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恩施人民的老朋友
2014-01-20林辉
林辉
笔者于2012年赴成都参加杜甫诞生1300年纪念大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收获多多。其中的一个意外收获是,见到了从未谋面过的作家马识途,还近距离地聆听到他老人家的演讲。马老的演讲安排在9月21日下午的学术年会的开幕式上。本届学术年会在杜甫草堂的瑞苑浣花里宾馆会议室举行。下午2点30分到了,主席台上的领导相继落座,人们就看见中间位置的一位老人前面的那赫然醒目的“马识途”三个字。我看见这个名字,自然就更多一层关注,因为他和我们恩施颇有些缘分。他年轻时就在恩施工作,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为了中国的新生,他的妻子刘惠馨女士在恩施被捕牺牲,长眠在恩施州城西边的烈士陵园里。马老还写到我们的母亲河清江,那书的名字叫《清江壮歌》。当我沉浸在回忆中时,主持人已经在这样介绍马老了:“这位是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他已经98岁高龄了。”话音刚落,会场上就起了一阵啧啧声。会场虽然显得有点暗,但人们还是能看见马老那魁伟的身材和微红的面色。张志烈教授、包惠部长和郑晓聿厅长相继发言之后,马老就开始了他的37分钟的演讲。马老年岁已高,但说起话来却中气十足,声若洪钟。他说上午在金牛宾馆举行的纪念大会他没有去,原因是身体不适,但是下午的这个学术会他一定要来。马老平易近人,又很谦虚。他一开始就说:“讲官话,非我所愿;讲学术,非我所能。”事实上,马老对杜甫、对诗歌都有他独到的探索和见解,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马老首先就人们经常讨论的杜甫的“尊君”的思想谈了他的看法。他说杜甫的尊君是正确的,杜甫的尊君就是现在的爱国和爱民,驳斥了那些用杜甫尊君的思想来诋毁诗人伟大形象的错误论调。为了谈杜甫,他回顾了70年前他在西南联大师从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时的情景。他们对唐朝的一些诗人都有一定的研究。他提到的就有杜甫、李白、李商隐和王维。他说那时他们就已经认为李白的特点是“天马行空”,杜甫的特点是“沉郁顿挫”。他们还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李白的诗“可以读而不可学”,杜甫的诗是“可以学而不可及”。他说,杜甫的诗虽然可以学,但是跟李白一样,却是无法超越的。“我们在昆明的时候,那个背景和杜甫在成都的背景是一样的,处境也相似,都是中原陷落,江山半壁,但我们谁又能像杜甫一样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三吏三别来了呢!”马老这样说。马老非常推崇闻一多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说,现代的新诗要同传统的诗结合起来,也就是新旧诗合流。只有这样,中国的诗歌才是真正的源远流长。虽然马老没有说,但很明显,他认为闻一多先生就是一个新诗学传统的典范。马老受闻一多先生“三美”理论中的“音乐美”的启发,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研究唐诗。他举的一个生动例子就是杜甫的诗歌。他说:“打个比方,我们熟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为什么有那么多U韵?‘呜、突、兀、屋、吾、庐、独、足都是如此,这到底表现了什么?这些入声韵的运用和杜甫当时的创作心态有怎样的联系?”马老认为这些深沉悲号的入声韵表达了当时杜甫的沉重心情。马老还把用韵激昂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拿来进行对比。马老说,他的这个观点,当时得到闻一多先生的认同。不仅如此,马老还用国际音标给唐诗注上唐音,试图用唐朝人的读法来读唐诗。马老的这些独到新颖的研究,使与会者眼前一亮,在对杜诗的继续研究上大受启发。
不知不觉间,马老的演讲就过去了。而我却意犹未竟,在茶歇的时候,专门找到马老休息的地方,拍了一张他的照片,以资纪念。
作者单位:恩施市白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