,并就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进行再部署。团队协作提升。河北省农业、农机、气象、交通、公安、石油、通讯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更加频繁、协作范围更加广泛。气象部门及时预测预报天气,并向机手每日发送气象信息;中石化河北分公司保障用油供应,并提供0.1元/升的优惠措施;交通部门负责减免过路过桥费用,加派“三夏”服务车辆及时疏导交通;公安部门启动预案,确保“三夏”期间的社会治安;中国联通河北分公司开发“农机通”系统,及时发布机具供需、夏收夏种进度、作业价格等作业信息,引导农机作业。技术推广提升。河北省各地坚决贯彻抢抓农时,适时早播,2013年夏玉米播种较往年加快5天以上,河北省首次实现收播同时,即收获小麦同时完成玉米播种,实现“零农耗”,播种效率明显提升。

【整建制推进农机深松,农机合作社发挥主力军作用】 2013年,强化行政推动力度,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印发《河北省2013年农机深松工作实施方案》,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做好农机深松工作的通知》,将农机深松工作提升为政府行为。狠抓机具落实,按作业任务详细测算确定新增深松机具数量,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深松机购置倾斜,河北省深松机具保有量18 196台,新增机具6 000多台,保证深松作业需求。强化宣传培训,组织不同规模演示会300余次,组织深松作业观摩演示,加大对农户、农机手的宣传培训力度,印发农机深松手册6万本、明白纸60多万份,举办培训班500多期,培训机手2万多人次、质检员近1万人次。优先安排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深松机具充足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农机深松作业,推行成方连片规模化作业,及早签订深松作业合同,确保机具、机手、质检员、作业地块、技术服务全部落实到位。河北省100个项目县中有60多个县由农机服务组织承担绝大部分作业任务,签订作业合同1.2万余份,为深松作业奠定坚实基础。

【规范项目管理,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2013年,河北省农机相关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制,严格按照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要点等要求,重点把控免少耕播种、秸秆覆盖等关键技术环节,开展集中连片作业,树立整村推进样板区,确保实施效果。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选择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统一组织机具购置和安装、调试和机手操作培训。各项目县播前进行土壤测定,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容重、速效氮磷钾等的含量,通过测土配方,确定科学的施肥和播种措施。在作业季节都设立技术服务热线电话接受群众咨询,并成立由技术骨干组成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开展技术和机具维修服务,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做到保护性耕作主体技术不变形、不走样,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山西省

【概况】 2013年,在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具体指导下,山西省各级农机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思路,狠抓任务落实,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大中型拖拉机和玉米收获机大幅增加,农机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截至2013年10月,山西省新增大中型拖拉机8 956台,保有量达到10.7万台;新增玉米收获机4 137台,保有量达到1.4万台;新增薯类收获机597台,保有量达到6 051台。2013年,山西省农机总动力可达31 760千千瓦以上,比2012年增加1 200千千瓦以上,增幅4%。同时,畜牧、设施农业、林果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均得到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玉米和薯类机收等薄弱环节取得较大突破,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2013年,山西省完成玉米机收面积838.67千公顷,机收水平达到48.7%,比2012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完成薯类机收面积112.13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2.13千公顷。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综合水平可达61%以上,比2012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农机合作社蓬勃发展,农业机械化效益显著提高】 2013年,山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分别新发展286个和928个,分别达到1 844个和5 644个。山西省农业机械化经营全年总收入达122.5亿元,比2012年增加7.5亿元。其中农机户经营纯收入可达61亿元,比2012年增加4亿元。

【农机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截至2013年10月底,山西省共发生13起一般农机事故,直接经济损失62.72万元,低于山西省人民政府下达的农机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稳定。

【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3年,山西省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26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亿元,省级财政资金2 620万元。山西省已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6.84亿元,引导7.9万户农民购买各类农业机械10余万台(套),带动山西省农机经销企业销售额达到21.3亿元。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做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改革补贴办法,实行“全价购机”。按照农业部和财政部有关要求,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兑付方式由过去的“补贴资金留省、农户差价购机、财政统一结算”改革为“补贴资金到县、农户全价购机、资金直接兑付到农户银行卡”,从制度上进一步保证资金安全,减少虚假套购补贴资金及贪污受贿等现象的发生。二是完善补贴制度,规范补贴程序。在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并下发《山西省2013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和《关于落实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意见》,与往年相比,补贴程序更加规范、严谨。三是全面动员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山西省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工作人员直接负责”补贴责任制,各级农机部门层层签定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书,做到目标到岗、责任到人。分片组织召开山西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暨培训会议,重点培训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管理操作系统,解读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相关政策及补贴资金兑付、经销企业财务规范要求等。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严厉惩处违规。在全省范围内,先后4次组织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的监督管理。各县均成立由县领导牵头,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参加的县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组,进一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领导监管力度。在山西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上建立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实时公开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情况与补贴机具产品信息等,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五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编印4万份《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问答》免费发放给基层部门和购机农民使用。

【精心组织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 2013年春耕春播期间,山西省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5.3万台件,比2012年同期增加11.9%;完成机械化耕整地1 873.33千公顷、机械播种1 540千公顷,分别比2012年同期增长3.7%和5.9%,总体生产进度比2012年提早5天左右。“三夏”期间,投入各类作业机具43万台件,其中联合收割机1.2万台,完成小麦机收面积659.33千公顷,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8%,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秋粮机械复播面积408.67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32千公顷,创历史新高,机械复播率达到92%。“三秋”期间,投入各类农业机械31.8万台件,完成玉米机收面积838.67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180.67千公顷;完成薯类机收面积112.13千公顷;完成冬小麦机播面积659.87千公顷;完成柠条机械化平茬面积10.25千公顷;投入9 000万元玉米丰产方机收秸秆还田作业补贴资金,完成补贴作业面积200千公顷,带动山西省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完成733.33千公顷。在上半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生产信息工作考核中,山西省农业机械化生产动态统计和上报工作排名全国第一。

【稳步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程】 2013年,山西省新增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120千公顷,累计实施面积达到986.67千公顷,覆盖全省11个市100多个县,受益农民近1 100万人,为全省增产粮食7.4亿千克,节约生产成本4.4亿元,总节本增效20.68亿元。具体有三项工作:一是在调研研究的基础上,制定《2013年山西省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为山西省更好的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操作性很强的工程建设实施指南。二是组织召开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培训班,对山西省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县农机局局长、项目管理人员及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三是对项目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作业质量、技术模式等进行督促检查。

【加大农机科研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 2013年,山西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示范推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薯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丘陵山区杂粮生产机械化、畜禽养殖及饲草加工机械化、现代物理农业装备及技术、特色农业产业机械化、高粱收获机械化、苹果采摘机械化等农业机械化技术。3月,山西省农机局在盐湖区组织召开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培训现场会;4月,举办全省玉米、薯类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5月,举办全省谷子、苹果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8月,在阳曲县举办山西省首届农用无人机飞施作业现场演示会和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9月,在尧都区和山阴县举办玉米丰产方机收秸秆还田项目培训班,在神池县组织召开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现场观摩培训;10月,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农机展,共展示80余个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700多种农机产品,共签订合作项目18个,签约资金达到6.32亿元,并先后组织农机贸易项目签约仪式、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介会、农机政策法律法规竞答、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等系列活动,为全省农民推介一大批适合山西省农业生产需要的特色农机产品,受到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省级大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活动的带动下,各地普遍结合当地农业生产需求,适时开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演示。据统计,全省共举办各类大型现场演示、展示会300余场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举办各类专题技术培训班150多次,培训农机推广人员和业务骨干8 000余人。投入22万元,新建设省级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区4个。在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方面,重点示范推广油料、小杂粮、饲料饲草加工及果蔬烘干等44个农产品处理及初加工装备技术示范项目,山西省共推广各类加工机械300多台套;完成53个农村油坊磨坊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并已通过检查验收。在农机科研开发方面,“穴播式铺膜播种机的研究”等7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废弃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机电一体化装备和控制技术研究”等4项农机科研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2012年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一等奖;《4YZ—3多功能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项目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壮大发展】 2013年,山西省农机部门从健全组织机构、增加资金投入、制定创建标准、推出示范典型、建立表彰机制等方面入手,狠抓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一是与山西省总工会农林水公会联合组织召开全省农业机械化生产“三大作业”表彰大会,对2012年在全省农机生产作业社会化服务劳动竞赛中涌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记功表彰。二是配合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在屯留县、闻喜县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题工作调研。三是制定出台《关于规范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山西省农机维修网点规范化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维修业发展秩序。四是狠抓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培训和农机维修人员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139人,为232名维修工办理“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五是狠抓组织农机作业。在“三夏”和“三秋”期间,分别组织全省900多个和1 300多个农机合作社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共签订作业合同6 500余份,完成作业面积2 000多千公顷,实现收入6亿多元,单车平均纯收入达到3万余元。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质量监督】 2013年,山西省在农机安全监理方面,一是狠抓拖拉机安全监理“三率”工作,截至10月底,山西省新注册登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9万台,检验机车8.1万台,新训新考驾驶员9 900多人。二是争取将农机具安全技术检验和保险费补贴纳入省委省人民政府2013年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并安排1 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农机具安全技术检验和保险费补贴。截至10月底,全省已补贴5万余台机具享受补贴228万元。三是深化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检查各类机车7 868台次,排查一般隐患1 408项,整改1 366项,整改率达到97.02%。四是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百日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安全执法检查和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专项行动,共检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3.6万台次,纠正各类违章行为2.2万余台次。五是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月”和“咨询日”活动,全省共印发宣传资料10多万份,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3万多份。六是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襄汾、五台等4个单位被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市);襄垣、翼城等4个单位、吴波等8人分别被评为全国示范窗口和示范岗位标兵。2013年8月,山西省农机局被国务院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央宣传部等七部委评为“2013年安全生产月”先进单位。在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在全省组织开展以“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农机消费安全”为主题的“3·15”农机质量维权宣传活动,共印发宣传资料23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5万人次;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农机市场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对全省470余家经销企业的1.4万台(件)农机具进行检查,查处不合格农机具326台(件)、伪劣农机配件4 423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1.9万元;对19个企业、212台玉米收获机产品进行质量调查,目前正在汇总调查结果;对全省74家农机补贴产品综合类经销企业质量保障能力进行督导检查,其中34家通过检查,39家经过整改后通过检查,检验合格率为99%。截至10月底,全省共受理农机质量投诉案件16起,结案13起,结案率为81%。

【探索推进山西省农业机械化转型跨越发展和先行先试新途径】 2013年,山西省被确立为国家资源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后,山西省农机局围绕《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3年行动计划》,多次组织力量,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调研,在此基础上,起草《关于全省农机化转型跨越发展和先行先试的意见》,之后多层次征求修改意见和论证,形成《关于全省农机化转型跨越发展和先行先试的意见》(下标《意见》)。《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提出要“加快实施六大工程、全力构建六大体系、落实六大保障措施”的基本工作思路。目前,已制定活动实施方案,下发各地执行。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机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3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机工作情况的报告》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喜荣带领省人大农工委有关人员,深入朔州、忻州、太原等市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实地查看山阴、忻府区等5个县(市、区)10个农机合作社及机械化示范点,组织召开座谈会3次,并形成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山西省农机局总结和梳理近年来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向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全省农机工作情况的报告》。9月28日,山西省农机局局长左义河向山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作《关于全省农机工作情况的报告》。9月29日下午,会议分组审议《关于全省农机工作情况的报告》。目前,省人大常委会已将审议意见提交省人民政府。

【狠抓农业机械化新闻宣传】 2013年,山西省在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刊发专题专栏文章260余篇,省电视台报道农业机械化新闻20余次;《山西信息》和《晋政信息》采用农业机械化政务信息14条;采集农机网站信息3 500多条,发布1 400多条;发送《山西农机手机报》5 000余条;组织“我是机手·有我更能”微博互动活动,采集和发布信息800多条。狠抓农业机械化调查研究。特别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山西省农机局成员先后多次带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调查了解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形成调研报告。与山西省农林水气劳动竞赛委员会联合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劳动竞赛活动。山西省农机局以“抓服务增效益”为总要求,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促进农业增效、农业增收为根本目标,通过广泛调动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户的生产积极性,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良好氛围。

【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调整不够到位。二是农机科研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四是农机手驾驶操作技能亟待提高。五是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滞后。六是农业机械化经营主体急需壮大。七是农业机械化规范性制度和法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

【概况】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工作紧紧围绕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和自治区农牧业厅的工作部署,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服务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目标,突出解决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机械化问题。重点抓好政策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畜牧业机械化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现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

【农机装备总量】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3 790千千瓦,比2012年增长3%;农机总值达到362亿元,较2012年增长9.9%。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05.8万台,同比增长3.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2万台,占拖拉机总量的58%,比2012年增长1.8个百分点;联合收获机达到19 081台,比2012年新增3 172台。

【机械化水平】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2.1%、81.5%和48%。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7%,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主要作物玉米、马铃薯、大豆等机收水平快速提高,分别达到44.1%、56%和72%,同比分别提高20.8个、3.7个和3.9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 203.33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80千公顷。机械深松整地1 266.67千公顷,占适宜深松面积的33%,稳步推进三年一轮深松目标;机械化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达到4 172.3千公顷和1 146.93千公顷,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0.1%。

【农机社会化服务】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 200个,比2012年增加200个,10万元以上农机固定资产的大户达到3.1万户,比2012年增加近3 500户。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主力的社会化服务占整个农机作业服务的比重达到22%,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达到650个,比2012年增加100个,示范园区农机标准化作业示范基地规模达到403.33千公顷,比2012年增长9%。

【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落实农机教育培训15.5万人次,高出目标数9.4%。召开各类全自治区性机械化现场培训会6次,开展农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655人。

【农业机械化质量】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发生农机质量投诉案件35起,比2012年减少9起;其中投诉服务质量8起、产品与服务等综合质量问题27起。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发生农机事故12起,死亡3人,事故同比减少36.8%,死亡人数与2012年持平。全自治区拖拉机上牌、检验、驾驶员持证“三率”达到69.2%、82%和68%,注册率与2012年持平,检验率与持证率比2012年分别增长7.2个和12.2个百分点。

【农机制造和流通】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机工业产值20亿元,与2012年基本持平;全自治区农机流通企业554户,营销额38.32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4.7%和3.9%。

【继续发挥好政策的杠杆作用】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内蒙古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5亿元,与2012年持平;自治区财政继续安排购机补贴资金7 480万元。全自治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受益农户5.46万户,补贴购置机具7.32万台套。政策补贴向大户、大型机械倾斜,大型机械占到约10%,为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作业提供装备支持。为保证政策实效,组织两次自治区范围的大检查,保证落实政策不走偏,执行政策不违规。

【切实组织好机械化生产】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把工作重心放到设计和组织秋季机械化生产上,着力解决秋收和深松整地机械化薄弱环节问题。农机购置补贴向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主要作物收获机械倾斜,其中玉米收获机新增2 607台,是已有保有量的20.95%。秋收季节,召开多次机收现场会,组织基层技术人员、生产和经销企业业务人员全天候跟机服务,保证作业质量,使玉米机收面积猛增620千公顷,机械化水平实现历史性进步。机械深松启动日调度制度,保证作业任务如期完成。

【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下达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任务指标,已全面完成。在抓量的增加基础上,更加注重规范化管理和增强合作社服务能力,对120个试点合作社依照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培育一批骨干合作社群体,全区有3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农业部授予的示范社荣誉。在扩大机械化作业服务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向经营型业务延伸,直接从事机具研发、生产、维修,承包经营土地,2013年合作社承包经营土地业务增加45.33千公顷。以合作社为主体开展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进入快速增长期。十月份在赤峰市召开全自治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会议,推介先进典型,确定今后发展思路和目标。

【狠抓畜牧业机械化】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在2012年制定畜牧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并直抓试点的基础上,着力扩大试点范围,下达25个试点旗县建设任务。主要任务是以草场流转整合机制为切入,贴近家庭牧场、牧区合作社、牧业联户、养殖小区建设,搞好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配套装备,重点装备储草设备、集中饲喂设备、集中饮水设备,突出对风能、太阳能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着力发展牧区牧机社会化服务,呼伦贝尔的剪羊毛流动服务发展迅速,机剪羊毛水平达到20%以上;锡林郭勒打、捆、贮草社会化服务十分活跃;鄂尔多斯畜牧养殖小区集中机械化饲喂技术已经推开;赤峰市围绕大规模人工种草,迅速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水平先进、起点高。

【扎实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 2013年,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安排内蒙古自治区3 000万元,落实7个旗县项目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项目安排内蒙古自治区300万元,落实到11个旗县。突出抓保护性耕作技术规模化推广。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已成为农牧民的自觉行为,2013年春播季节,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志远农机合作社免耕播种作业服务出现供不应求情况。节水灌溉是2013年技术推广的又一重点,投入购机补贴资金1.5亿元,新增面积104.67千公顷。结合春耕春播、秋收秋整地作业季节,大办现场演示,大力推广精量播种、地膜覆盖、化肥深施、秸秆根茬还田等技术。

【深入开展质量监管和宣传培训】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受理质量投诉并办理结案16起;取消巴彦淖尔市一个生产企业的补贴产品资格;妥善处理巴彦淖尔市、通辽市因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引发的上访信访农业部案件。成立自治区农机标准化委员会,制订标准化建设规划。农机培训工作以服务农牧民机手为核心,同时加大对工作部门人员的培训,举办农机管理、推广、企业等多方面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其中特别针对巴彦淖尔市旗县农机机构领导班子大变更情况,自治区主办该市购机补贴专业和政策培训班。按照农业部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透明度的要求,2013年集中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各级管理部门加强与主流媒体配合,各级电台、电视台宣传达200余次;同时,狠抓基层农机管理部门、补贴产品经销企业办事程序、产品价格等事项的信息公开,推动“阳光政务”不断深入。

【狠抓农机安全生产】 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2013年起,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免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注册、核发驾驶证等牌证工本费。协调巴彦淖尔市停止全市农机监理机构企业化管理和垂直管理体制,回归旗县管理,理顺关系,实现平稳过渡,工作恢复正常开展。组织全区安全生产大宣传大检查,通过检查评比,推动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县,推荐5个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存在的问题】 一是推进农机维修业发展壮大日益迫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实施整十年,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由十年前的4.8万台增加到近64万台,并且很快进入集中维修期。现实中内蒙古自治区具备维修大型机械的网点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发展农机维修业十分迫切。解决的思路是调动主要农机生产、经销企业并联合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但需要落实政策扶持。建议争取财政安排一定鼓励性投资,对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基本建设予以补贴,调动投资人的积极性。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急需政策支持。随着现代农牧业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人工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机械替代人力十分迫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但其发展壮大受到瓶颈制约,在建设用地、机具库棚建设资金等方面遇到难题。解决的思路是,政府在土地政策、融资政策上给予特惠,特别是给予鼓励性财政投入支持。建议通过调研,提出政策建议,争取各级政府列入专项加以支持。三是农机产业化建设亟待启动。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上,出台政策,推进农机工业、流通、维修领域发展,建议当前突出建设区域性农机物流中心,集营销、机械展演、组装、维修、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形成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

辽宁省

【概况】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年,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系统干部职工贯彻农业部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部署,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农业部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

【农机装备总量进一步增加】 2013年,辽宁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6 000千千瓦,同比增长2.9%。农机总值达到237亿元,同比增加14.5%。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水稻和玉米两大重点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装备发展提速,新增水稻插秧机9 139台,水稻联合收割机1 33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2 650台。

【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3年,辽宁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快速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实现历史新突破,机械种植水平达到83.4%,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玉米机收工作再上新台阶,机收水平达到36%,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

【农机技术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 2013年,辽宁省新增玉米精量播种123.33千公顷,达到1 926千公顷;新增机械免耕播种17.67千公顷,达到72.67千公顷;新增秸秆还田23.33千公顷,达到336.67千公顷。新增保护性耕作和机械深松各133.33千公顷,累计实施面积达到566.67千公顷和733.33千公顷。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3年,辽宁省农机合作社达到1 870个,新增155个。入社成员33 244人,服务农户103.5万户,从业人员3.4万人,农机服务面积1 842.67千公顷。辽宁省有50个农机合作社被命名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农机户达到56.3万户,其中,拥有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8 109户。

【农机安全形势进一步稳定】 2013年,辽宁省累计发生农机事故20起,死亡11人,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考核指标的23.4%。以“打非治违”、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百日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为工作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平安农机”创建。

【抓整改,重落实,认真实施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 2013年,辽宁省争取省级以上农机补贴资金9.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8.5亿元,省级财政累加补贴1.16亿元,带动农民投入19.1亿元,补贴推广机具11.5万台套,直接受益农户7.5万户。针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认真贯彻省委、省人民政府以及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关领导的批示精神,认真治理整顿,全面整改纠偏,完善机制体制,强化监督管理,规范高效实施。先后三次组成专门工作组,配合有关部门,分赴全省开展包括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及公开、补贴政策落实保障措施制定及执行、补贴资金使用及管理等情况的专项检查工作。积极推进补贴操作方式创新完善,在全省实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为推进重点工作开展,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保障农民购置水稻育插秧生产设备的需求。同时,出台省级累加补贴政策,对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购买插秧机给予20%~30%的累加补贴。对农机购置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进行延伸绩效管理,强化督导检查与核实,进一步规范补贴操作行为,确保政策实惠落实到农民手中。

【抓关键,重服务,精心组织春秋农业机械化生产】 2013年,为实现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千万亩水稻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目标要求,辽宁省农机部门抓住政府高度重视(省人民政府重点工程)、投入力度空前(对插秧机实行省级累加20%~30%)和农民积极认可等有利条件,以水稻机械育插秧为重点,把水稻全程机械化工作作为省农业委员会一号工程来抓,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一线,开展督导服务工作。全省有21个企业、1 028个农机合作社、3 662个农机大户,55.4万户农户参与工程建设。辽宁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组织调度65万台套各类机具投入春耕、秋收等重点农时季节的机械化生产和农业抗灾救灾,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主力军作用。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克服春季低温多雨等不利因素,早准备、早部署、早动手,强化农机作业组织与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辽宁省完成机耕整地3 552.67千公顷,机耕水平达到95.3%;机播面积2 773.33千公顷,机播水平达到74.5%,机收面积1 600千公顷,机收水平达到39%。

【抓融合,重创新,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与推广】 2013年,辽宁省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承担科技部粮丰科技工程项目《东北平原南部(辽宁)春玉米水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农业部行业公益专项《北方旱地合理耕层构件技术及配套机具研究与示范》和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旱作农田生产能力提升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得《北方设施园艺作物生产配套机具研制与应用》科研成果获得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辽宁省农机推广站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建设”和“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分获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二等奖。

【抓示范,重培育,加快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2013年,辽宁省农机部门整合农业机械化项目和资源,以农机合作社建设为重点,采取优先补贴和项目扶持等措施,不断加快辽宁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深入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建设活动,引导规范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培育一批规模大、机制活、服务好、能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营口、锦州、鞍山、铁岭、盘锦等地先后出台鼓励支持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明确税费减免、信贷支持、基建投资、建设用地、培训服务等扶持措施。鞍山等地深入推进企社共建、银社对接、社社联合,实现多方共赢。对辽宁省农机合作社进行调研,提出“十二五”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

【抓培训,重素质,全面开展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 为实现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新增农业节水增粮面积133.33千公顷要求,保证滴灌节水项目配套机具得到正确使用并取得最佳效果,辽宁省农机部门组织开展滴灌节水农业工程技术培训工作;为实现辽宁省千万亩水稻生产基本全程机械化的目标,组织开展水稻育插秧技术培训及技术服务工作;为提高玉米和水稻机收水平,以实施36个省级粮食生产机械化项目为载体,以70多个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培训水稻和玉米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辽宁省举办相关培训班350期,召开各类现场会160次,发放培训教材7万余册,宣传资料9万多份,机具使用说明光盘5 000多张,培训各类机手15.8万人次。

【抓创建,重监管,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 2013年,辽宁省扎实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和岗位标兵创建活动,国家和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分别达到19个(新增4个)和27个。组织以打击无牌无证行驶、违规发放牌证等为主要内容的“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累计检查拖拉机42 677台次,排查一般事故隐患11 488起,整改率100%。为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管,辽宁省下发通知,要求新购置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必须依法注册登记、按规定参加检验。2013年办牌拖拉机4万台,办证驾驶员2万人,同比增加60%和100%,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进一步提高。

【抓鉴定,重质量,努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013年,辽宁省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主要做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强补贴机具质量跟踪调查。按照《2013年辽宁省补贴机具质量调查实施方案》要求,对享受政府补贴的水稻插秧机产品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涵盖各地在用的18个品牌的水稻插秧机。二是开展农机维修市场专项检查。共出动农机执法人员3 281人次,执法车辆1 094辆次,检查农机维修网点2 458个,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1 912张。三是开展农机推广鉴定工作监督检查。促进依法鉴定、规范鉴定,受理部级推广鉴定任务36项,省级推广鉴定任务96项。

【抓宣传,重舆情,准确把握农机信息宣传重点】 2013年,辽宁省以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3年农业机械化新闻宣传工作要点为指导,结合农业部网站建设规范,对原有的信息审核发布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进行修订,细化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同时增补信息保密、网站安全、技术支持、信息员管理等项工作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把国家的好政策、好措施传达给农民,把好技术、好机具介绍给农民,使网络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召开全省农业机械化信息宣传工作会议,对信息员进行表彰和培训,全省信息员队伍得到充实。通过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采用4 239条,采用率达80%以上,同比增长25%,被评为“全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存在问题】 2013年,辽宁省在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后,玉米生产全程化特别是玉米机收问题以及农机合作社建设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一是机具缺口较大。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2 218.67千公顷,玉米机收率36%,机收潜力巨大。若辽宁省玉米收获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即玉米机收率达到80%,按每台自走式单机作业能力100公顷计算,需玉米收割机2万多台,机具缺口达1.3万台以上。二是补贴额度偏低。几年来,农民购置玉米收割机的积极性逐年高涨。但由于玉米收割机价格比较高,大型自走式都在30万元左右,即便补贴30%(有上限5万元),农民筹资能力有限,依然制约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三是质量有待提高。近几年部分玉米收割机适应辽宁省的农艺要求,但玉米收割机生产厂家众多,质量也良莠不齐,部分机具的作业质量、可靠性较差,机械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机艺融合欠佳。由于玉米播种行距宽窄不一,玉米种植行距与玉米收获机收获行距不匹配,使收获机械难以适应,作业效率低,收获质量差,收获损失大,影响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五是主体投入不足。国家对农机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辽宁省原有的扶持标准也较高(工商注册一年以上、固定资产增量和存量都80万元以上,作业面积超过1.33千公顷的合作社才能得到购机奖励),大部分农机合作社享受不到政策补贴。农机合作社建设的规范性以及政策扶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吉林省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农机具增势突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3年,吉林省农机总动力将达到27 500千千瓦,比2012年增长8.6%。拖拉机大型化、配套化的趋势明显,大中型拖拉机达到43.64万台,比2012年增长10.2%、增幅比小型拖拉机高出8个百分点。关键薄弱环节农机具持续快速增长,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预计分别达到3.79万台、1.61万台,比2012年分别增长31.6%、8.8%,玉米收获机达到1.91万台,增长20.1%。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增速加快,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快速增加】 2013年,吉林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6%,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关键且相对薄弱环节实现重大突破,水稻机插、水稻机收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2.9%、75.9%和41.6%,分别比2012年提高6.2个、5.9个和8.6个百分点。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近2 000千公顷。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作业面积不断扩大】 2013年,吉林省水稻机插面积达到493.13千公顷,玉米机收面积1 635.4千公顷,农机深松面积933.33千公顷,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253.33千公顷,基本覆盖全省所有的县(市、区)。

【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13年,吉林省固定资产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达到5 800户(个),比2012年增加1 600个。经营管理方式多元化,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农业节本增效和土地规模经营,已成为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的活跃力量。

【着重落实,强化监管,认真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3年,吉林省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资金达到10.7亿元,补贴资金重点投向农业生产急需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补贴政策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全年共补贴各类农机具9.5万余台件,受益农户近9万户。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一是推进操作方式创新,在榆树、东辽、长岭3个县(市)开展“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操作方式创新试点。二是全面落实责任。省农业委员会与各市(州)农业委员会签订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责任书,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工作人员直接负责”的责任机制。在补贴申请、审核与审批、公示与核实、监管与督查、档案管理等方面,建立“谁办理、谁负责、谁核实、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强化操作指导,对基层补贴工作人员、经销企业进行业务培训和廉政警示教育。四是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建设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省并实现省、市、县三级信息联动,双向链接,方便农民查询,增加补贴工作透明度。通过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通过12582农信通发送补贴政策短信810万人次,印发《2013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指南》3 000册、“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和补贴额一览表”2万份免费发放给农民。五是举办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展示交易会,参展企业150多个,参展产品1 000多种,参观农民5万人次,为农民自主选购补贴产品搭建平台。六是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专项督导检查。采取面上检查与实地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入户达到300户及30多家农机补贴产品经销企业,检查范围覆盖全省所有市(州),严厉制止纠正补贴操作偏差。七是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延伸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省、市、县逐级、逐项考核,在农业部农机购置补贴延伸绩效管理考核中获得全国第二名。八是深入推进农机购置补贴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重要事项集体讨论决策制、关键环节全员参与监督制、涉及技术决策内容专家组审议评定制等“三个机制”和全方位权力公开体系。九是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具融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机购置补贴的融资渠道。十是开发并启用吉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网络申报系统平台。

【突破薄弱环节,继续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 2013年,吉林省投入省级财政专项建设资金1.1亿元,对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玉米免耕播种机及深松机等机具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实施累加补贴,全年累加补贴机具1.22万台件。突出培育整社整村玉米、水稻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示范点、示范片,新增全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面积333.33千公顷。

【提高质量标准,稳步推进农机深松整地】 2013年,吉林省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1 000千公顷,完成年度作业计划。提高深松作业质量标准,部分县市积极推进纯深松作业。加强对深松整地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业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乡村和地块。组成专门技术队伍,进一步强化作业质量检查验收,改进和完善补贴资金发放渠道,经公示无异议后,由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

【抢抓农时,保证质量,认真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 2013年,吉林省农机部门紧紧围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强春播、秋收重要农时农机作业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针对2013年春季严重低温、春涝的不利气象条件,为抢抓回暖后的有利播种时机,各级农机部门积极组织机械连续作业,开展作业技术指导、机具检修和故障排除,调度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省域内跨区机械化抢墒播种,仅一周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整地、播种任务,在滞后半个月播种的不利情况下,仍然抢上最佳播种期,在“两抗一保”中发挥重要作用。机械收获、秸秆还田“一条龙”作业面积大幅度增加,作业进度加快,有效保障粮食颗粒归仓。全省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8.8%、84.5%和42.4%,分别比2012年提高2.6个、3.4个和6.4个百分点。

【强化示范带动,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2013年,吉林省新建、续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县9个。建立省级农业机械化推广补助专项资金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示范县28个。召开全省水稻高光效机械移栽技术现场会,开展水稻高光效技术配套移栽产品研发,促进水稻育插秧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稻钵苗机械移栽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示范、效果监测分析和不同区域技术模式研究。

【积极培育,示范引领,促进农机合作组织加快发展】 2013年,在农机购置补贴和部、省级农业机械化推广财政补助资金项目中,吉林省农机部门以农业机械化作业合作组织作为实施主体,给予建设资金、技术指导、培训等方面重点支持。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和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活动,全省共评选四星级以上合作社88个。

【广开渠道,上下联动,进一步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 2013年,吉林省组织举办三期市州农业委员会分管主任、科(处)长、县农机局长、科长培训班,聘请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系统讲授国内外前沿现代农业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举办农业机械化统计培训班、农机购置补贴操作培训班、农机监理考试员、农机机化信息员培训班,对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重点培训。充分利用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机学校等培训资源,结合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冬春农业科技服务等重点项目,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转变作风,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 2013年,吉林省农机部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省、市、县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分解任务指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等活动,各级农机监理人员深入农机生产第一线田查路检,深入村屯宣传安全生产、讲解法律法规,加大隐患排查,全省现场宣传8 128次,发放安全生产挂图1 000余份,发放宣传材料40多万份,张贴标语12 351条,直接受教育群众达到100多万人次。强化协作,与交警、安监部门通力协作,深入农机作业场所和重点路段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联合执法。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全年无重特大农机事故。2013年吉林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率55.6%,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驾驶员持证率71.5%,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检验率82%,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

【重质量,抓鉴定,努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013年,吉林省农机部门共受理部、省级农机鉴定项目309项,进一步规范农机鉴定管理,开展农机生产企业申报农机产品定型鉴定方面政策知识培训,鉴定程序、信息公开透明。积极完成国家、省脱粒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复查工作。认真受理农机产品质量咨询与投诉,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消费者协会、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共同组织“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咨询服务活动”、“金质惠农”活动。组织召开“全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培训会”。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对省内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玉米免耕播种机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作业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开展调查。宣传贯彻《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及时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全年完成县市职业技能鉴定600人以上。

【强化农业机械化信息和信息宣传工作】 2013年,吉林省农机部门向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农机化导报等上级部门报送信息各类农业机械化信息3 172条。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站更新各类农业机械化信息3 954条,网站总点击率突破840万次。全省新建县级网站10个,全省农业机械化网站的总数达到56个,实现全省市(州)、县级农机网站全覆盖。全省各级农业机械化网站均开辟《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制作《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独立网页56个。编发《吉林农机化信息简报》12期,30万字。

【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与布局仍需不断加以调整和优化。薄弱环节机械、大中型机械、高性能及复式机械、节能环保型机械增速和总量还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二是玉米收获机械化仍然是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及掣肘全程机械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三是基础配套设施发展滞后。土地经营规模、大中型机具停放场库棚、作业机耕道、大型喷灌溉机具公共用地、大型专业的农机具检测维修站(厂)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滞缓。

黑龙江省

【概况】 2013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指导下,着眼全省现代农业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超前谋划、攻坚克难,以推进两江平原农业机械化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完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重点,在全省农机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农业机械化工作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树典型,抓规范,全面推动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2013年,黑龙江省以抓完善提高现代农机合作社各项机制为重点,积极指导和组织合作社开展带地入社规范经营,全省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现代农机合作社得到广泛关注。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利用4分钟时间对仁发经验作专题报道,8月23日,召开全国知名专家参加的克山县仁发合作社规范管理研讨会,全面展示黑龙江省创新农村新兴经营主体取得的成绩,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2013年,辽宁、江苏等10省市2 200多人,省内有12 000多人来仁发合作社参观学习。现代农机合作社进一步规范。2013年现代农机合作社规范年,合作社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农机装备的作用,提高新建合作社建设水平。按照“土地入社、依法办社、民主管社”的原则,合格一个、验收一个。出台全省规范社示范社标准,开展规范社示范社评比活动,建立全省规范社名录。确定克山仁发合作社为示范社、孙吴桦林等10个合作社为规范社,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典型。只有进入规范社名录的合作社才有资格享受财政支持政策,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入社面积进一步扩大。2013年全省农机合作社自主经营土地面积660.14千公顷,比2012年增长40.9%,平均每个合作社800公顷。其中,入社土地面积490.24千公顷,增长19.3%,平均每个合作社600公顷。现代农机合作社入社成员进一步增加。入社农户由2012年的16.5万户,增加到12.73千公顷。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4月8日,会同经管站举办全省合作社生产资料对接会,会上意向性签订玉米、大豆种子229.5万千克,化肥17 820吨,农药6.8万千克,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现代农机合作社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2013年现代农机合作社总收入81亿元,盈余25亿元,同比增长30%和49%。现代农机合作社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按照“先建后配、稳中求进、量质并重”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建设方式上,实行先建后配。在建设规模上,体现因地制宜。在制度建设上,坚持依法办社。在机具配备上,突出全程作业。按照《黑龙江省2013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方案》要求,经过公示建设方案、市(地)组织申报、省农业委员会和财政厅联合评审、电话核查、实地调查等多个程序,批准组建99个现代农机合作社。

