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情人
2014-01-20刘明艳
刘明艳
1977年,人们在日内瓦威尔逊的地下室里发现了一只装满私人文件的纸板箱,在这些文件之中,有一个女人与心理学大师荣格、弗洛伊德的书信,还有这名女人的日记,她在其中倾吐了对荣格的爱情以及他们崎岖的情感经历。日记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经鉴定,这个纸板箱属于一个名叫萨宾娜·史碧尔埃的俄国女人。这一发现勾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因为没有人会想到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和弗洛伊德竟然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这一发现也让我们关注到一个一直被历史遗忘的女精神分析师——萨宾娜·史碧尔埃。
“完美”的巧合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在随后的几年里,荣格开始从事著名的“词语联想”测验。根据病患们对一连串经过挑选的词语的回答方式和反应时间的不同,可以发现荣格后来称为“情结”的某种东西。荣格在1903年阅读《梦的解析》时,突然发现自己所探索的问题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不谋而合,自己在“词语联想”实验中观察到的压抑“机制”,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最好的解释和说明。这使他激动异常,甚至想将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同时,荣格在其论文《假性疯狂》中提到了一个由别人最早报告的病例“萨宾娜.S”。这篇论文发表几个月后,荣格收治了一个真叫这个名字的犹太女孩,还不到19岁,这些巧合使荣格异常激动,而她也给荣格的人生带来了新的转折。
荣格这样描述萨宾娜·史碧尔埃入院时的情形:“她的状况如此糟糕,时而陷入重度抑郁状态,时而大笑、哭泣或者尖叫,在这两种状态之间相互转换。她无法正视别人的面孔,一直低着头,而且无论是谁碰她,她都会吐出舌头,露出满脸的厌恶。”荣格和她面谈后,从她的行为反应中推断她得的是癔症,也就是精神分裂症或“歇斯底里”症。
癔症并不是神经系统发生结构性变化,而是神经系统在创伤的作用下发生功能性变化。有些创伤可能会带有性的特征,比如童年期的性虐待创伤。弗洛伊德声称癔症的症状是由于童年期受到性侵犯的记忆受到了压抑而被创造出来的,这一研究结果源自他开始使用的一种全新的、非催眠式的治疗方法,他称之为“精神分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问答来追寻病人的病源。
1904年,史碧尔埃入院,她天性聪慧而且受过良好教育,与医院里其他来自中下层、患癔症的病人不同。同时她又陷于典型的精神错乱中,因此成为弗洛伊德最新观点的完美实验品,也是荣格试图利用新理论临床治疗病人的最合适的实验品。
父亲的手
史碧尔埃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在日记里表现得严肃认真,思维冷静而深刻,也提到许多自己关于精神和心理学方面的看法。这与她在荣格办公室里发了狂似的描述自己过去的记忆时大相径庭,让我们更加关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患上精神分裂症。
史碧尔埃的父母很富有,经常游走各处。但他们之间并不相爱,各有各的风流韵事。史碧尔埃的母亲经常将丈夫的名字大写以表示对他的不满和一种发泄,因为在德语里“史碧尔埃”就是“扮纯洁”的意思。当看惯了这世界的污浊后,母亲希望史碧尔埃能与外界隔离开来,所以自她出生后就被禁止接触一切有关“性”的话题。因为母亲非常富有,能随意更改本地高中的课程,以使女儿不用学习生殖方面的课程,所以史碧尔埃对生活中有关性的事一无所知,性意识一直被压抑着。她的父亲有忧郁症,也看不惯妻子的不忠,试图破坏母亲给女儿建立的“纯洁”的环境。父亲也是爱她的,但这种爱又是扭曲的,总是希望通过一些肉体接触来实现。所以父亲偶尔会把她叫到房间,然后用手打她的屁股,无论她有没有做错事。史碧尔埃也深爱着父亲,她的爱不但痛苦并且纠缠着耻辱和自虐。在那之后,她经常幻想着被父亲殴打,由此产生性愉悦,但同时也觉得受辱,产生强烈的厌恶感。这种强烈的心理冲突造成了她意识的分裂。
