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融情活动化课堂
2014-01-20邱小鹰
邱小鹰
在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中,融情活动化课堂是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发掘课堂教学潜力,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课堂呈现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追求“融情活动化课堂”,努力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充满激情与智慧,洋溢着生命活力,成为儿童道德感染的文化气场。
一、融情活动化课堂的价值取向
二十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让我切实感受到情感因素在优化德育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和力量,深切感悟到德育课程中知情合一的重要性。
突出学生主体发展的生命需求
小学生是教育主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积极建构知识,寻求教育意义。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重要价值不在于通过某种活动来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感受是实实在在地培养情感,形成和提高认识,并把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融情活动化课堂,正是体现了小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生命需求,它使课堂教学成为点燃学生心理火把的起爆剂:起爆学生智慧的火花,起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内在的生命力量得以健康充分的展现。
体现活动是教与学中介的课程要求
“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生动活泼,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凸显了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理念。所以,教师借力融情活动化课堂,通过对课程资源的重组挖掘,使文字符号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盘活课程资源。这种具有内在生命状态的主题活动内容,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自觉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凸现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本质意义
在融情活动化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运用多种活动方式,以思想情感交流、对话、合作为策略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中,师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获得生命体验,发展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没有情感的渲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就会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情感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融情于课堂,才能彰显品德课堂的魅力。
二、融情活动化课堂的实践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融情课堂,教师要把文本教学转换为活动化教学,小课堂拓展为大课堂,让学生个体进入自我生成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生活情境,在道德情感的感染体验中,不知不觉让品德教育融入儿童心灵,使得课堂成为儿童道德感染的文化气场。
以情唤情,体验激情
个体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如在《有趣的植物》(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学中,教师先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空间,让孩子们把主题准备实践活动中折的、剪的、画的植物或搜集到的有关植物的标本贴在黑板上进行展览,把黑板“打扮”成一个“奇妙的植物园”。在尽情地分享交流中,学生由衷地感受到,在植物这一个大家庭里,成员太多了!大自然中的植物太有意思了!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话题,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情育情,感悟激情
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知活动的进程,而认知过程又能产生良好的情绪效果。教师凭借情绪色彩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生由于情感输入而转换成的学习热情又反过来激发教师情绪,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在《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人教版品社三年级下册)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从日常生活中父母点点滴滴关爱自己的话题聊起,配以教师自己创作的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孩子们打开了亲情的闸门,回忆父母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的付出,无不动情。作为教师,要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态,采用趣味化的矫正方法,激发其求知欲,运用目标激励、信息激励、角色激励等方法,将课堂情绪和气氛控制在最佳状态中,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取得教育教学的高效。
以情化理,明理激情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美好愉悦的,孩子只有在美好愉悦的情感世界里,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达到最高点。教学中无论是“导学引境”还是“评学结境”,无论是“设题创境”还是“合作探境”,无论是“体验悟境”还是“训练议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因境而设,因情而定。如在《包装袋上学问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主题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购物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时,讲述了一个生活故事:“那天,商场上搞促销活动,这一箱有效期还有六个月的酸奶要卖70元,而另一箱有效期只剩十天的酸奶只卖20元,你们觉得我应该买哪一箱?假如是你,你又会选择哪一箱呢?”通过以情化理,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三、融情活动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我推行把主题学习内容拓展到主题准备活动的探究指导,落实在课堂学习活动的体验感悟,延伸到主题实践活动的三步曲教学模式。
模块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主题准备活动,关注生活,丰富道德感知
主题准备活动是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学生在家庭中、到学校里、去社会上、从书本里、通过网络去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一些与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常用的活动方式有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
在《包装袋上学问多》主题活动准备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或收集若干个完整的商品包装袋、包装盒及商品说明书(食品、药品、日常用品等),仔细观察了解商品(食品)包装上的有关信息。从而为课堂学习活动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前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使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精神。
模块二:教学合一总关情
—课堂学习活动,探究感悟,提高道德认识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活动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提出要求。这种尊重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表现在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之中,此谓“教学合一总关情”。
我们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主要有讨论交流、游戏表演、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角色承担、故事启迪、欣赏活动、行为训练等。
模块三:综合探究长久情
—主题延伸活动,内化升华,指导道德行为
主题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空间应该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该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宏大、深邃的无字书上。课有终,但“情”无限,品德学科必须正视“综合探究长久情”。
在《不能忘却的历史》(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主题活动中,我们与春游实践活动相结合,确定活动主题为“缅怀英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收集、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故事、习俗等,加深学生对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革命烈士的故事,开展“讲历史故事、感英雄气概、学先烈精神”主题活动,播放革命影片,让学生感受烈士的革命气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一条鸿沟填满。主题实践活动对于发展儿童的探究情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生活和劳动的本领是大有益处的,应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网络化,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
综上所述,追求融情活动化课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教师提高对教材的解读能力;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主题教学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真爱品德,喜爱学生,热爱课堂。课堂上暖暖融情,与其说是方式方法,不如说是策略智慧,它是在真爱品德、喜爱学生、热爱课堂的过程中生成、发展与完善的。融情活动化课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价值也是在真爱品德、喜爱学生、热爱课堂中创造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杨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