【抓创新,严操作,进一步规范购机补贴操作程序】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黑龙江省农机部门结合本省实际制定《黑龙江2013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并于2月28日下发到各实施单位,共下达资金5亿元,落实到81个县(市、区),全省农村共补助购置农机装备2.25万台(套),其中拖拉机8 265台、谷物收获机4 145台,玉米收获机1 267台,水稻插秧机5 422台,其他农机装备3 412台(套)。从补贴工作运行情况看,2013年的购机补贴工作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三个特点。一是开展全价购机试点。按照国家购机补贴指导意见精神,首次在黑龙江省开展全价购机补贴试点。实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黑龙江省确定在龙江县、铁力市、绥化市北林区、鹤岗东山区为补贴试点单位。二是进一步明确补贴重点。购机补贴资金继续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突出重点,补贴短板,着重补贴水稻插秧机、收获机械等几大类农机产品。用于购置玉米收获机和水稻收获机的资金比例不低于总资金的50%。三是全面实施公平公正的补贴方式。开展以“公开摇号”的方式来确定补贴对象,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公开透明,做到让农民满意。

【抢农时,保丰收,农业机械化春耕生产取得全胜】 2013年,黑龙江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异常气象条件,给农业机械化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下,我们结合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深入基层指导农业机械化生产,全省农村完成春整地6 160千公顷,占计划106%;机播面积11 284.67千公顷,占实际播种95.4%。完成秋整地6 032千公顷,占计划125.7%,玉米、大豆、小麦三大旱田粮食作物完成整地面积分别为2 790.93千公顷、1 092.2千公顷和162.83千公顷。深松整地3 087.13千公顷,秸秆还田面积达3 693.2千公顷,玉米地块倒地2 850.93千公顷,大垄双行整地518.66千公顷。完成机械化收获8 707.73千公顷,占计划面积106.44%,在工作中我们做到“五到位”。一是技术指导到位。黑龙江省农机部门深入各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各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实际情况,组织各地市农机局长和省内农业、农机专家共同分析形势。在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下发《农机抗春涝保春种技术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秋收秋整地工作的通知》,对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要点予以明确。由于技术指导及时,确保机械化播种、收获和整地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二是机具检修到位。省农机部门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厂家技术人员,深入到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户,进行技术指导,督促机具检修,在春秋两个关键农时开展作业前,全省各地农机具全部检修完毕,检修各类农机具近200万台套,由于准备充分关键农时作业期间未出现因机械故障延误的现象。三是宣传发动到位。各级农机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报道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春秋两季农机作业高峰期,为及时掌握各地农业机械化生产进展情况,实行省、市、县三级农机生产信息日报制,各地生产进度由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汇总上报,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四是机具调配到位。省农机部门利用全省农业机械指挥系统,在春耕、秋收和秋整地期间,实行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调度,重点是协调指挥全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跨区作业,作业期间全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日出动大型拖拉机2 000台以上,使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春季抢播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五是农机合作社作用发挥到位。2013年全省817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科技含量高,作业标准严,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作业收费低的带动作用。共完成春整地981.62千公顷,播种2 478.31千公顷,机械化收获1 638.67千公顷,机械化秋整地1 930.67千公顷,为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13年合作社为应对开播晚的不利条件,实施平播垄管的作业方式,有效的加快偏劳地区的播种进度,为如期完成播种任务做出突出贡献。

【重招商,强园区,稳步推进农机装备工业建设】 2013年是黑龙江省三年产业项目决战的收官之年,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亿元大关。一是招商引资效果显著。截至10月末共引进德国克拉斯、北京丰茂、日本井关、山东常林等14家企业国内外知名企业,计划投资,43.7亿元。新引进企业已有8家开工,开工率57.1%,已完成投资2.8亿元。二是重点项目推进快速。截至10月末全省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3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8项,已开工8项,开工率达100%,完成16.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1.4%。三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截至10月末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1亿元,同比增长37.9%,到年底突破100亿元大关。四是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六个农机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建设投资30.9亿元,新开发面积50万平方米,新入驻园区企业5户。同时绥化、五常、泰来、龙江等现代农机产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之中,其中绥化市高新技术园区已有山东常林集团、东部节水有限公司、意大利马斯奇奥公司入驻,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存在问题】 一是黑龙江省新型农机合作组织的各项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需要对农机合作社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二是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仍显不足。特别是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较低,由于种植结构调整使新增水田区的机插机收能力不高,影响农业生产进度。三是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和推广、监理机构的服务指导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方面的指导水平不高。

上海市

【概况】 2013年,上海市农业机械化工作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指导下,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加强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推广,加快突破农业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瓶颈,加大农业机械化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执法监督和产品质量监管,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撑作用进一步体现】 2013年,上海市坚决贯彻“五项制度”、“三个严禁”等规定,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精心组织和加快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共执行补贴资金1.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8 00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亿元。利用补贴资金,新增36.75千瓦以上大中拖拉机830余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450余台,高速插秧机250余台,粮食烘干机163台套(2 400吨),蔬菜种植机械22台,保鲜冷藏库600套(10.2万立方米),以及一批畜禽、水产养殖机械等。先进适用、高效生态农业机械装备质量进一步提高,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比2012年增加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加快农机新技术推广】 一是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积极推进水稻机插秧,市农机部门针对上海特点,大力发展窄行距机插秧,积极开展水稻直播机选型试验,扩大示范推广面积。2013年,共完成水稻机插秧27.94千公顷,机直播13.39千公顷,机械化种植面积达41.33千公顷,机械化率为40.7%;二是积极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通过举办蔬菜机械演示会和建立示范基地等形式,推动重点蔬菜园艺场加快绿叶菜耕整地、精量播种、移栽等机械使用,蔬菜耕整地环节全面实现机械化,鸡毛菜等绿叶菜播种等环节机械化率大大提高;三是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优化还田技术路线,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2013年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164千公顷(含域外农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

【加大农机科研和推广鉴定力度,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3年,上海市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水稻精量穴直播、小麦机械条播、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等新技术新机具选型和技术示范,在松江等六个区县水稻精量穴直播面积达1.27千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人工直播,松江的两个示范点大面积实产超过625千克,麦子机条播面积达9.87千公顷,平均亩产比人工播种增产10%以上,探索夏熟秸秆先粉碎后耕翻的秸秆机械还田技术路线,成本不增加,还田效果明显好于传统两耕一耙,为2014年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开展绿叶蔬菜机械化引进、消化、吸收,完成蔬菜耕整地和精量播种机械样机试制,播种质量和效率与引进机械相当。组织水稻自走式植保机械演示,努力攻克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最后一个环节。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水平,完成省级推广鉴定30项,完成部级推广鉴定1项。

【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农机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2013年,上海市农机部门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注重农业机械化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机构及教学计划进一步规范,培训制度更加完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共开展各类农业机械化培训320余期17 300人次。培训农机管理与执法人员1 200余人次,农机科技人员2 100余人次,农机服务人员14 000余人次,其中新购机农民3 000余人次。重点举办基层农机专管人员、农机监理“三大员”、农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农机师资人员等培训班,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能力。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与维修人员1 500余人,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300余人,有效地提高农机作业和维修技能。举办第二届上海市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检验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成效。编印《农机驾驶与作业技术》培训读本1 000余册。

【强化农机质量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安全生产保持平稳可控】 2013年,上海市农机部门强化源头管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1 295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检验合格的共11 090台。驾驶员考试发证1 312张。广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参加学习的农机手达到13 500多人次。组织上海市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活动,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全面启用驾驶人考试电子桩考仪,提高考试质量。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5 976份。组织开展全市“三夏”、“三秋”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采取自查、互查和抽查的方式,深入库房场棚和田间地头排查事故隐患,督促问题整改。共出动执法人员1 643人次,检查农业机械5 943台,排除库房安全隐患166处,整治违法行为85起。组织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活动,闵行区参加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区创建,4个示范镇、14个示范合作社和15个示范村通过市级“平安农机”验收。全市共发生道路外农机事故15起,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2万元,近年来,首次实现全年无道路外农机死亡事故,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可控态势。

【深化农机质量监管,市场经营良好有序】 2013年,上海市农机部门以农机打假专项治理为契机,深入开展农机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举行“上海市‘3·15’农民维权暨放心农资农机下乡现场会”,展示演示新型农机具,宣传维权知识,现场接受投诉咨询等,确保放心农机进村入户。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24人次,检查农机生产企业13个/次,销售网点和维修网点17家,印发宣传资料500余份,农机市场总体情况良好。开展农用挂车、带粮仓的联合收割机的农机质量调查督导,实地调查用户、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收集、梳理和反馈质量情况和用户意见,形成专题调查报告,督促企业加强整改提高。

江苏省

【概况】 2013年,在农业部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江苏省农机系统以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落实省人民政府十项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任务,坚持优化结构调布局,拓宽领域促全面,提升能力强保障,创新机制增活力,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升,覆盖范围不断延伸】 2013年,江苏省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实现新突破,机插秧面积超过1 600千公顷,机插率达到70提高10个百分点。新增3个省辖市和16个县(市、区)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全省已有10个省辖市、59个县(市、区)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玉米机播、机收分别为173.33千公顷、153.33千公顷,机插、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2%、65%,较2012年均提高8%,全省将有1个省辖市、13个县基本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加速推进,全省夏秋稻麦秸秆还田面积将超过1 800千公顷,还田率38%以上,超额完成省人民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农机装备水平迅速增长,结构更加优化】 2013年,江苏省大中型拖拉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增1.2万台,其中55.125千瓦以上的超过75%,总保有量达12万台;新增配套耕整地、还田、播种、施肥机械5万台套,与动力机械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农机配套比持续改善;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快速增长,分别新增15 827台、16 482台,保有量分别达11.5万台、10万台。特别是乘坐式插秧机大幅增长,全省新增乘坐式插秧机4 573台,保有量突破12 500台。蔬菜、茶叶、水产及畜禽养殖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快速提高,促农增收水平更加明显】 2013年,江苏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 000多个,比2012年增加1 000多个,其中星级合作社达858个,四星、五星级合作社分别达175个、82个。服务总收入37亿元,纯收入达到13亿元。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11万多台次,插秧机8 000多台,跨区作业收入超过40亿元。

【认真落实农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2013年,江苏省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投入农机械化力度更大、扶持发展政策更加完善,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201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大行动计划”,农业机械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增添新的动力。2013年,中央安排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9亿元,省财政继续安排农机补贴资金1.5亿元,全省稳步推进“全价购机、县级结算、敞开补贴、不得累加”的试点,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强化便民服务,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兑付进度,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截至11月初,全省共补贴各类机具30.4万台,受益农户10.2万户,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11亿元,其中,中央资金使用9.5亿元,实施进度达95%以上。全省农机政策性保险实施取得积极进展,已经建立农机政策性保险险种齐全、财政扶持稳步提高、服务内容更加完善的良性保障机制,2013年参保农业机械10万余台次,驾驶人员意外伤害险参保10万余人次,保费累计达到7 000万元以上,其中,各级财政补贴3 000多万元,保费补贴率达50%以上,比2012年同期增长20%,平均每个农机户直接受益400多元。

【强化措施落实,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顺利推进】 2013年,江苏省农机部门继续将水稻机插秧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油菜机收、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摆在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强化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加强项目引领。2013年,省级财政用于秸秆机械化还田、农机三新工程、农机科技入户工程投入近3亿元,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资金达到2.54亿元,比2012年增加30%以上。各地围绕本地农业机械化工作重点,积极争取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油菜收获等环节的作业补贴投入,成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又一“引擎”。全省各地用于机插秧作业补贴均超过1.5亿元,用于秸秆还田作业补贴超过5亿元,提高这些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水平。省农机三新工程中用于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的投入超过700万元,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各地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示范基地为平台,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的示范推广力度,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二是加强培训指导。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印发《江苏省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指导意见(试行)》《2013年江苏省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等文件,各地结合实际,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明确主推技术路线,重点加强对农户、机手和一线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上半年全省共组织开展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玉米机播、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超过1 500场次,参训人员超过12万人次。三是加强作业质量监管。省农机局组织多个检查组,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对各地作业质量等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和专项督查。各级农机部门也通过细化作业标准、开展作业质量指导、巡查监督以及与农机合作社签订作业质量责任书等措施,确保作业质量。

【强化扶持引导,农机合作社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13年,江苏省各地按照农机合作社推进年活动要求,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和培育指导,着力提升农机合作社服务能力。一是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3年,江苏省农机部门收集建成4 000多家农机合作社、3 000家农机维修站(点)信息库,为下一步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奠定基础。2013年,省级机库建设项目资金达到2 000万元,比2012年增加700万元,扶持169个合作社建设机库。同时,安排500万元用于维修点建设,享受项目扶持的农机维修点达到50个。各地通过设立配套扶持资金,加大农机合作社奖补投入,推动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无锡市农机、国土部门联合出台加强农机场库建设用地管理的文件,推进标准化农机场库建设,解决合作社用地困难。目前,全省已有近10个市、县出台合作社机库用地政策,为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规范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地围绕《江苏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指南(试行)》《江苏省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办法》的要求,加强规范建设,打造服务品牌。全省新增1 200家农机合作社入选《2013年全省政府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库》,比2012年增加229家。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继续组织开展星级农机合作社评比,评出三星级以农机合作社174家。三是合作共赢进一步深化。今年,参与共建的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分别达25家、110家,共建范围拓展到购机优惠、试验示范、联合组建合作社等方面。探索合作社信贷扶持,在省财政厅支持下,与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合作,在全省选择20个县(市)进行合作社融资改革试点。目前,江苏省10家农机合作社已经获得民生银行首批贷款670万元。各地地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采取优惠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帮助农机合作社解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特别是今年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手推出的农机供油“三优一免”措施,进一步加大“双优卡”的使用力度。

【强化管理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2013年,江苏省各级农机部门将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机管理服务能力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积极推进农机政策法规建设。《江苏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第二次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二是全面加强服务能力建设。2013年,省级财政安排2 000万元用于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农机推广、农机教育培训和农机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农机公共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组织开展规范化示范所、规范化推广站和规范化农机学校创建活动。全省新创建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6个,有10个市、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农机规范化学校。“省农机信息化为农服务视讯系统”的视频会议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机推广远程视讯支持系统”已经完成20个站点线路铺设,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机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扎实提升农机安全监理水平。各地紧紧围绕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年”、“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治理、“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平安农机创建、明察暗访等系列活动,加强和改进变拖管理,创新纯农拖拉机管理模式,取得积极成效。推荐上报7个县(市、区)为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县、无锡市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全省共发生路外农机事故97起,比2012年下降52%,死亡40人,占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控制指标的59%,道路外未发生较大以上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四是努力强化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各地贯彻实施《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先后组织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3·15”、送农机下乡、农机打假、补贴产品质量督导、农机放心消费创建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农机质量水平的提高、维护农民和农机企业的合法权益发挥积极作用。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农机教育培训深入开展】 2013年,江苏省将继续组织实施农机“361”人才计划,依托省级农机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展质量督导员、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师资培训,加强骨干教师和质量督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辅导员、基层农机人员、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合作社指导和经营管理水平、基层农机人员管理服务水平和实用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全年共完成18万人次以上。积极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鉴定和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工作,强化动态管理,加强绩效考核,确保项目实施取得积极成效。继续加强与有关农机企业的合作,实行政企联动,开展以“三包”维修服务为主的农机企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和鉴定。首次根据农民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秸秆机械化还田、农机维修、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班5期,免费培训农机操作人员1 500多人。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大力组织实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鉴定工作,全年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达2.5万人,其中获得财政补助达2万多人,落实奖补资金2 000多万元。

浙江省

【概况】 2013年,浙江省以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计划为主线,以“绩效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以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为抓手,认真贯彻《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序推进农业机械化各项工作,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装备支撑。

【政策实施更加规范,装备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是浙江省农机部门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操作办法,在继续深化“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允许小额补贴机具“先购机、后申请”,审核权限下放至乡镇,进一步简化程序,方便农民。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机购置补贴阳光行动,以“八公开”为主要内容,全面公开补贴政策及相关工作信息,切实增强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和服务效能,促进补贴工作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更加廉洁。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细化落实与中国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战略合作协议,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方案,面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产销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同时启动实施浙江省农机产品价格监测系统,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补贴产品销售价格。进一步加强政策实施监督管理,在继续抓好政策实施督促检查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绩效提升年”活动,切实抓好补贴政策落实绩效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益。截至目前,全省(含宁波)已实施中央购机补贴资金3.18亿元,省县两级配套补贴资金6 061万元,受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55 428户,带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入6.69亿元,涉及各类农业机械11.22万台(套),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认真实施农机报废补偿政策。按照高耗能农业机械报废补偿政策规定,结合农业部报废更新补贴试点,联合浙江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研究制定2013年农机报废补贴实施意见,明确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和操作程序,并组织实施。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实施报废补贴资金3 369.8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 190.44万元、省级资金813.11万元、地方配套1 366.32万元,共计报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0 270台,更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890台,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机农艺(牧艺)融合更加紧密,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浙江省深入推进农机与农艺(牧艺)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农艺(牧艺)融合工作机制,联合省种植业管理局、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合力共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联合省畜牧局继续开展畜牧自动喂料系统试点示范,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浙江省规模养殖场新安装自动喂料线1 700余条,全省自动喂料线累计达到3 000条,覆盖近40%的3 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进一步深化农机农艺(牧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在抓好龙游县全国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建设的同时,围绕确定的农机农艺融合主攻方向,建设农机农艺(牧艺)融合示范区(片区、点)61个,成为农机、农技科研的试验区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先行区。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在认真落实农机作业环节补贴、集中育秧补贴、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项目等政策的基础上,主动结合农业“两区”平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粮食及主导产业机械化示范工程建设,整片、整村、整乡乃至整县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全省新建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县2个、示范镇30个、示范基地200个,已形成4个全国示范区、11个省级示范区、150个示范镇和950余个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面。截至目前,全省共推广水稻机插面积179.2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16.07千公顷,机插率达到21.5%;油菜机收面积近17.27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1.6千公顷;批次粮食烘干能力超过4.5万吨,全年机烘粮食(稻麦)220余万吨,增幅达到23.5%,稻麦机烘率达到34.6%;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71.5%。

【服务主体更加茁壮,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一是浙江省继续在“量”的提升上发力。坚持立足农机服务能力和市场需求实际,继续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发展水稻育秧、粮食机烘、产后加工等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推行“菜单式”、“托管式”、“全程化”等农业生产外包性服务,有序引导开展农机跨区作业,着力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全年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00余家、区域性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160余家,合作社总数达到1 250家,区域化农机服务能力和农业生产环节的统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注重在“质”的提升上发力。研究制定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意见,并组织开展合作社示范社、规范社创建活动,引导合作社依法组建、依法运作、依章办事、诚信服务,推行统一农资采购、调度使用、作业质量、收费标准、维修保养和培训教育“六统一”生产管理模式,提升合作社管理服务和技术综合实力。全年创建完成50个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同时,通过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农机综合服务合作社,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互助联合,合作社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发力。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目前全省已新训、轮训各类农机从业人员10.59万人次。

【安全监督更加有力,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 2013年,浙江省农机部门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省与市、市与县责任书签订率达100%,不断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切实保障农机生产安全。一是以公安驻农机警务联络室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与隐患排查治理,截至10月底累计查处违规行为1.07万起,查治各类安全隐患8 153个。二是深化“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新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39个、示范村(农村社区)227个、示范合作社88个,省级以上“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13个、示范标兵19人。三是深化农机安全宣教,全年共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790余次,举办安全培训593次,发放宣传资料17.12万余份,发送安全短信112.35万余条。四是扎实推进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农业机械免费实地检验工作,全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和烘干机检验率达到85%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机具检验率达到85%以上,农机“三率”水平进一步提高。五是扎实推进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重点落实上道路拖拉机停牌和农机监理审批权限调整工作,规范农机安全检测工作,新建农机安全检测中心20个。截至10月底,全省共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288起、死亡104人,与2012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8.41%、5.45%,未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较大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和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农业机械事故(道路外)6起,死亡6人。

【质量监管更加有力,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2013年,浙江省农机部门切实履行农机产品质量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健康活泼农机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机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农机产品尤其是补贴产品质量督导工作,深入掌握广大农民对农机具质量状况的反映,督促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促进农机行业产品质量的提升。2013年对合作社在用的轮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育秧流水线等5类产品进行全省范围的质量问卷调查,发放调查表500份,收回354份。通过质量调查,初步掌握在用农业机械的质量状况和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机检测检验和推广鉴定,全年共完成农机产品性能检测151批次、质量监督检验10批次,完成省级农机产品推广鉴定197个批次,涉及农机生产企业63家。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品特别是补贴产品投诉处理,全年处理农机产品投诉事件20起,取消2家企业2个农机产品的补贴资格、1家经销商补贴产品经营资格,调整2个分档农机产品的补贴额。

【群众路线更加坚定,内部建设进一步加强】 2013年,浙江省农机部门按照中央、省委和厅党组统一部署安排,扎实有序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深入学习教育、走亲连心、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四风”方面问题。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共召开专题座谈会14次,238人次参加,发放调查问卷324份,征求意见建议58条(323条次)。针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立整立改,严格抓好整改落实,确保问题能发现能解决、风气有改进有提高。比如针对科室职能交叉问题,制定局内部科室职能调整方案和站内设科室设置方案,进一步明确和优化科室职责;针对文多会多问题,进一步进行精简压缩,并改进文风会风,会议、文件报数量比2012年有明显下降;针对购机补贴、免费实地安全检验等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下基层调研等方式,认真研究相应完善措施。

安徽省

【概况】 2013年,在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支持与指导下,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各项农业机械化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2013年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与特点】 一是装备总量稳步增加。安徽省农机总动力将达到61 100千千瓦,同比增长3.5%。二是装备结构不断改善。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增长幅度较大。全省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到18.2万台、14.5万台、2.1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0.6%、12.8%、19.3%。三是作业水平持续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2%,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四是薄弱环节加速突破。全省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6.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水稻机械化栽植水平达到31.8%,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机插秧水平达到26%,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油菜机收水平24.1%,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五是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2 250家,同比增加27.2%。全年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总收入达460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机作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六是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截至10月底,全省共发生农机事故36起,伤20人,直接经济损失54万元,无人员死亡事故发生、无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亿元,省财政安排资金2 000万元,合计11.2亿元,比2012年增长16.7%。实施工作中,省农机部门创新操作模式,实行“全家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并采取先购机后申请、一站式服务、机具审核关口前移、强化绩效考核等举措,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廉洁规范高效实施。一是强化政策宣传。主动加强同新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在《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安徽日报》及其农村版等多家媒体开设购机补贴政策宣传专刊,并大量编印宣传手册、申请流程图、政策文件汇编等宣传材料,免费发到乡镇村。同时,借助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平台,对政策信息、资金进度等实时公开,扩大政策透明度。二是严格规范操作。制定《安徽省2013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制度》《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制度》《农机购置补贴信访投诉管理制度》等,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履行程序,公开透明,规范操作,不折不扣地把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制定《2013年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开展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班子成员购机补贴督查月活动,两次组织实施全省农机购置补贴专项督查。仅6个省级督查组就督查16个市的40多个县区,抽查购机农民120余户、补贴机具经销商70余家。四是严查违规行为。建立农机购置补贴信访投诉处理制度和督办件处理制度,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并安排专人处理群众投诉。对有违规嫌疑或被投诉的企业实行约谈警告制度。2013年,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共受理信访案件25例,其中核实8例,对违规生产、经销企业分别给予暂停产品补贴、取消产品经销资格等处理,维护购机补贴政策的严肃性。预计全年补贴机具16.7万台,受益农户11.3万户,拉动农民投入27.2亿元。

【精心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 2013年,安徽省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农机的主力军作用,科学组织调度,全力投入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春耕期间,全省共投入各类农机具57万台套,完成机耕1 193.33千公顷、机播143.33千公顷。“三夏”期间,培训农机手6万多名,检修各类机具130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8.5万台),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4.35万份、《作业信息手册3万份》,设立跨区接待服务站600个,组织农机维修小分队200个,开通热线电话110部(包括全国首部400-600-0500农机跨区作业热线)。同时,开辟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实行农机专用加油卡,加强作业信息发布,保障机收顺利进行。强化机具调度,两次召开机具调度紧急会议,充分发挥省人民政府2 000万元小麦抢收资金的激励作用,引导和调度机具开展跨区作业,加快抢收进度。抢收期间,全省共投入联合收割机13.1万台,小麦收获仅用6天时间就大头落地,机收小麦2 394千公顷,机收率为98.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三秋”期间,各地进一步加大机械化生产力度,全省机收玉米623.33千公顷,机收水平达56.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机收水稻1 750千公顷,机收水平93.2%;机播小麦2 418.67千公顷,机播水平89.6%。全年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量分别达4 682.67千公顷、2 467.33千公顷、3 489.33千公顷。

【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2013年,安徽省坚持把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壮大服务主体,作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关键举措,重点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一是开展“社企共建”。下发《关于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企业“社企共建”工作的通知》,在全省开展“社企共建”活动,重点建立农机企业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帮扶联系制度,开展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示范点建设,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提供农机综合服务等。对参与“社企共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购机补贴、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示范社评选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安庆市组织农机合作社与奇瑞重工、同昌机械、青园集团等企业对接,开展维修、培训等共建活动;六安市组织市内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安徽辰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开展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示范点建设、培训交流、农机综合服务等,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开展人员培训。积极组织开展面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和业务培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法规意识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太和县对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合作社管理知识培训;长丰县举办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培训班,对100多名社员开展业务培训。全省共培训合作社社员2.2万人。三是开展示范评选。下发《关于开展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参加“奇瑞重工杯”百佳农机专业合作社评选活动的通知》等,积极开展合作社示范社推荐评选,充分发挥示范社带动作用,推动农机合作组织规范发展。2013年,全省新创建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0个,总数达到191个;新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5个,总数达53个。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快速推进。

【大力推进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机械化】 结合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的实施,采取三个“强化”措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速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着力突破水稻机械化种植和玉米、油菜机械化收获等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一是强化行政推动。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水稻、油菜、玉米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意见》,成立水稻、油菜、玉米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先后召开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推进会暨部级项目省级项目验收会、全省油菜收获暨秸秆还田机械化现场会、全省玉米标准化种植现场会和玉米机械化播种现场会等,进行安排部署,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暨水稻、油菜、玉米生产机械化工作。二是强化示范带动。突出狠抓水稻、油菜、玉米示范县建设,引导发展水稻、油菜、玉米生产机械化。全省部、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达35个,部、省级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达18个,部、省级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县达16个。其中,凤台县为全国首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县。同时,借助省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座谈会和全国春耕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班暨保护性耕作项目培训班的召开,组织开展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演示和观摩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和典型带动作用。三是强化政策拉动。继续将水稻插秧机、玉米油菜联合收割机作为重点推广机具,购机优先补贴。特别是对插秧机实行省级叠加补贴,使非血防区插秧机补贴率达到40%,血防区插秧机补贴率达到50%。部分地方还进行市级、县级叠加补贴,马鞍山市级财政叠加补贴20%。当涂县在市级叠加补贴基础上,再叠加补贴10%。凤台县对购买高速插秧机的农民每台叠加补贴1万元。此外,安徽省财政还从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中安排5 000万元,专项支持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有力推动以机插为重点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全省新建育秧工厂344座,2013年投入水稻育秧生产的育秧工厂589座,育秧能力达120千公顷,形成工厂化育秧助推机插秧发展的局面。全省完成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705.33千公顷,机械化栽植水平达31.8%。机收油菜面积146.8千公顷,机收率24.1%,较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 2013年,安徽省农机部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在培训对象上,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新购机农民为重点。在培训内容上,以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为重点,切实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农机“培训月”活动,举办全省新任农机局长培训班、全省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班、全省第九期拖拉机驾驶培训教员资格认证班,以及安徽农业机械化网信息员培训班、购机补贴工作人员培训班等,并承办全国春耕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班暨保护性耕作项目培训班,组织参加全国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及师资培训班。两所中专学校的教育培训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徽电气工程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共投入90万元用于实验实训设备购置。同时,加快新校区建设,教学楼、实验楼预计年底封顶。安徽机电工程学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购置相关实训设备,完成实训车间搬迁整理和配套设施安装。各地农机部门也都按照省局的要求,扎实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全省各级农机部门举办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1 100多期,开展科技赶集已达700多场次,印发各类资料150多万份,接受培训的人员达25万多人。

【着力抓好安全生产与质量监管】 2013年,安徽省农机部门着眼推进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和质量监管。一是抓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农机安全教育宣传,全省共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活动2 160次,发放安全宣传资料44万份,发送手机安全短信41万人次,受教育机手和群众38万人次。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和农机安全监理“示范窗口”创建,全省共创建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4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3个、部级农机安全监理“示范窗口”4个。探索农田作业拖拉机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农机牌证管理,全省新注册登记拖拉机2.4万台、联合收割机1.8万台,核(换)发农机驾驶证6.1万人,农机“三率”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等活动。截至10月底,全省开展安全检查6 100多次,检查农业机械11.6万台,纠正违章2.8万起,排查整改农机事故除患2.6万个,有效杜绝农机安全事故发生。全省发生农机事故36起,伤20人,直接经济损失54.2万元,无道路外死亡事故,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二是抓农机试验鉴定规范化建设。以部司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监督检查为契机,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省级鉴定能力认定实施细则(试行)》,并对农机推广鉴定全过程实施监督,进一步规范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提高试验鉴定能力。截至9月底,共完成部级推广鉴定产品35个、省级推广鉴定产品383个。积极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共鉴定各类农机技能人员9 367人,成立宿州锐和工程机械培训学校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分站。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512份,换证44份。三是抓农机维修质量提升。出台《2013年补贴机具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方案》,规范农机维修网点管理,积极扶持组建农机维修合作社,农机维修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共举办维修培训活动300余次,培训维修人员1.5万人次;检查农机维修网点3 009个,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1 800张;共受理10起质量投诉,已全部结案。

成功组织召开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座谈会,安徽省副省长梁卫国出席会议,并就支持和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各市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单位提出具体要求。省人民政府也下发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整合资金创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在金融、信贷、保险、用地等方面政策扶持。与省联通公司联合搭建“农机通”平台,实现农机定位、远程调度、信息服务和安全管理等多项功能,提升农机部门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入网用户近3万人。同时,初步搭建“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信息网”,面向社会提供行业相关新闻资讯、惠农政策、产品市场动态、部门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等信息。积极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和山区机械化发展,组织召开全省设施农业技术培训会议、全省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推进暨新技术培训班,出台《安徽省山区特色农机化发展指导意见》和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福建省

【概况】 2013年,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促发展、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保安全”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突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这个重点,打造设施农业建设和重点产业示范区建设两大亮点,主攻薄弱环节,推进优势产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 2013年,福建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3 500千千瓦,同比增长4.89% ;大中型拖拉机3 135台,同比增长8.74%;联合收割机7 561台,同比增长19.35%;机动插秧机6 764台,同时增长15.32%;新增烘干机252台。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水稻关键环节机械大型化、配套化趋势明显,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提速。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 2013年,福建省机耕、水稻机插、水稻机收面积分别达到973.33千公顷、95.93千公顷和260千公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7%以上,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加】 2013年,福建省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全省经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436家,其中,16家列入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3家列入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从数量上的增长向规范化发展提升。

【认真组织实施省委省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 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后,2013年9月,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到2015年,每年安排省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3.5亿元,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设施农业建设。提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现代装备支撑,着重提高水稻耕、种、收和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的目标任务。省委、省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题中必有之义,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永春、连城、武平、浦城等县政府出台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良好。

【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下达福建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首次突破4亿元,达到4.1亿元,省级补贴资金达到0.27亿元。截至11月15日,中央资金4.1亿元已全部落实到位,已使用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0.25亿元,已结算拨付到农户账户1.83亿元,补贴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农业机械32.04万台(套),拉动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入资金8.5亿元,受益农户数12.7万户。中央资金使用进度为100%,结算进度为44.6%。一年来,各级农机部门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补贴实施工作有以下特点:一是积极推进补贴操作方式创新完善,全省开展“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兑付方式试点。针对全价购机中出现农机筹资、贷款难问题,福建省农业厅、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意见》,在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实施农机具专项贷款及配套服务。二是补贴重点突出。对粮食生产急需的也是薄弱环节的6类机具,即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秧盘播种成套设备、种子处理设备、联合收割机、谷物烘干机,实行在全省满足所有农民申购需要。在确定补贴资金投入规模上,向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一区两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倾斜,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通过加大购机补贴支持力度,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进而推动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三是政策实施全部公开,透明操作。各地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列入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目录,保证农民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使广大农民得实惠。四是监管责任更加明确。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三级工作职责,推行“谁办理、谁负责,谁核实、谁负责”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到县级,提出量化要求,强化实地督导检查,严惩不法企业,确保政策落实。

【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 2013年,福建省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支撑,是解决农业生产“谁种地、怎么种”重大问题的现实途径。福建省把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作为促进农业机械化重要工作。一是破解农用地难题。出台《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农业厅关于支持现代农业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服务的通知》,将机库棚列入农业设施用地进行管理,探索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库棚建设用地审批难问题。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基本安排由农机合作社承担,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二是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承担,并扶持机库棚建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对部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放宽使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购置插秧机、谷物烘干机、秧盘播种成套设备等水稻生产机械,在省级已累加补贴15%~20%的基础上再累加5%~15%。三是加强业务指导。举办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理事长培训班和建设经验交流会。福建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农机作业服务范围全面拓展,涉及主要农产品育苗、农资采购、统防统治、田间管理、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领域。四是组织开展农机服务农业工作。培育市场主体,加强信息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做好协调服务,全省组织429台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外出跨区作业。在先后四次受超强台风“苏力”、“西马仑”、“潭美”和“天兔”影响下,共投入技术人员0.5万人次,农机手3.31万人次,投入抗灾救灾机具5.93万台,机械排灌面积82.42千公顷,拉运救灾物资3.8万余吨,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抗灾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与推广取得新成效】 2013年,福建省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在建立首批水稻、蔬菜、茶叶、水果、花卉等五大产业34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基础上,2013年,福建省实施农业“五新”入户工程新机具示范推广工作,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积极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面积。全省推广各种新机具2.5万台(套),培育新机具示范户500个,专业技术人员入户指导80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30期,培训农机科技人员、农机示范户和农机大户2 000人次,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辐射推广面积466.67千公顷。

围绕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指导服务。全省新建15个水稻工厂化育秧示范区通过项目验收。尤溪县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合作,实施千亩再生稻大棚育秧,实行统一浸种催芽、统一大棚育秧管理、统一机械插秧。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插取得突破,给年制种面积达6.67千公顷以上的建宁县带来制种机插面积大幅增长空间。油菜收获机械化在浦城县开始起步。

围绕新机具推广,福建省农机部门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带头应用新装备、新技术。建宁县引进旋翼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防治面积333.33公顷,防治效果好,农药利用率和喷洒人员的安全性高。邵武、莆田等地引进高效远程喷雾机、自走式植保机械等大型新机具取得推广效果。南靖县等县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和技术示范,安装病死畜禽无害化的处理机械设备80台,促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杜绝养殖户乱抛乱弃病死畜禽对环境和水质造成污染和影响。

围绕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印发福建省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制定目标任务。各地合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强化管理人才培训;加强产学研推用结合,重点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人才培训;结合重要农时季节,开展水稻、蔬菜、茶叶和水果四大重点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专题现场培训示范;采取政企联合方式,利用好国家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政策,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机操作、维修、营销等实用人才培训。