有一次她与荣格外出散步,不经意间外套掉在地上,荣格把它捡起来并用竹杖拍掉灰尘,没想到她却异常激动,并扑过去把外套夺走。她的这种极端反感实际上是因为荣格拍打衣服的动作令她想起了父亲打她的场景,刺激她陷入精神错乱。
被上帝选中的人
荣格替史碧尔埃做了四个半月的精神分析。这种治疗方法不同于以往把病人隔离的非人道方法,而是建立在人道、平等的基础上,与病人敞开心扉的治疗方式。每隔一天,他就和她待上一两个小时,坐在她身后,进行记录和分析。他试验了上面所提到的“词语联想法”,即一个接一个地从一张表上念单词,病人每听一个词,就必须回答出她联想到的第一个单词,沉默和犹豫的时间都用秒表来测量。随着分析的进行,她记起三岁左右时被父亲脱下裤子打屁股的情景,这时她突然变得很兴奋,就像平时看见兄弟被父亲揍一样。她的病已经发展到看见别人遭惩罚会愤怒,同时这种怒火也会产生性兴奋的程度了。
荣格在医治她的癔症期间,听她说“自己心里老飞着一个说德语的小天使,别人张口前我便知道真相”,他由此断定史碧尔埃拥有做医生的潜质。谈话,只是史碧尔埃接受治疗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协助荣格工作,作精神分析师的助手。这无疑为史碧尔埃后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精神分析师奠定了基础。他们渐渐成了工作伙伴,一起验证学术理论,探索未知领域,在更广泛深刻的层面上交流。当荣格让史碧尔埃帮忙写出一篇有关词语联想疗法的文章后,她的自信心显著增强了。她的建议异常出色,荣格吃惊地说:“像你这样的头脑可以推动科学的进步,你应该成为一个精神病学家。”
上帝给了她做心理学家的天赋,她有一种可以说是直觉的能力,甚至有的时候,她一度认为自己可以预见未来。很奇怪,她可以领会荣格的思绪,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同时她还具有超凡的智力,使她得以将自己的“反抗”构建成一种理论。
可怕的玩笑
大概是1907年的某个时候,史碧尔埃在写给另一个人(无法得知具体姓名)的信件中提到她对荣格的感受:“荣格医生应该是最伟大的天才,因为他的影子漂浮在我的眼前,就像一个诸神之子。”在1908年荣格与史碧尔埃的信件来往中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了。荣格在信中对她的称呼已经从“我亲爱的朋友”变成了“我亲爱的”;荣格甚至还写到:“你无法想象,拥有一个可以去爱的人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对于这个人,我绝不会将她放在平庸的习俗之中使她受到禁锢,而她自己也绝对不会这么对待自己。”endprint
但之后,由于荣格一直想有个儿子并如愿以偿,他不得不正视他的处境:他已经是有妻有儿的人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夫一妻”制的拥护者。于是他和史碧尔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开始后悔,认为他们之间应该恢复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仅此而已。这对史碧尔埃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她在日记中写道:“他对我说了很多,说他为我付出了很多,而且还在持续付出……于是,所有这些合成一句话就是:他又只是我的医生了”。荣格的夫人也觉得她已经忍受得够久了,于是给史碧尔埃的母亲寄去一封匿名信,要求她把女儿从荣格医生那儿拯救出来。史碧尔埃的母亲致信荣格问明缘由,荣格回信时没有否认恋情,但却声称他与史碧尔埃关系不同寻常的原因是从未向她收费,而本来他的治疗每次要收10法郎,因此最后他希望对方能选择这种“普通的解决办法”。
