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互联网世界观
2014-01-20张小龙
最近也有一些文章在说,微信功能多了,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臃肿?我觉得一个东西是不是很臃肿并不取决于它有多少功能,而取决于它最终展现出来的,在体验上是不是用户觉得很臃肿。你一个新机器里面看到装了很多应用工具就臃肿,我就装两个应用工具就很简单?不是这样子,因为这是你需要的东西。你用起来是不是足够方便,如果不方便那就臃肿,方便就不臃肿,是这样一种关系。
我们做产品的人要做的是,最终用户用的时候让他觉得这个东西很简便。这是一个技巧,你有没有能力把非常复杂的功能最后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产品来给用户使用。
我觉得产品研发的一些逻辑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如果说有改变的话,就是现在比过去的分工更加严密一些:我当时一个人写Foxmail写了三四年,我做所有的事情,图表也是自己画的,连UI都是自己做的,也没有什么产品经理,因为你一个人要写代码,你要做光所有的事情,那时不存在这种分工。
但现在不一样了,在成熟的领域里面,多数时候个人很难去跟一个大的机构去抗衡,不是不可能,但是非常困难。现在对于产品经理的要求其实更高了,因为现在的竞争更为激烈,之前个人都可以包揽所有的事情做,确实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
一定是保持小团队,如果是大团队我们可以把它拆分为几个再小的小团队,并且对每个小团队充分授权,让他们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让他自己去滚动。因为越大的团队就越容易形成一个流程,一旦有了流程就把所有的人束缚住了,所以把团队拆小并且少一点流程,能够把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
互联网的很多东西不像工厂生产,流程定得越好越不会出错。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说,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两个月以后的版本会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两个月我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又会提升很多,所以不能抛开两个月的提升不考虑。这刚好跟流程相反,往往我们会发现一个大公司反应速度比不过一个创业型小公司,也是这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人多了以至于流程化、僵化了。
有一个目标或者愿景挺重要的,所以我一直不提倡用KPI来驱动。KPI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定量指标,但是内在驱动一定是来自精神层面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想做一个伟大的产品来取悦于自己,这样的念头会传达到团队的每一个人,会觉得我们的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这份工资,我们还是在做一些让我们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的驱动我觉得会比责任或者说要求来得要好,并且它是会感染的,它会让整个团队感受到。
其实你说得非常对,内在动力一定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我放汪峰的歌?其实换成汪峰的任何一首歌都可以,这首歌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因为他的歌主要是摇滚风格的,摇滚乐都是反抗的、体现对现实的不满,要知道这种不满和反抗是最有生命力。不满意才表示你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如果什么都满意了、满足了,那已经变成很平常、平庸的状态了。
我觉得,现在的世界比起以前来说多样性反而越来越丰富了。我们看到,有些产品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面一家独大,别的产品几乎没有办法进去生存,但是这只是按照一个产品的种类来对比。
从用户角度来说可能会觉得这样很好,除非有另外一个更好的东西能够取代它。另外,我觉得商业社会是动态的,没有谁说它垄断了就一直可以垄断下去,它大了就一直可以大下去,总会有新的东西又冒出来取代它,我觉得这种动态是挺好的。这是一个过程,但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形态——用自然界来对比的话,这是一个很健康的、自然的过程。
(文章节选自《腾讯月刊》对张小龙的访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