【切实提高监管水平,促进农机安全】 2013年,贯彻落实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进一步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福建省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强拖拉机安全监管,排除事故隐患,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与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工作目标责任考评。确保“三年行动”目标的实现。加强安全宣传,强化源头管理,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农机“三率”和安全监管水平。加快农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省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对照标准抓整改,认真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全省按时全面达标。考评推荐第五批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和第二批部级示范窗口和岗位标兵。

江西省

【概况】 2013年,江西省各级农机部门围绕“改革创新服务”的主题,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支持下,以健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增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惠农政策支持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健康稳定发展。全省农机系统克服农机购置补贴腐败案件的影响,各项农业机械化工作平稳推进。2013年底,江西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6 500千千瓦,同比增长1%。新增手扶拖拉机44 200台,大中型拖拉机2 675台,水稻插秧机838台,联合收割机12 500万台。水稻机耕、机插、机收水平分别为87%(提高2.5个百分点)、19.3%(提高2个百分点)、70%(提高3.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59%,提高1.5个百分点。

【实施“一项改革”,建立农机补贴运行新机制】 2013年,针对在以往农机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制度执行不够到位、监督管理不够到位、廉政风险防控不够到位、企业守法诚信经营不够到位、补贴资金结算偏慢、补贴产品价格虚高、补贴机具难于监管等问题,江西省遵循“减少行政权力、加强社会监督”的基本原则,对农机补贴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实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补贴入卡、逐级监督”的新机制。

一是改差价购机为全价购机。将以往由企业或经销商垫付补贴款、农民支付差价购买补贴机具的模式,改为由购机户在购买补贴农机具时,支付所购机具的全部价款后,凭发票按照相关程序报账后享受国家补贴。

二是改省级结算为县级结算。将以往层层核实上报、省级集中支付的资金结算模式,改为补贴资金分配到县,由县级财政按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拨付给购机者的模式。

三是改变补贴款支付模式。将以往补贴款支付给垫付补贴款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改为直接拨付到农民的“一卡通”上。

四是改变农机系统监督方式。将以往市、县两级农机部门监督省级农机部门(事实市、县两级不能也不敢监督省级)改为省、市两级农机部门对县级农机部门执行政策过程开展监督。

五是改变补贴产品信息公布形式。2013年度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一览表上只明确产品类别、分类分档情况和补贴标准等信息,不再明确农机企业信息和经销商。

从改革效果来看,“全价购机、县级结算、补贴入卡、逐级监督”的推行,取得五个方面的成效:补贴工作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工作,领导更加重视;资金结算由省级变为县级,责任更加明确;补贴方式由“企业结算”变为“直补到卡”,资金更加安全;监管模式由业务主管部门自我监督变为多层次多部门立体监督,监管更加到位;购机环节与补贴环节分开,让农民群众直观感受惠农政策和机具降价的好处,实惠更加明显。截至11月20日,江西省共完成补贴资金4.96亿元,补贴各类机具21.49万台,其中谷物收获机械12 500台,大中型拖拉机2 675台,手扶拖拉机44 200台,微耕机48 700台,插秧机838台;受益农户20余万户。全省各级各部门没有收到任何涉及农机部门违法违规的举报。对于这项改革,省委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周泽民和厅党委书记、厅长甘良淼分别多次给予肯定和表扬。

【开展“五项创新”,重塑农机系统新形象】 2013年,江西省切实转变监管职能和资源配置方式,加快从重微观向重宏观、从重审批向重监管、从重资金安排向重制度设计的转变,把权力和责任真正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切实抓起来。在农机工作中开展“五项创新”。

一是创新落实农机补贴监管经费。通过努力,争取到江西省级财政安排1 0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监管经费。同时,在财、农两厅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各县级财政安排的工作经费不得少于10万元。全省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2 220.5万元。经费有保障,不仅有力地推动农机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还改变以往县级农机部门向农机生产企业、经销商收取推广服务费来弥补经费不足的现状,铲除权力寻租的土壤。

二是创新开展农机“一站式”服务。为确保农机补贴政策“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实施,在全省推行政策宣传、购机申请、指标确认、机具核实、挂牌办证、补贴资金申请结算、注册登记等 “一站式”服务。公开就是将所有农机购置补贴和牌证办理政策、程序等张贴在服务大厅,印制成明白卡发给农民;透明就是在服务大厅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对补贴办理实施全过程监控,相关职能部门可随时调阅补贴操作过程;规范是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农财两部和省财农两厅的方案执行,不走样、不变调;高效就是对补贴手续、挂牌办证等实行“一条龙”服务,大大方便农户购机,减少农民的往返次数。

三是创新农机鉴定和农机补贴产品评审程序。江西省组建农机技术专家库和农机支持推广目录评审专家库,制定《江西省农机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议事规则》和《江西省农机推广目录评审规定》,凡是农机鉴定和农机补贴产品评审,都从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由其自主鉴定、评审,农机部门不参与、不指定、不干预。同时,在原来一家鉴定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一家,供企业自主选择。

四是创新开展“两项活动”。在全省开展“一项普查、七项专题调研”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两项活动。组织各级农机部门对江西省农业机械的数量和分布、各类机械在不同地区使用年限、农机作业等情况,进行一次大普查,摸清家底,为下一步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和规划打下基础。主动与省委政策研究室合作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农机农艺融合、水稻全程机械化、农机库棚、农机免费监理、农机队伍建设等七个方面为切入点在全省开展农业机械化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江西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批示。在江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和指导下,在全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活动,对2011年以来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市级农机部门交叉开展对县级农机部门执行政策的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根据举报,联合纪律检查委员会、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对南城县园田农机经销公司空套补贴资金和浙江半球泵业有限公司骗取补贴资金的行为进行查处,避免补贴资金损失,维护购机者的合法权益;及时澄清江西穗福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不存在低配高套补贴资金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是创新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工作。2013年,江西省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将农机监理工作与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实行牌证管理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凭农机监理机构核发的行驶证才能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率、检验率及驾驶人持证率。2013年,全省核发拖拉机号牌46 875副,联合收割机号牌12 500副。全省新机注册登记率、年检率、持证率达到100%,往年注册登记的农机,年检率达到34%。同时,为规范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确保驾驶培训质量,提高农机手驾驶操作水平,按照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对全省所有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的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中,对21家培训机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认真开展农机安全大检查,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截至2013年10月底,江西省共发生农机事故17起,死亡2人,未发生一起农机重特大事故。

通过“五项创新”,大大激发农机系统为群众服务、为农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激情,重塑农机系统在农民、农机手及农机产销企业中的新形象。

【落实“十项服务”,开创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 2013年,江西省以强农惠农富农为出发点,出台一系列配套的办法措施,落实“十项服务”,努力开创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

一是组织开展好“三大战役”活动。组织开展好百万农机闹“春耕”、农机“双抢”大会战、“秋收冬种”农业机械化生产“三大战役”活动。其中,投入130.4万台(套)各类农机具到春耕生产一线,组织10万余台联合收割机奋战在“双抢”一线和100万余台农机保障秋收冬种工作。“三大战役”活动,不仅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而且还通过引导、协调好农机有序流动,延长农机作业时间,增加购机农民的收入。2013年,江西省共完成机耕面积3 018千公顷,其中早稻机耕1 320.53千公顷,中稻机耕290.93千公顷,晚稻机耕1 401.87千公顷;机收2 447.85千公顷。

二是做好农机加油“双优”卡和“跨区作业证”的发放工作。向两证(驾驶证和行驶证)齐全的农机手免费发放农机加油“双优”卡1.5万张和“跨区作业证”2 460份,有力保障重要农时季节农机作业用油和农机手跨区作业的需要。农机手持农机加油“双优卡”加油,不仅可在农忙期间优先用油,而且每公升农机用油优惠5分钱。在5~6月份,全省组织引导持有“跨区作业证”的1 256台联合收割机北上安徽、河南等跨区机收小麦,实现台均收入6.8万元,总收入达8 540余万元。

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江西省、市、县三级农机部门联合开展水稻、油菜、果业和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强技术集成示范,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江西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重点抓省级农机示范区建设,制定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和考评办法,并主动与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沟通,将示范园区建设纳入其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计划中,给予资金扶持。目前,在全省建立20个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有效推进农机农艺的融合,提升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

四是及时启动抗旱机具的补贴工作。针对旱情,农、财两厅紧急出台《新增抗旱设备购置补贴方案》,将76个离心泵产品、81个潜水泵产品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全省农机部门将101.2万台套抗旱救灾急需的设备送到抗旱一线,组织农机服务队3 562支,检修各类抗旱农机具49.1万台(套)。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224.81千公顷(次),减少农作物受旱成灾面积102.33千公顷,发挥农机抗旱保丰收主力军作用。

五是强化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江西省财政厅争取财政部安排5 000万元在本省10个县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补助试点,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补助对象是开展市场化运作的,为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农机专业合社等服务组织。补助资金的60%只能用于购置农业机械、机具库棚建设、农机维修设备等支出,提高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能力。补助资金的40%用于弥补服务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产生的如用油、人员工资、机具的保养与维修等费用支出。同时,江西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一个重要抓手,在全省启动农机示范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制订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标准,推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化,打造农机合作社“我们为农民服务,农民放心去务工”的品牌。

六是抓好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争取江西省财政安排2 000万元专项资金,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区域覆盖”的建设思路,今年,对全省确定的138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统一维修图标,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同时,结合阳光培训工程,在全省培训400名农机维修中、高级修理技师。

七是推行农机监理便民服务。在江西省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推行便民服务常规化建设,通过印发 “农机监理服务指南”,在偏远乡村设立“流动服务窗口”,为农民机手提供农机监理业务电话预约、咨询、上门服务活动,送检到田,送考到乡,积极推进零距离服务。全省共上门办理拖拉机牌证5 100余副,检验农机近万台。

八是开展农业机械化大培训行动。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农业机械化培训大行动工作。全年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近10万人。向农民机手免费赠送5 000册《南方农机》杂志和《农机使用与维修》等教材资料。

九是推进农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为确保每县有一个能满足农户需要的农机销售网点,江西制定《江西省农机市场“十二五”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省商务厅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中。鼓励农机生产企业与专业农机流通企业相结合,建立新型农机营销网络,发展连锁经营。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区域性农机市场。努力将农机市场办成集农机及零配件经销、农机维修、一站式服务、技术培训、新产品展示、银行业务、农机保险等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农机综合大市场。目前,余江县、新建县农机大市场建设工作已启动。

十是重振江西农机工业。江西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与省工业信息化委员会沟通,联合争取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机化与农机工业发展的意见》,建立2~3个省级农机产业园,引进国内外农机企业来省投资兴业,并在工业创新基金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江西省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意见》已起草完成,正按程序上报。各地都在积极行动,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提高江西省农机制造水平。余江县启动农机工业园区建设,并引进一家烘干机制造企业;九江市引进一家大中型拖拉机制造企业。

通过实施“十项服务”,进一步提高江西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开创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

2013年,全省农机系统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重要举措,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健康稳定发展。工作作风更加向好。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广纳意见,开门办农机,着力抓好省委交办的2件事项、1个专项治理、14项制度建设、1件为民实事,农机系统党员、干部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心系农民、服务农民、富裕农民的形象进一步树立。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全省农机系统深入开展以大宣讲、大调研、大试点、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服务年”活动,深入基层和群众,宣讲政策、调研工作、抓点示范、指导服务。对群众的来电来信来访,热情接待,细心解释,认真做好诉求记录,真心加以解决,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发展氛围更加和谐。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解决基层农机部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矛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与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协调,由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出台《关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意见》,意见明确基层农机部门在以往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收取企业费用、先购机后补贴、两年内转卖等三个问题中,没有个人贪腐,所收经费用于弥补工作经费不足的,免于追究责任。卸下基层农机部门的思想包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始终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中心工作,一手抓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切实规范干部职工干净干事的行为,全系统上下形成共谋发展、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存在的问题】 “四个根本没改变”和“一个任务很重”:农机部门的主要工作抓手依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农机安全监理、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技术示范推广等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水稻栽插、稻谷烘干、油菜收获等机械化技术薄弱环节推进缓慢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一些特色产业(如茶叶等)装备水平较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同时,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

山东省

【概况】 2013年,在农业部和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省农机部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增创发展新优势”这条主线,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推进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机增量结构优。2013年,山东省农机总动力将达到1.27亿千瓦,拖拉机将达到254.6万台,新增的大中型拖拉机中,73.5千瓦以上的7 349台,占38.3%,目前全省每6台大中型拖拉机中就有1台动力在58.8千瓦以上。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7 287台,增长10%,保有量达到8.22万台;新增小麦联合收割机1.1万台,增长7.3%,保有量达到15.14万台;新增玉米、小麦免耕播种机1.05万台,增长8.3%,保有量达到13.7万台。新增小麦收获机中,喂入量在5千克/秒以上的达5 425台,占补贴增量的52%;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中,具有剥皮功能的达4 000多台,占补贴增量的55%。花生、棉花、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机械也都有大幅增长。

二是农机作业水平升。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玉米适宜机收率82%,提高2个百分点,棉花机采、花生联合收获面积进一步增加。

三是农机服务发展快。2013年,山东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18 139个,在5 000家农机合作社中,开展土地托管的721个,同比增长71%,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92千公顷,开展土地流转的594个,增长11%,土地流转面积达71.33千公顷,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水平显著提升;农机供应服务组织1 333个,同比增长7.8%,供应农机产品2 000多种,增长14.3%;农机维修网点数量达到12 872个,增长14.3%。

四是农机安全形势稳。2013年,山东省累计统计上报道路外农机事故20起,死亡8人,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32.15万元;农机交通事故85起,死亡10人,伤57人,直接经济损失8.825万元。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生产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五是领导重视程度高。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多次视察指导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对发展粮食烘干仓储机械化作出专门批示;省委副书记王军民高度关注农业机械化工作,多次到农机合作社、小麦机收、玉米机收和机采棉现场进行调研指导;副省长赵润田每月听取农业机械化工作汇报,并多次到农业机械化生产一线调研指导。省国土等部门对农机农具存放用地做出安排。各市党委、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深入农业机械化生产一线,靠前指挥,日照、枣庄、聊城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主动帮助协调落实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优惠政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

【山东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三夏”“三秋”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 一是积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夏秋两季共有5.7万台联合收获机械参加跨区作业,作业秩序良好。二是扎实搞好配套服务。共检修农业机械307多万台(次);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2.7万多个,跨区作业技术服务车证850多个;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三秋”农业机械化生产800余条。三是积极推广新机具新技术。“三夏”期间,全省完成“一条龙”作业面积1 200千公顷;“三秋”期间,完成“一条龙”作业面积1 145.33千公顷,免耕播种面积1 132千公顷;全年完成土地深松面积573.33千公顷。四是切实加强督导检查。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专门下发通知部署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省、市、县农机部门成立督导组巡回督导检查,有力指导和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2013年,全省完成机播3 574.67千公顷、机收小麦3 552千公顷,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8.6%、98%,机播玉米2 866.67千公顷,占宜机播面积的95%,机收玉米2 474千公顷,占宜机收面积的82%,为实现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全省粮食生产“十一连丰”、力争实现“十一连增”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把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重点,着力突破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瓶颈】 2013年,山东省争取省财政专项800万元,在全省建设棉花、花生、马铃薯、生姜、大蒜等省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45处。依托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先后组织召开全省马铃薯播种、大蒜收获、水稻插秧、花生收获、棉花收获、茶叶采摘与加工机械化现场会,上百家生产企业200多台机具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和展示,参会人数达到1 000多人次,取得显著的示范推动效果,全省经济作物机械化呈现出争相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生动局面。大型采棉机由2012年的2台,增加到5台,机采棉加工处理生产线由2012年的1地1条,增加到2地2条,完成棉花机播478千公顷,增长2.8%,棉花机采面积由2012年的266.67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566.67公顷。新增花生收获机4 480台,增长13.2%,保有量达到3.8万台,其中新增联合收获机310台,比2012年增加1倍,花生机收、机播分别达到576.67千公顷、537.33千公顷,机收、机播率分别比2012年提高7个、2个百分点。马铃薯收获机增长32.7%,达到14 323台,蔬菜收获机增长13.8%,达到3 552台,茶叶采摘机增长23.9%,达到776台,马铃薯、蔬菜生产、茶叶采摘与加工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围绕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委1号文件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决策部署,着力推动农机合作社蓬勃发展】 一是深调研,完善发展思路措施。2013年6月、11月两次对山东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现状、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发展的主要做法经验和思路等作全面调研,向省财政厅、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介绍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情况,并提出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的建议以及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二是抓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评选出第一批150家农机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与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实施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项目,推广日照、枣庄、聊城等市加快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投入资金700万元,对全省62个农机合作社进行重点奖励扶持,不断扩大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强培训,提高规范发展能力。组织农机合作社成员参观第八届中国(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召开全省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促进社社联合、社企联合,互利共赢。目前,全省注册的农机合作社达到5 000家,社员9.5万户。“三夏”、“三秋”期间,全省农机合作社共签订作业合同1.1万余份,完成机收作业4 066.67千公顷,占机收总面积的七成,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27.5亿元。

【立足推进农机依法行政,着力提升管理服务规范化水平】 一是依法实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全年新核发合格证3 400个,累计发放1.4万多个,占全省维修网点的89%;完成维修职业技能鉴定1.7万人,维修技能人才总数达到5.3万余人,维修网点人员持证率达到95%以上。二是进一步严格规范目录管理。制修订《2013年山东省农机推广鉴定产品种类指南》和《推广鉴定证书变更管理办法》,组织专家对修订的50个省级农机推广鉴定大纲进行审定,组织受理国家目录申报产品608个、省级目录申报产品828个,审核推荐上报550个产品,发布鉴定公告5批次191个推广鉴定证书409个产品。三是依法开展农机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对6所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进行认定评审。依托全省130多所农机培训机构举办培训班3 200多期,培训农机人员63万余人次。扎实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争取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指标15 800人,比2012年增加1 800人。四是依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与省公安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公安、农机联合执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全省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应急处置演练,全省有10个市65个县进行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以整治提高农机安全“三率”为重点,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平安行·你我他’行动”、“推进‘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以及“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等专项整治活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稳步提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严格牌证制作和发放程序,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山东省有10个单位和22名监理员被评为省级示范窗口单位和示范岗位标兵,6个基层单位和10名监理员被评为全国示范窗口单位和标兵。进一步加大农机监理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工作推进力度。五是注重加强农机鉴定能力建设。适应农机质量监管对鉴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投资1 0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拖拉机PTO试验室、拖拉机负荷车车库、植保机械试验楼和保温被试验室,研制和采购拖拉机负荷车、植保机械测试设备、激光粒度仪等仪器设备。

【山东省突出廉洁规范高效实施,着力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 一是严格按程序和规定制定实施方案。组织专家评审并制定购机补贴分档表、购机补贴产品明细表,对生产企业推荐的一万多个次经销商的备案材料逐一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和涉嫌资料造假的逐一进行调查处理。二是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对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新变化、新要求、新特点等集中进行宣传报道,并每半月通报一次全省实施和结算进度。三是加强督导检查。由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带队检查督导,并召开全省购机补贴工作座谈会通报情况、梳理问题、研究解决措施。电话抽查1 500多户,对有问题的组织核查,针对个别地方对微滴灌装置补贴过于集中的情况组织专题调研,重新调整分档和补贴额度。四是严肃处理违规企业。对涉案的蚌埠天球、东平四通等四家生产或经销企业作出取消其补贴机具经销资格的处理。目前,国家分配山东省的13.7亿元购机补贴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共补贴各类机械29.1万台,受益农民21.09万户,带动农民投资35亿元。补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共使用补贴资金11.8亿元,占补贴资金的81.6%。

【扎实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 山东省共落实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资金7 802.77万元,其中报废资金901.76万元,更新资金6 901.01万元;报废拖拉机8 645台、联合收割机528台,更新拖拉机8 091台、联合收割机1 082台,受益农户达9 129户。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财政和商务等部门密切配合,对报废更新工作实行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监管、一起推动,统一印制《山东省报废农业机械回收证明》并分发至各试点县。二是无牌旧机得到报废。针对2012年各试点县反映的无牌证旧机无法报废问题,制定无牌证旧机报废操作程序。今年山东省共报废无牌证旧机4 104台,占报废总量的44.7%。三是合理确定回收企业。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鼓励二级以上农机维修点等单位从事农机回收拆解业务的规定,各试点县根据需要和规定的条件在辖区内确定一家农机回收企业从事农机回收拆解业务。18个试点县有12个县合理选定农机回收企业。四是严格操作程序。各试点市、县农机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机具报废申请、机具回收、注销登记、申请更新、兑现补贴等程序,规范运作,保障农机报废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存在问题】 虽然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粮食晾晒缺场地、烘干缺设备等问题。

河南省

【概况】 2013年,在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农业部的指导、支持下,全省农机系统紧紧抓住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机遇,深入贯彻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围绕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主攻秋粮生产机械化,强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机管理工作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013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下达河南省的农业机械化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河南省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较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超目标任务0.5个百分点;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140千公顷,其中新增26.67千公顷,超目标任务6.67千公顷;玉米机收面积达2 090千公顷,其中新增210千公顷,超目标任务56.67千公顷;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达到493.87千公顷,其中新增80.53千公顷,超目标任务533.33公顷;培训新购机农民6.2万人,超目标任务0.2万人;万台拖拉机死亡率控制在0.175以内,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农机事故,较好地完成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目标。2013年,河南省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0亿元,较2012年增长5%;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增长3%;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35.5万台,增长5%;收获机械达到20万台,增长12%,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4.5万台,增长23%。大型、新型农业机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一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安排河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由2012年的12.8亿元增加到13.7亿元,增加0.9亿元。省人民政府继续安排资金1亿元,对农民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玉米收获机和粮油烘干机械给予特定补贴。地方农机补贴资金也不断增加。二是农机作业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将田间道路、农机出入农田统一规划,农机通行更加便利。全省“百千万”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建设面积达到1 800千公顷,农机规模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三是农机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安排河南省农机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资金1 200万元,对102个基层农机推广单位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支持。省财政再次安排农机跨区作业调度平台建设资金1 000万元,实施18个省辖市分中心和147个县级调度室的建设工作。省财政继续安排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2 000万元,为省市县三级开展补贴工作提供保障。

【机械化薄弱环节加快突破】 第一,玉米机收持续全面突破。继2012年河南省玉米收获机械出现供不应求的形势后,2013年更加火爆。许多农户在农机补贴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积极购置,全省新增玉米收获机械1万多台。玉米机收率超过65%。玉米机收的群众认知度、市场发育度、技术成熟度全面提升。第二,花生机收持续区域突破。河南省新增花生收获机械近万台,局部花生主产区机收形成普及之势,驻马店市花生机收率达80%以上,花生种植面积达100千公顷的正阳县机收率达90%以上。第三,水稻育插秧环节持续技术突破。继续对水稻种植区购置插秧机实行农机补贴普惠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加大育秧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水稻机插率突破20%,奠定普及基础。第四,粮油干燥机械化高起点突破。针对极端、异常天气多发、频发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推进,今年河南省粮油干燥机械化在省人民政府的关注下,强力起步。省财政安排专项烘干机械累加补贴资金予以推动,新增300多台。同时,麦茬棉移栽、直播和机械化采摘技术试验示范等取得积极成果。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成效明显】 2013年,河南省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5亿元,拉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入资金近30亿元,落实补贴机具15.56万台(套),受益农户近10万户。在六个省辖市开展农民“全价购机、直补到卡(折)”的资金结算方式改进试点,为全面推进资金兑付方式改革积累经验。农机补贴重点更加突出,大中型拖拉机、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三类机具使用补贴资金占比达到85.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占比达30.8%,稻麦收获机达37.1%,玉米收获机达17.6%。农机补贴责任落实、绩效考核、监督检查、违纪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政府、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重要农时农机生产组织有力有序】 2013年“三夏”、“三秋”期间,由于准备工作扎实,谋划提前到位,组织协调高效,形势研判科学,预案制定周密,应对及时有效,在天气复杂多变、工作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河南省完成“三夏”、“三秋”农机工作任务。“三夏”期间,全省共组织各类农业机械410余万台(套)投入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16万多台,玉米播种机60余万台。共完成小麦收获面积5 333.33千公顷,机收面积5 253.33千公顷,机收率达到98%左右;完成夏玉米机播面积2 520千公顷,机播率达86%左右;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秸秆打捆收集、玉米铁茬灭茬播种等综合机械化技术大面积应用。“三秋”期间,共组织投入各类机械436万多台,其中,各类拖拉机215万多台,玉米收获机5.2万多台,小麦播种机58万多台,秸秆还田机10.6万多台,其他机械140万多台。做到机耕整地应耕尽耕,机耕面积达到5 522千公顷,其中深耕3 326千公顷。小麦机播率达到96%以上,完成机收玉米2 090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210千公顷。全面完成“三秋”农机作业任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高质量推进】 2013年,针对河南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实际,继续把发展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工作的总抓手,按照在扶持发展中促管理规范,在规范引导中谋良性发展的思路,积极推动农机合作社建设上档升级,实现由数量发展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一是加大服务组织扶持力度。进一步争取和扩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投入,落实税费减免、信贷支持、机库棚建设用地等扶持政策。落实省财政资金500万元,对50个农机合作社建设给予扶持。二是加强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建设。重点围绕全国示范社创建活动,创建130个全国示范社,带动全省“五有”农机合作社建设。三是积极引导农业、畜牧业龙头企业领办农机合作社,发挥融资、管理、市场、利益联接等优势,推动农机合作社上规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推动农机合作社与“工商资本下乡”对接,与其他实体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成立合作社联社,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五是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与粮食核心区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对接,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2013年,全省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机合作社达到5 288个,入社成员10.8万多人,平均每个合作社达到20人。合作社资产总额突破110亿元,社均208万余元。拥有农机具30.8万台(套),社均58.4台(套)。年作业面积达到3 398.67千公顷,其中土地流转面积328千公顷。在小麦机收、玉米机收、水稻机收、深松整地等重点作业环节,农机合作社承担和组织开展的跨区作业量均在80%左右。

【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在河南省级层面进一步达成共识。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与农业、科研等单位协作开展棉花、水稻—小麦生产、辣椒移栽等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示范。二是积极推动各地农机农艺示范区建设。在范县、沁阳市、民权县、社旗县分别开展水稻、玉米、棉花、茎块类作物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活动,开展示范作物品种选择、机械化作业模式和作业机具选择的试验示范工作。在民权县建立86.67公顷棉花移栽试验示范基地,在社旗县建立红薯示范基地733.33公顷,在范县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33.33公顷。三是切实抓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县30个,其中部级示范县9个,省级示范县21个。共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493.87千公顷。四是继续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各项目实施市(县)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加强技术培训,认真做好育秧、机具、合同落实,使全省机插秧面积进一步扩大。

【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013年,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切实抓好农机信息化建设。农机跨区作业调度智能平台建设列入省人民政府督查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对18个省辖市分中心、147个县级调度室的建设工作,并开展业务技术培训。二是继续抓好部级检测中心建设。完善检测设施,满足拖拉机等机械检测项目要求,提升农机检测鉴定能力。三是重点抓好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在总结2012年100个县实施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013年的农机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的实施。对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33千公顷以上、县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队伍、财政供给符合要求的102个县进行补助,落实专项补助资金1 200万元。并促使14个县明确县级农机推广机构、编制和财政供给政策。四是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各地农机管理部门会同有关等职能部门,整顿和规范农机市场秩序,净化农机市场。同时各地设立农机质量投诉电话,及时接受农民投诉,帮助农民协调解决农机质量纠纷。对农民反映的玉米收获机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查、取证、分析,根据有关法规,做出合理回复,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全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2013年,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始终坚持开门搞活动,聚焦“四风”问题,认真查摆,立行立改。坚持用群众“三评”来促学习、促查摆、促整改,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工作上水平。特别是围绕“三件事”和“四抓”,在落实上很下工夫,并取得明显成效。健全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绩效考核办法》,确保政策高效规范实施。运用好省财政农机补贴奖补资金,推动粮食烘干机械、玉米收获机械、大中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发展。重点围绕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农艺融合、构建新型农机服务体系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推动工作开展。

湖北省

【概况】 2013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良好。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为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作用越来越大。

【2013年湖北省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一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全部落实。2013年中央分两批共安排河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7亿元,其中第一批9.7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面实施完成,共补贴机具74万台(套),受益农户25.1万户,第二批补贴资金2013年11月15日实施完毕。二是农机保有量持续增加。2013年,湖北省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28万台,插秧机4.5万台,联合收割机7.3万台,分别新增拖拉机2.7万台,新增插秧机1.1万台,新增油菜播种机2 100台,新增联合收割机0.6万台。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稳步提升。湖北省共有农机户170万户,其中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近1万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7 600个,农机合作社1 420家,合作社资产总额达23.8亿元,拥有各类机具9万台,机具配置多以大型、高性能为主。四是农机作业水平稳中有升。2013年,湖北省共完成机耕面积3 600千公顷;机械播栽水稻673.33千公顷,比2012年同期增长109.33千公顷,机插水平达33%;机收水稻1 442.67千公顷,机收水平达88%;机收小麦986.67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40千公顷,机收水平达90%。水稻和小麦机收水平均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机收油菜面积440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50.67千公顷,机收水平达37%,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五是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1~9月,全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号牌核发43 115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人考证31 834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检验193 807台。全省共发生农机事故315起,死亡12人,受伤64人,直接经济损失187.2万元。全省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农机死亡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2013年,湖北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 990万干瓦,比2012年增加1 500千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比2012年增长2个百分点。

【以加强监管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3年,在购机补贴实施过程中,湖北省做到实施与监管同步。截至目前,湖北省农机局已组织或配合相关部门开展4次较大范围的督导检查活动,范围覆盖全省17个市、州,50余个县市,有力地促进补贴政策的规范实施。湖北省农机局对机具补贴额实行动态管理,已先后对6档产品下调补贴额,取消11款产品的补贴资格,取消台州市孟辉机械公司所有产品的补贴资格,切实维护农民和诚信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做到实施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绩效考评实行年度考评制,绩效考评方法主要采取资料审查与实地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自评报告和自评得分进行查验核实,推进农机购置补贴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以“三个百万”活动为载体,抓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 2013年,湖北省继续在全省实施“百万机手大培训、百万机具大检修、百万农机闹春耕”的“三个百万”大行动。2013年全省共完成对110万农机手的培训和104万台套农机具的检修,组织拖拉机、机耕船、插秧机等机械500多万台套投入春耕、“三夏”、“双抢”、“三秋”机械化生产;并与中石化、中石油湖北分公司签订“三优一免”服务协议,对全省农机手实行“优先供油、优惠供油、优质服务和免费办理供油卡”。

【以农业机械化项目建设为依托,抓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 2013年,湖北省以京山、监利、黄陂、云梦、来凤、天门、潜江、襄州、团风等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为依托,继续在全省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油菜机械直播技术。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站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建设项目为依托,打造一批样板推广站和合作社,起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通过组织实施好农机阳光工程培训、全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和省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抓好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

【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购机补贴政策监督压力大。由于地方人民政府工作经费落实难度大,各地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过程中出现政策宣传不到位、检查难到户等问题。检查中发现,由于是差价购机,少数农民只知道自己出多少钱,对于补贴多少一时搞不清楚。对于额外收取的费用,如农机通等,个别地方农机部门未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未完全遵循自愿原则,农民表示实际并不需要,但必须要交这个钱才能享受补贴。二是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按照农机补贴操作程序要求,很大一部分工作落在乡镇,乡镇人员要逐台入户核实,每人每天最多核实5户。特别是山区县市,购买的多为小机具,数量大,且农户居住分散,逐台入户核实则监管难度大。大部分乡镇配备1~2个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但是还要同时从事其他工作,农机核查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由于农机“维修难”,特别是在“三夏”、“三秋”农忙时节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有些农机合作社有建设维修服务中心的意愿,但是遭遇到征地难,农机维修已成为阻碍当前农机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由于机耕道等农田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机作业转场难、下田难,容易发生事故。三是农机作业成本上升。油价改革后,燃油税中包含养路费,将养路费捆绑在油价上,而农机主要在田间作业,很少在道路上行驶,却承担这一税费负担。在使用农机过程中,特别是大型农机具油耗很高,随着柴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机耕、机收、机插作业价格也将上涨75~150元/公顷,农机手没有直接享受到国家的燃油补贴资金带来的好处,且因粮价由国家控制导致作业价格不能随意上涨,造成农民作业成本增加,减少机械作业量,对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是农机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从宏观上看,湖北省农机社会化服务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一些地方对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争取投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力度还不够。从微观上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大多局限在农田作业环节;很多农机服务组织的经营服务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从事农机服务的专业性人才较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上土地分散经营造成的田块细碎等因素,影响农机具使用效率的提高,阻碍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

湖南省

【概况】 2013年,湖南省农机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推动各项具体工作,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全省农机总动力比2012年增加4 130千千瓦,达到56 020千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9.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61.6%,其中机耕水平91.6%,机插水平16.3%,机收水平67.6%。全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10.2亿元;实现机插秧667.73千公顷,机插秧水平提高6.3个百分点;农机互助保险覆盖97个县;实现农机产业总值约690亿元,同比增长70亿元,其中农机工业产值180亿元,增长20亿元,农机流通产值78亿元,增长8亿元,农机作业服务产值432亿元,增长42亿元。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超十亿,农机部门风清气正】 2013年,湖南省实施中央补贴资金10.2亿元,补贴农机具44万台套,26万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受益,拉动农民群众投入近50亿元。在2012年改进购机补贴操作办法的基础上,着眼“巩固提高”,按照“管控更严密、补贴更便捷”两条原则,围绕“规范、安全、高效”三大目标,从五个方面作进一步完善:一是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专家评审、相关部门参与、纪检全程监督、联席会议审定”的“补什么”的决策机制,形成“市场调查、科学测算,适时调整”的“补多少”的定价机制,拓展“见人、见机、见发票、查参数”的“怎么核”的工作措施,并出台补贴信息公开、档案管理、经销商监管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二是适当简化补贴流程,将指标申领下放到乡镇、补贴窗口办到农民家门口,在全国率先建立“授权办理、实名操作、个人负责”的补贴工作模式,并积极探索建立一站式服务模式;三是优化操作软件,增建用户管理、经销商管理和补贴目录管理3个子系统,实行“谁办理谁负责”的操作用户实名制,初步实现补贴信息管理系统与乡镇财税信息管理系统发放补贴数据共享;四是强化基层购机补贴服务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选优配强工作班子和操作人员,提升相关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五是搭建融资平台,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给购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缓解农民购机筹款压力。与此同时,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联合监察、纠风、农业、财政、减负部门开展专项督查,并注重加强重点督查和案件查处,全年查处6家生产企业、20家经销商的违法违规行为,基本杜绝虚购套兑补贴资金及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现象,有效保障“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购机补贴新办法良性运行。