在最后一次与荣格见面并怒不可遏地离去之后,史碧尔埃离开了苏黎世,跑到乡下试图恢复理智,她的父母也匆匆赶来照料她。在走投无路时,她选择写信给弗洛伊德求助。在此之前,弗洛伊德可算是荣格的“父亲”了,两人共同研究精神分析领域的各个问题。荣格告知了弗洛伊德他与史碧尔埃的一切,弗洛伊德则帮助他们实现和解。从史碧尔埃写给弗洛伊德的一封长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史碧尔埃对荣格深切的爱:
四五年来,我爱他胜过世上的一切,如今却被他生生推开,受到鄙弃……四年半以前,荣格是我的医生,后来成了我的朋友,最后成了我的“诗人”,也就是说爱人。终于,他奔向了我,事情的发展就像所有的恋情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史碧尔埃试图接受当时的处境。在最需要爱的年龄,她遇到荣格,感到美好而骄傲,但荣格迫于家庭和事业的压力却不得不和她断绝亲密关系。对于史碧尔埃来说这等同于理想的破灭。这段甜蜜而苦涩的感情最后造成双方的痛苦。不过尽管这段失败的恋情给她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感情阴影,但并没有击垮她,或许还给了她“化悲愤为力量”的前进动力,使她能在心理学领域留下可贵的成果。
“煽风点火”的人
1910年下半年,萨宾娜·史碧尔埃在成为新一代精神分析师的道路上迈出关键的一步。由于导师一直没有时间阅读她的论文初稿,史碧尔埃把初稿寄给了荣格,这个她许久都不愿与之交流的人。荣格对她的论文大为赞赏,并在回信中写道:“你的论文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史碧尔埃这篇名为《一个精神分裂症(早发性痴呆)病例的心理学意义》的论文于1911年在《年鉴》上发表。她的论文告诉荣格,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幼稚的、沉迷于幻想中的女孩,她已经变成一位年轻的专业人士,她可以保持在适度的距离观察事物,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利用自己的天分直达心理学的深邃之处。
这时她又再次成为了荣格最亲密的合作者,在莱瑙精神病院担任驻院心理医生。但过了不久,在参加完博士学位的期末考试之后她便离开了苏黎世。这次,史碧尔埃离开苏黎世前往维也纳的一个原因是弗洛伊德。在未被邀请的情况下,史碧尔埃出现在一次讨论会上。弗洛伊德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邀请她在下一次会议上宣读一篇论文。她选择的主题有关死亡本能,这个发现足以使她在下一个时代功成名就。对此发现,弗洛伊德不仅没有写过文章甚至连想也没有想到过,她的论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里面提到的一些材料他不赞同。
很显然,由于史碧尔埃的很多观点源于弗洛伊德主义,使得她逐渐向弗洛伊德靠拢。然而在弗洛伊德面前,她又时时为荣格的观点辩解和抗争。弗洛伊德体察到她仍然爱着荣格的心情,她却说,她并非因为爱情才抗辩,而是为了真理。另一方面,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越来越有分歧,使得他们的关系逐渐疏离。这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他俩的事,但冥冥中好像正是史碧尔埃的出现才导致了这个结果,她在无意中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风。
悲剧的结局
在史碧尔埃确定自己与荣格没有未来后,她嫁给了同为俄罗斯犹太人的一位医生,名叫保罗·谢夫特尔,他们有了两个女儿。后来她在日内瓦行医并发表论文,带来了发展心理学最为前沿的知识。她的论文甚至还被弗洛伊德引用,据称对其“死亡本能”理论产生了影响。史碧尔埃专攻的是儿童心理学,并在俄罗斯洛斯托夫市开办了苏维埃第一家儿童心理医院。1923年,她想在俄罗斯教授精神分析,但造化弄人,她的三个兄弟在大清洗中被杀,她的丈夫去世前精神失常。尽管史碧尔埃和她的女儿在大清洗中活了下来,但在1941年,纳粹进攻苏联期间,她和两个女儿与这个城市中的其他犹太人一起被带往一座犹太教堂,母女三人在那里被杀。当时,史碧尔埃年仅47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