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本土文化
2014-01-20李荣胜
李荣胜
国学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称谓。这个称谓产生于1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那是中国知识精英高扬国学旗帜,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时的一声文化呐喊;是面对西方文化洪水猛兽般冲击中国文化时的一次本土文化捍卫。
国学到底是什么?国学到底包涵什么?在今天学国学的热潮中,是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国学”一词在近代出现只有一百多年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随着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炸开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开始,欧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当时国人称西方文化为“西学”,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便被称为“国学”,以示区别。
最早使用“国学”一词在报刊撰文的是大学者邓实先生。他在光绪33年(1907年)《国粹学报》27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学精论》的文章。这是至今能查到的“国学”一词最早的公开记录。嗣后,刘师培先生有《国学发微》、许地山先生有《国粹与国学》、章太炎先生有《国学概论》的演讲,钱穆先生以《国学概论》讲学并出书等等。从此,“国学”一词便成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的通称。
客观地说,“国学”这一称谓的出现,是对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本土文化的一次明确定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次独立捍卫,表现了当时一批知识精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觉醒。这其中最深刻的意味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
从字典里探寻“国学”的定义
中国有一本很大的词典,叫《辞源》,光绪年间就开始编撰了。这部词典是中国收录古文词汇最多的一部词典。这里面对“国学”的注解是这样说的:“国家设立的学校,就叫国学。”它具体说明了一下,这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的学校,到了汉代改称太学,到晋朝又改称国子学,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延续下来,元朝时,又改为国子学。到明清时又设国子监。清光绪三十一年撤销国子监,设立学部。这就是说,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国学”一词,是专指国家设定的学校,但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个名词淡出了人们的语言。
中国还有一部词典,叫《辞海》,这上面就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叫做国学,也称国故;另一种解释是:西周时代设于王城及诸侯国内的学校。第二个解释和《辞源》差不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还有一部词典叫《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五版),上面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国学是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另一种解释:国学是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这两种解释与《辞海》十分相近。
应该说,词典对“国学”的解释是准确的、权威的。但这都与我们今天“国学热”中所谓的“国学”存在着某种差异,所以有必要赋予“国学”以当今时代的定义。
应给国学一个明确的定义
那么现当代学者是怎么解释“国学”的呢?如果把现当代学者对国学的研究概括一下,我认为,从两个方面定义国学,则较为准确、全面。一个是广义定义的国学: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研究的总和就是国学。另一个是狭义定义的国学:是指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成为主流文化的儒学,人们常常把儒学也叫国学。
广义定义的国学内涵包括哪些呢?概括为九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中国古人从结绳记事开始到象形文字的产生、发展,一直到今天的语言学、文字学。第二个方面,从人类畏惧大自然和对未来的不可知,到巫术、占卜的出现和延续,一直到《易经》的产生与传承。第三个方面,从旧石器时代的打磨石器和发明工具到四大发明,到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等等自然科学。第四个方面,从远古人类懂得用树叶遮避身体,到进入审美意识的创造,产生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包括文学、戏剧、建筑、绘画、音乐等等。第五个方面,是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到四书五经形成,到儒学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第六个方面,从老子、庄子创立道家学派开始,一直到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产生及发展。第七个方面,从汉代白马驮经佛教传入中国,一直到禅宗、密宗等八大宗派的形成并传承至今天。第八个方面,从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民族与文化,到民俗、民间艺术,到民族学与民俗学。第九个方面,从原始部落征战到统一,从诸侯林立到产生中央集权,一直延续到1911年皇帝被推翻的历史,以及一整套国家管理实践与记录,到政治学和史学。
狭义定义的国学内涵包括什么呢?狭义定义的国学就是儒学。儒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由孔子创立、由孟子和众多学者共同完成的一种不断完善人性和社会伦理的学说;“四书五经”是儒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导人由野蛮走向文明的百科全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学,最终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学的精髓可以用四书五经来解读。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前面是九个方面,后面是九本书,这就是关于国学的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及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