【水稻机插秧突破千万亩】 2013年,湖南省将水稻机插秧省级示范县从60个增加至70个,同时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部门支持,农机购置补贴、基层农机技术推广补助项目向机插秧倾斜,继续抓好“为机育秧”、“大户购机”、“技术指导”、“操作培训”四个环节,实施秧盘集中竞价采购,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推广机插秧。据逐级统计,全年推广插秧机、播种流水线超过10 000台套,建设育秧大棚138万平方米,完成机插水稻667.73千公顷,机插水平从2012年的10%提高到16.3%。机插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方面的优势,已被农民群众接受,全省机插秧技术推广良性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机播油菜73.33千公顷】 2013年,湖南省在2012年6县布点的基础上,确定14个市州各建一个油菜生产机械化推广示范县,深入探索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和技术路线,同时扎实组织开展秋冬油菜机械耕播现场演示,认真组织不同模式、不同品种、不同机具的对比试验,全省形成“稻-稻-油”、“稻-稻-菜”等多种种植模式。今年全省1 266.67千公顷油菜播种中实现机械化浅耕直播达到73.33千公顷,机耕加人工直播193.33千公顷。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新突破】 2013年,湖南省农机合作组织已达2.5万个,从业人员近8万人,其中工商注册登记的合作社566个,从业人员1.36万人,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规模达733.33千公顷。这些合作社中,农机装备上千万元的合作社14家。全省农机户已达213.62万户,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规模近3 333.33千公顷,其中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专业户22.36万户,人员37.86万人,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规模近666.67千公顷。农机维修点5 358个,从业人员1.44万人,服务能力达500万台次,其中一级维修点96家、二级维修点430家、三级维修点2 372家。农机供油点977个,从业人员3 050人,年供油能力110万吨。农机经销网点3 800个,从业人员近1万人。特别是2013年下半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争取省委、省人民政府支持,拟通过“运用财政扶持、用活购机补贴、吸引民间投资”的方式,在全省扶持建设1 000个20~33.33公顷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代农机合作社。目前,实施方案已成熟,2014年起即可启动实施。

【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凸显新亮点】 2013年,湖南省农机部门坚持以稳定根本、清理源头为原则,进一步健全农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大部分县市区人民政府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政府考核范畴,“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列入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进一步修订农业机械牌证业务操作规程,完善牌证管理系统软件,严查办理异地牌证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农业机械上户目录管理,对拖拉机、收割机上户目录进行全面清理,有效遏制拖拉机收割机超标准上户问题。实行“先上牌后补贴”制度,推行上门年检、就近考试等优质服务措施,拖拉机“三率”水平大幅提升。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部分市县组织开展农机监理技能大比武或监理知识竞赛等活动,省监理总站对130多名新任农机监理人员进行上岗资格培训,并结合农机互助保险工作,培训550名农机监理员和会员服务站工作人员;积极推动落实农机监理优惠政策,全省有3个县市全面落实免费监理,有些县市落实部分免费监理项目。扎实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宣传促进安全意识的提高,通过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得到先后两次来湘督查的国务院安全生产检查组的肯定。扎实抓好“平安农机”和示范窗口两项创建工作,湖南省创建4个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评定11个单位为全省“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16人为示范岗位标兵,并推荐4个单位为全国示范窗口、8人为全国示范岗位标兵;全年创建50个示范乡镇、500个示范村、5 000个示范户的目标任务完成。大力推进农机安全互助保险,截至10月底,全省14个市州97个县市区启动农机互助保险,共发展互助保险会员12 587名,其中参保拖拉机5 923台、联合收割机4 972台、其他农业机械2 834台,互保会费318.7万元;协会受理农机互保事故71起,已补偿到位事故51起。

【农机质量监督和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湖南省农机部门进一步规范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对定型鉴定(新产品鉴定、科技成果鉴定)的范围、鉴定形式、鉴定程序作明确规定。共受理部级推广鉴定92项,省级推广鉴定125余项,委托试验137项,完成定型鉴定(新产品鉴定、科技成果鉴定)75项,完成产品委托检验105项,完成部级推广鉴定53项、省级推广鉴定56项。完成对全省63家生产水田耕作机械生产企业、32家农用运输机械生产企业安全质量监督抽查,完成定期检验20项。完成4个省20家企业的播种机产品国家监督抽查任务。组织32个生产企业开展农用运输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宣贯暨质量分析。对农机推广鉴定证书有效期进行清理,重点对全省潜水电泵生产企业推广鉴定获证产品有效期内生产及销售情况进行核查。完成水稻机插秧育秧硬、软盘补贴产品的质量跟踪调查。认真抓实农机标准化工作,制定湖南省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五年规划,成功申报7项湖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其中《钢结构农业机械库房建设技术规范》《轻型履带拖拉机》《乘坐式耕耘机》3项地方标准已颁布实施,《低空遥控植保机》已评审,《简易水稻联合收割机技术条件》及《自走式旋耕机》已完成工作组讨论,国家标准《三轮船式拖拉机》正在立项中。同时申报《水田耕整机作业质量》《种子除芒机试验鉴定方法》《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等三项2014年度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

【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规范推进】 2013年,湖南省各农业机械化学校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完善硬件设施,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主动与有关部门衔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通过农机实用人才培训,提高作业服务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重点农时季节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专项培训,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普及应用,提高农机手掌握使用现代农业装备的水平;通过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重点加强农机驾驶操作、维护修理、技术指导、经营服务等岗位实用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素质。2013年完成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12万人,其中落实农机阳光工程指标2.5万人,实际培训人数2.7万人,403人取得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开展拖拉机驾驶培训工作专项检查,从今年四季度开始对全省取得培训许可证的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开展一次全面检查,进一步完善规范资质条件、管理制度、培训质量等,从而提高农机从业人员能力水平。

【农机制造产值增长31亿元】 2013年,湖南省扎实推进湖南农机产业园区建设,园区综合服务区第一期工程中南农机机电产品国际展示交易中心已完成投资2亿元,建成交易中心7.5万平方米、展示中心3万平方米。中国机械集团的“南方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已签约落户园区,湖南果福车业投资10亿元的“新型农机生产基地项目”即将入园,约翰迪尔公司已考察园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机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纷纷宣布进军农机产业,其农机板块生产工厂有意落户园区。此外,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园区办和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下发通知,提出在条件较好的市县联合认定并合力打造一批农机产业园。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厅、财政厅也都在技术改进项目、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金上给予农机产业倾斜支持。与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召开湖南农机产业合作对接会,现场签署产销合同超过3.5亿元。创新评选十大诚信守法农机企业,启动评定十佳农机科技创新产品。扎实组建拖拉机战略联盟,湖南至诚、科至博、长沙佳宁、湖南诚立和沅江喜耕田五家企业整合后总资产提升到5.9亿元,形成年生产能力10万台,产值达27亿元,其中拖拉机产值10亿元。组织召开全省农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座谈会,联合省商务厅组织省内19家农机生产销售企业赴泰国参展,益阳富佳科技与印度客商现场签订一万台棉花采摘器的订购合同。2013年,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120万元基本建设项目,省商务厅对赴境外参展的农机企业给予110万元补贴,省外办对湖南省公务人员组织企业赴境外参展给予特殊政策。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全省农机制造业产值达到191亿元,同比增加31亿元,增长19.4%。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收到实效】 2013年,根据中央和湖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为集聚文明正能量,共圆农机兴盛梦,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严格按照省委、省农业厅党组及其督导组要求,从7月1日开始,扎实有序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结合单位实际创新抓紧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尤其是针对群众反映出来和自身查摆出来的“四风”突出问题,深挖思想根源,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办公楼前欢迎牌内容、抗旱机具补贴范围、局机关三公经费管理、“行风建设年”活动期限等一些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得到立行立改;局党组及其班子成员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以及全局会风文风、公务用车管理、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活动、干部人事管理、局机关干部实践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都从制度上作出规范,整个农机系统干部队伍的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更佳,人民群众对农机干部及农机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当前面临的形势及困难】 2013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队伍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缩减,且新一代农民不愿种田,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农”困境日益严重,受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影响,农民种田积极性在减退,水稻“双改单”、农田抛荒现象在加重,粮食保障能力在减弱。2013年,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4 078.67千公顷,同比减少16.2千公顷,趋势令人忧虑。人在减,田在荒,“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农业机械,走合作化道路来种田保粮,成为一条现实的必然的途径。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着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整体偏低,插秧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还很薄弱,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湖南省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7个百分点。在水稻生产环节,机械化耕作达到91%,收获达到67%,但机插水平只有16%,低于全国主要稻区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在组织化方面,农机合作组织发育不充分、覆盖面窄,566家农机合作社,作业覆盖733.33千公顷,覆盖率只有18%。这些水平都亟待提升,任务十分艰巨。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着合作组织建设措施不力、乡镇站所服务能力薄弱、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项目资金缺乏、农机制造业水平不高等困难。

一是农机合作组织和服务平台建设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对农机合作社缺乏有力的经济技术扶持措施,以至于农机合作社长期处于艰难徘徊的发展过程中,规模不大、装备不精、结构松散、管理原始。农机服务特别是维修服务平台建设远远跟不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一些机具特别是大型机具发生故障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延误农时,影响农机手作业效益,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二是乡镇站所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改革后,全省三分之二强的乡镇将农机站并入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站,配备的1~2名农机专干多数不懂农机,也缺乏运转经费和办公设施。2012年开始,大部分乡镇虽按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三个一”要求配备人员、电脑和网络终端设备,但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仍然很弱;部分农机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偏低,一定程度影响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村机耕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建设投入基本停滞,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乡村机耕道年久失修,有的村组根本就没有机耕道,直接影响大中型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下田作业。机库棚建设缺乏,绝大部分农机具露天停放,日晒雨淋,毁损严重,较大程度影响机具的使用寿命。全省大中型农业生产机械平均使用年限约4.5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年。抗旱排灌机埠严重老化,抗旱减灾能力极弱,一定程度影响农业生产。

四是农机部门项目资金和工作经费严重缺乏。一直以来,囿于传统农业意识,国家或省安排的农业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种养两个领域,农业机械化项目很少,且额度很低。工作经费方面,虽然大部分县市区安排农机推广、购机补贴、安全监管等工作经费,但因县级财力不强,所安排的经费与实际开展工作所需资金差距很大,特别是相当多的地方对乡镇站投入不足,一些乡镇农机员甚至私人垫资去推广和核查机具。省财政为农机系统安排的项目经费,相比江苏、黑龙江等省,不及其零头。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基层政府不注重农机,而农机部门又力不从心,极大影响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

五是农机制造业水平徘徊不前。全省800多家农机制造企业,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规模小,技术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且相互仿制,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全省190亿元农机工业产值,只占全国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业产值的6%。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乏力,难以研发出适合湖南省山川地理特征和主要作物品种特点的农机具,目前丘陵山区和经济作物农机产品的空白点依然很多。

广东省

【概况】 2013年,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大确定“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都必然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和历史机遇的挑战。

在广东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新的农业厅领导班子提出“坚持一条道路,围绕两大目标,夯实三个基础,确立四大战略定位”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十大工程、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在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化和载体,扮演的角色必将越来越重要、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自2003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2010年后转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以来,乘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之东风,推动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管理、科研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园艺生产机械化、畜牧养殖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应用水平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需求逐步提高,广东省迎来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高峰。

2013年,广东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效。全年农机总动力达25 400千千瓦,新增农机总动力超过400千千瓦,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3%。

【千方百计,力促农机购置补贴改革】 2013年,广东省从差价购机改革为全价购机,从部门行为转化为政府推动,从与厂商结算改为直补农民,结算到户到卡,全面取消省级财政累加补贴。从政策上堵塞漏洞,从根源上杜绝农机部门违规违法,建立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确保资金和干部两个安全,有效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富农效应,推动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着力加大购机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2013年4月份,在《农业信息》第13期上刊登《广东全面启动农机购置补贴改革构建农机购置补贴监管科学有效机制》;4月10—12日,在中山市召开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改革政策解读培训班,广东省农机系统共400多人参加培训,详细解读农机购置补贴改革方案和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突出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新变化;4月20日,在广州再次举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读班,对所有进入补贴的农机生产企业及其经销商提出明确的要求,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省、市、县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共召开100多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下乡宣传会,使更多的农民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5月14日,在《南方农村》报上刊登农机购置补贴专版,面向全社会进行宣传。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5月份,由分管厅领导带队,组织一次全省范围内的督导检查,重点检查各地农机购置补贴年度实施方案制定、政策宣传、实施进度、组织管理经费落实、信息报送、规范操作和强化监管等情况。7月29日,广东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广东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农[2013]179号)。

三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4月份举办全省农机购置补贴纪律教育培训班,6—10月份,不断完善《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表》。

截至11月22号,广东省各地已受理农机购置补贴申请资金25 693万元,办理指标确认通知书60 460份,受益农户50 457户,申请补贴机具161 882台(套)。

【不误农时,及时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 一是明确思路,合理部署2013年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工作。2013年4月初,广东省农机部门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2013年广东农机化工作意见》(粤农办[2013]91号),明确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为认真做好全省春耕生产有关工作,广东省农业厅整合资源,组织农机、种植业、科教、农资打假等处室,于3月12月在江门台山市召开全省春耕备耕生产现场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邓海光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讲话。农业厅领导及各地级以上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及农业局长,部分产粮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代表以及台山市周边农民群众2 000多人参加会议,共有10家农机企业的104台(套)农机具参加展示、演示。其中包括插秧机、播种线、微耕机、激光平地机、简易式育秧大棚、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植保飞机等,内容充实、针对性强,对于广东省春耕机械化作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加大力度,强化农业机械化政策宣传。6月4日在紫金县蓝塘镇举办2013年广东省农机安全生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丘陵山区农机技术推广宣传咨询活动。省市县等农机部门负责人、农民群众、农机手和中小学生共2 000多人参加此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 000多份。

三是攻坚克难,积极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和机械化烘干是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广东省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着力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烘干工作:一是以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为抓手,着力突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难点。年初,广东省就下达40个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年度目标任务。3月份在廉江市举办大棚机械化集中育秧现场演示推广会,6月份在珠海市举办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于林惠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李刚华教授分别作专题讲座,重点为解决育秧难题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请省农机所有关专家编写节能环保型稻谷干燥技术与设备实用型培训教材,组织开展近350人参加的培训活动。40个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共完成机插秧面积133.33千公顷,插秧机拥有量达到7 000余台,比2012年底增加700多台。二是以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为契机,着力形成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合力。2013年,继续对首批15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投入4 5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根据省农业厅下发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指导意见》,与示范县签订2012年度和部分示范县2013年度建设项目合同书和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对示范县的建设,着力提高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辐射引领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力提高全省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目前全省15个示范县正在按照申报材料和合同书要求进行建设。三是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0个村,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整村推进工程。

目前,广东省插秧机数量近9 123台,新增844台,烘干机数量近753台(套),新增445台(套)(其中种子烘干机18台,粮食烘干机427)。召开演示会360多场,举办培训班400多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近万名;全年机插秧面积全年预计达200千公顷,机插率约为12%,2013年全省新增稻谷机械化烘干能力25万吨。

【强化落实,着力抓好特色农业(农作物)机械化推广工作】 一是广东省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政策。一方面认真做好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即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工作。2011—2012年度新兴、乐昌、电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水稻类)顺利验收,并且获得优秀;2013年度潮阳、陆丰和英德3个示范县续建和紫金县新建项目顺利推进;2014年新会示范县新建申报工作已完成。另一方面认真做好广东省省级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工作。2 011个45省级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项目顺利实施,12月份验收完毕;2012年投入900万元用于50个农机新技术推广项目,目前已签订项目实施方案和合同书,正在实施过程中。二是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2013年,广东省今年主要加强对2012年末省级财政下达的2 000万元的设施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节水灌溉设备、大棚设施园艺机械等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想方设法,培育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组织】 2013年,与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组织开展“社企共建”专题调研,重点落实推广农机维修网点的扶建工作,探索解决基层农机具维修、零配件供应短缺的突出问题,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和服务水平。各地农机合作社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全省涌现出一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农机生产组织化经营水平和农机利润总额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30日,全省农机专业社已发展到713个,比2012年558个增加155个。

【多措并举,不断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管理】 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三率”水平。2013年,广东省在安排全省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时,各县(市、区)农机“三率”综合水平达到80%以上的,追加补贴资金55万;农机“三率”其中一项低于30%减少补贴资金10万,低于20%减少补贴资金20万,低于10%减少补贴资金30万。对新增补贴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未经当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验机、注册上牌的,不得实施购置补贴。二是加强执法检查督查、排查治理安全隐。广东省继续注重强化与公安、安全监督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推进齐抓共管与联合执法行动。同时,于6月至9月,广东省农业厅先后派出12个检查督查组,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分别由厅党组成员、巡视员林果先,厅副巡视员潘雪芬和农业机械化办领导带队,前往韶关、肇庆、阳江等市检查督查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据不完全统计:6月至9月份,全省开展农机安全检查3 087次,检查农业机械17 467台,纠正违章情况2 923起,排查隐患1 260个,已整改1 252个,整改率为99%。三是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全面增强安全意识。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9月,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组织农机安全咨询活动350多场次,发放农机安全资料85 000多份,出动宣传车辆1 280多辆次,拉挂横幅3 800多条,张贴宣传标语18 600多张。通过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增强广大农民、农机手的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营造出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四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和发挥典型模范作用。广东省高州市农机安全监理所等三家被评为2013年全国农机安全监理“创先争优”示范窗口;杜江华等七人为2013年全国农机安全监理“创先争优”示范岗位标兵;已向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推荐韶关市曲江区、惠东县和封开县为2013年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市)。

【注重实效,切实加强农机质量监督】 一是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广东省制定2013年度相关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在用量大面宽的收割机、微耕机质量跟踪调查,重点对全省的收割机、微耕机等15家企业产品,10多机型1 000多台机进行质量跟踪调查;规范农机推广鉴定认证工作,确保工作程序不减少、工作标准不降低,把好机具源头关,发放农机推广鉴定证12份,按时完成2012年度省农机鉴定工作自查督查工作报告。在农业部办公厅农机推广鉴定工作抽查的8个省份中广东省名列第一位。二是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继续推进全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建设,指导各地科学公正及时处理好质量纠纷,重点协同处理好3宗上访投诉事件,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在提高维修质量方面,通过举办全省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培训班,开展规范维修技术合格证审核发放培训工作,指导各地加强维修网点分级分类管理,引导和扶持农机合作社建设维修点和推广维修节能减排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30日,农机维修合格证规范发放有25个(已上网登记),维修职业技能鉴定培训380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概况】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农机部门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国家农业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扣“三农”工作重点,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效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大力施行三大全程生产机械化突破工程,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有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原值达256亿元,农机总动力33 720千千瓦,各类拖拉机拥有量155万台,分别比2012年增长6.3%、5.5%和3.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33万台,比2012年增加2 906台,增长9.54%;水稻联合收割机拥有量2.4万台,比2012年增加2 133台,增长9.6%;水稻插秧机拥有量1.47万台,比2012年增加810台,比2012年增长5.8%。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升】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完成水稻机耕面积193.9万公顷、机插面积34.3万公顷、机收面积138.1万公顷,机耕、机插、机收水平分别比2012年提高2.8、3.8、8.6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7%,比2012年提高4.5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2.5%,比2012年提高4.9个百分点;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6%,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 250个。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农机合作社达到1 650个,拥有农机具4.5万台(套),服务农户数总量67万户,服务面积340千公顷,服务总收入6.2亿元。初步形成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年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333亿元。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成效显著】 截至2013年11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核发《农机购置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20.21万份,受益农户19.41万户,购买机具22.39万台套。累计使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009亿元(含历年结余资金),占国家安排资金的106.57%;使用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 919万元,占广西壮族自治区安排资金的87.09%。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拉动农民投资约20亿元,拉动农机户经营作业服务收入增长40亿元。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质量监督和教育培训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广应用水稻育插秧、甘蔗机械化种植、收获、蔗地深耕、中耕培土、化肥深施等机械化技术面积513.56万公顷,推广农机新机具36.7万台套;完成农机鉴定《生产条件审查》等6个产品鉴定通则、《手扶拖拉机》等38个技术鉴定大纲和《技术鉴定样机委托检验程序》等3个工作程序的制定与完善。培训农机管理人员615人,农机技术人员25 940人,农机操作人员41 277人,其他人员865人。

【农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 截至2013年9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完成拖拉机年检156 299台,办理新机入户33 874台,新增驾驶人考试合格18 567人;发生农机事故1起,死亡0人,受伤1人,死亡人数严格控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范围内;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农机事故。

【重落实抓监管,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高效规范廉洁实施】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国家、自治区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2亿元,重新分配历年结余资金3 700万。为确保农机购置补贴科学合理调控、管理规范高效、操作阳光透明、监管及时到位,2013年着力八大举措充分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顺利推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补贴方式。一是立足抓早,着力化解补贴实施滞后农时的矛盾。在提前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全面调研、摸底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和计划申报的基础上,3月7日出台《广西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向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作关于进一步加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力度情况的专题汇报,危副书记在汇报材料上作批示。各市县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财政、纪委监察、审计、检察等部门协调沟通,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落实到位。为购机补贴工作及早开展赢得主动。二是优化布局,着力争取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立足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经济地理条件,合理制定12个大类34个小类108个品目共10 385个产品《广西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补贴机具产品数量比2012年增加3 713个,增长56%。按照农业部和财政部《指导意见》规定范围,该补的补足,该累加的累加到位。加大补贴额度,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生产急需的薄弱环节机具的支持力度。三是优化程序,着力解决补贴手续繁琐问题。农机、财政部门使用全国统一的省级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购机申请、审核、结算、档案管理等信息化网络化。把农机购置补贴受理窗口前移到乡镇上门等农民群众,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报名、受理工作。四是强化责任,着力加强补贴机具监督管理。加强部门合作,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切实加强机具核验工作和对补贴机具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确保补贴资金实实在在地用到农民身上。五是加快结算,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和社会的满意度。各级农机部门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联系,切实加大调研和协调力度,加大结算密度,提高结算效率,尽量缩短农民获取补贴资金时间。六是信贷支持,着力缓解农民购大机筹资难题。落实为农民购置大中型、高性能资金额度大的机具提供优惠便捷的信贷支持难题。七是阳光操作,着力增强补贴工作公信度。公平公正公开确定补贴对象,进行补贴对象公示。通过各地新闻媒介媒体、网站、农机刊物、政务服务中心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传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和地方实施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印刷农机购置补贴宣传小册子,各县结合实际需求复印发放。八是勤政廉政,加强监督检查,着力避免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强廉政教育培训,检查督促,奖惩并举。6月和12月,开展全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专项督查工作,对14个市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指导。11月下旬在南宁召开全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会议。

【重培育抓示范,大力推进水稻甘蔗生产环节机械化突破工程】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为解决水稻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在机插、蔗糖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在机种、机收的瓶颈问题,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积极争取农业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协调部门合力,全力组织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突破工程,一是抓示范基地建设。在广西贵港浔郁平原“十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南宁“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基础上,建立20个“千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依托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重点推进水稻育插秧、收获和烘干机械化。建设18个有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标准化育秧工厂,2013年底供秧面积达到3.33千公顷。实施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县(武宣县)、5个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项目县以及26个市、县(区)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道伟对《关于近年来广西农机化情况的报告》做批示。7月28—29日,国家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在贵港联合举办“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研讨会,参观考察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和机械化作业现场,研究探讨水稻生产机械化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技术路线、组织机制和扶持措施。继续实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突破工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建设4个万亩、15个千亩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推广应用蔗地深耕深松、开行种植、中耕管理、节水灌溉、收获、蔗叶粉碎还田、宿根蔗蔗地深松等机械化技术,推进甘蔗收获、种植和节水灌溉机械化。二是做好项目审核和发展规划。广西水稻育播种机械化示范项目通过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1—2012年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验收并获评为优秀。完成65个水稻、甘蔗、特色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核、批复和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形成《广西500万亩甘蔗生产机械化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一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立项。成功争取农业部、财政部特批广西壮族自治区制糖企业依法注册登记成立的农机服务组织购买甘蔗种植机、甘蔗联合收获机、大中拖、喷灌机、微灌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农业部等部门支持开展水稻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等工作。

【重预防抓措施,全力做好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和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工作】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高度重视农时季节生产与抗灾救灾工作,年初早部署早安排,市县农机部门早计划早准备,确保农机“调得出、用得上”。全年各级农机部门共组织22万人次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业机械开展作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共检修农机具31.4万台套;共组织155万台(次)拖拉机投入三大农时季节农业生产。在全年农机防灾减灾工作中,共投入人员力量28.5万人次,抗灾救灾动力机械31.3万台(套),推运土石方5 841立方,拉运救灾物资4 232.11吨,抗旱排灌面积244.13千公顷。切实帮助农民减少损失,为广西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扶持抓引导,积极培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构建“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支撑。广西壮族自治区多举措抓好扶持引导。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申请购置补贴农机具不设数量限制等扶持。协助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搞好信贷,落实跨区机收免费通行、作业服务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二是加强示范引领。抓好广西壮族自治区40家国家级示范农机合作社建设的组织实施。2013年筹集资金600万元建设20家占地面积不低于1 300平方米,机具库棚、维修车间和零配件供应部建筑面积分别不低于600平方米、50平方米和50平方米的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实现“五有”、“五化”标准。

【重监理抓创建,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建设】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农机部门以构建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为抓手,深化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全年拖拉机“三率”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监理亮点突出,成效显著。一是着力推进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乡村基层。在每个乡镇、行政村设立农机安委会,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配备1名以上兼职农机安全监理协管员,全面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机安全监管防控有效联动。二是继续深化“平安农机”、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各地把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目标体系之中,将创建工作列为农业机械化工作重点考核内容,切实增加财力和人力投入。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和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工作连年实现全国领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2012年度“亮点”工程。三是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有序开展小型多功能拖拉机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拖拉机牌证管理。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建设。通过举办农业机械考验员复训班、承办广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培训班、公文写作和宣传报道工作培训班、拖拉机驾驶体验活动等积极推进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四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拖拉机违法载人、无牌无证、酒后驾驶、超速超载等严重违法违章行为,有效预防和遏制农机重特大事故发生。广西壮族自治区至目前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生产态势平稳。

【重质量抓教育,有序提升农机鉴定推广培训水平】 2013年,为保障强农富农政策有效实施、促进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扎实有效开展农机鉴定推广培训工作。一是加强监管。加强推广鉴定证书和证章的管理,完善简化农机产品鉴定、检测流程。通过开展农机产品定期检验抽查、打假专项治理工作、“3·15”活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等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和农机配件的违法行为,确保农业生产和农机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开展方向盘拖拉机(含前后驱动)质量调查。进一步掌握生产一致性、推广鉴定证章使用、售后服务、补贴情况等信息。三是完成《2012—2014年广西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2013年度增补调整)及增补调整工作。四是顺利通过广西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双认证”复查评审,共完成鉴定137项,检验139项,可靠性试验52项。五是坚持抓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围绕全自治区粮食、甘蔗两大主要产业,利用冬春黄金季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机科技大培训活动。落实阳光工程培训经费765万元。调动农机学校积极性,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社会技术服务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全自治区全国职业技能比赛成绩突出,保持全自治区同类学校名列前茅地位。

【重制度抓规范,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工作运作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明确权限。对购机补贴、农机鉴定、农机监理等工作进行全面清理,将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权、审核权、协调处置权、审批权、制证权、办理结果送达权、应诉代理权全部集中在农机行政审批窗口,真正做到“一站式”、“一条龙”、“一个窗口”对外的阳光服务。二是开展全面清理和优化办事流程工作。新编制审批事项流程图及操作规范,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截至10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行政审批窗口审批事项办结率达到99%,群众满意率100%,实现零投诉零超时办结。

【重实改抓队伍,步调一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一是加强队伍思想教育。局统一部署,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专题会、培训班、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传达学习中央、自治区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组织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各单位积极行动落实要求。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通过专题会议、发放无记名征求意见表、征求意见函、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向直属单位、区直有关部门、14个市及县(市、区)农机部门、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扶贫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联系点等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区、市、县三级农机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媒介、政务大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向公众设立电子邮箱、热线电话、意见箱等方式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30条,整理出在“四风”、“六病”方面存在7个方面的问题。三是坚持严格批评与自我批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领导班子带头对照检查,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上不推、下不卸。区、市、县三级农机部门领导之间相互开展谈心,对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进行深入沟通,帮助答疑解惑、打消顾虑、解决问题、增进团结。通过认真对照检查在“四风”、“六病”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整改措施。四是认真查摆整改,抓细抓实“三清理”工作。做到精文简会,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各项重大会议活动数量较往年同期减少37%,公务报道同比减少28%。修改完善和新出台《广西农机局贯彻落实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广西农机局行政审批管理办法》等12个制度。

【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体系不健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科学投入、长效发展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不健全不稳定,干部待遇偏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离中央“一衔接、两覆盖”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没有直属科研机构。农机工业落后,农机企业缺乏科技、技改资金支持。二是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影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存在较大困难。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出现矛盾。复杂多样的种植模式与机械化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出现矛盾。缺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行政机制和规范标准。三是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不足。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虽比2012年度有所增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开展政策宣传、核验机具、公示、建立信息档案等方面所需要的大量工作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顺利实施。四是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甘蔗、木薯、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作物种植、收获机械化技术不够成熟,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技术还处于研发、引进、示范阶段。水稻插秧、收获机械化技术仍需改进和完善,谷物、果品烘干等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还未得到有效推广,制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海南省

【概况】 2013年,海南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 000千千瓦,比2012年增长5%;拖拉机拥有量达到9.5万台,比2012年增长3.5%;农用排灌机械动力达到1 115千千瓦,比2012年增长5.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7.7%,比2012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全省农业机械化经营总收入达32.86亿元,比2012年增长9.6%,全省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人均农机经营收入达1.4万元;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较快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技术新机具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农机安全生产保持稳定好转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保持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基本稳定等发挥积极作用。

【着力抓好改革创新,推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规范实施】 2013年,是海南省全面试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试点工作的第一年。中央财政安排海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 000万元,省级财政预算安排补贴资金1 000万元,三亚、昌江、东方等市县落实补贴资金1 400万元。各市县基本上按照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的3%~5%安排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4月8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海南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实施。5月3日,海南省农业厅在海口市召开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对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并开展农机购置补贴警示教育和业务培训。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专项检查、案件调查、实地检查、电话调查等方式,不断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督查力度。先后派出督查组10多次,赴全省各地开展监督检查。针对太阳能杀虫灯补贴价格偏高等问题,通过督查组专项实地调查核实,先后两次暂停3大类太阳能杀虫灯产品的补贴资格。6月17—20日,农业部对海南省近年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经过对琼海等市县实地检查,农业部督查组对海南省近年来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给予肯定,认为海南省在落实补贴工作经费、建立健全防控体系、严格生产经销企业管理、加强廉政教育等方面卓有成效,特别是海南以省农业、财政两厅文件明确规定按中央补贴资金规模3%~5%的比例,由市县财政部门安排补贴专项工作经费,各市县的补贴工作经费能够全部落实到位,对于财政收入相对困难的海南各市县来说实属不易,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展顺利,截至11月20日,全省可补贴各类农机具60 860台、喷滴灌节水灌溉面积13 033公顷,受益农户22 168万户,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 724万元,实施进度为87%。

通过推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新的补贴资金兑付方式,财政补贴资金直接兑现到农户个人账户,农民更加直观感受到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带来的实惠,自主选购补贴机具、自由谈价议价的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同时,补贴对象享受财政补贴资金总额上限也发生变化,农民个人年内享受的最高补贴额由原来的12万元调整为2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从事农机作业的经营服务组织从原来的12万元调整为8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继续取得提升产业、助民增收、利农利工的一举多得的好成效,实现“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得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效果。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一是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提高农机总量和装备水平;二是加快现代农业装备发展步伐,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是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经营收入;五是增加对农业机械行业投入,提高农机部门的社会地位;六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力地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发展。

【着力抓好安全监管,确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 2013年,海南省各级农机安全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安全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农机安全生产原则,按照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加快推进农机监理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海南省农机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海南省农机安全生产。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省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组织开展农机安全检查2 202天·次,参与排查的农机执法人员有12 960人·次;排查出一般隐患5 713项,已整改5 542项,整改率达97%;共办理农机登记入户4 482台,年检农机35 060台,办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5 530本。截至11月20日海南省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

【着力抓好农机服务,农机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海南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机械化生产服务,确保海南省关键农时农业生产顺利、安全进行。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20万元,建设琼海市以水稻瓜菜生产机械化综合示范点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市)、文昌市和儋州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市),广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装备保障;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05万元,扶持建设7个市县农机驾驶培训标准化示范点以及农机安全监理流动执法服务平台等“平安农机”创建,提高农机安全技术状态和农机具的安全利用率;安排省级财政资金60万元,扶持海口、三亚、琼海各1家农机销售企业开展农机4S店建设示范,落实减免微小企业农机安全监理费等规定,减轻微小企业负担。通过组织农业作业经营服务,不断提高农机经营服务效益,全省农机从业人员人均经营服务收入1.4万元。

【着力抓好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2013年,海南省继续实施现代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项目,省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510万元,引导市县财政和项目建设单位配套专项资金,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机械化管理、安全监理、试验鉴定、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业机械化信息等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系统工作手段,努力提高海南省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海南中部(屯昌)农业装备城项目进展顺利,项目业主海南金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今年8月9日与屯昌县人民政府签订海南中部农业装备城项目投资协议书并在屯昌县注册成立海南中部农业装备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之后又与屯昌县人民政府签订征地借款协议,目前1 500万元已到位,屯昌县人民政府已启动征地工作,一期计划征地33.33公顷涉及7个经济社,现已经有部分农户确认地界清点青苗准备签订协议,征地工作春节前完成。

【着力抓好农机推广、鉴定和教育培训工作】 2013年,海南省加强农机鉴定实验室能力建设,做好实验室资质认定到期复评审工作,组织开展热带经济作物农机产品鉴定试验大纲和标准的编写。在三亚市凤凰镇举办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现场会,组织农户、农机手等观摩机械化育秧流水线作业、机械化插秧操作,开展技术指导与宣传。通过此次现场会的举办,当地农民更加直观地了解机械化育插秧的流程和优点,增强使用机械化育插秧的信心和决心,达到很好的推广示范效果。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等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作业服务人才队伍。全年共培训农机技术及操作人员2万人次。

【存在问题】 一是暂停发放运输型拖拉机牌证后,安全监管难度加大。拖拉机改装加胎、违法载人、超载超速、人货混载等违法行为还较为严重。二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机具老化问题突出,需继续加大资金和扶持力度。三是农机安全质量管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进推广、农机培训、合作组织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系统等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海南省市县农机推广人员逐年流失和减少,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低,工作难以开展。

重庆市

【概况】 2013年,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指导支持下,在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机战线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走出一条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凝心聚力、奋力拼搏、扎实措施、真抓实干,农业机械化事业迈出新的步伐,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站在“求突破、上台阶、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大发展”的新高度,农业机械化水平正朝着中级阶段全力迈进。

【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持续强劲,机械化水平加快提升】 2013年,重庆市农机总动力将达到1 220千瓦以上,比2012年增长2%,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36%以上,比2012年提高3%,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将实现“五连升”。

【机型结构调整优化,装备总量稳步增加】 2013年,重庆市共推广各类补贴机具23.15万台(套),其中微耕机10.4万台、插秧机409台、拖拉机124台、联合收割机1 305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设施农业设备等其他机械12.57万多台。共实施中央补贴资金2.5亿元,受益农户17.04万户。2013年农业机械推广中最显著的变化和亮点是老旧落后的农业机械加快淘汰更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需求较旺,推广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59%和66%,在重庆市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机型装备结构明显优化改善。

【农机作业增面提质,特色项目积极推进】 2013年,重庆市共完成机耕面积1 872.6千公顷,其中水稻686.62千公顷。水稻机收263.75千公顷。油菜机播776公顷、油菜机收42.67公顷。机械化植保作业完成369.37千公顷、机械化秸秆还田92.95千公顷。部级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结题验收3个。马铃薯生产机械化项目顺利实施,试点推广马铃薯播种机2台、插秧机2台、收获机6台。引进农用无人航空植保机械和油菜免耕直播机、油菜秸秆粉碎还田机。探索推进农业机械化条件下的稻油(薯)连作模式,经有关农机合作社示范田块实测,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平均2 437.5千克/公顷(入仓产量),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二季)12 000千克/公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观,这对重庆市“冬闲田”充分利用、建立新型农机合作组织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深入推进特色效益农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机安全基本平稳,各项工作有序有效】 2013年,重庆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达到98.1%,同比增长0.7%,检验率61.5%,驾驶员持证率97%,同比增长0.6%,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1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28个、示范村(居)210个,全市累计建成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8个。巴南区农机监理站、南川区农机监理站荣获2012—2013年度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3名同志荣获2012—2013年度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岗位标兵。2013年共发生一般农机事故6起,死亡1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0.69万元。发生拖拉机上道路交通事故11起,死亡人数6人、受伤人数9人,直接经济损失1.7万元,农机安全生产死亡人数在控制指标以内。

