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点与突破

2014-01-20王鸿志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马英九两岸关系共识

王鸿志

2013年,两岸高层交流稳中求进,继续深化互信合作,从顶层设计和全局掌控上确保了两岸关系行稳致远。

两岸高层互动频繁

2月24日,在大陆“十八大”闭幕及“两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政治时刻,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应邀赴大陆访问,习近平总书记与连战举行会谈并形成重要共识。双方都充分肯定应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持续深化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同时有必要为今后解决两岸关系中的难题努力创造条件;要树立台湾和大陆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携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会见了台湾代表、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理事长萧万长,就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等交换了意见。

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举行两岸执政党高层会谈,吴伯雄经马英九授权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的一致立场,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最近,马英九重申不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台湾独立”,坚持了中国国民党的一贯路线,相信增强了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的政治互信,并承诺对两岸二轨政治对话“不会限制”。

8月份,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一个月内三度提及“习马会”,显示台当局对于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态度转趋开放,岛内舆论对“习马会”的期盼与关注升高,大陆也坚持一贯的积极立场,在恪守双方领导人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事务前提下,对会面持开放态度。

10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出席APEC领袖峰会时再度会见台湾代表萧万长,双方不仅就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达成共识,随行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也首度会面,达成了互访和建立沟通交往机制的共识。

2013年两岸高层交往具有重要意涵。一是“习吴会”、“习连会”标志着两岸领导人在进入新任期后,国共两党高层定期交流机制得到平稳承接,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为核心的两岸政治互信基础持续增强,双方就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形成更加清晰的共同认知,宣示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二是虽然短期内举行“习马会”尚存许多制约因素,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已实现会面并直接互称官衔,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增进了解、及时有效处理两岸事务,也象征着两岸官方接触对话的步伐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两岸就“一中框架”形成更加明晰的共同认知

2013年,两岸在巩固“一中框架”上形成更为明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从而进一步确认了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基于历史、法理、政治现实等因素的事实认定,当前两岸关系的性质是“双方同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的特殊关系”。

2月的“习连会”上,连战认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框架”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关系”。“九二共识”由此产生,这是双方政治互信的基础。双方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大陆方面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该认知对促进双方巩固和深化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

6月的“习吴会”上,吴伯雄代表马英九明确表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行一个中国的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框架定位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增进互信,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

两岸高层就“一中框架”形成更加明晰的共同认知,彰显双方政治互信基础持续增强,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引向深入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当局共同确认了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大陆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的基础上,于2012年7月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更具包容性的“一中框架”,认为“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一概念于2012年11月写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随着马英九进入第二任期及两岸政治互信不断累积,双方对“一中框架”形成了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树立这一共同认知,不但能够有效防止两岸关系发展偏离统一航向,而且有利于巩固并强化两岸已有的政治互信,更好地推动两岸关系健康前行。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进入新阶段

2013年,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向常态化、宽领域、深水区迈进,为最终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提供了支持,两岸处在了“由经入政”的重要关口。

3月22日,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一届两岸关系研讨会在福建平潭举行,本次会议由于有谢长廷子弟兵为主的绿营人士参加,提出举办两岸和平论坛及开启政治对话的建议而备受关注。

6月20日,继2012年两岸智库共同举办“台北会谈”后,又接棒举办“北京会谈”,标志着“红、蓝、绿”不同阵营学者交流走向常态化,并聚焦探索两岸政治安排。

6月28日,由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任董事长的台湾维新基金会与大陆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在香港举行两岸关系研讨会,会谈被外界视为“红绿高端的第二次握手”,出席会谈的民进党“立委”占到党籍“立委”总数的五分之一。

10月11日,大陆的全国台湾研究会、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以及由绿营大佬辜宽敏创办、蔡英文重要幕僚罗致政任执行长的新台湾国策智库等14家两岸民间团体、学术机构共同举办的“两岸和平论坛”在上海开幕,这是两岸首次由“红、蓝、绿”三种背景的单位共同举办的论坛,120多位学者就两岸政治关系、涉外事务、安全互信、和平架构等4个“深水区”议题展开讨论。

无疑,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是2013年两岸关系中当之无愧的亮眼成果。一是参与者的代表性更加广泛,由起初的“红蓝”学者对话到“红绿”学者接触,直至实现了“红、蓝、绿”三方同台研讨。二是对话走上机制化轨道,从不定期发展到两岸定期轮流举办的机制化形式。三是对话内容更加宽泛,从逐步摸索政治议题到大规模集中讨论敏感的政治问题。四是对话成果更加丰硕,由最初的思想碰撞到形成少数共识,再到形成10项共同认知并发表三方签署的纪要。五是研讨议题由外围到核心,研讨方式也从“各说各话”到“共同研究”,在两岸和平论坛达成的纪要中,规定要就相关问题组成课题组,开展共同研究。一年来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取得的成果,有望产生“聚沙成塔”效应,为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夯实基础。

两岸共推互设两会办事机构

2013年,两岸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与机制保障取得一系列进展,双方的经济纽带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3月21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同意将互设办事处纳入两会协商议题,这标志着互设办事处议题进入实质协商阶段,随后两会进行了4次业务沟通。

6月“习吴会”上,吴伯雄表示将积极促成两岸互设办事处,这对两岸人民都有利;尽管仍存在若干障碍,包括内部沟通的问题,但国民党有信心和决心,推动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的落实。

11月10日,中国国民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策纲领中,明确将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续协商与两会互设办事处。此外,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及“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也于2014年初正式生效,为在陆台商及赴台投资者的资本及人身安全设下保障,也为解决两岸货物通关中的争议定下了标准。6月20日,大陆海协会新任会长陈德铭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举行两会第九次会谈,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2013年两会互设办事处及交流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未来两会一旦互设办事机构,将为往来两岸的民众提供更及时便利的服务,必将进一步巩固双方互信,把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建设提升到更高水平。而2013年两岸“投保协议”与“海关合作协议”生效实施,特别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不但为岛内大企业提供了发展良机,也让广大台湾民众能够有机会更多地享受到两岸和平发展红利带来的保障和机遇。

猜你喜欢

马英九两岸关系共识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卖水果
不够用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