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三问班主任准入制探索
2014-01-20张宁娟
张宁娟
四川省成都市双林小学从2008年起,通过实施班主任准入制度,真正实现了探索之初的理想,即“让最优秀的教师当班主任,让班主任成为最优秀的教师,让最优秀的班主任成就最优秀的学生”。双林小学对班主任准入制度的探索和成就,值得学术界的关注、研究、支持和引导。
一、研究班主任准入制度的意义何在?
探索班主任准入制度,其意义不仅在于克服了目前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种种缺陷,还在于它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德育工作的要求,满足了班主任自身成长的需求。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依赖于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这种跨越式发展模式在我国由教育弱国向教育大国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内涵式发展越来越要求教育从注重硬件建设向软件提升转变。对于学校而言,软件提升主要是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及各项制度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班主任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就成为必然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是学校管理从行政命令向制度约束、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班主任管理作为当前学校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当然成为了学校改进管理方式、大胆创新的突破口之一。
是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既要求全员育人,又凸显出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既让所有教师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心全意育人,又不断强化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这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与智慧。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作为德育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对象,对其工作的加强有助于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积极进行班主任专业准入制度探索和建设对于解决班主任工作能力、态度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起点意义,对于提升德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甚至是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
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完善和发展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要求,是学生成长的要求,更是班主任队伍自身发展的要求。原因之一是班主任队伍数量庞大,二是班主任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三是班主任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将长期存在。存在就要发展,数量庞大更要发展,反之带给学校或者学生的危害就更大,这个道理不言自明。因此,如何从源头解决班主任队伍的素质问题,如何从过程监管提升班主任素质问题,如何从健全评价奖励制度促进班主任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将是班主任队伍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双林小学的探索,正是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索班主任准入制度的成效何在?
通过5年的实践探索,双林小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实现了两个制度研究的突破。
一是关于准入制标准的研制。这个标准有很多亮点,首先是比较全面,基本反映了一个合格班主任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条件。二是考虑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将班主任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放了进去,很有前瞻性。三是这个标准的开发既是对教师具有承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认定,也是学校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的最重要的一步;既是班主任获得工作岗位的首要条件,也是班主任成长发展的奋斗目标。这对于学校班主任管理和班主任专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是关于职称序列等配套制度的探索。这套制度包括了从见习到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再到学科带头人等序列的职级晋升制度,不同职级、不同标准的提高培训制度,优绩优酬的多重激励制度,以及可上可下、既进也出的退出制度。他们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的、促进班主任专业高位滚动发展的系统,打通了班主任团队的专业成长通道。在这个系统内,将彻底改变重量轻质、过于强调奉献的惯例,使“班主任尝到晋级晋职优先考虑的甜头,尝到专项高薪高酬的甜头,尝到双飞外出培训激励、荣誉激励、直通车激励、破格晋升激励的甜头”,大大激发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这为全面改变班主任队伍的生存现状探出了一条新路,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扫除了制度障碍。
三、推广班主任准入制度的出路何在?
对于双林小学而言,其对于班主任准入制度的探索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但未来之路也并不平坦。如何让班主任准入制度由一校之探索走向一个地区甚至全国,这既是班主任准入制度的推广要义,更是双林小学试点的意义所在。
推广班主任准入制度,第一步在于配套改革。要建立与班主任准入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考核奖励制度以及专业培训制度。当然,这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第二步在于综合改革。双林小学将班主任作为单独职称序列进行了设计和探索,但这种单独的职称序列,如何突破现有人事制度的缺陷,如何与现有的教师职称序列相对应,其要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部门,更有人事部门、财政部门等等,需要各部门的综合改革、统筹安排。如果这一步能够取得突破,将大大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提高学校整体水平、改进德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等都将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我们也相信,勇敢、智慧的基层教育实践者能将这一伟大的事业持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