【试验鉴定成效明显,质量案件处理稳妥】 2013年,重庆市共受理检验项目525项,其中部推175项、省推193项,任务总量是2012年的1.6倍,已完成356项,其中部推完成111项、省推191项、推广鉴定证书变更25项。完成上报农业行业标准2个,申报地方标准4个。完成国家行业科技项目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具技术研究与示范子项目玉米收获机改进研发任务。完成第六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3个大纲、8个样章的制(修)订,全面清理标准、大纲、细则、规程。调解处理农机质量投诉案件9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万元,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权益。

【完善机制,规范操作,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建章立制,严格监督,研究出台《重庆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办法》,印发2013年农机补贴实施方案,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并编写《廉政风险防控手册》,下发至各区县农机主管部门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保证人手一本,做到警钟长鸣,着力构建风险预警、纠错整改、内外监督、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领导,强化延伸绩效管理,印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细化明确绩效农机补贴工作制度建设、组织领导、经费保障、信息公开、廉政风险防控、机具核实、实施及结算进度、投诉处理、档案管理及材料上报等内容,共设立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年底奖罚斗硬。三是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编写《廉政风险防控手册》,下发至各区县农机主管部门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保证人手一本,做到警钟长鸣,着力构建风险预警、纠错整改、内外监督、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监管工作体系,确保监管到位,初步建立市级督查、区县抽查、乡镇就地核查的三级监管工作体系,明确各级农机购置补贴监管机构的工作职责范围和任务指标,形成市级、区县、乡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完成市级电话抽查机具4 973台(套),发现并及时处置问题59起。五是强化专项督查,加大监管力度,按照《2013年重庆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完成两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的以及规范经销商经营行为的专项督导检查,认真落实两项农业部督办工作任务和抽查重庆市2012年补贴机具中涉嫌问题的60条购机信息的复查工作。

【因地制宜,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水平】 一是坚持立足实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切实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模式的针对性,机器能大则大尽量大、机器能小则小尽量小、联合作业能联则联尽量联、分段分户能分则分尽量分。二是坚持在注重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机型装备结构,重点调整促进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大型烘干设备等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落后农业机械的淘汰更新。三是坚持拓展领域,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狠抓金银花、黄连、辣椒、花椒生产机械化的技术集成及提档升级,不断延伸农业机械化产业链条和服务领域。

【主体培育,提升能力,加快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2013年,重庆市培育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主体的抓手是硬软两手结合,一是注重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杠杆调节、引导、带动作用,优先倾斜支持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机具。二是征订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报刊,分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促进前沿农业机械化知识的及时更新、运用和储备。三是与有关高等院校合作,实施推进“农机高端应用人才星火计划”。狠抓农业机械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举办10期农机合作社经理人培训班、职业鉴定能力培训班。四是坚持“走出去”战略,重庆市上百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团”参加郑州农机展、青岛国际农机展及本次海峡两岸农机展等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窗口”展示展览平台。五是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建设工程,每年在市级农机专项中切块数百万元扶持资金,重点解决当前制约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融资、贷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难点问题,支持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高效率、高性能农业机械,开展技术培训等。最终实现事业、产业、职业的辩证统一,促进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主体成为推进现代农业敢打善拼,勇于作战,攻坚制胜,冲锋突击的中坚骨干。

【合纵连横,建设平台,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新路子】 作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为全国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子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重庆市感到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为此,重庆市农机管理办公室、市农科院形成高度共识,推动深度合作,着力打造“产、学、研、管、推、用”相结合的丘陵山区现代农业装备创新创造平台,努力形成在体制内外互联互动、兼蓄并收、放开流动的良性机制,并于2012年开始进行规划编制,2013年1月邀请一批中国农业机械化界的翘楚级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论证评审,获得肯定和点拨。该平台意在以市农科院农机研究所、农工所为物理载体,以市农机管理办公室为体制机制推动载体,按照开放互动、互利共赢、共享共益的理念,开展各层次、各领域卓有成效的合作活动,让创新创造如影随形地贯彻于工作的自始至终,体现到工作方方面面,最终实现开放系统条件下要素集成。

【突出重点,狠抓薄弱,切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普及应用】 2013年,重庆市农机管理办公室着力在应用中提高、在提高中应用,在全市继续坚持开展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试点,以水稻优势产区为重点,以种植环节为关键着力点,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努力普及机耕、大力突破机插,全力推广机收,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3年,补贴金额796.8万元,经GPS测量验收,重庆市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123.33千公顷,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着眼提高,历练队伍,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2013年,重庆市先后组织举办3期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培训班、1期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示范点图斑制作培训班、1期农机项目管理工作会议、10期农机合作社经理人和农机修理工培训班、2期农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3期全市2013年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农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重点班,全市共培训农机行业从业人员1 230多人(次)。同时积极开展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梁平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万州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永川区农机培训学校成功创建首批“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投入15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与农机制造企业、农机产品经销商合作,开展15批次的农机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参加鉴定987人,鉴定合格908人。

【创新试点,理论指导,积极助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一方面,积极协调财政、金融等部门,出台农机金融贷款优惠政策,担保费由市财政全额补助,银行利息市财政全额补助三分之二,调动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公司等农机服务市场主体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农机融资难。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重庆市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规程修订工作和《重庆市“稻油”连作机械化轻简生产模式技术要求和“稻薯”连作机械化生产模式技术要求》的研究制定,为在全市推进农业机械化条件下的“稻薯”连作机械化生产模式总结经验,奠定基础。

【严防死守,严格监管,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一是为首批26个区县各配备一台农机监理执法车辆,为38个区县(含万盛经开区)配备农机安全监理设备(便携式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照相机、事故勘察箱、卤素灯、酒精测试仪等各1台);二是组织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38份,督促指导各区县农机主管部门与各乡镇,各区县农机监理机构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分别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或保证书3万余份。三是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督查,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两化一整治”、“绿剑护农·农机安全执法”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着力发现和解决农机安全生产作业违规行为和事故隐患。重庆市共出动农机安全执法人员5 120人次,检查单位2 298个,查处非法违法行为815起,警告324起,责令改整改、限期整改、停止违法行为548起。四是积极推进公安驻农机交通安全警务室建设,市农业委员会和市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公安驻农机交通全警务室建设工作方案》,选定6个区县开展公安驻农机交通全警务室试点工作。试点以来,共出勤332人次,检查拖拉机及其驾驶人622台(人)次,查处拖拉机交通违法违章行为530起,已处理违法违章行为468起(其中:外籍拖拉机356起,本地拖拉机112起),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扣留拖拉机23台,扣留拖拉机行驶证、驾驶证共63个,在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运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存在问题】 一是微耕机和插秧机推广量较2012年同期相比,有一定的下滑趋势。二是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和整体工作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比较突出。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机合作社的信息化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2013年是第一次在重庆市范围内推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农机购置补贴新方式,农民群众全面接受还有一个过程,机具推广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重庆市农机管理办公室又取消部分机具的市级累加补贴,加之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本身就比较低。

四川省

【概况】 2013年,四川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为主线,以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工作措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保持又好又快的良好势头。2013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

【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装备总量不断增加】 2013年,四川省全面推行“自主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农机购置补贴方式,各级人民政府落实政策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农户获得补贴更加直观,企业资金周转明显加快,廉政风险有所降低,得到各方认可和肯定。2013年,中央财政下达四川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8亿元。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 500万元,比2012年增加2 425万元。截至2013年11月,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已完成8.04亿元,带动农户投入资金12.3亿元,受益农户30余万户,补贴各类机具40多万台(套),呈现出“五个更加”的特点:一是监管责任更加明确。市县两级农业(农机)部门签订工作责任书;大部分市(县、区)成立补贴工作实施领导小组;村组、乡镇、县农机和财政部门层层加强核查。二是对补贴对象的确定更加公正。从四川省开展的多次督导检查来看,大部分农户均表示获得补贴指标的过程公正、公平,没有遇到吃拿卡要等情况。三是补贴信息更加公开。各地充分利用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政策信息和实施结果的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补贴信息公开透明。四是对补贴机具经销商的监管更加严格。在不影响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的前提下,各地对经销商的监管措施更加严格。乐山市新增加售后服务维修能力等要求;广元市旺苍县对全县7家补贴经销商及其59家经销网点建立统一规范的监管制度,统一主要补贴产品配置及技术参数的公示样稿,统一安全操作责任等。五是经费的保障更加有力。2013年,省级财政安排1 000万元工作经费,比2012年增加1倍。多数市县安排的工作经费比2012年有所提高。

【精心组织生产,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升】 2013年,四川省各地围绕重点农时季节,调度各类农机具117万余台(套),组织农机技术人员121.2万人/次,投入春耕、“三夏”、双抢生产第一线。农机跨区作业蓬勃开展,参加跨区作业机具1.4万余台,跨区作业面积200千公顷,油料保障、市场监管、信息发布等跨区作业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全省各级农业(农机)部门召开多层次、多作物现场会279场(次),机械化生产逐渐成为农民种地的首选。采取农机翻耕炕田、提水保灌、机械化旱育秧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农机抗旱减灾工作取得新成效。2013年,全省完成机耕3 418.67千公顷、机收1 415.33千公顷、机播(插)460千公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特别是水稻机收再创新高,达1 003.33千公顷;首次召开全省油菜生产机械化现场会,带动油菜机播快速突破,达24千公顷,比2012年增长2倍;粮食烘干和马铃薯、烟叶生产机械化不断推进,为四川省粮食生产“七连增”做出贡献。

【创新经营机制,农机合作社加快发展】 2013年,四川省农机合作社将达到900个以上,比2012年新增220个左右,广汉市、邛崃市等部分县(市、区)基本达到“平均一个乡镇建有一个农机合作社”。为构建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支撑、农机户为基础的“三位一体”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各地做大量工作:一是加强培育扶持。四川省农业厅在10月初组织召开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会,把农机合作社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推进示范工程的建设内容。2013年,省财政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范围,对全省带动作用明显的8个农机合作社各安排专项资金20万元,作为合作社购置水稻插秧机、油菜收获机、粮食烘干机等薄弱环节机具的累加补贴。一些地方加强协调沟通,积极解决农机合作社的金融信贷、机库棚建设等困难,如什邡市农业、工商、农村信用社三方协作,为大汉仓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插秧机为抵押物办理动产抵押,融资150万元。广汉市、岳池县等地还建立机关管理人员与农机合作社一对一联系指导机制。二是加强示范带动。继续开展示范社创建和“企社共建”活动,全省新评选8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0个被评为农业部示范合作社。三是加强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双向发展、机农兼融”的经营模式,积极鼓励农机合作开展土地托管、订单作业等农机服务。全省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13.33千公顷,涌现处双流丰收、岳池腾飞等一批流转土地上千亩的农机合作社,实现由单一服务型向“服务与生产”综合型的大跨越。四是加强能力培训。2013年12月,四川省厅将举办首期农机合作社经理人培训班。各地把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的重点对象,全省共培训理事长200多名。崇州市、双流县等县(市)创新农机生产经营机制,探索农机职业经理人制度,尝试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战略性问题。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机作业通行条件有效改善】 2013年,四川省以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机电提灌建设,修复提灌机械9.23万台次/9 282千千瓦,改造提灌站2 263座/67.7千千瓦,新建提灌站729座22.4千千瓦,新增提水控灌设备2.39万台/151.5千千瓦,新增提水控灌面积22.67千公顷。围绕农业机械下田难,大力开展农村机耕道路“最后一公里”建设,全省投入机耕便民道建设资金124.56亿元,建设农村机耕便民道4.03万千米,新增农机作业面积400千公顷。

【实施典型带动,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 2013年,以“农业机械化推进示范工程项目”为依托,广泛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全面实施“四川省‘60+2’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程”。2013年,四川省财政安排农业机械化推进示范工程项目资金3 000万元,带动62个示范培育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0.2万元,建设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50个(其中: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10个),面积40千公顷。62个培育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3个百分点,推动示范培育县水稻机插、油菜机收等薄弱环节不断突破,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紧密,全程机械化示范带动明显增强。

【强化基层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13年,四川省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完成国家支持推广目录的年度调整申报工作,编制《2012—2014年四川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2013年度调整)》,实施部级水稻机械化示范项目4个、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2个,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234.67千公顷。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对所有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在编在岗人员进行培训。开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业人员、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民等各类培训7 580人/次,组织农机手调训1 200人。认定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区为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农机)实训基地并授牌。强化市场监管,依法开展质量鉴定,完成推广鉴定项目292个。

【狠抓安全监管,农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2013年,四川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着力抓好农机安全源头监管,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月”、百日安全生产及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为维护农业行业安全生产稳定形势提供有力保障。截至10月,全省共计上报发生农机事故21起,死亡15人,死亡人数控制在省人民政府下达的目标范围内,主要工作措施:一是落实安全责任。继续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二是规范监理业务。依法核发拖拉机、收割机及驾驶人员牌证,对违反规定核发牌证的5个县(区)进行严肃查处。与公安厅联合发文加强存量运输型拖拉机的管理,并开展运输型拖拉机存量清理,清理存量运拖18万余台。严格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技术条件审核和备案工作。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活动”、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专项活动,组成检查组1 460个,出动检查人员18 711人(次),检查各类企业60 763个(次),责令企业限期整改3 727起,暂扣或吊销有关证照42个,共处罚款25.77余万元,对43个单位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215条整改建议。四是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2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59个。评选出全国示范窗口6个、示范个人8人,省级示范窗口13个、示范个人18人。组织开展全省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干部培训班2次,培训农机监理人员230余人。

【狠抓重大问题调研,扶持农机发展的共识进一步形成】 2013年,四川省农机部门聚焦“四风”问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围绕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农机规模化经营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调研,达100余人/次,撰写调研报告10余篇。《四川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和事故处理条例》的修订调研工作正有序推进,目前已经通过人大二审。5月,省人大常委会近十年来首次听取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务必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务必把农业机械化作为战略性大事来抓。会议对四川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十余条审议意见,比如: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强化农机服务和监管等。8月,省人民政府召集省财政厅、农业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就如何处理省人大的审议意见,进行会商研究、沟通协调。2013年,四川省农机财政总投入10.85亿元,比2012年增长1.7%。特别是2010年机构改革后,省财政对农机发展投入大幅增长。2013年省财政总投入1.05亿元,比2010年增长126%。同时,各级政府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安市安排财政资金120万元在6个区(市、县)开展油菜机械化作业补贴试点。成都市、绵阳市等市(州)财政投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也不断增长。

【认真做好统计分析,农业机械化评价质量进一步提升】 2013年,四川省农机部门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年报和农业机械化作业进度报表制度。启动四川省农业机械化信息平台项目建设。成立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深入开展全省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35个监测点为重点,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监测,持续对双抢、“三夏”、秋冬农机作业情况开展监测并进行趋势分析。全面完成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生产信息和年报报送任务。

【存在问题】 虽然,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四川省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平均水平比平原地区低20百分点左右,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比水稻低25个百分点,机播比机收低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1)财政投入力度不够。2013年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17%,财政投入比例偏低,引导作用不充分。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项目单一,政策扶持链较短。除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外,其他农业机械化发展项目仅占财政总投入的12%,而有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农机作业补贴、农机合作社建设等项目,缺乏国家财政资金支持。(2)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人工成本、燃油价格持续上涨,农机经营利润空间不断挤压收窄,对发展农机合作社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全省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农机合作社0.2个,总体规模远远不够,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同时,农机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试验鉴定等设施设备落后,保障体系建设滞后。(3)农机通行条件亟待改善。四川省丘陵山区多,田块细碎化,普遍存在梯田多、田埂高、机耕道路建设滞后等问题,农业机械通达率不到30%,“有机下田难”矛盾突出。

贵州省

【概况】 2013年,贵州省农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机工作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3年,贵州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范围覆盖全省所有农业县,补贴机具种类有12大类40小类135个品目,覆盖全省农业生产所需农机具。农业部安排贵州省中央资金3.8亿元,4月11日全省全面启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截至11月20日,全省完成中央补贴资金36 604万元,实施进度为96.33%,全年3.8亿元资金于12月中旬实施完毕,新增购置各类机具24.35万台套,受益农户20.37万户,通过实施购机补贴,贵州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2 000千千瓦以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科学制定工作方案。省农业委员会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贵州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经农业部、财政部备案后,印发至各市、县。方案对补贴实施范围及对象、补贴规模及机具种类、补贴标准、实施流程及结算方式等作具体要求,尤其强调信息公开、强化纪律监管、重视检查核实,严格规范补贴实施。与各市(州)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签订《贵州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书》,明确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职责,强化纪律监管,落实奖惩制度,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规范、有序、高效实施。

二是做好补贴产品选型工作。贵州省农业委员会通过市场调查、走访农户、到生产企业了解产品的生产成本构成情况等方式,合理确定补贴额。认真总结往年补贴实施经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按照“科学合理、准确直观”的原则,依据机具结构形式、功能、配置和作业能力等直观易辨的信息与机具参数,对贵州省补贴范围内的非通用类和自选品目机具进行科学分类分档。

三是强化管理措施。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及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补贴产品经销商管理的通知》(黔农办发[2013]114号),加强对补贴产品经销商的管理。为推进补贴工作高效规范实施,对实施进度排名全省前2名的市(州)和前10名的县,以及排名全省后2名的市(州)和后15名的县予以通报,将各市(州)、县补贴进度与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工作经费适当挂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四是重视政策宣传,加强信息公开。各级农机部门采取赶集日发放宣传单、设立政策宣传咨询台、乡村张贴海报、地方电视新闻播报、政务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等多种方式,大力做好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规范补贴信息公开,进一步做到补贴政策阳光实施、透明操作,接受社会监督,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及时将实施方案、补贴额一览表、国家支持推广目录、补贴申请流程、实施进度等信息通过贵州农业信息网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予以公布。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为全面落实好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保障补贴资金安全使用,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研究制定《贵州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方案》(黔农发[2013]114号),成立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时段采取专项督查、随机抽查、延伸绩效管理核查等督查方式,细化全方位补贴实施情况的检查内容。

六是积极开展全价购机试点工作。为摸索更加高效有序的补贴实施模式,根据贵州实际,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和省财政厅研究制定《贵州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试点方案》,选择安顺市平坝县和六盘水市盘县作为全价购机试点县。从办理情况来看,“购机直补”很受欢迎,让农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政策优惠。

【精心组织重点农时农业机械化生产】 2013年,贵州省在春耕、“三夏”、“三秋”期间,各级农机部门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组织指导农机生产作业,扎实抓好农机技术培训与服务工作,保障农机生产作业用油,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机具协调等服务,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1月20日,全省共组织各级农机技术人员3.78万人次深入春耕、“三夏”、“三秋”、抗旱抢种抢收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组织指导农机生产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机具协调和抗旱救灾保民生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共投入农机具143余万台(次),组织检修各类农机具19.7万台,组织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1 407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337个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举办各类机具演示会1 230余次,完成机播78千公顷,其中机插秧33.87千公顷,完成机耕1 242.67千公顷(其中春耕624.67千公顷,秋冬种618千公顷),机械灌溉486.67千公顷(其中抗旱浇地312千公顷),发放跨区作业证373份,完成机收水稻135.33千公顷、小麦62.67千公顷、玉米2.25千公顷、油菜46.33千公顷、马铃薯18千公顷,共264.67千公顷。推动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贵州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18%以上。

【实施省级农民农机合作组织发展项目】 2013年,贵州省农机部门组织做好2013年度省级财政投入的5 200万元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实施工作。围绕贵州省11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发展共组织安排14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其中,直接服务省级示范园区的合作社65个,辐射园区的27个,涉及项目资金3 510万元,占总资金的67%。为规范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切实做好农机管理人员和合作社带头人培训,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农机化管理办公室共组织培训班三期,集中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及合作社带头人546人;各市州和部分县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机手技能培训,培训2 730人。

【大力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合作,借第十五届中国科学年会在贵阳召开之际,促成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罗锡文教授团队签订为期5年的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开发合作协议,并落实在惠水县建设省级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二是为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省山地农机研究所申报《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经科技厅组织专家组两次论证后,已经立项。三是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在都匀市和遵义县组织开展油菜机播示范;在紫云县组织召开红薯机收技术观摩会。四是参加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油菜体系建设,组建贵阳地区油菜体系综合试验站,主要研究稻茬板田油菜机械化精量联合直播集成技术,中、小型油菜机械化精量直播装备,以及研究适合贵州省油菜收获的小型油菜收获机,并与其他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在贵州省建立2个以上油菜机械化播种、收获示范基地。

【强化农机安全管理】 2013年,贵州省各级农机监理部门围绕省委、省人民政府下达的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强化农机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排除治理和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开展“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截至11月20日,全省拖拉机拥有量157 879台、联合收割机120台、拖拉机驾驶员173 688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125人,其中新增拖拉机1 011台,新增拖拉机驾驶员5 149人,发生农机事故2起,死亡3人,伤9人,直接经济损失5.3万元,发生一起较大以上农机事故。培训农机监理事故处理员、考试员、检验员共368人/次。培训联合收割机驾驶员84人/次。上报关岭县和三穗县为2013年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市)候选。

云南省

【概况】 2013年,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农业厅党组的正确指导下,在分管厅领导直接指挥下,全省各级农业机械化部门围绕省人民政府“翻二番、增三倍”的总体发展目标,奋力拼搏,保持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为实现粮食“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长】 2013年,云南省农机总动力将达30 500千千瓦;农机总值达到194亿元;农机具达510万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28万台、小型拖拉机37万台、联合收割机5 700台,插秧机1 400台,配套机具39万台(套);农机作业面积达5 478千公顷;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增加3.5个百分点,达44.5%。

【农机安全生产持续平稳】 截至2013年10月31日,云南省共接报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业机械事故)10起,死亡4人,受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5.65万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下降”,分别下降61.5%、79%、46.7%、88.1%。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考核指标的8%,全省未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

【农机项目资金争取有增量】 2013年,中央安排云南省农机补贴资金4.2亿元,较2012年增1 000万元;争取省级财政农机技术推广项目资金1 000万元,较2012年增400万元;争取购机补贴配套资金3 000万元,其中1 000万元用于工作经费,2 000万元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工作经费较2012年增长2.5倍。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培育有效果】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积极与省财政厅协调,同意集中使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培育扶持,2013年使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 000万元对50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扶持。带动辐射面达200家。

五是购机补贴政策实施有保障。云南省农机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信息公开、规范操作、严肃纪律要求、举办绩效考核培训班,从组织到具体业务工作都进一步进行规范和要求。截至10月31日,完成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4.4亿元,补贴机具227 268台,受益农户182 885户,带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入资金达9.786亿多元。

【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有成效】 2013年,云南省抓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玉米、马铃薯、油菜播种收获技术、高原特色农业机械推广,截至10月31日,共举办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208场,培训20 000多人次,完成机插秧面积18.02千公顷;建立200公顷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完成玉米机械化播种施肥面积6.67千公顷,马铃薯机播机收面积6.2千公顷,油菜机收面积5.33千公顷。

【农机质量监督有新举措】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完成《云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修订,按照《云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申报指南》做好企业申报材料的接收、汇总、初审,提出《目录》草案。及时受理、开展农机推广鉴定,把好农机产品质量关。开展农机质量投诉培训、宣传咨询,补贴机具质量督导。农业部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给予全省项目支持,配置3台电脑,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轮式拖拉机、高速插秧机及车床、电气试验台、压力机、轮胎拆装机等设备各1台,提升全省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能力。

【农机技术培训稳步推进】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组织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教学人员培训班、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机管理、农机驾驶、维修、作业操作等实用人才素质水平。截至10月31日,全省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机管理、农机驾驶、维修、作业操作人员10万人次。

【农机新闻宣传迈上新台阶】 2013年,云南省举办全省农机新闻宣传培训班,建立农机新闻宣传通讯员队伍。彻底改变农机部门“只会干、不会宣传”的工作局面。截至10月31日,云南农业信息网上网稿件1 800余篇,被其他信息中心采用的稿件1 000余篇,被云南省及各州(市)、县(市、区)电视台报道40余次。云南省农机新闻宣传工作被农业部农业机械化信息中心通报表扬,2013年信息量增幅最大,近15倍,全国50个直报单位信息采用排名第21位,开创全省农机新闻宣传工作的先河。

【自身能力建设有新提高】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发挥支部作用,团结协作,加强廉政建设,定制度,抓落实,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工作责任制,分工合作,工作任务明细到人,按时保质完成;强化项目规范管理,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方案集体研究讨论。全处能力建设上有新提高。

【抓服务,着力做好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突出“春耕”、“抗旱”等关键农时,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组织农机大会战,开展跨区作业,切实抓好农业机械化生产。一是全面部署全年农业机械化工作。年初研究制定《2013年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工作要点》印发各地,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与各州市农业局签订目标责任书。二是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督导。加强春耕农业机械化生产信息管理工作,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2.5万人次下到基层,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业机械化生产。做好农机跨区作业市场信息和作业证需求调查工作,发放跨区作业证580张。帮助农户检修农机具达56万台(套)。三是切实抓好抗旱救灾减灾工作。面对云南省4年连旱,充分发挥抗旱主力的作用,全省齐动员,运水抽水保苗,抗旱夺丰收。全省共出动农机干部、农机科技人员抗旱2.5万多人次,发动农机手抗旱90万人次,投入抗旱的农业机械108万台(套)(其中,抗旱拖拉机58万台、排灌机械50万台),实现抗旱浇灌面积698千公顷次,拉运抗旱用水6亿多吨。

【抓重点,着力做好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示范】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围绕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以推广为重点,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的总体要求,一是全力抓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5月7日,农机、种植业在芒市联合召开云南省2013年水稻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现场培训会,有效地推动各级农机农艺部门的协同合作,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示范推广,截至11月30日,全省共举办机插秧现场会206场,培训25 631人次(其中科技人员355人,农机手、农机大户729人),完成机插秧面积18.02千公顷。二是突出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针对云南省玉米、马铃薯、油菜生产机械化相对薄弱的实际,组织协调昆明、曲靖、文山、西双版纳等州市县引进播种与收获机械,结合云南省耕作条件,进行技术改进,在多点进行试验,取得良好成效。建立200公顷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完成玉米机械化播种施肥面积6.67千公顷,马铃薯机播面积240公顷、机收面积近5.4千公顷,油菜机收面积3.07千公顷。三是积极探索高原特色农业机械推广示范新路子。围绕云南省茶叶、甘蔗、果蔬、花卉等经作农业产业的生产,积极做好机具进山、进园,开展机械松土除草、施肥、深松和初加工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探索适合云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和技术路子。全省共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千公顷。

【抓落实,着力做好农机购置补贴】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着力做好农机购置补贴。一是明确补贴范围及重点。根据农业部和财政部年度实施指导意见,结合全省实际,重点补贴,将水稻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等主要农作物及优势特色产业机械作为补贴重点突显出来。二是注重规范操作。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始终站在为国家政策负责、为农民负责的高度,严格执行补贴政策,规范操作,坚持做好申请购机、资格审查、公示、择机、供货、喷涂补贴标识和机具编号、健全补贴机具档案,一个步骤不少,一个环节不缺。三是落实进度到位。针对进度慢的县,深入分析原因,组织专人利用电话、短信平台、购机补贴系统、深入县级指导等方式加强督促,切实加快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进度。四是严肃纪律要求。严格按照“心无旁骛抓落实,如履薄冰尽职责,创先争优求绩效”的工作要求,突出抓好补贴资金实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补贴专项整治活动、监督检查、警示教育、公布各级举报监督电话、层层签订责任状和承诺书等工作,全面完成政策实施监管年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实惠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五是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全力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政务公开,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云南农业信息网建立购机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对购机补贴一览表、实施方案、经销商等信息进行公开;县级农机部门在办公地点、报名地点、乡镇、村、集市、农机经销点等处设立公开栏,并通过广播电视、简易明白纸、宣传挂图等进行信息公开。

【抓示范,着力做好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培育扶持】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多措并举培育扶持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一是强化扶持政策的落实。对种养大户、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补贴机具数量放松限制,倾斜资金,实行优先补贴。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拟以项目的形式给予扶持。二是做好服务指导。重点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作业服务、信息公开等各项管理制度,督促完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项目,扩展服务内容,扩大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抓好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增强依法办社能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抓监管,着力做好农机安全生产】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注重抓源头、抓宣传、查隐患,防事故,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一是积极推进“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创建。按农业部创建标准,积极组织申报,禄丰县、马关县、盈江县农机安全监理站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农机安全示范窗口单位;何文、宋永琼、卢开国、杨浩、范祖义、苏建荣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示范岗位标兵在全国进行表彰。二是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1月28日,在全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会议上与各州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广大农机拥有者、使用者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343 861份。三是深入开展“三项行动”“三项建设”活动。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以“十看十查”、“打非治违”、农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农机安全生产等工作为抓手,继续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活动,逐步改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四是规范业务,强化源头管理。全省各级农机监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令41号、42号、43号,严把“三关”,规范业务办理。加大违规发放拖拉机牌证专项治理力度,从源头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五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以开展“委托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大查处农业机械无牌、未经检验、无证驾驶等各类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机械行为。共查处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法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19 615人次,组织开办206期安全教育培训班,对24 403名违法驾驶拖拉机行为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农机“三率”分别达80%、72%、82%。

【抓质量,着力做好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和质量督导】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着力做好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和质量督导。一是进一步规范农机鉴定工作。重点抓好受理环节、现场审查和检验环节、检验报告审查环节三个关键环节的把关,促进推广鉴定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完成对云南新天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生产的甘蔗种植机、咖啡鲜果脱壳机、烟苗移栽机等80个产品的推广鉴定。二是强化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督导。下发《云南省农业机械鉴定站关于做好2013年农机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及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的通知》,指导全省做好2013年农机产品质量督导工作。举办全省农机质量投诉工作培训班,213人参加培训,解读《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分析农机质量投诉典型案例,提高全省农机投诉受理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3·15”期间,全省出动执法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4 000多人次,印发宣传材料7.8万余份,标语横幅439条,现场咨询培训2 247场次,案件回访1件,展销农机产品2 284台件。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采取积极主动、加强协调的方法,组织完成培训鉴定6期,通过鉴定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559人。临翔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被农业部列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化示范建设基地。四是认真做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申报。修订下发《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云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2013年公告第20号),并按要求做好企业申报材料的接收、汇总和初审工作。五是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能力得到提升。农业部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给予云南省项目支持,配置3台电脑、1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1台轮式拖拉机、1台高速插秧机及车床、电气试验台、压力机、轮胎拆装机等设备,提升云南省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能力。

【抓素质,着力做好农业机械化干部队伍建设】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扎实做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机管理、农机驾驶、维修、作业操作等实用人才素质水平。一是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举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培训教学人员培训班1期,培训考核合格,80人均取得省农业厅核发的资格证书;举办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7期,完成500人农机操作和维修培训任务;举办阳光工程农机创业培训班1期、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班4期,完成300人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40人的农业创业培训任务;举办全省农业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1期,76人参加培训。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优秀农机科普作品评选活动。与云南省农机学会联合开展全省农机教育培训优秀论文作品评选活动,经过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认真的讨论评议,最后评选出一等奖作品5篇,二等奖作品11篇,三等奖作品5篇。为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全省各级农机技术培训学校,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共培训8万余人次。三是认真组织完成全省拖拉机教练员审验换证工作。全年共换发拖拉机教练员证114个,联合收割机证20个,安技员证31个,总教练员证54个。

【抓内容,着力做好农业机械化信息宣传】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2013年上半年全省农业机械化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准确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总基调,切实将新闻宣传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落实的重要途径,树立系统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在各级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彻底改变“只会干、不会宣传”的传统工作模式,全省农业机械化新闻宣传工作形势喜人,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云南农业信息网上网稿件1 800余篇,被其他信息中心采用的稿件1 000余篇,被云南省及各州(市)、县(市、区)电视台报道40余次。实践中还培养出一支优秀的业余通讯员队伍,使得农机系统重大新闻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和报道。

【抓作风,着力做好自身建设】 2013年,云南省农机部门根据《中共云南省农业厅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自身建设。一是坚持每周一学制度。每个工作周一,组织全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业务学习,不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坚持民主集中研究原则。对于重大农机事项,坚持民主集中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吸精去糟,力争指导性、操作性更强。三是明确责任分工。根据工作职能和处内人员情况,明确处内人员工作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四是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对照工作责任和内容,全面查找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填写《个人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登记表》和单位《内部机构廉政风险防控登记表》,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流程和防控措施。

【抓关键,着力做好事业单位分类上报】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改革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内容,按照厅党组要求,抓住关键点,组织厅属农机事业单位根据中央和云南省文件精神,云南省农机部门认真理清单位主要职责任务,找准单位履行职责任务的法律法规和文件依据,对照分类标准,报送农机事业单位模拟分类方案。省农机监理站上报为行政类,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机鉴定站、省农业机械化干校上报为公益一类。

【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中央财政对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示范项目每年仅为三个项目,投入资金不到50万元,省级资金投入经过多次争取也仅达到1 000万元,极大地影响到云南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二是农机装备发展不平衡。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耕作机械多,特色作物机械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常规机械多,高性能机具少。三是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多几轮机构改革后,云南省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经历并合分多个历程,人员少,服务能力减弱,加之社会化农机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一些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试验示范难以开展。四是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机耕道、场库棚、维修站严重短缺,大多数农村机耕道年久失修,存放大型农机具的场库棚不足,农机维修网点设备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存在“有机无处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问题。五是现行机构不能满足开展工作需要。云南省现行机构构架是农业厅内设一个行政处,编制仅5人,负责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人员少、任务重,严重制约开展工作的需求。

西藏自治区

【概况】 2013年,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政策导向、工作措施等各个方面着力突出“转变”二字,有效促进全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科学、快速、健康发展。

2013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对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量达到1.8亿元,比2012年增加1 000万元,补贴范围覆盖全自治区74个县(市、区)的220多个乡镇。11月中旬,统计确定中央财政1.2亿元补贴资金已落实到户,自治区财政6 000万元补贴资金正加紧实施,全自治区共补贴购置各类农业机械4.33万台(套),拉动农牧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入2.03亿元,受益农户2.98万户。

受补贴政策拉动,西藏自治区农机市场供需两旺,农机保有量较2012年继续大幅增长。根据2013年第4季度农业机械化统计,全自治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 070千千瓦,较2012年增加430千千瓦,增长9.3%;拖拉机拥有量21.1万台,较2012年增加2.3万台,增长12.2%;各类拖拉机配套农具14.2万套,较2012年增加1.6万套,增长12.7%。2013年,西藏自治区完成机械化耕、播、收面积共384.5千公顷,其中机耕面积137.4千公顷,机播面积133.5千公顷,机收面积113.6千公顷,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56%。

【着力转变发展思路,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2013年9月26日,西藏自治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在日喀则地区召开,会上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强化示范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全自治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完善的发展思路,要求全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在全面完成《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基础上,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着力在“提升质量”上下大力气、花真功夫。

