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沪商归来
2014-01-20常欣
常欣
他是家电零售业的先驱,也是国美之争的主角。2011年3月9日,陈晓最终离开国美,如今他的新身份是上海新沪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东企》:您进入新沪商集团的契机是什么?
陈晓:上海新沪商集团的前身,是上海某报业集团下属的一本杂志,这本杂志当时吸引了一批上海企业家成为杂志理事会成员,后来从该报业集团中脱离出来。上海本土在行业中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家不多,也许更加喜欢给人打工,而且缺少一种胸怀,企业家之间的合作较浙商、徽商也不够。我与各理事会成员的想法一样,要打破这种魔咒,打造一个新的在沪企业氛围,所以2011年一回上海, 就成为了公司掌舵人。
《东企》:公司投资的理念是什么?
陈晓:到现在为止公司已经投资了不少项目,虽然领域不同,但基本上我们会投一些在商业理念和模式上有颠覆性或者有创新的公司。如果它的模式是颠覆式的,将来规模就会很大;如果这个公司是创新的,那么即使不能颠覆一个行业,也会在这个行业中占到一定的比例。我们不会在资金上与别人较量,我们的优势在于对市场的感悟、对消费者的理解,只有有前景的新商业模式我们才会去支持。
《东企》:您是怎么看待公司制度安排与公司发展之间的关系?
陈晓:从公司的治理角度来讲,如果个人的股份超过51%,那么它就是私营企业,而我们希望把它做成一个股份制企业。我们觉得现在中 国市场上的私营企业在透明度和可信度以及大小股东的利益均衡方面都有问题。在公司创立之初我们就希望公司成为一个股份制企业平台,希望单一的股东股份不能超过30%。国内企业内部缺少合理的机制监管,很容易偏离现代企业治理的原则。
《东企》:投资人和企业怎样更好地磨合和发展?
陈晓:这两个角色我都经历过。投资人一定有自己的投资价值取向的,资本是独立的,利益最大化是他的追求。投资者需要具备对行业、人以及社会环境的判断,如果这三个要素投资人和企业相互看对眼了,就能进行合作。现在的中国投资市场已经很成熟了,投资人多,可以投资的项目少,全民都在做股东,可选择的好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还没冒出水面就被投资了。作为财务投资者,当企业和投资者发生矛盾时,我们给予企业建议,但一般还是是听企业的。要保障长久的意见一致,我们认为制度的保障很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