2013年,西藏自治区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投入力度空前加大,扶持资金超过1 200万元,占全年农业机械化投资总量的10%以上,当年投资规模与“十一五”以来的前7年投资总量基本持平,同时将对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的购机补贴比例提高至50%,全自治区有30多个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组织(或正在建设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土地置换、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帮助农牧民群众和相关实体兴办多元化、多类型的经营性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积极为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争取设施用地,支持农民经济人、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建设与管理,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西藏自治区农机社会化服务逐渐呈现出投资渠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市场化、发展思路科学化的特点,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据统计,全自治区目前已建成并运转较为规范的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总数达到50家,参与户数10 448户,人数45 616人,合作组织固定资产总额6 979万元,自有土地面积12.33千公顷,机具拥有总量2 726台(套),农机总动力37千千瓦,年服务作业面积达到27.2千公顷。为进一步增强西藏自治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后劲,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农机部门已经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机化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年内可全面印发实施。

【着力转变政策导向,补贴政策保增长促发展的地位更加稳固】 2013年,为进一步提升西藏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的科学性和规划性,确保补贴政策在西藏自治区持续、深入、高效实施,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编制《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规划(2014—2020年)》,按照规划,今后一段时期购机补贴政策要在进一步落实责任、提升绩效,全面做好监督管理、加大公开力度等各方面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政策导向问题,着力实现五个转变,即:即补贴投资由粮食产区向粮食产区与牧区并重转变,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县和畜牧业大县;扶持对象由普通农户向普通农户与合作组织并重转变,重点扶持有区域性服务能力的社会化服务主体;补贴结构由动力机械向动力机械与其他机具并重转变,重点扶持购置拖拉机配套机械;补贴机型由小型机械向小型机械与中大型机械并重转变,重点扶持高效、复式作业机械;补贴类型由传统机具向传统机具与新型农机并重转变,重点扶持节能环保、先进适用的农机具。

根据政策导向的转变需求,从2013年开始,补贴资金既要照顾大部分群众的购机需求,注重总量提升,确保新型农机装备的加快普及应用和旧式装备的更新换代;又要进一步明确投资重点,着力推进农机结构调整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对重点推广机具、重要投入区域、重点扶持对象均力争切块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稳固补贴政策在农牧业保增长、促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在2013年西藏自治区第二批购机补贴资金中,全自治区用于面上补贴的资金额度只占到资金总量的不足50%,其余资金全部用于重点领域投资,投资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到2015年三年间,西藏自治区财政将拿出4 000多万元专项补贴资金,用于在粮食主产区补贴种子处理设备和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粮食贮存设备,从产前和产后两个环节深度改善产粮户生产条件,进一步提升购机补贴政策效益。

【着力转变工作措施,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3年,西藏自治区各级农业机械化行政、事业编制仅有不足65人,长期以来农业机械化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给农业机械化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带来困难。在农业机械化监管体系薄弱的现状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变的前提下,提升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必须依靠工作措施的转变和创新。根据这一情况,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不断在“完善制度、理顺关系”上下工夫。在政策落实方面,2013年将陆续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农机购置补贴经销商管理办法》《补贴产品分类分档及补贴额测算办法》等规定,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程序、提升项目绩效;在农机技术服务方面,正在逐步建立农机农艺协调制度,地、县农业机械化和农牧业主管部门基本做到“一套人马、两项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基层农机专职人员不足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各类农牧业示范项目做到机械化先行,各类农牧业技能培训工作均有农艺专家与农机技术人员协调参与,一些项目还成立由农机农艺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负责小组,项目建设效益明显提升;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领域,将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纳入到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民间网络优势,开展面向普通农户的政策宣传、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教育等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全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力量较弱、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在农机安全生产方面,与自治区公安交警部门建立会商和协调机制,针对全自治区农机安全监理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由自治区公安厅牵头,两家共同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2013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已经着手建设全自治区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并在拉萨堆龙德庆等几个县开展拖拉机牌证管理试点工作,目前公安、农牧两厅正积极争取机构、编制和工作经费,争取尽快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基层农机具销售、维修、服务网点还不能满足农机生产需求,机耕道路、机具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普遍缺乏资金渠道,机具停放、保养、作业等配套性设施较为薄弱,制约中、大型机具在西藏自治区的广泛应用。二是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不够稳定。近年来,全自治区各类农用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机产品和农用柴油价格持续攀升,导致农机户在购置农机和从事作业、服务时的成本增加,目前急需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惠农政策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促进购机补贴政策的配套性措施逐步完善。三是农机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全自治区相当部分配套机械处于老旧状态,一些机具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科技含量低,急需更新换代;农机具作业面窄,农机农艺结合度差,受机构、人员、资金等因素限制,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工作仍然比较滞后,各区域、各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差异巨大,农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陕西省

【概况】 2013年,在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农机管理部门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着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着力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着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技术,整合项目资金,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奋力开创全省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顺利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创新工作】 2013年,山西省农机部门顺利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创新工作。一是加强领导。2月1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后,各市、县、街镇人民政府迅速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纪检监察、农机、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政府对机补工作的领导。二是明确责任。明确县(区)级人民政府是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责任主体,农业、农机、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要求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三是落实经费。省财政落实省级专项经费350万元,市、县两级分别按照机补资金总额1%的比例落实机补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市、县年度财政预算。四是强化配套。聘请专家对2013年度农机补贴产品一览表和标准进行评定,加强对农机销售企业的准入管理。按照农业部和财政部要求,对违纪违规企业进行处理,并对参与补贴机具销售的企业提出严格要求。五是组织培训。选送238名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骨干参加全国首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培训,省、市、县逐级培训农机、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具体操作人员2 000多人。六是广泛宣传。全省统一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料汇编》《农机购置补贴指南》等宣传资料42万份,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和第5届西部农交会等平台,及时发布年度补贴有关信息,广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营造舆论氛围。七是加强监管。坚持农机购置补贴试点工作督查和延伸绩效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牵头负责分片联系包抓制度,制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包市督查方案,完善投诉举报制度。2012年以来,陕西省共对23家产销企业进行查处,责令14家企业限期整改,取消5家机具补贴和经销企业资格,严惩违规企业,维护市场秩序。12月底,全省共发放指标确认书11.1万份,补贴机具15.5万台,受益农户8.8万户,实施补贴资金6亿元,全面完成计划任务。

【强力推进十大农业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 2013年,陕西省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整合项目资金,投资960万元,在全省选择22个县(市、区)分别开展小麦玉米、水稻(油菜、小麦)、薯类、旱作节水农业、果业、蔬菜、畜牧养殖、茶叶生产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烤烟生产初加工等10大类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活动。按照模式创建3年规划,目前22个全程机械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初具雏形,为探索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可在适宜地域推广的十大农业全程机械化模式打下基础。

【精心实施农业机械化重大项目】 2013年,陕西省认真实施农业机械化重大项目,以项目为抓手、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技术指导、搞好督导验收,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和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步伐。

一是实施6个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和部省级示范项目。2013年,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陕北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原区和关中灌区等四个区域47个县(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新增示范面积40千公顷,示范面积将达到353.33千公顷,拥有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4万多台。二是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2013年陕西省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项目继续坚持“综合统筹、板块推进,持续发展、整体提升”的思路,在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农作物秸秆利用重点区和禁烧区的57个县区,建设万(千)亩示范田,巩固完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合作社,规范重点技术,带动产业发展,扩大利用规模,实现整体提升。2013年底,项目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5%。全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66%,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到1 533.33千公顷,秸秆饲草加工能力达到900万吨。三是继续抓好果蔬贮藏百库工程建设。9月初,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正式批复本年度“百库工程”建设项目173个,投入财政补贴补助资金13 90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7 000万元),建成后预计新增贮藏能力17.7万吨。“百库工程”项目设计、建设方案评审批复、监督管理、竣工验收等工作统一由市级农机、农业、财政部门负责。各市已召开项目启动衔接会,开展技术指导,组织合作社与承建企业、设计单位双向自主协商。目前,项目设计、施工方案设计工作基本结束,已进入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年底大部分贮藏冷库可望建成。

【全面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按照“扩量、提质、增效”的要求,投入资金300万,通过加强领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市场引导、指导规范、培训提升等措施,助推60个农机合作社发展。投资130万元,对13个合作社进行机具库棚建设补助;投资90万元,新建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3个、续建3个。2013年12月底,陕西省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20个,总量达570个,其中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个。二是重视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加大农机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力度,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实现全面升级,市、县(区)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站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联系,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事业。2013年,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发布信息2 200余条,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加强农机质量管理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技术等级审定;安排100万元为10个县购置鉴定仪器设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示范,组织培训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148人次,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18批次,鉴定农机从业人员1 079人。开展全省“3·15”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回答农民提问50余条;“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深入企业突击检查农机产品质量,责令限期整改存在问题,农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申报中省支持推广目录农机产品的受理、汇总、初审及上报工作进展顺利。四是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农业机械化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开展以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懂农机、懂农艺、善经营的农机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省培训农机操作手、维修人员、驾驶员、农机大户13万余人次。五是农机学会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学会换届选举筹备工作,精心组织论文征集、会员重新登记和市级学会基本信息采集,完成省科协、省民政厅下达的2012学会年检任务。全省各级农机学会工作稳步推进。

【积极推广农机监理“武功模式”】 2013年,陕西省农机部门在全省推广农机监理、公安交警联合执法的“武功模式”,积极争取安监、公安、财政、人事编制等相关部门支持,完善农机安全监理体系,落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两免一补”政策,提升农机“三率”,开展平安农机创建,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省建立农机监理、公安交警联合执法机构29个;全省拖拉机新登记28 015台,收割机新登记5 803台,累计拖拉机、收割机在册数232 096台,登记率达到74.6%;检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93 335台,检验率达到83.3%;新增持证人员15 316名,累计持证在册人数128 461人,持证率达到49.7%。

截至10月31日,陕西省共发生农机事故464起,其中道路外农机事故325起,死亡3人,受伤43人,直接经济损失72.16万元。农机道路交通事故139起,造成死亡1人,4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6.82万元。

甘肃省

【概况】 2013年,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农牧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各级农机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扩总量拓领域、抓推广调结构、提水平增效益、保安全促发展”的思路,以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以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为载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全省农业机械化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优化速度加快】 2013年,甘肃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4 160千千瓦,比2012年增长6%;拖拉机保有量70万台,增长5.3%,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1.8万台,增长2%;联合收割机5 400台,增长2%;配套农机具137万台(套),增长4.6%。机械配套比达到1∶1.96。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持续提高,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有所突破】 2013年,甘肃省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2 150千公顷、1 406千公顷、810.67千公顷,比2012年分别增长4%、3%、6%;作业水平分别达到61%、35%、21%,分别增长2个、1个、2个百分点。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增长1.7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有较大发展,机收面积达到100千公顷,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12%,增长4个百分点。

【社会化服务持续推进,农机经营效益持续增长】 2013年,甘肃省农机服务组织达到4 000个,较2012年增长11.8%,其中农机合作社400个,增长33%。全年农业机械化经营总收入达到94亿元,较2012年增长7.2%。农机经营纯收入达到35亿元,增长7.4%。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到近175元,贡献份额较2012年稳步提高。

【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持续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 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亿元,比2012年增长6.82%。省财政安排3 500万元。地方财政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其中白银市投入1 265.67万元开展燃油补贴,庆阳市财政投入500万元累加补贴收获机械,临夏州投入100万元累加补贴动力机械。中南部地区2013年积极推进“以机代牛”计划和“整村推进”行动,补贴购置微耕机等各类中小型机具近2万台,农业生产逐步由农机具替代人畜力,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将达到25%左右,比2012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

【存在问题】 一是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需求缺口大,难以满足各地对设施农业装备和大马力动力机械等的巨大需求。二是柴汽油生产资料涨价致使农机经营成本持续上涨,农机作业价格变化不大,影响农机使用效益。三是农业机械驾驶操作培训和农机安全监管由于工作经费紧张,难以适应农业机械的快速增长。四是实施全价购机政策方便农民,但增大政策督查落实任务和执行成本,各地工作经费普遍紧张。

【创新机制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全面推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兑付方式,补贴资金通过县级财政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直接兑付到购机农户“一册明、一折统”上。2013年补贴购置各类机具17.5万台,受益农户15万户,拉动农民投资9.2亿元。一是精心安排部署。3月份召开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印发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二是深入宣传政策。各级农机部门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印发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手册、补贴操作流程图等宣传资料。三是狠抓人员培训。组织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和有关农垦农场参加农业部的统一培训,并在省内再次对农机管理部门、补贴产品供货企业操作人员1 200人进行全面培训。四是升级系统平台。升级改造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管理平台,确保系统安全运行。五是落实各项制度。全省农机管理部门层层签订农机购置补贴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将信息公开、廉政风险防控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六是加强监督检查。甘肃省农牧厅牵头组成6个工作组走访900多个购机户和经销商,核实机具上千台,全面掌握全价购机操作方式的实施情况。七是突出补贴重点。庆阳市、临夏市、安定区等市县选择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急需机具累加补贴,引导农民购机用机。八是打击违规行为。对举报查实的2家经销商取消补贴资格,并对委托的7家生产企业提出警诫。调查处理玉米收割机致伤农民事件,取消2个型号的机具补贴资格。九是开展绩效延伸管理。制定“甘肃省2013年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各市县信息公开、工作经费落实等进行通报,督促各地规范程序。

【全面抓好关键农时机械化生产】 2013年组织189.76万台次的拖拉机、播种机、铺膜机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组织维修拖拉机32.16万台、检修农机具118.23万台件。一是抓抗旱保春耕工作。积极指导和帮助农民检修抗旱机具,组织和调动各类农业机械拉运人畜饮水275.31万吨,完成抗旱浇灌142.35千公顷。二是全力做好农业机械化春耕生产。各级农机部门加强部门协调和生产调度,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春耕期间共完成机耕962.53千公顷、机播873.01千公顷、机械镇压543.13千公顷、机械深施化肥666.35千公顷。三是组织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加强与公安、交通、石油、气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设立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和机收联系点243个,发放跨区作业证2 804个,组建跨区服务队120个,组织5 800多台(次)联合收割机开展省内外跨区作业,全省小麦机收面积达到446.67千公顷,机收水平达到43.28%。四是狠抓秋冬季农业机械化生产。组织68.4万台各类农机具投入秋冬种作业,完成机耕1 034.87千公顷、机收玉米125.61千公顷、机收马铃薯96.65千公顷、深松整地357.67千公顷、冬播小麦323.65千公顷。五是净化农机维修市场。加强与工商、质量检测等部门的配合,对农机生产经销企业和维修网点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共排查农机维修网点安全隐患138起,不合格产品1 531台(件),并要求限期整改。

【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 2013年,甘肃省完成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面积768千公顷,投入先进适用机具28.79万台,培训农业机械化人才20.6万人次。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甘肃省农牧厅印发《关于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贯彻意见》,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组织编印11项农业机械化主推技术的培训教材,举办新机具新技术培训会489次,发放宣传资料17.41万份,培训农机管理和技术人员8 000人、农机操作人员19.8万人。二是落实保护性耕作项目。共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200.67千公顷。落实农业部项目资金190万元,建设示范县8个,新增示范面积16千公顷;新建国家发改委项目17个,新增投资5 500万元;在建项目县27个,建设农机具库棚场1.46万平方米,修缮机耕道95.6千米,新增示范面积20千公顷。三是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下达2013年甘肃省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经费250万元,共安排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工程、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等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11个。四是研发新机具。组织4家农机企业完成鱼鳞式药材清洗机、梳齿式废膜捡拾机、防缠绕灭茬旋耕机等8种新机具的改进设计、专利申报,争取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个,资金150万元。五是推广废旧地膜机械回收技术。争取中央资金100万元,推广投放推广地膜捡拾机170台,完成示范推广面积3.33千公顷。

【扎实推进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013年,甘肃省共发生农机事故26起,死亡2人,受伤21人,直接经济损失3.33万元。一是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县农机部门与乡镇及农机经营户和农机驾驶人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监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分解工作任务,靠实农机安全责任。二是广泛开展农机安全宣教活动。印发农机监理宣传要点,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日活动。共印发宣传材料59.15万份,制作宣传栏、图版1 633个,电视、报刊、广播宣传693次。三是做好农业机械年度检验及驾驶人到期换证审验工作。检验农机24.96万台次,检验率86.73%;到期换证审验驾驶人1.06万人,审验率82.15%。四是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工作。新登记入户农机3.45万台,新增驾驶人2.78万人。五是加大执法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围绕“打非治违”活动,共检查农业机械19.44万台(次),查处农机违章作业3.84万台(次),下发整改通知书4 250份。六是开展系列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活动。全省农机监理部门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农机“安全生产月”、“平安农机”创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创建等安全生产活动,有力保障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

【切实加强农机质量监督检验】 一是开展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受理86家企业的312个农机产品的推广鉴定申请,核发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238个。二是开展农机质量监督检测工作。对全省生产和销售的农机零配件进行定期监督检验,共抽检农机零配件112批次,合格率89.3%。三是开展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受理工作。共受理协商解决农机产品投诉案件27起,结案率达93.1%,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1.2万元。四是组织开展农机质量调查。制定《2013年甘肃省农机鉴定工作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开展小型小麦收获机械质量调查工作。五是完成《2012—2014年甘肃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2013年)目录调整工作,共涉及10大类30品目的2 714个产品增补进入省级目录。六是抓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16期,颁发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1 054个。

【扎实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2013年,甘肃省农机部门继续按照省委的部署和农牧厅的安排,扎实开展双联行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修订完善《王坪村小康建设规划》《联系户脱贫致富计划》,制定2013年重点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及目标任务。完善双联工作制度,安排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机关26名干部分批驻村蹲点,共派出督查组及工作组15批31人次累计蹲点168天,每人至少驻村15天以上。二是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压缩小麦面积、扩大玉米面积,免费调运发放地膜5吨,协调落实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和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0公顷,地膜小麦、油菜、马铃薯各13.33公顷。三是开展养殖示范引领。组织致富能手外出考察,开展牛羊养殖技术培训,争取项目支持引进投放种羊300只,落实养羊示范户10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建设养殖圈舍和申请贴息贷款。四是推进“以机代牛”行动。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引导和发挥已投放农机作用,继续组织投放草食畜牧机械、起垄覆膜机械等急需的农业机械,组织农机作业队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完成机耕、机翻、机播作业面积近20公顷。五是谋划发展林果业。积极与县林业局协调,邀请林果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调研,制定林果业发展规划,在川地、梯田等地块连片种植矮秆密植核桃,计划面积13.33~20公顷。六是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动员组织村民实施劳务输出,对村内剩余劳动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帮助联系打工渠道和岗位,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输出农村劳动力150人。七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邀请农机、农艺专家对村内适龄劳动力进行农机、农艺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召开各类培训会6场,发放资料600多份,培训农民近400人次。八是携手企业爱心帮扶。与福田雷沃农机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实施“雷沃公益·关爱留守儿童计划”,继续对王坪村及石桥镇所属部分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200名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资助,每人发放助学金500元。启动开展“1+1”助学行动,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给予助学和就业扶持。九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惠农贷款落实。积极协调双联组长单位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弄列项争取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硬化和公共卫生室等项目。

青海省

【概况】 2013年,青海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在厅党委的领导下,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关怀和支持下,以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为核心,明确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改善农机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支持力度】 2013年,中央下达青海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11 000万元,省财政配套700万元。补贴农业机械共13大类44个小类155个品目机具,覆盖全省所有农牧业县(市)。目前已购置各类农机具37 518台,受益农户18 330户,总补贴额11 324.36万元(其中国补:10 694.32万元,省补:630.04万元),完成中央资金97.22%,省级资金完成90%。拉动牧民和服务组织投入资金2.3亿元。在全省实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兑付方式以来,为更加规范此项工作,根据农业部的有关要求,青海省农牧机械管理局于4月16—20日对县(市)农机管理部门、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管理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讲解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系统中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步骤,宣传补贴惠农政策,强调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三个严禁”、“八个不得”、 “四个严禁收费”等工作纪律。提出要严明纪律,杜绝违规;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要吃透政策,宣传到位;要精心操作,建档立账;要提高效率,规范运行。

【继续推进农机节本增效技术】 2013年,甘肃省农机节本增效技术推广明显好于2012年,节本增效、机械化蚕豆点播、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机械化全膜覆盖双垄栽培等适应当地先进农机新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全省已完成机耕300千公顷。机播273.33千公顷,其中小麦(含青稞)123.33千公顷,油菜130千公顷,马铃薯种植和收获分别11.2千公顷和12.2千公顷。机收153.33千公顷。机械化全膜覆盖双垄栽培应用面积20千公顷。完成机械化深松2.77千公顷。

【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2013年,甘肃省完成农业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农业部、省级财政项目。实施县的核心区示范任务面积分别为8千公顷、13.43千公顷、2千公顷,任务合计23.43千公顷。投入资金的11个项目实施县共计投入大中小型保护性耕作机具1 168台(套),共完成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23.63千公顷,占任务的100.8%。其中:小麦5.03千公顷,油菜8.69千公顷,青稞1.73千公顷,燕麦3.17千公顷,玉米4.67千公顷,牧草333.33公顷。一是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青海省2012年下达实施投资计划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县是乐都县、贵德县、贵南县、囊谦县。投入资金1 200万元。当年进行留茬,2013年实施免耕播种。完成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8.008千公顷,占任务的100.1%。其中:小麦1.24千公顷,油菜2.97千公顷,青稞1.5千公顷,燕麦2.3千公顷。二是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 。2013年在互助县、民和县、湟中县3个县实施。投入中央资金50万元,任务13.43千公顷。其中:项目续建县互助县、民和县各6.67千公顷,湟中县实施油菜保护性耕作播种、收获、秸秆还田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100公顷。实际完成面积13.48千公顷,占任务的100.4%,其中:小麦3.51千公顷,油菜5.3千公顷,玉米4.67千公顷。三是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共投入资金60万元,任务面积2千公顷。分别安排在新建县海晏县和乌兰县;续建县西宁市本级、刚察县。每县安排资金15万元。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2.14千公顷。其中:小麦283.33公顷,油菜416.67公顷,青稞233.33公顷,燕麦873.33千公顷,牧草333.33公顷。完成下达示范任务面积的100.7%。

【农业安全生产主要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各州(地、市)农机监理站(所)签订2013年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二是强化农机安全检查指导工作。三是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全省已开展广播宣传15次,电视宣传9次,报纸21次,安全生产现场会68次,发放宣传资金4.5万余份,接受安全培训1.5万人(次)。四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五是下发青海省农牧厅《关于扎实做好春季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机安全工作的通知》(青农机[2013]85号)和《关于开展2013年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青农机[2013]147号)以及《关于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的紧急通知》(青农机[2013]214号)等多个农机安全方面的文件,并对互助县连续发生的多起微耕机伤人事故,对西宁、海东、海南、海北、黄南19个县的农机安全生产进行两次集中督促检查,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六是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农机安全形势好于往年,目前发生事故14起,死亡9人,直接经济损失37.29万元。

【机械化深松技术稳步推进】 青海省财政安排资金75万元。实施规模为2.67千公顷。实施地区为湟源、同德、互助县、海西州、大通县。共投入深松机具70台(套)。完成机械化深松3.14千公顷,超额完成下达的任务。

【小型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技术全面完成】 2013年,青海省农机部门在马铃薯平作、垄作和起垄铺膜三种模式下的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制开发和引进更为适用可靠的种植、中耕扶垄、灭秧、收获及残膜捡拾回收机械样机各一台。目前播种机、中耕扶垄机已经研制成功,分别在平安县和湟中县试验,效果好。灭秧、收获及残膜捡拾回收机械样机基本定型。

【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成效显著】 2013年,青海省在民和县马场垣等7个乡镇实施的全膜覆盖机械化技术,实施任务面积666.67公顷,投入机具100台套。亩平均增产粮食8%,亩增收节支90~110元。并对26.67千公顷玉米生产全部实现机播、机脱。

【微粒种子点播机和蚕豆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2013年,青海省农机部门为填补本省微粒种子(胡萝卜等)、蚕豆点播机的空白,积极协助生产企业研制开发两种点播机,关在大通、湟中两县召开应用推广现场会,对研制的微粒种子点播机和蚕豆点播机进行试验,最终通过省级鉴定,在2014年全省试验推广。

【枸杞生产机械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青海省相继研制出有较强实用性的枸杞追肥机、除草机和收获机械,这些机械都将于2014年投放青海枸杞产区,改变目前青海省在枸杞机械化生产的空白。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 2013年,青海省农牧机械管理局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的调查,提出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现全省有农机专业合作社77家,青海省农牧机械管理局为36家合作社订阅《中国农机化导报》一份。

【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013年,根据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草产业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在民和县以玉米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为主的饲草料产业蓬勃发展。在半农半牧区以青燕麦为主的牧草播种、收获和加工机械化技术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大中型牧草免耕播种、割草压扁、捆草、牧草加工等先进适用的机械,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刺激下,购买量大幅增加,牧草生产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机购置补贴比例较低,贫困地区农民购买能力有限,影响富农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二是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量偏低,使得累加补贴的如联合收割机、饲草加工机械等产品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累加补贴量偏少。三是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机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四是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滞后,差距很大。

宁夏回族自治区

【概况】 2013年,在厅党组的领导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农机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务实苦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机总动力达到7 700千千瓦,比2012年增加2.7%;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22.5万台,比2012年增加4.5%;联合收割机7 500多台,比2012年增加16.6%;各种配套农机具达到33.2万台(套),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覆膜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大幅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已成为支撑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装备。

【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灌区小麦、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超过85%,机械收获水平达到96%;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达到40%,提高5个百分点;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43%,提高3个百分点;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

【示范园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县6个、示范园区69个,示范园区和示范县示范辐射总面积达126.67千公顷。园区内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100%,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配套组合示范和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机合作组织规模进一步壮大】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70家,新组建10个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使全自治区农机作业公司数量达到52家,年作业服务面积达400千公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始步入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轨道,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趋好】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面深化推行农机免费管理,农机挂牌率、年检率及驾驶人持证率分别达到95%、91%、88%。全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重规范严监管,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继续把完善政策,规范操作,加强监管作为农机补贴工作的重点,精心组织实施;全面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工作人员直接负责”的责任机,区、市、县层层签订农机购置补贴责任书,做到目标到岗、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责任体系;积极推进补贴操作方式创新完善,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方式创新试点,资金结算由省级变为县级,责任更加明确,补贴方式由“厂商结算”变为“直补到卡”,资金更加安全;深入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延伸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各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加大政策信息公开透明力度,补贴工作整体上实现高效、规范运行。2013年,全自治区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亿元,自治区资金2 000万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36 816台(套),购机总额达7.26亿元,带动农民直接投资5.06亿元,实施范围覆盖全自治区22个县(市、区)和14个国营农场,受惠农民2万多户。

【抓发展重扶持,积极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按照“以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农机合作组织带动规模经营”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继续把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形式,积极培育、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从提升农机服务组织服务层次,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延伸服务领域入手,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建设的意见》、作业服务公司建设规范、验收标准,推进农机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开展农机作业公司考核评星定级工作。全自治区通过验收的农机作业公司数量达到52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70家,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服务面积达400千公顷,流转土地5.47千公顷。

【保进度重质量,精心组织关键农时机械化生产】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充分发挥农机的主力军作用,精心安排部署,科学组织调度,全力投入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一是大力加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针对水稻育插秧、玉米机收、马铃薯机种机收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的现状,在青铜峡市、贺兰县、西吉县等地组织召开全自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等现场观摩会20多场次。通过现场展示、示范带动、媒体宣传等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有力地提高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二是大力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按照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农机部门结合阳光工程举办各类培训班160多期,培训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5 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0 000多份。三是积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组织近千台联合收割机参加全国小麦、玉米机收大会战,平均单机年创收可达2万元以上。“三夏”、“三秋”期间,全自治区共有3 000多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拓领域重融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上下联动,区县共建的原则,在全自治区新建、续建6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69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思路,制定下发2013年全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与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考评验收办法,明确园区建设内容、技术规范、验收标准、考评办法,使园区规划建设与考核验收标准相一致,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示范园区建设;各市、县(区)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各类财政项目、粮食创高产、良种化肥补贴等项目等与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动园区建设,确保示范园区“建一个、成一个、带一片”。同时,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对比试验,在利通区召开蔬菜机械化移栽现场观摩会,在中宁县组织召开枸杞统防统治机械作业现场会,田间生产试验和机具选型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麦后免耕复种青饲玉米等作业面积进一步扩大,全自治区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达到30.4千公顷。

【尽职责重成效,全面加强农机监督管理】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继续深化农机免费管理工作,全年全自治区免费挂牌入户农业机械达到2.1万台,审验农机驾驶员6.5万人,培训驾驶员4.6万人,检验机动车10万台。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和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考试关、审核关,纳入购机补贴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100%纳入牌证管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用机及操作人员100%纳入牌证管理。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以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全自治区共创建部级“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2个,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9个。全年全自治区无重特大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存在主要问题】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一是农机装备总量不够。2013年全自治区农机总动力达到7 700千千瓦,每千公顷耕地平均拥有农机动力6 750千瓦,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 500千瓦;山川发展不平衡,南部山区农机装备不够和小型、轻便、适用机械少等突出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优先加快发展南部山区机械化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二是农机装备存量结构不优。全自治区农机装备结构虽然有较大调整,但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复合机具少。总体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仍以数量增长为主,仅仅是解决农业生产有机械的问题,还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不能全面适应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提升的需要。三是农机作业领域不宽。种植业较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较低,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特别是枸杞、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采摘、初加工机械化技术还在探索推进之中。四是农机服务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2012年黑龙江省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就达到797个。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分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总值不足100万元,普遍还存在着建设规模小、机械种类不全、配套程度不高、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规范、服务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概况】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指导下,全自治区农机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强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服务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又上新台阶。

【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改善,作业水平不断提升】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6 988.1千千瓦、同比增长8.35%,全自治区在册各类拖拉机、联合收割机68.12万台,在册农业机械驾驶人员56.1万人,同比分别增加13%、6%。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5.27万台,增长20.2%;拖拉机配套农具119.34万台套、同比增长5.31%。机耕面积3 565.77千公顷、机播面积3 266.49千公顷、机收面积1 781.78千公顷,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5%,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1.5%。

【改革创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办法,执行进度加快】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农民)”的操作办法。截至2013年11月15日,全自治区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施96.7%,已兑付补贴资金9.5亿元,兑付进度89.5%,购置机具12.72万台,带动地方各级政府投入3 785万元,受益户7.43万户,拉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筹资金约23.3亿元,报废更新机具2 308台,报废补贴260.55万元。

【成立新疆农业机械化学院,加快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为从根本上解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农机人员知识和技能陈旧、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新疆农职院、在新疆的优秀农机企业联合成立新疆农业机械化学院,11月12日举行揭牌仪式并召开学院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截至10月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农机部门依托区地县乡四级农机培训机构,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培训52.9万人次。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02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3.76万人次,农机作业服务人员48.12万人次。

【切实推进依法治机进程,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入开展农机市场执法监督年活动,实施农机打假利剑行动,查办农机违法违规案件140起,接受并处理群众投诉举报102起,为农民减少农业生产损失418.11万元。2013年全自治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预计达89%,拖拉机检验率达91%,驾驶员持证率(在册驾驶员与在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比)90%,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全自治区共发生农机事故112起,死亡39人,受伤9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7万元。与2010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5起,下降4.27%,死亡人数减少5人,下降11.36%,受伤人数减少26人,下降21.85%。全自治区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农机事故。

【深入开展农机促农增收行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继续实施“促农增收农机行动计划”,全自治区农牧民人均增收59.8元。其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民生工程,争取中央拨付新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7亿元,全自治区农牧民人均增收9.2元;实施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突破工程,全自治区新增棉花机收44.64千公顷、玉米机收面积95.37千公顷,促使全自治区农牧民人均增收22.7元;实施农机节本增效工程,全自治区新增精少量播种747.95千公顷、保护性耕作34.91千公顷、节水灌溉357.93千公顷,促使全自治区农牧业人均增收11.6元;实施农机服务拓展工程,促使全自治区农牧业人均增收16.3元。昌吉州实施农机促农增收行动,使农民人均增收达153元。克州组织农业机械深入喀什、阿克苏等地区进行跨区作业,目前已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收入3 327万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春耕、“三夏”、“三秋”农业机械化生产,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实行“农田作业操作许可证”制度,保证作业质量。按照农时要求调度机具,组织协调农机作业。抢农时、争进度、保质量,及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保证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生产,切实发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作用。发挥行业优势,及时调集农机具开展机械抢种、补种、抢运、抗洪排险等进行抗灾自救。

【创新购置补贴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自治区重点民生工程】 从2013年起,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农民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农民)”的方式,农机购置补贴具体实施操作以县乡为主。根据《关于改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新政办发[2013]6号),《关于印发〈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操作基本程序〉的通知》(新农机发[2013]2号)精神,政府退出农机市场交易环节,站到提供政策性补贴的后台服务者和市场秩序的监管者的位置上,把农机市场交易还给市场的主体(经销商、购机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有效遏制利益寻租的空间。县(市)人民政府作为购置补贴工作的责任主体,强化监管职责,乡镇政府作为购置补贴工作的执行主体,严格按程序操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农民在机具选择和价格谈判上享有更充分的自主权,购机农民直接得到补贴款,切身体会到国家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惠,更加积极地配合做好补贴机具核实、挂牌、监管等工作;促进农机产品价格稳中有降,有效抑制企业产品的乱涨价。执行过程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加强宣传培训,确保政策操作不走样。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各级政府安排农机购置补贴专项经费,金融机构做好服务,对农民全价购机提供支持。科学分档,准确测算。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把12大类46小类171个品目的机具分为764档,按照每档产品三年平均售价的15%~30%确定补贴额,常规产品和不易分档的产品比率控制在20%左右,重点发展的产业按照30%予以测算。同型号、同规格、同配置机具执行同一补贴额;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地按照农机购置补贴绩效延伸管理的要求,做好督查与自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纪检监察、绩效办全程监督,编制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防控手册,全力做好自治区重点民生工程好事实事。实行实施进度半月报制度,全力做好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的启用和数据维护工作,确保基层如期开展购置补贴录入工作。新办法取得“市场活跃、农民得利、商家满意、干部安全”的效果。

【强化农业机械化推广,夯实农牧业现代化科技和装备基础】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摆在突出位置,狠抓落实。围绕农机薄弱环节、后进领域和落后区域农机装备建设,发展大型、复式、高效等先进农业机械的同时,积极推动研发、引进和推广小、微、精的实用农机具。11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补贴各类农机具12.72万台,其中:耕整地机械1.81万台,同比下降13.28%;种植机械1.95万台,同比下降33.61%;田间管理机械3 689台,同比下降19.23%;动力机械3.78万台,同比增长1.64%;收获机械5 848台,同比增长27.05%(其中:玉米收获619台,棉花收获机675台);畜牧水产机械4 841台,同比增长6.75%;设施农业机械3.35万台,同比下降14.88%。伊犁州研发的国内首台薰衣草收获机获国家专利。塔城地区农机推广站新研制红花丝采摘机和梳齿式打瓜集条机,裕民县农机推广站研制红花丝采收机,阿克苏地区新增小麦脱扬机200多台,共推广小麦脱扬机586台,已引进、推广先进的大型核桃清洗、分级加工设备两套,引进小型核桃剥皮机1 200余台。

【大力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大农机标准化作业规程的投入,推荐上报自治区农机地方标准项目26项,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41项自治区级农业机械化地方标准,初步形成农业优势产业农机作业标准体系。着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六大重点示范区。进一步明确《创建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的标准》,通过抓重点带一般,抓创新促突破,抓示范促发展,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用示范区建设来带动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实施,每个地州市都建成2个以上主要作物农机标准化作业示范区。认定首批12个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带动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创新改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管理,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快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农机标准化作业建设。阿勒泰地区采取三级联动(地区、县市、乡镇)、齐抓共管,依托农机行业系列标准,围绕重点农机标准化作业区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跟机服务等形式,大力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伊犁州狠抓集中连片的农机标准化作业,30%的村队建立集中连片13.33公顷以上的农业机械化示范田,30%的乡镇建立集中连片53.33公顷以上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塔城地区通过引进大型耕种收农业机械、GPS车载自动驾驶设备、土地整合规模化经营等,使地区农机标准化作业上新台阶。巴州全州农机标准化作业示范区85个,2.83千公顷,示范点135个;阿克苏地区标准化作业面积占总面积的86%,节本增效达975元/公顷。

发布自治区六大产业发展的21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主推技术,引导农民群众选择应用先进适用的机械化技术。精心组织“2013新疆农业机械博览会”。积极探索邀标方式举办展会,进行现场演示,想方设法调动基层农机户、农机合作社组织、基层农机骨干的积极性。有141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展出农机产品7 400台次,50台次的农机产品进行现场展示,3万人次参观。展会期间现场交易1亿元人民币,意向交易额约3亿元人民币。2013年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20.98千公顷,同比增长24.88%;马铃薯机械化播种20.43千公顷,同比增长9.46%;玉米机械化收获417.29千公顷,同比增长11.35%;棉花机械化采收66.67千公顷,同比增长42.86%;应用卫星定位导航播种作业6.67千公顷,同比增长900%;保护性耕作面积新增49.52千公顷;精少量播种2 032.83千公顷,新增138.56千公顷;农田机械节水灌溉1 211.27千公顷,同比增长7.32%。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为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和大幅增加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在巩固区、地、县、乡的四级培训网络的基础上,向网络化、平台化、常态化方向发展。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调查研究,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技兴农人才先行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农强农战略。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思路,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真正解决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断档、技能型人才匮乏的问题。搭建和创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培训的平台,自治区层面重点打造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新疆农业大学机械教育学院(培养农机管理人才培训)、新疆农业机械化学院(培养农机专业大专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培训中级、初级农机专业人才),通过合作、项目等方式,搭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培训的平台,为基层一线输送专业化人才。同时,引导农职院与基层农机校联合办班,把松、散、乱的培训班集中整合,就地就近开展正规化培养培训。综合施策,采取上、中、下,各个层级相互配合、协调,高级、中级、初级相兼顾,不分行业内外,拓宽视野,实现大培训的格局。在制定培训计划、分配资金上,重点向基层倾斜,支持基层培训工作。

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完善和规范县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发挥一线培训阵地作用。利用2013年财政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资金,安排项目资金200万元,选定全自治区范围内13个基础条件好、具备职业技能培训资质的学校,用于学校提高办学层次,拓宽培训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引导地县农机部门加大投入,规范培训机构建设,使项目单位逐步具备开展农机中等职业培训的能力,辐射和带动当地农机人才培训(培养)工作步入正常有序的轨道。建立农业机械化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制定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方案,选择一批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培训机构,从资金、政策、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引导培训机构整合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培训能力,影响和带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训培养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3年,新建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教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程分院、石河子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三个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训(培养)基地。

积极引导新成立的新疆农业机械化学院,充分调动学院理事会成员中的农机企业先行先试,在建设农机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实训基地的同时,发挥桥梁作用,推动高校与企业的人才供需合作,今后基层开展就地就近的培养培训奠定基础。

深入实施2013年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组织编写《农机维修100问》《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4本东风工程书稿和《怎样犁好地》《机采棉技术问答》《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问答》三本科普手册书稿清样。加快解决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合作出版农机科普系列丛书,今明两年陆续编印以新疆六大产业为主的农机实用科普手册16类,已编写9本科普读物的初稿。2013年,选派3名处级干部,分别到农业部挂职锻炼、自治区党校、天津大学学习,组织全自治区地州县市农机购置补贴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160人赴北京参加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培训。

【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现代农机服务建设】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按照“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支持农机专业户发展成为农机大户,引导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普通农机专业户和农户,采取机具入股、技术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创建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推动农机合作社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共同发展。截至目前,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共357个,新增93个,同比增幅35.74%;合作社社员7 695人,从业人员8 256人,服务农户万13.58万户(同比增幅13.64%),实现作业服务面积898.67千公顷,同比增幅10.62%;农机维修服务网点2 700个,从业人员4 794人;农机经销点1 407个,从业人员2 108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农机合作组织服务总收入4.3亿元,同比增幅6.3%,平均每个合作组织实现服务收入159.6万元,同比增幅5%。继续加大对农机合作示范社的支持力度,不断壮大实力,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质量和水平。根据财政扶持农业机械化专项的要求,研究确定财政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项目指南,确定2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自治区示范社予以扶持。同时,筛选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部扶持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社上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积极落实扶持农业(农机)合作组织的各项政策,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示范推广、培训等项目上予以倾斜,对农业(农机)合作组织的配套农机局实行要补尽补。

【突出公益性职能,全力推进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13年,为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农业机械化长效投入机制奠定基础。自治区本级农业机械化投入3 920万元,其中,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 720万元(基层农机推广能力建设投入1 750万元,安排体系建设项目79个,其中:乡镇农机推广站69个;农机安全监理能力建设投入350万元;农业机械化培训能力建设投入2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及市场监管能力建设投入340万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投入50万元),农机标准化建设投入30万元,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研发投入200万元,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示范区建设投入700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投入300万元,进一步改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切实促进农机系统推广、监理、培训、信息、鉴定能力建设。同时,督促各地制定新一轮地、县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切实提高农机管理、推广、监理、培训、信息服务等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着力加强基层农机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按照《新疆农机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实施方案》,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购中心要求,对综合信息平台软件进行公开招标,最终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198.4万元中标。目前,完成平台项目开发合同签订和软件开发,2013年10月底开始进行软件平台所需硬件的政府采购工作相关手续办理,争取为全自治区农民群众、农机企业、农机部门等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优化农机服务市场环境。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起草制定《农机流通市场发展现状调研及建设规划(2013-2015)》(讨论稿),支持引导企业建设区域性农机流通市场。适应农机报废更新需要,重点推动农机维修市场建设,逐步形成“统一规范、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农机服务市场。

【加强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农机依法行政水平】 2013年,创建全国“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6个,创建自治区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市)9个,岗位示范标兵10名;自治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10个,岗位示范标兵20名。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农机主抓,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地州市政府、行署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包括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同时农机部门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措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落实到位。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对维吾尔自治区农机监理系统执法车辆的核定要求,2011—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利用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58个监理所站配备农机监理执法专用车,为32个监理所站配备考试车和检测车。自治区投入160万元,用于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公所站建设,改变过去由人工眼看、手摸、耳听落后的检验方法,提高技术检验工作的科技含量。乌鲁木齐市率先在全自治区开展拖拉机免费管理的试点,在部分区对拖拉机保险、检验实行免费,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机户上牌办证的积极性,提高拖拉机“三率”,有效降低事故隐患。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中,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累计出动农机执法人员1.99万人次,出动农机监理执法车453台次,开展农机执法行动4 568次;共检查拖拉机25.41万台(次),纠正拖拉机违章10.74万起、治理黑车5 142台,查处改装超长超宽拖车2 517台,切实提高农机安全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开展“农机安全知识进万家”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印制8万份《农机安全监理法规》、4万份《农机安全知识》画册,发放宣传资料109.2万份,出动宣传车2 940台(次),受教育人数达120万人(次),免费向广大农机户发放,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开展农机市场执法监督年活动,继续加大农机市场执法检查、互查力度,重点检查规范农机执法程序、法律文书、档案管理等。结合春季、“三夏”、“三秋”关键农时,组织开展3次农机市场执法监督年互查活动,通过农机市场现场执法检查、查阅农机执法案卷、座谈讨论、地州互相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机市场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查处一起经销商“以小套大”骗取国家补贴资金的违法案件,净化农机市场经济秩序,切实提升农机市场执法水平,积极推进农机依法行政,取得显著成效。收到农机投诉87起,受理办结或正在处理的案件82起,办结率达到94%。自治区举办一期农机监理所(站)长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党校、新疆农业大学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有关专家、教授,系统地讲解依法行政、农机管理法律法规等专业常识,培训全自治区农机监理所(站)负责人65人;举办一期农机市场监管执法培训班,邀请自治区法制办人员,开展行政法律法规培训,通报农机市场执法监督年活动开展情况,听取互查活动中查处的典型案件整改情况报告,总结交流各地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执法案卷,提升执法质量,提高监管人员执法水平。

2013年,完成自治区级农机产品推广鉴定290项,对95个企业323个产品的企业生产条件进行审查,完成农业部部级推广鉴定项33项,受理疆外农机产品推广许可证登记审查1 160余项,同比增加45%,其中:通过审查认可830项,正在办理的287项,因不符合相关要求退回的43项。完成各类检验项目38项,其中:委托检验20项、进出口检验6项、生产许可证检验5项、生产许可证实地审查12项。严格审查600个申报进入自治区支持推广目录的产品和485个增补进入2013年目录的产品,对符合要求的产品予以推荐,为编制《自治区支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和《国家支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产品目录》起到重要技术支撑作用。为在鉴定检验过程中,认真学习《企业生产条件审查》、产品相关标准、推广鉴定大纲,加强新购检验仪器设备的操作培训,有效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科学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加强工作质量监督和规范检验行为,做到效率和质量兼顾。依法受理《农机经营服务技术合格证》的企业申请340家,接受经销企业申请依法注销48家,全自治区已取得农机经营服务技术合格证的企业830家,持证率达100%,农机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目前,586家农机补贴产品生产企业自主推荐备案经销商网络,在新疆农机网上向社会公布,方便购机农民查询和自主选择农机购置补贴产品。

【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农机系统自身建设】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将党风廉政、精神文明、综合治理、绩效考评工作同农业机械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促进,在工作效能上体现改进作风的成效。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重新分解落实局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细化农机购置补贴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内容;二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按照自治区“零基启动”的要求,积极争创自治区文明单位,修订完善《农机局精神文明工作手册》,引导干部职工人人争做最美新疆人;三是围绕创建绩效考评优良单位,扎实推进绩效考核各项工作。认真总结绩效考评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健全完善考评标准和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岗、追究到人;四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作风,为民服务。针对群众提出的六大类66条突出问题,坚持立学立改、边查边改,明确提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学习的表率,坚定政治立场,科学谋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不折不扣落实各项规定,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建章立制形成科学高效的长效机制,局领导靠前指挥,做好指导,搞好为民服务。五是理清各级农机部门职权责,做到事权、财权、评价权统一。对涉及农业机械化项目、先进评选等,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牵头负责,修改完善领导班子建设、财务、会议、车辆改革、效能考核等十项规章制度。六是深化调查研究。围绕自治区六大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培训)发展规划、农业机械化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畜牧业机械化、解决棉花机收问题等十项调研课题,通过了解情况、摸清现状、找准问题,提出新思路、拿出新方案,促进科学决策、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七是认真履约践诺,逐一兑现承诺事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向疏勒县艾尔木东乡喀然丹村、疏勒镇新市区投入资金82.2万元,其中直接投入71.6万元(包括价值2万元的助学物资)、协调落实资金10.6万元(包括协调落实培训资金7.9万元、慈善捐助2.7万元),帮助扶贫村建立帮扶救助基金、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扶贫村建立村小学电脑室、补助对口帮扶的社区工作经费等事项。八是着力打造农机系统学习型、务实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五型机关”。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党组中心组学习17次,干部职工集中学习38次,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3次;干部职工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2.27万元,由新疆慈善总会捐往地震灾区;坚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法,每期一主题,每期一道德楷模事迹引领全局干部职工崇德向善,做文明人,做文明事;组织聆听《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专题讲座》,观看《失德之害——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警示录》,使党员干部汲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此举,有效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牧业机械管理局“五型农机”建设。

【存在的问题】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不平衡、一些地方的主导产业、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机械化进展缓慢;个别地方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新的操作办法时存在职责不清、工作迟缓、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等。

大连市

【概况】 2013年,大连市各级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贯彻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都市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推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点环节机械和技术应用,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农业机械化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2013年,大连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 670千千瓦,新增农机具7 000台,完成全年任务。新建农机合作社18个,完成任务数的160%。农机总值达到28亿元。

【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2013年,大连市完成机械耕整地300千公顷、机播种184千公顷、机械收获106.67千公顷。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74%。水田机耕达到95%,机插秧达到90%、机收获达到80%,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机耕达到95%,机播达到90%、机收获达到28%,实现大幅度发展。

【农业机械化宣传培训】 2013年,大连市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宣传,农民对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机械化政策有普遍了解;全市举办各种培训班254期,培训农机推广人员、农机手17 000多人,完成年计划。

【农机安全监理与质量监管】 2013年,大连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涉及农机生产事故明显下降,全市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各项指标均低于控制指标。普兰店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争先创优”示范窗口。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扎实开展。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兼顾】 2013年,大连市出台农业机械化发展意见,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出台《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大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并将作为未来五年大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召开2013年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全面布置2013年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将2012年新增7 000台农业机械;推广10千公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任务指标分解到区市县,并同区市县农机局签订2013年农业机械化工作责任书。

【加强政策扶持,强化责任落实】 2013年,大连市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市级累加补贴政策,市财政在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对购买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重点机械的专业合作社给予不超过售价20%的累加补贴。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警示教育活动,印发《大连市2013年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同区市县签订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状;成立农机购置补贴监督检查工作领导机构。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大连市北三市分别承担项目建设。总投资额超过2 1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 440万。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补贴政策,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大连市对实施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给予每公顷300元补贴,在全市推广10千公顷。实施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补贴政策,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具库(棚)给予补贴。按每平方米不超过200元给予一次性奖补,奖补额最高不超过12万元。2013年补贴资金总额为100万元。

【机械化推广工作,重点推进】 2013年,大连市组织农机具春耕备耕。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农机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组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部门深入乡村农户,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指导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大型农机具。全市已举办农机维修技术和农机驾驶操作培训班22次,培训农机从业人员8 000多人次;共检修农机具2.5万余台,规范农机维修网点211个,为农机春耕春播生产提供充分的人员和机具保障。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先后下发《关于做好农机春季生产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的通知》。各水稻主产县(市)人民政府制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各级农机部门围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落实,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围绕行政执行力落实,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全市水稻机械化整地机和机插秧任务已完成,通过省农业委员会的检查验收。

【加强农业机械化政策宣传,提高服务能力】 2013年,大连市组织农机春耕服务大集,开展大连市2013年春耕生产服务大集农机展示推介区的布置工作,共调集水稻生产机械、玉米收获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50余台,印发宣传资料3 000余份。做客大连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谷源蒂、农机管理处处长、农机推广站站长和农机安全监理所所长做客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行风热线》,就广大农民朋友关心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质量和农机安全等问题进行解答和交流,宣传农业机械化政策,解答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难题和困惑。

【加大安全排查整治和农机质量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2013年,大连市印发《农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大对拖拉机、玉米收割机无牌无证、不参加年检的整治力度,对发现的农机作业违章行为,及时纠正,切实将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对辖区内农机销售、维修网点进行专项检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农机零配件和农机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

宁波市

【概况】 2013年,宁波市农机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农机“七大行动”为抓手,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扎实工作、不断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2013年,宁波市新增插秧机448台,其中乘座式插秧机387台,完成水稻机插面积48.05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1.28千公顷,机插率5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6.8%,保持浙江省领先。新增粮食烘干机199台,总数793台,批次烘干能力近万吨位,位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一是狠抓机插育秧技术,奠定扎实基础。加强规模化育秧和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积极研究推广基质育秧技术,开发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本地基质。2013年,宁波市建设季供秧能力33.33公顷以上的规模化育秧中心872家,全年规模化育秧秧田面积255.07公顷;新增工厂化育秧中心10家,总数75家,育秧大棚30万平方米。推广育秧基质4 050吨,培育出的秧苗可供4千公顷水稻机插。

二是实行整体推进,加快机插步伐。鄞州区、余姚市黄家埠镇等“一区六镇”创建为第二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单位。2013年5个乡镇申报创建市级整体推进示范乡镇。整体推进成为带动宁波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龙头。

三是优化育插秧装备,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推广使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作业,实现客土育秧播种机械化;余姚等地推广自走式大田水稻播种机作业,实现大田本土(田沟泥)育秧播种机械化。为满足双季稻区农民机插需求,积极推广25厘米行距高速插秧机,使用25厘米行距插秧机与30厘米行距的相比可增加基本苗,增产效果明显。新增25厘米行距插秧机123台,总数200多台。

四是加快粮食烘干中心建设,提升保障水平。重点抓好以农机合作社、粮食收储企业为主的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目前已认定粮食烘干中心40多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部分合作社实现烘干中心机械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产加销一体化。

【大力实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水平】 2013年,宁波市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带动、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等手段,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设施农业和“智慧农机”建设。

一是加强先进农机引进、示范与推广,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探索发展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慈溪市施山农机合作社从日本引进2台鲜大豆采收机开展机采示范,填补省内空白。加快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机收面积2千公顷。水产畜禽养殖机械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新增畜牧养殖送料机1 085台、猪苗繁育成套设备7 813套、水帘降温设备141套、增氧机3 766台。茶叶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新增采茶机38台、修剪机221台、加工机械228台,名优茶机械化加工率超过90%。

二是大力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对设施农业(钢架大棚、玻璃温室)建设给予重点扶持,2013年共申报设施农业补贴项目150个,补贴搭建设施大棚300多万平方米,涉及农机补贴资金4 300余万元。加强项目监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补贴项目监督管理的通知》,就切实遵照质量标准严格验收管理和违法违规行为责任追究进行规定。要求补贴项目设施大棚生产企业签订服务承诺书,严格检查项目建设质量、价格承诺和售后服务等执行情况。督促在建项目开展公示、挂牌。

三是强化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项目带动。开展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镇、市级示范基地和县级示范点以及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创建工作。加强对农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目前正在实施的农机项目37个,其中农科教项目5个,农机科技推广项目21个,智慧农机项目9个,全国水稻机插示范县项目2个。

四是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农机”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进一步完善集GIS农机地理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农机网络视频感知系统、GPS农机定位管理系统、物联网智能化控制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于一体的智慧农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已完成网络视频感知系统一期建设,实现与农机服务中心、合作社、示范基地等网点的图像传输及相关通讯服务。视频会议系统已投入使用。加强对设施农业温、湿、光、肥、水、药等智能化调控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温室植物、土壤、环境信息的实时检测、无线传输和自动控制。目前,有9个智慧农机项目正在实施。

【大力实施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提质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2013年,宁波市不断培育农机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新增农机合作社50家,总数达到351家。平均每个乡镇农机合作社2.9个,居全国前列。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在全国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农机服务组织数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全省领先。

一是提升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深入实施农机合作组织提质工程,加强功能培育,做大、做优、做强农机合作组织。新增2家市级示范农机合作社、11家市系统示范农机合作社。目前,已有12家全国示范农机合作社,12家省级示范农机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面积333.33公顷以上,且“五统一”规模66.67公顷以上的合作社达到118家。重要农时季节期间,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占总作业面积80%以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是农机合作社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引导农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创办特色产业农机合作社,鼓励现有农机合作社向特色产业领域拓展。新建特色产业农机合作社26家,总数达到108家,服务范围已涉及蔬果、林特花卉、设施养殖、大米加工等领域。目前多数粮食生产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有50多家开展粮食烘干服务,10多家开展粮食加工等“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项目,成为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双主体”。

三是加快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加快集规范化服务组织,技术推广培训中心、服务维修中心、烘干加工中心为一体的“一化三中心”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步伐,2013年新增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5家,总数达到10家。积极推进农机合作社之间联合与合作,余姚、宁海等地成立县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会。

四是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通过开展农机维修网点长效机制建设、加大扶持和执法检查力度、示范点及区域性“4S”维修中心建设等措施,引导维修网点上规模、上档次。目前全市有294家农机维修网点整规合格,初步形成遍布农村乡镇和农机合作社的农机维修保障体系。

【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政策保障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机政策保障水平】 2013年,宁波市实施购机补贴资金10 36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8 000万元,市县两级资金2 363万元,直接引导农民投入约1.7亿元,补贴机具18 494台(套),受益合作组织和农户4 471个。实施农机作业补贴资金4 590万元。农业机械化政策保障水平全省领先。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购机补贴配套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和种类。扩大设施农业补贴试点规模。完善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制订绩效考核方案,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继续落实水稻机插规模化育秧中心建设和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推广等扶持政策。继续实施拖拉机报废补偿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慈溪市还将联合收割机纳入报废补偿范围。出台《政策性农机保险实施意见》,为宁波市注册登记并及时参加年检的纯农田作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分别实行政策性(强制责任)保险、政策性(第三者责任)保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机集中购置项目,拓展投入渠道。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保障农业机械化投入。

二是加强防腐预警机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实施风险岗位廉政承诺制。将全价购机、直补到户、县级结算试点扩大到余姚、慈溪、象山、北仑4个县(市)区,稳步推进购机补贴资金兑付方式创新试点。加强购机补贴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印发《宁波市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和投诉处理制度》,推进购机补贴信息公开,市、县农机部门在网站上建立信息公开专栏。印发《2013年宁波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联合检察院、财政等部门对2011年以来购机补贴政策实施、经销商监管和投诉处理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要求其签订《规范服务承诺书》,开展经销商购机补贴产品经营行为专项检查。开展县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将绩效评价范围全覆盖。

【大力实施重要农时季节生产农业机械化服务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2013年,根据宁波市农业生产特点,扎实做好重要农时季节各项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工作,农机在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中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是切实抓好春耕、“双夏”、秋收冬种生产农业机械化服务工作和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联园区、联基地、联大户、联合作组织“四联”活动,开通“农机110”服务热线,做好机具维修保养、新机具新技术培训、农机物资及零配件供应保障等工作,组织调度各类机具投入生产,充分发挥农机的主力军作用,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各地还通过农民信箱向合作社、大户等发布天气预警信息,指导生产。春耕、秋收冬种期间,分别落实专项农用柴油2 300吨和1 500吨。此外,指导各地认真做好跨区作业证发放、机手培训等工作,为机手及时提供作业信息、天气信息、油料供应协调、机械维修等服务。

二是切实抓好抗旱和防台救灾等工作。8月份,宁波市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各级农机部门督促农机经销商备足备齐水泵、柴油机、输水管等各类抗旱机具,并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旱情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10月份,台风“菲特”给宁波市带来持续强降雨天气,宁波市成为此次台风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宁波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切实做好台风防御各项工作,灾后,全力调度各类农业机械投入到抗灾救灾当中,做好受损农机设施装备修复、成熟受淹倒伏水稻抢收抢烘、为灾后农户补贴购置农机具开通绿色通道、引进农机跨区作业等工作,全力开展灾后自救和恢复生产工作,尽力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大力实施农机安全监管平安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2013年,宁波市围绕实现“三个零增长”目标,进一步夯实农机安全监管基础,较好完成工作任务。1—10月,全市共发生辖区内拖拉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13起,死亡13人,死亡人数占省农业厅下达全年控制指标的30.95%;共发生涉及本地拖拉机有责死亡事故18起,死亡18人,死亡人数占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全年控制指标的47.37%。

一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基础,推进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狠抓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将农机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县、镇、村、机手以及全市所有农机合作社和维修点。继续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市人民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考核,指导各地层层签订责任书,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对乡镇人民政府农机安全生产考核。扎实推进拖拉机报废补偿和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工作,已报废拖拉机1 794台,报废更新拖拉机196台,联合收割机75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出台《政策性农机保险实施意见》,为宁波市注册登记并及时参加年检的纯农田作业拖拉机实行政策性(强制责任)保险、联合收割机实行政策性(第三者责任)保险,由市财政承担50%的保额补贴,县级财政给予一定的配套补贴,受到广大机手欢迎。

二是加强源头管理,提高农机“三率”水平。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情况的普查摸底工作,掌握底数,为加强源头管理服务,提高“三率”水平提供依据和对策。狠抓登记、培训、考试工作,进一步提高纯农田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提出“环节规范、时间保证、过程简化、考试严格”培训考试工作要求,举办拖拉机教练员培训班,规范驾驶员培训工作。制订《开展农业机械免费实地安全检验工作的意见》,从工作目标、实施步骤与内容、工作措施与要求、检验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安排部署。

三是加强公安驻农机警务机构建设。成立市级公安驻农机警务室,与市公安交通警察局联合制定公安驻农机警务室工作规范、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2013年工作要点,明确公安驻农机警务机构主要工作职责与任务。联合召开公安驻农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现场会。

四是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和安全生产月活动。今年,平安农机创建被纳入到市委平安宁波创建内容。2013年,成功创建1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7个“平安农机”示范镇(乡、街道),31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17个“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拓展创建内涵,创建全国和省级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单位各1个。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五是加强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确保重要季节、时期农机作业安全。开展非本市籍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外省市籍拖拉机违法行为,打击农业机械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规发放牌证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推进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三项主要工作。加强日常监管,深入重点农机作业场所,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共查处道路违法、违规行为2 172起,查扣拖拉机33辆,扣证57本,罚款176 842元。此外,加强春节、“两会”、清明、端午、国庆等重要时期农机安全检查工作。

【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机队伍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2013年,宁波市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机队伍建设行动,加强农机队伍的自身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农机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一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为农服务。按照中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局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聚焦“四风”,认真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对照检查,剖析思想根源,提出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农机干部职工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为农服务意识和农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市第八轮文明机关创建,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机关内部规章制度。二是扎实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围绕农业机械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大行动。创新培训形式方法,通过送教下乡、科技赶集、远程教育等形式,组织农机培训机构教师、技术人员、厂方人员等到乡村集市、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全市共培训19 498人次,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 035人次,技术人员2 584人次,作业服务人员15 879人次。开展农机远程教育培训4 000人次。

青岛市

【概况】 2013年,青岛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全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青岛市农机总动力突破8 000千千瓦,达到8 100千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超过86%。

【立足关键环节,强化监督管理,购机补贴效果突出】 2013年,青岛市在严格规范程序、强化工作纪律的基础上,把购机补贴绩效管理向区、市延伸,从关键环节入手,切实加强监管,使农机部门回归到政策监管的本位上来。由青岛市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带队,组成6个组,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全年共争取到购机补贴资金9 900万元,补贴机具1.7万多台(套),受益农户1.3万多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特别是大功率、高性能、先进适用、复式作业机械发展较快。全市联合收获机达到1.4万台,大中型拖拉机突破4万台,平均每个村2台、7台。

一是强化报名环节的监管。重点审核报名资格和补贴对象的确定方式,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强化补贴环节的监管。把保护性耕作机械和经济作物机械推广任务和补贴资金实行捆绑式管理,随时掌控重点机具的推广进度,保证完成任务。三是强化经销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开展农机补贴产品经销商规范化管理年活动,推广部分经销商加强规范化管理的做法,督促指导经销商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四是强化报废环节的监管。获批全国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单位,把无牌无证的拖拉机纳入报废更新范围,对农业机械报废情况加强监管,防止整车或配件回流市场。青岛市完成1 945台农机报废。即墨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处农机报废更新示范单位之一。五是强化结算环节的监管。督促加快资金结算进度,每季度结算一次,减轻企业垫资压力,确保资金安全。

【瞄准新型高端,拓展推广载体,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 一是拓展农机推广渠道。建立新机具、新技术发布制度,重点推广玉米联合收获等十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及配套机具;在城阳区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机手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走出去”,赴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省市参加农机展会、考察引进先进机械;“请进来”,承办全国农机推广站长会议和全省农机推广站长会议;协办中国(青岛)国际农机展和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拓宽农机推广渠道。特别是首次协办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1 800多家企业参展,参观人数达10多万人次。农机推广总站站长刘宪参加会议和观摩并给予肯定。二是推广高端机具技术。引进单旋翼农用飞机为代表的先进机具技术,建立部级花生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和农用航空、蔬菜、水产养殖等9处市级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胶州鸿飞农机合作社使用航空植保技术后,每天可防治20~40公顷,是手动喷雾器的50倍以上,且比人工降低费用80%左右。平度市、胶州市部分农机合作社引进大型粮食烘干设备,每6小时能一次性烘干小麦15吨,有效地解决规模经营中粮食晾晒难的问题。三是探索新型耕作方式。青岛市获批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试点单位,严格作业标准,完成作业面积8千公顷,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和农作物的抗议倒伏能力,粮食增产10%以上。全国深松竞赛在我市举行,与会人员参加观摩并给予肯定。坚持不懈地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机具升级与技术配套,大力开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作业、小麦免耕播种、播后镇压”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模式,更好地增强技术的集成优势,在全国首次反映出播种量影响保护性耕作产量。充分发挥3个部级和21个市级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保护性耕作成方连片、整村整镇发展,实施面积达到297.33千公顷。其中,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57.33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6.67千公顷。根据青岛农业大学的测产,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小麦产量达到7 194千克/公顷,比传统耕作增产近750千克,每公顷节本增效1 500多元。特别是平度市部级示范区内的小麦第一次采用实打的办法测产,产量达到7 603.5千克/公顷,比对比田高出1 129.5千克。全国首个保护性耕作专家工作站、试验监测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示范基地在平度市南村镇揭牌,市郊4市1区再次列入全国保护性耕作示范市,标志着青岛市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水平在全国领先。

【推动转型升级,创新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2013年,青岛市把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资金项目予以扶持,加快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青岛市农机合作社达到410个,平均每个农业镇近8个,承担全市60%以上的大田农机作业量。其中,全国示范社12个,全省示范社9个。

一是推动转型升级。从购机补贴资金上加大倾斜力度,实行40%的累加补贴;争取财政资金,择优扶持农机合作社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机“安居工程”、综合性维修点和培训基地等农业机械化项目,切实改善农机存放、维修和推广、培训条件;开展合作社、农机企业、银行三方共建,在莱西市组织70多家合作社分别与福田雷沃公司和五征集团签定共建协议,平度市福盛公司与青岛农商银行也达成共建意向,由企业为合作社提供贷款资金担保,有效地缓解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垫资压力;举办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组织参观中国国际农机展(青岛)和福田雷沃公司,指导农机合作社进一步加强财务、机务、作业和安全管理,逐步实现由单一作业型向作业、维修、培训和销售一体化复合型发展。黄岛区勤耕农机合作社2013年投资400多万元,新建生产车间、培训教室和维修中心,发展成为集农机研发、生产、维修、培训和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二是创新经营体制。注重发挥农机合作社的引领和骨干作用,鼓励参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托管式、承包式和代耕、代种、代收等多种经营服务,让蕴含在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发展合力充分汇聚。全市有300多家农机合作社开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粮食运输、土地深松、小麦播种全程机械化作业,其中作业面积过2千公顷的合作社100多家。一批农机合作社敢于先行先试,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平度市大度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约533.33公顷,莱西为民农机合作社经营土地的面积已经超过466.67公顷,其中整片流转土地200公顷,“托管”土地266.67公顷。

三是扩大服务效益。2013年青岛市农机合作社作业总面积达到833.33千公顷,总收入达到8.1亿元,社员平均增加收入6.3万元。其中,组织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4 500台赴河南、安徽及省内枣庄、济南、潍坊等地区跨区作业,为农民增加收入1.4亿多元。一些农机合作社成员单季作业面积在80公顷以上,单人作业收入达到20多万元,当季即可收回购机成本。

【坚持整体推进,探索重点突破,科学调度农机作业】 一是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各级农机部门早部署、早动手,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全面完成重要农时的农机作业任务,确保粮食丰产丰收。担当“三夏”抢收抢种的主力军,针对小麦成熟晚、收获晚,收获期集中的实际,仅用10天时间完成小麦收获,比2012年提前3~4天结束,确保小麦丰产丰收、玉米适时播种。应急处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黄岛区遭遇强降雨后,农机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从江苏省连云港等地区引进履带式小麦联合收割机,保证小麦收获的顺利进行。加快工作重心向“三秋”转移,共组织农业机械29万多台(套),全力打好全年粮食生产的收官之战,农机作业面积超过666.67千公顷。针对2013年玉米收获期较常年推迟5~7天的实际,引导机手科学把握玉米最佳收获期,全力抓好玉米适期晚收,玉米产量提高10%左右。共组织玉米联合收获机6 500多台,仅半个月时间,完成259.33千公顷玉米收获,机收率达到92.8%,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抓住雨后墒情合适的时机,组织调度4万多台小麦收割机抢墒播种,260千公顷小麦全部实现机械化播种。市委书记李群、副书记王伟、副市长徐振溪分别通过视察或作出批示等方式,肯定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推进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积极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进一步扩大花生、马铃薯、大蒜等六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收获面积,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70%。一是重点推进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出台花生机播指导意见,组织农机农艺专家一起研究种植模式,一起进行技术指导,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的最优模式,为开展机收创造有利条件;在全省率先探索由分段式收获向联合收获的转变。新增花生收获机械255台,其中联合收获机67台,机收花生70.47千公顷,机收率达到75%。二是促进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以马铃薯机收环节为突破口,积极改进机械性能,开展机械化播种、覆土、田园管理、杀秧和收获作业,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三是探索大蒜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推广大蒜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同时,积极调整种植模式,探索育苗移栽机械化路子,力争尽快突破机械化种植难关。

三是推进农业全面机械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等农业全面机械化。玉米机械化青贮成为今年一大亮点,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莱西市青贮玉米秸秆面积达到22.2千公顷,机械化青贮率达到45.3%;即墨市段泊岚镇30%以上玉米秸秆实现机械化青贮,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推进全域农业机械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平原、丘陵、沿海滩涂和郊区的全域农业机械化,促进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的均衡发展。平原地区依靠机械化引领农业结构调整;丘陵山区积极发展小型轻便、经济适用机械;沿海滩涂地区推动海水健康养殖和盐碱地开发机械化;郊区积极发展轻便、精准、智能化农机具,促进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农业发展。同时,集中安排农业机械化项目和资金,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实现农机工作由单一突破向整体提升的转变。涌现出以即墨市段泊岚镇、平度市田庄镇西寨村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示范镇、示范村,在引领全域机械上起到较好示范带动作用。对平度市西寨村,通过农业机械化项目资金予以扶持,带动村庄投入400多万元,购置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深松整地机等农业机械50多台,146.67公顷耕地基本实现机械化,成为全市第一个农业机械化示范村。村支部书记侯松山获得2012年度“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创新培训方式,突出实用技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把培训体系向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企业延伸。争取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支持,不断整合农机教育培训资源,联合农机生产厂家、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社和社会力量,加快建设20处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在基层农机培训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在段泊岚镇创建全市第一处农机教练员培训基地,争取用3年时间,达到省重点农机培训基地标准。二是推进培训规范化。把2013年作为农机培训规范化建设年,3月份在青岛农大举行启动仪式,积极推进业务、教学、制度和档案管理规范化,6所学校通过市级规范化建设检查评估。三是创新农机培训方式。组建以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团为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和乡土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开辟农机培训大讲堂、农机培训网上课堂,编辑制作《花生联合收获机的使用与操作》等网络课程,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采用集中培训与灵活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因人、因需施教”,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突出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培训。首次争取到农业部“阳光培训”工程资金,实施农机阳光培训基地工程和现代农业机械化人才支撑计划,分类别分层次培训复合型农机管理人才、专业性科技人才和职业性实用人才。重点培训农机合作社成员和农机手,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全年完成各类培训1万多人次。五是拓宽职业技能鉴定领域。把农机合作社管理人才、农机维修人才和多技能实用人才等纳入鉴定范围,积极组织实施农业高技能人才鉴定工作,完成农机职业技能鉴定950人次。黄岛区、即墨市、平度市被认定为全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示范基地。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做出批示,肯定青岛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

【改善保障条件,拓展服务功能,加强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3年,青岛市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切实改善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一是改造农机监理综合大厅。完善提升“四市一区”农机监理综合大厅的服务功能,改善装备条件,优化服务环境,增强监管能力。二是建设综合性农机“安居工程”。择优扶持农机合作社建设综合性农机“安居工程”15处,集农机库房、维修间和培训教室于一体,带动广大农机手改善农机存放条件。三是建设区域化农机维修点。在实行农机维修市场准入制的基础上,加快农机维修点向区域化、综合性发展,重点建设11个二级以上农机维修点和农机4S店,维修服务范围辐射20多个乡镇,明显改善农机维修条件。全市农机维修点总数达到651个,其中二级以上农机维修点46个。莱西市昌盛兴农机公司2013年投资400多万元,新建展示中心、标准厂房、培训教室和维修中心,成为农机4S店建设的一面旗帜。7月份,青岛市在全省农机维修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介绍。农业部鉴定总站国彩同书记在黄岛区考察时,充分肯定青岛市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实施重心下移,坚持全域共创,深化“平安农机”建设】 一是完善基层监理服务体系。8月29日在即墨市召开现场会,推广即墨市创建全国“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的经验,探索建立社区农机监理中心(窗口)。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青岛市建设20个区域化农机安全监理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设立100个农机安全监理服务窗口。依托中心和窗口,即墨市农机年检率首次超过90%,达到92.8%;黄岛区建立3个社区代办中心,负责12个社区的农机监理工作,仅几天时间就完成全年工作量,年检量突破5 500台。

二是加强农机安全和质量监管。结合农机监理费取消和行政审批权下放的新形势,各级农机部门不断转变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送监理服务到社区、村庄,免费为各类农机挂牌、办证、年审。会同安全监督局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依托金宏网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做好对基础信息的采集、核查和动态监控,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机监管水平。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建设,用好移动式检测线和无纸化考试装备,提高检验、考试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活动,组成15个检查组,抽查农机维修网点、经销企业、农机合作社等850个,查处违章行为1 700多次。在莱西市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省农机监理站站长石宝成现场观摩并给予好评。加强农机质量监管,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机销售企业”创建活动,新增四星级以上“文明农机销售企业”9家,全市达到49家,引导农民购买放心农机产品,为农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是“平安农机”全域共创顺利推进。胶州市被评为山东省“平安农机”示范县,并被推荐参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目前,共建成“平安农机”国家级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镇31个和市级示范合作社32个。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总体控制指标在全省农机系统和全市13个重点行业领先。

【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除粮食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外,其他农业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平原机械化水平较高,丘陵、郊区和都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偏低。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机农艺的融合需要进一步探索,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三是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农机合作社依然偏少,还需要进一步扶持、壮大,等等。

厦门市

【概况】 2013年,厦门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以及厦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农机监理与平安农机建设”,扎实开展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与农机安全大检查工作,重点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完成中央和市级配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50万元。厦门市通过实施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工程及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加大对农田机械、农田灌溉、田间道路、大棚、喷灌等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013年厦门市农机总动力为410千千瓦,与2012年基本持平,大中型拖拉机200台,比2012年增加53台,增长36.05%;耕整机(微耕机)2 737台,比2012年增加1 065台,增长63.69%;新增水稻联合收割机2台。2013年厦门市完成机耕面积6.67千公顷,机收面积400公顷,机插面积73.33公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提高3%以上。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成效】 2013年,厦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75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500万元,市级配套累加补贴资金250万元),厦门市采取“全价购机、区级结算、直补到卡”的方式实施。截至2013年11月15日厦门市完成农机购置补贴732.38万元(其中国补:499.97万元,省补:232.41万元),国补资金完成中央下达资金的99.99%,受益户数2 122户,机具数量4 867台(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厦门市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实施6年来,厦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如:微耕机、手扶拖拉机已逐步替代牛耕,成为农田犁耕、旋耕、起垄作业的主要工具,较大规模的农田作业,也逐渐由大功率的轮式拖拉机进行耕作。其他如植保机械、灭虫灯、节水喷灌和水产养殖用增氧机等农业机械、农业设施也广泛进入农业的种、养生产环节,水稻机械化收割、机插秧,马铃薯机收也取得零的突破。为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厦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 2013年,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农村办公室、市财政局《关于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安排约2 2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田间排灌3 916米、机耕道路15 049.93米、温室大棚142 139.2平方米、节水灌溉31.99公顷等基础设施,有效地促进厦门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2013年,厦门市农业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人民政府,农业、安全监督部门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重要部署,通过开展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农机“打非治违”和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等行动,排查和消除各类农机安全隐患,强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农机事故统计表明,厦门市农机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全市无发生一起农机事故,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为0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2013年,全市共年检拖拉机1 068台,组织拖拉机驾驶员考试236人,合格216人,合格率91.5%。

【强化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 2013年,厦门市农业农机部门制定下发《厦门市2013年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厦农[2013]24号)和《2013年厦门市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厦农机监[2013]6号)。市、区农机管理部门按照方案部署,结合农机管理、监理业务工作,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大行动。2013年福建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下达厦门市各类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任务635人,至11月份,全市已开展教育培训696人,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5人,农机技术人员100人,拖拉机驾驶员236人,新购机农民60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4期285人次。

【建立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机制】 一是有机无证拖拉机驾驶人免费培训。厦门市安排专项资金25万元,对全市有机无驾驶证机手实行全额培训补贴,截至2013年10月底,厦门市已有139名机手通过考试取得驾驶证(其中:手扶拖拉机驾驶人员31人,大中型拖拉机驾驶人员108人)。通过开展免费培训,全市拖拉机驾驶员持证率可提高5%以上。二是出台《厦门市拖拉机报废补贴办法》。根据报废拖拉机类别的不同,补贴标准为800~5 000元。集美区农机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受理4台多功能拖拉机报废申请,9月18日上午,在厦门市更新物资回收有限公司切割现场,市、区农机部门工作人员见证首例报废拖拉机回收切割;9月19日厦门日报进行报道宣传,这一举措给厦门市乃至全省起良好开端,带动和引导更多的农机户走正规渠道报废,积极消除农机安全生产隐患。

【认真制定补贴资金使用实施意见】 2013年,厦门市农业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2013年厦门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实施方案》,经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产业处专家组审核,厦门市法制局进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后,下发各区农业(农机)部门执行。各区农业农机部门、财政部门根据市级方案,制定本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并按照要求成立由区分管领导牵头,纪检、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区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

【科学编制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 2013年,厦门市农机监理所参照《2013年福建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的中央资金补贴额和自选品目,结合厦门地区实际和农民种植耕作使用机具需求,科学编制《2013年厦门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确定2013年厦门市补贴机具共12大类32个小类77个品目。

【严格规范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企业的确定】 2013年,厦门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经销商的资质条件、确定程序严格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营行为的通知》(农办机[2012]19号)和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确定经销商,并报市农机监理所备案公布。2013年厦门市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确定的经销商共10家。

【认真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和监督检查】 2013年,厦门市农业局制定下发《厦门市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厦农[2013]56号)、《厦门市农机购置补贴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厦农[2013]123号)。要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严格按照2013年的购机补贴资金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严禁”、农业部“四个禁止”、“八个不得”,把防腐倡廉贯穿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全过程,市农业局与各区农业主管部门签订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责任书,10家经销商均签定“2013年厦门市农机购置产品经销企业承诺书”。8月9日,厦门市农业局召开全市农机购置补贴风险警示教育会,会议通报全国近年来发生的农机购置补贴警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学习,深刻汲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严格纪律,廉洁从政。

【认真做好补贴机具建档和信息报送】 2013年,厦门市各区农机管理部门严格按照要求对已购买的农机具进行核实和编号,对拖拉机等纳入牌证管理的机具按规定注册登记。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关于抓紧启动全国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报送工作的通知》(农机产[2013]29号)的要求,从4月15日起,厦门市上报补贴工作简报31期,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结算资金进度统计表14份,全部按时完成,没有出现误报漏报。

【做好补贴信息公开和防诈骗宣传工作】 2013年,按照农业部(农办机[2011]33号)文件要求,建立“厦门市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并与“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厦门三农网”、“厦门农业科研推广网”链接,实时将补贴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为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10月16日上午,厦门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友福做客厦门市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栏目,解读“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网民在线交流互动,并在现场接受厦门电视台记者的采访。9月4—6日,根据福建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机购置补贴防诈骗工作的通知》,厦门市农机部门汇同各区农机部门工作人员在同安区、翔安区、集美区、海沧区等四个项目区农机经销点、重要镇(街)道口等明显位置,张贴《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谨防有人借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行骗》,共张贴、发放相关宣传资料计2 500多份,告知农民防止上当受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2013年,为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领导“一岗双责”,厦门市农业局成立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暨百日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领导担任组长,局监察室、局综合秘书处、局种植业处、市农机所负责人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农机监理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机所分管副所长兼任,成员由局种植业处、市农机监理所办公室和农机科相关人员组成。

【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 2013年,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13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的通知》(厦府[2013]165号),厦门市农业局下发《关于下达2013年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的通知》(厦农[2013]74号),将农机安全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区,确保厦门市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省里下达的2人控制目标,不发生较大事故。市农机监理所分别与各区农机管理部门签订2013年度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要求各区农机管理部门与所辖镇(街、场)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各区农机部门结合年检审、注册登记、考核发证、购机补贴等工作,与拖拉机驾驶员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931份,增强机手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他们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厦门市农业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创建“平安农机”等业务经费40万元,保障农机安全、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工作。

【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与重点整治“百日行动”】 2013年,根据省、市人民政府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整治百日行动的要求,厦门市农业局印发《关于开展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厦农[2013]51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的通知》(厦农[2013]66号)、《关于立即开展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整治百日行动”的通知》(厦农[2013]81号)、《厦门市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厦农[2013]90号)等文件。6月19日,副局长张友福在厦门市农机所会议室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和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传达市委、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会议主要精神,对开展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整治百日行动”进行部署。8月9日,厦门市农业局召开上半年农机安全形势分势会,会议对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整治百日行动及农机交通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再发动、再部署、再落实。要求市、区农业农机部门按照 “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切实防范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6—9月,厦门市农机部门组织督查组23个,参加检查人员98人次,督查检查农机单位和拖拉机33家(台)。7月8—9日,厦门市农业局督查组对各区2013年上半年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暨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 2013年,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市人民政府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的要求,厦门市农业局印发《2013年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意见的通知》(厦农[2013]67号)、《关于加强拖拉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意见》(厦农[2013]75号)。全市各级农业(农机)部门积极推进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各区农业(农机)部门积极与交警、安监等部门配合,加强安全联合巡查管控,强化镇村道路拖拉机交通安全监管执法,严厉打击拖拉机非法载人、无牌证行驶等违法行为。全市农机部门共组织农机安全执法、宣传教育113次,出动人员340人次,检查拖拉机846台次,查处超载超速4起,无牌无证3台,逾期年验68台,逾期换证6人。为有效提升拖拉机“三率”水平,确保2013年全市“三率”水平达到上牌率80%、年检率55%、持证率70%以上,根据市道安办《关于集中开展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厦道安办[2013]8号)要求,全市农业农机部门于4—6月集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各区农业农机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集中业务骨干力量进镇进村,指导镇(街、农场)、村的有关人员,组织摸底排查使用9年以上,达到或超过规定年限的多功能拖拉机(含变型运输机)和10年以上未检的手扶拖拉机1 196台,其中对954台已灭失的拖拉机进行报废注销。

【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013年,厦门市各区农业农机部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农机安全综合整治、农机“打非治违”、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等工作及本地实际,组织力量深入镇(街、场)、村(居)、田间场院等拖拉机作业场所,对逾期未年检、未报废与无牌证拖拉机进行摸排,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做到不留死角,不走过场,确保参与作业的拖拉机处于安全状态。1—10月,全市农机部门排查治理隐患单位589个,排查一般隐患87项,其中已整改87项,整改率100%。

【扎实开展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工作】 2013年,厦门市同安区根据区农业局、安全监督局关于《同安区“十二五”创建“平安农机”活动方案》,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工作,全区6个镇已创建五显镇、莲花镇2个“平安农机”示范镇,12个“平安农机”示范村,85户“平安农机”示范户。按照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考评标准,规范整理内业资料并装订成册,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自评(98分),并已通过市级考评、省级复评(97分),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农业部、安监总局考评。

【安全宣传教育】 2013年,厦门市根据《厦门市2013年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方案》的要求,市、区农机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适合农村特点的有效形式,加强对拖拉机驾驶人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参加全市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等现场咨询活动。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全市出动宣传车18车次,发放农机安全宣传材料及“致农业机械驾驶(操作)员朋友的一封信”12 160份,发送短信26 649条,在镇、村刷写、张贴固定标语292幅,悬挂宣传横幅、宣传图48幅,在“厦门三农网”、和厦门市农机监理所网站及省、市有关安全生产互联网上发送农机安全和工作动态信息70多条。集美区通过厦视2套新闻直播间、集美新闻报道开展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在《厦门日报》报道拖拉机报废补贴政策。同安区农机部门举办3期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培训班,参训人员185人。9月2日,海沧区农机部门在东孚镇中心小学开展“平安农机”进校园活动。

【存在问题】 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建设,农业发展空间迅速压缩,耕地日趋减少,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②拖拉机非法载人现象未能全面杜绝。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建筑工地周边道路上仍时有发现,存在安全隐患。③厦门市部分已申请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户接到不法分子借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的诈骗电话,存在被诈骗的风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概况】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农机行业在农业部大力支持和兵团党委正确领导下,各级农机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以收获、加工、林果、园艺、畜牧等机械为突破,以突出农业机械化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为重点,着重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较好地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农机装备数量进一步增加】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机总动力达到4 450千千瓦,比2012年增长4.71%,大中型拖拉机4.7万台,大中型配套农具7.9万台(架),分别比2012年增长5.9%、1.57%,更新大中型拖拉机5 100台,当前兵团73.5千瓦以上的拖拉机已达到6 000余台,采棉机1 550台,联合收割机1 420台,农用飞机32架,畜牧、园艺机械数量分别新增620台、1 010台。大型装备能力强,效率成倍提升,工作质量保证,经营效果良好。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耕面积109万公顷,机播面积118.5万公顷,机收面积87.3万公顷,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00%、99.8%、73.55%,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92.01%,比2012年增加0.5个百分点。飞机作业面积27.4万千公顷。2013年机械作业达到31 333.33千公顷。2013年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机收面积比2012年增加5.7万公顷,主要是机收番茄、机收甜菜、机收棉花面积均有大幅度提高。

【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按照农机“十个标准化”和“五统一,五规范”农业机械化管理要求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按照农业部加强农机“技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要求,兵团10个团场开展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创建活动。各单位始终坚持把农机田间作业质量作为农机管理标准化的中心工作,狠抓农机田间作业标准的执行,结合农时进行阶段检查、评比、表彰等措施,监督检查标准措施到位情况,有效的提高整体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水平,取得新成绩,完成年度目标。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落实】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6亿元,在全兵团范围内实施购置农业机械2.2万台(架),其中,拖拉机5 100余台,收获机械780余台;配套农具和其他机械1.61万余台(架/套)。有近1.5万余户职工和农机服务组织直接受益,直接带动购机资金11.5亿元以上。通过积极筹划、组织,按程序和步骤环环相扣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促进兵团农业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大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为农业丰收打下良好的机械化生产基础。

【机收工程取得新进展,完成年度计划】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初种植机采棉模式面积466.67千公顷,采棉机保有和使用量1 550余台,完成机采面积360千公顷以上(不含复采面积),机采面积占植棉的62%以上。一师、五师、六师、七师、八师机采面积较大,分别机采66.67千公顷、30千公顷、40千公顷、50千公顷和133.33千公顷。为充分发挥采棉机功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协调组织部分采棉机进行跨区机械采收棉花作业面积达100千公顷。机械化采棉所需要的清杂设备已配套220条生产线,可满足400千公顷棉花清杂任务。各主要植棉师兵师机采公司运行情况良好,为兵团组建八大集团之一的机械化收获集团奠定基础。随着机械化采棉技术及工艺已经成熟,硬件配套趋于合理,已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条件,快速推进机采棉工程的基础条件充分具备,并有信心在两年内完成80%机采面积的目标。

【农机新技术推广得到进一步应用和示范】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600千公顷、残膜回收400千公顷、土壤深松233.33千公顷和机械植保600千公顷。机械移栽、高架精量喷雾、土壤深翻、葡萄埋藤和保护性耕作、节能降耗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得到进一步示范应用。各种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收获也有突破性进展,马铃薯、甜菜、打瓜、油菜、辣椒、番茄等作物联合收获机械800余台,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畜牧园艺业机械化生产进展较快,推广牧草收割机、饲草料打捆机、储奶罐、挤奶器等畜牧机械2013年新增620台(套),有利的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新增葡萄埋藤机、挖坑机、微耕机、弥雾机等园艺机械1 010台,这类小型机械的使用,初步改变园艺业机械化生产的面貌。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新进展】 一是各师团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较为迅速,2013年成立农机合作社50余家。二是兵师大型机采棉收获公司运行情况良好,机采棉花266.67千公顷,占机采总面积的70%以上。三是农机标准化服务基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财务用于农业机械化基地及棚库建设投入约4 400余万元,已开工建设12个团场级农业机械化服务基地。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深化“平安农机”创建为抓手,以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为主线,切实强化农机动态监管和源头管理。严格拖拉机驾驶培训资格准入、规范注册发证、检审验等业务流程。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和提高“三率”创建活动,并进行多次巡回检查督导。截至11月底,全兵团共报告农机事故9起,比2012年减少4起,死亡4人,比2012年持平,受伤4人,比2012年减少13人,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比2012年增加1.9万元。千台事故起数0.124,千台死亡人数0.055,千台受伤人数0.055,均在行业控制指标范围之内。

【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制定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针对《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对农业机械化部分进行修编,制定“十二五”行业建设规划年度推进措施,通过召开电视电话工作会议,明确工作方向、重点及主要内容,统一发展思路,明确重点工作,激发工作热情。

【全面扎实地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农机部门把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当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不断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好规定,突出重点,阳光操作,规范程序,提高效能,很好地实现农场职工得实惠,农机企业大发展的目标。2013年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6亿元,拉动团场职工和农机服务组织投入资金11.5亿元,带动社会和个人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农机装备新度大为提高,特别是棉花收获后处理机械、玉米收获机、大马力拖拉机、节水灌溉机具、园艺业和畜牧业机具和设施农业设备等。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让购机户了解购置补贴政策,发放宣传挂图2 000余张、补贴政策资料汇编等500余册发放到师、团、连和职工手中。在导向上做到准确无误,注重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使用可靠性,有效地改变先进适用的大中型机械数量不足,机型陈旧,技术状况老化的局面。在整个过程中,各单位都能落实规定和要求,执行“三个禁止”,认真落实“五制”,切实做到“八个不得”。兵团还组织人员赴基层单位进行多次监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按照现代化农业理念来组织各农时阶段机械化生产活动】 2013年,农业机械化在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一是提高效率,二是确保农时,三是降低成本,四是增加收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机耕水平100%、机播水平99.8%,机收水平达到73.55%。从事农机操作人员约6.2万人。在春耕、“三夏”、“三秋”主要农时,克服天气恶劣,柴油供应紧张等多重困难,早部署,早筹划,精心组织,科学调度,保证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顺利进行,为全年粮棉等作物丰产丰收做出突出贡献。小麦水稻、玉米、甜菜、番茄、棉花等作物跨区机收的规模不断扩大,已达到233.33千公顷,作业市场有序稳定,运行机制趋于合理,农机服务组织生产服务形式不断拓展,特别是机械化采收棉花、番茄和辣椒作业,各级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运行情况良好,各机收服务公司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进度快,质量好,问题少,效果好的工作状态。

【根据实际需要和农时机械作业特点,积极开展行业技术服务及培训工作】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提高全行业整体素质好技能水平,五月份组织参加在新疆昌吉召开的新疆农机博览会,九月份分别在南北疆召开机采棉技术演示及研讨会,十月份在南疆召开兵团红枣机械化收获演示现场会等,参加人员累计有500余人次。结合国家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兵团在各师都建立相应的培训学校,组织教学队伍,开展丰富的农机培训工作,累计有5 000余人次接受阳光工程的农机培训。

针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流动性大、新手多的实际情况,兵团2012年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农机专项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农机管理干部、农机技术人员、驾驶操作和维修服务人员共计5万余人次,对推广应用农机新产品新技术和落实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及安全生产起到良好的效果。

【把各种农作物收获机械化提上重要日程,利用农业机械化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力促薄弱环节有重大突破】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关于加快机采棉工作的意见》(兵发[2011]3号)文件提出的“十二五”全面实现棉花机械化收获的目标,制定年度机采棉工作任务。2013年完成353.33千公顷机采任务,突破总面积的62%。机收甜菜、番茄、辣椒、马铃薯也有较大的增长,红枣收获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主要做法是:一是利用项目或贷款引进国外大型先进农机装备,其中,采棉机6台、甜菜收获机4台、玉米去雄机7台。二是完成农业部支持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1 270万元,在5个团场实施,20余个保护性耕作项目团场完成保护性作业面积66.67千公顷。三是申请棉花机械收获项目资金1 000余万元,五师、八师今年基本实现机械化采棉,多数团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四是申请农机标准化项目资金60万元,在2个团场实施。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提升兵团农机整体装备水平,生产和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使种植业劳动力大量转移成为现实,全兵团少引进采棉拾花劳力30万人,为团场农业结构调和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整奠定基础。

【全面部署,加强指导,组织检查,搞好服务,开展全方位农业机械化监管活动】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确保农机在农时活动中健康平稳较快的发展,兵团通过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在完成农业生产任务中提高应用水平、作业质量和经济性指标。根据农时特点,农机局组成检查督导组,分9批12次对部分团场进行调研、咨询、检查、督导等,主要内容一是农机标准化示范团场创建情况,二是落实购置补贴政策情况,三是机械化生产和作业任务完成情况,四是农业机械化基地棚库建设情况,五是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各类农机人员培训等。通过检查督查发现,各师工作进展情况良好,各项任务指标达到要求,并及时上报有关资料和信息。

【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依然薄弱,集约化管理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机装备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需加大工作力度;农机企业缺乏宏观调控管理机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维修及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各级农机管理人员不足,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概况】 2013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1号文件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代化大农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一个转变、六个延伸”,开创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工作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的领导下,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持续高涨,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垦区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作用,完成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有力的促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垦区2013年农业生产抗灾夺丰收,粮食总产突破215亿千克做出应有的贡献。

【抓更新,贯彻落实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现代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3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积极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更新投入力度,全年实现农机更新总投入达35亿元,再次突破历史,新增国内外各类机械5万余台件,其中:争取和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5亿元;继续从国外引进先进大型、特大型农业机械6亿元、822台件。新建旱田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20个,使垦区现代农机装备区总数达到400个,实现旱田耕地面积的全覆盖。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装备也进一步增加,从智能化浸种催芽设备到高性能插秧机和收获机,都有较大增加,水稻全程机械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8%,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旱田水田均达98%。实现航化作业1 591.33千公顷。

【全面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充分发挥现代化大农机对现代化大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2013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增加玉米和水稻面积的要求,坚持农机与农艺信息化相融合,重点推广应用十大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①大型、特大型联合收割机;②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是玉米、大豆高性能大型精量播种机;③水稻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技术;④卫星导航和农机信息化管理技术;⑤旱田节水灌溉技术;⑥玉米及青贮收获和饲料搅拌饲喂技术,奶牛榨乳与保鲜储运技术;⑦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⑧农作物秸秆根茬处理机械;⑨植保机械化技术和航化作业技术;⑩粮食清选、烘干和仓储技术与设施等新技术、新机具,成效显著,在推广十大农业机械化技术中确保六项重点:其中,共推广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235台,大功率拖拉机64台,大型免耕播种机380台,卫星定位、自动导航设备310台套,水稻高性能插秧机2 080台,大型智能化浸种催芽设备43套,大型水稻收割机800台,全喂入履带式水稻收获机4 000台等新机具,并增配防涝装置,如联合收割机用防陷半履带880台,后驱动装置750台等,为夺取2013年农业抗灾夺丰收,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全年实现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应用节本增效达10亿元以上。

【认真组织实施利用美贷购买农用飞机和农机具项目,进展顺利】 2013年是美贷项目实施关键的一年。该项目被列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重点督办的工作之一。该项目已经完成所有项目的审批、招标、谈判、签约等环节工作,并已开始组织付款、提货。农业机械部分共计226台件,已经发货到农场,大部分投入生产作业;购买的34架农用飞机,已经到货8架,正在陆续发货、接货,预计到2014年4月底,全部到货,投入使用。由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领导重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牵头认真组织实施,各环节工作认真细致,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对策,创新运作模式,积极认真对待和有效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项目进展不仅总体顺利,还节约资金至少2 000万元以上,该项目还被视为中国利用美贷的示范项目,得到领导和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深入开展场县共建,实现农机“三代”作业的新突破】 2013年,按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管局、农场认真落实2013年度跨区作业实现3 666.67千公顷的工作目标,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与周边市县搞好对接,拓展跨区作业范围、项目和领域,积极开展跨区作业指导与服务。全年完成跨区作业“三代”面积3 724千公顷,再次突破历史,比2012年增加340千公顷,实现农垦农机创收6.1亿元,农民节本增收13.2亿元。同时,各管局加大局市共建和场县共建的力度,积极推进场县共建农机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场库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目前,垦区累计场县共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44个,有力地促进场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垦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紧紧围绕垦区“三年强工攻坚战”,大力发展垦区农机制造业】 2013年,按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提出的“三年强工攻坚战”和垦区重点工作会议提出的“高标准起步,全方位开局,快节奏推进”的要求,各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强垦区的农机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松花江农场“北大荒农机制造产业园区”和“北大荒宾西农机制造产业园区”及农机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其生产的主导产品40.425千瓦、51.45千瓦、66.15千瓦拖拉机以及甜菜移栽机、甜菜收获机、气吸式播种机、水田搅浆整地机、后驱动转向桥、秸秆粉碎还田机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地,其中北大荒农机制造产业园区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红兴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其主导产品水田灭茬搅浆机销售2 000台,LBZ—700A系列半履带销售400台等产品,年实现销售收入4 000余万元,在农机制造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垦区规模以上农机骨干企业26家,全年实现农机制造业销售总收入达到13.5亿元,比2012年增长30%。

【坚持农机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 2013年,按照垦区《开展“十二五”农机管理标准化创新与达标活动方案》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创建活动。各管局农场坚持实行优机、优价制度,全面实现农机标准化作业,开展农机大培训和农机标准化提档升级活动,使驾驶操作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2013年垦区共投入4亿余元用于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扩建、新建“农机管理服务中心”。新建设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多数具备现代农机数字管理系统和指挥调度平台。按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局要求,将有14个农场通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的验收,年内又有20个农场将被评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农机管理标准化农场,15个农场被评为标兵场。

【进一步提升农机组织化程度,推进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 2013年,黑龙江垦区积极探索和深化农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促进和保障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积极扶持和培育新型农机合作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有机户走农机联合投资、联合经营和农机合作社经营发展之路,提高农机经营效益,推动垦区农机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公益化和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展“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涌现出胜利农场好山河农机合作社、前锋农场农机合作社、红星农场农机合作社、引龙河农场圣达农机合作社、嘉荫农场嘉荫高新农机合作社等一批取得较好效益,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典型。2013年,黑龙江垦区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3个,累计总数达171个。

【抗灾害,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2013年,黑龙江垦区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四涝叠加”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困难。但由于垦区充分发挥农机管理“六统一”、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积极采取“调”、“改”、“买”、“引”的应对措施,在“三秋”作业中,统一作业指挥、合理调配机械力量;适时适地进行机械改装与技术革新,提高机车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扶持职工购买中小型抗涝的收获机械;引进南方省份农机来垦区跨区作业等。发挥大功率机械作用,坚持“人停机不停”机车昼夜作业,农机管理人员跟班作业,检查验收质量,边抢收、边整地,最终战胜这场灾害,实现垦区耕地“黑色越冬”,全面完成“三秋”作业任务,为2014年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积极开展农机大培训,推进农机队伍和北大荒农机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培训行动,年内累计培训7.8万人次。加快农业航空驾驶人员培训学校的建设,已正式通过国家高考招收学员。成功承办“第六届中国黑龙江·北大荒国际农机展”,展会在规模、参展质量、交流层次上均取得新突破,本届有国内外200多家农机制造企业参展,参展产品达40大类3 800台(件),农机展面积达3.6万平方米,农机制造业签约额20亿元,创展会规模记录。进一步推进北大荒农机文化建设,全面推行着装北大荒农机工人标志服和“北大荒集团”企业形象标识,做到每台大功率拖拉机、收割机驾驶员都着“北大荒农机”标准服装,每台大功率拖拉机、收割机上都粘贴“北大荒集团”标识。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成果,用北大荒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武装北大荒农机人。友谊农场建设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成为北大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收到较强的反响,进一步提升北大荒的影响力。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 2013年,黑龙江垦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完善农机监理体系,落实国家农机安全监理惠农政策,推进“实地检验”、“免费监理”工作。层层签订和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农机安全教育,开展“纠正违章、排查隐患”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农机“三率”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拖拉机、收获机登记率96%以上,驾驶员持证率96%以上,拖拉机检验合格率95%以上。力争年内全局无农机死亡事故,实现全年农机安全生产目标。

【主要问题】 2013年,尽管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按照科学发展要求以及建设现代化大农业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还不够平衡,管局与管局、农场与农场之间在机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上差距较大,不同作物机械化也有差异,经特作物,畜牧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二是仍有大批量性能落后、机型陈旧的机械在使用,迫切需要报废更新;三是农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不完全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四是农机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五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专门的农机推广机构和专职推广人员;六是农机基础建设亟待加强,场库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建设水平。

广东省农垦总局

【概况】 2013年,在农业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广东垦区以“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为目标,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主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坚持农机农艺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促进农业生产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广东垦区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农田基础建设生态园林化、良种繁育设施化、种养收加环节机械化、农业产业低碳循环化、生产经营全程信息化。

【农机装备总量增加结构优化】 2012年,广东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28.5千千瓦,比2011年增长8.4%。2013年广东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将达到350千千瓦,比2012年增长6.5%。

【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广东垦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比2011年提高1个百分点,进入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较高水平。其中机耕水平达到95%以上,机种水平达到37%,机管水平达到76%,机收水平达到26%,主产业农产品加工率达到100%,在全国热区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广东垦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8%。农业机械化贯穿广东垦区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在开荒作业、农田基本建设、热带作物生产、植物保护、产品加工、运输乃至社区建设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机新技术推广取得新的进展】 2013年,广东垦区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坚持农机农艺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目前广东垦区拥有各类微灌、喷灌作物面积4.67千公顷,完成水利工程及节水灌溉面积20千公顷;改造水产生态养殖面积1.2千公顷。在甘蔗生产中采用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生产、节水灌溉、生物防治虫害等先进技术,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的技术路线,建成3个万亩优质高产甘蔗机械化示范基地。

【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初步实现多样化】 2013年,广东垦区积极探索适合广东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子,取得一定的成效。如湛江垦区出台《湛江农垦农业机械化管理暂行规定》,实行广东省农垦总局、广垦农机公司、农场三级农机管理的体制,授权广垦农机公司负责垦区国有农机资源、土地耕作资源、农资和农产品运输资源的经营管理业务,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实现农场、专业公司和职工的共赢。一些农场结合产业实际发展职工参股或合作经营的农机服务公司,形成专业公司、股份公司、合作经营组织、农机大户等多样化的农机经营服务体制。

【农机作业信息化有较大发展】 2013年,广东垦区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的探索和实践,在土地管理、林木生长、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机作业和管理、工厂化养殖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装备和技术。如广东垦区建立以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支撑的国有农场土地管理系统,精确测算和监控土地资源,为农机作业调度搭建新的管理平台。丰收菠萝罐头、名富番石榴和红阳桃、华海茶叶等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立,燕塘乳业从奶源基地建设到乳品加工和销售的全程信息化管控,大幅提升广东垦区农产品食品质量水平,做到“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

【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得到较好实施】 2013年,广东垦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2 100万元,补贴机具5 225台,受益农户1 373户。广东垦区按照财政部、农业部等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认真编制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层层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加强项目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为加强补贴资金的管理,制定《广东垦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专项补贴的实施范围、对象、标准和种类,补贴资金的申报、下达补贴与发放程序、专项的管理与监督等进行规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阳光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补贴机具的选型上,既要适合广东垦区实际需要,又要保证政策补贴的农机具性能优良、安全可靠和价格合理。在职工申请购机选择上,实行补贴机具品种、性能、配置、价格目录公开,让职工一看就明白,自主申购。在补贴对象确定上,实行补贴资格、优选条件公开以及受益对象评审和公示制,职工自愿、平等申报,公平竞争,项目单位、管理局两级评审,社会监督,既减少矛盾,又确保公平。

【新型农机具研发成果显著】 2013年,广东垦区加大高地隙大功率拖拉机、大型甘蔗种植机、大型喷药机等农机设备攻关和开发力度。如广垦机械公司与中国农机院合作,对进口价格40多万元的整杆甘蔗种植机进行技术攻关,吸收消化,自主研制开发出同类型的大型甘蔗种植机,生产成本只有15万多元,产品性能、作业效率还优于进口机型。广垦机械公司针对甘蔗装卸劳动强度大情况,研制开发甘蔗装载机和自动卸蔗台。

【坚持农机农艺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2013年,广东垦区一方面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艺措施要求,实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研制改装农机新机型,优化农机具结构;另一方面按照农机作业特点,对土地规划、农田水利设施、良种选育、种植管理技术到产品收获加工等进行改进完善,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

【坚持农机标准化管理,建设高标准的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农机队伍】 2013年,在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取得突破后,广东省农垦总局开展甘蔗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研究工作,初步制定《甘蔗机械化种植技术规程》《甘蔗种植机操作规程》等各种技术标准10多个,逐步实现农艺栽培技术标准化,作业质量指标科学化,作业规程程序化,农机管理规范化。为适应广东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发展需要,垦区积极引进和培养现代农业装备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 300多名,同时加大对现有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为广东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典型示范,引领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 2013年,广东垦区通过创建示范区,树立先进典型等方法,引领和示范带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丰收糖业公司作为全国唯一的甘蔗机械化生产试验基地,2013年积极开展种植、植保、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标准研究制定工作,使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从单项到集成、从单机作业到联合作业,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甘蔗机械化生产”的典范。广东垦区大力发展5 000头以上的现代化养猪场,人均饲养量达到350头以上,生产效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湛江农垦畜牧公司荣获第一届全国养猪行业百强优秀企业。

【坚持农机科技创新,研制开发先进适用农机具、新技术】 2013年,广东垦区本着引进、吸收、消化、提高的宗旨,针对广东垦区土地、品种、农艺等生产实际,对一些进口的关键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攻关和开发,研制适合广东垦区使用的新型替代机具和配套机具,降低农机购置成本,拓宽农机应用范围,加快先进农业机械的普及推广。

【坚持经济、安全、环保的原则,实现农业产业低碳循环化】 2013年,广东垦区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推进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应用,大力打造“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低碳循环农业体系,推动上下游产业充分结合,延伸产业链,在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广东垦区糖业、橡胶、剑麻、菠萝和畜牧业等产业的循环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实现以工补农、以农带畜、以畜促农、以农畜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低碳循环化发展。

【坚持创新农机经营管理体制,增强农机发展活力】 2013年,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在国有农场投入经营为主体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职工及社会资本投入,做到国有企业、股份制、合作制多种形式并存,形成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实体经营企业化。

【存在问题】 2013年,广东垦区农业机械化虽然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个别广东垦区普及面还不够广,机械拥有率不高;能较好地适应橡胶、剑麻、水果等主要作物的种植、抚管、收获等生产环节要求的作业机具较少;与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配套的作业机具不多,不能满足扩大机械作业范围,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需要;农机科研及生产力量较弱;职工农机使用和管理知识不足,农机宣传培训工作尚须加强。

猜你喜欢

机械化农机补贴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不一样的农机展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