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眼中的社会之“霾”与深层焦虑
2014-01-19
知识分子眼中的社会之“霾”与深层焦虑
钟 君
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焦虑有明显的区别,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多未来社会性焦虑,少当下自我性焦虑。二是多工作性焦虑,少生活性焦虑
当前,焦虑已经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而普遍的社会心态之一。笔者对105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知识分子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有7%的人表示总是焦虑,有41%的人表示经常焦虑,有51%的人表示偶尔焦虑,只有2%的人表示从不焦虑。在占比超过98%的焦虑人群中,有约55%的人表示焦虑很严重或比较严重,有45%的人表示有一点焦虑。
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显示,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焦虑有明显的区别,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多未来社会性焦虑,少当下自我性焦虑。有26%的人因为看不惯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而产生焦虑,有约60%的人觉得压力来自于社会和人际交往。有相当一批知识分子担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贫富差距、腐败、社会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深恶痛绝,并做出较为严重的判断。有20%左右的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境遇表示不满意,只有4%的知识分子焦虑于精神世界空虚,3%的人焦虑于自身物质条件差;二是多工作性焦虑,少生活性焦虑。有45%的人对工作压力产生焦虑,因为知识分子多为体制内人员,社保、医保、教育和住房等生活问题基本解决到位,只有22%的人对生活压力产生焦虑。综观知识分子的各种焦虑,不难发现,贫富差距、腐败、社会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是知识分子最深层的焦虑。鉴于这些社会风险或隐或现,但潜在危害巨大的特征,笔者将其称之为社会之“霾”。
何为社会之“霾”
从2012年下半年至今,自然之霾频发。反观社会,房叔房姐层出不穷,大学生毒害同学,城管暴力执法,陈水总自杀式报复社会等各种社会之“霾”弥漫在各大媒体头条。
所谓社会之“霾”,是指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社会风险。按照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霾”是名词,即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透过这个定义,不难发现,用社会之“霾”比喻社会风险实在是再形象不过了。社会风险是指发生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危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如烟尘般微粒悬浮在社会空气中,时而轻雾缭绕,时而阴霾密布,时而尘暴滚滚,致使社会混浊不清。这种混浊掩饰了真善美,掩盖了正能量,淹没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在知识分子看来,贫富差距、诚信缺失、腐败蔓延、民生困境、价值共识缺失、过度城市化等就是社会之“霾”,也是引发他们深度焦虑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看来,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已经非常严重。有67%的知识分子认为贫富差距很严重,有27%认为比较严重,有6%认为正常,而没有人否认存在贫富差距。57%的知识分子认为社会比较不公正和不公正,只有约30%认为社会基本公正。在知识分子看来,公共领域(社会诚信、政府和司法公信、商务诚信)的诚信度都比较低。只有30%左右的知识分子信任政府,有约10%对司法体系表示信任,而对陌生人、各类企业和网络的信任度则低于10%。知识分子对私人领域(如亲人、同事和朋友等)的信任度则较高,均超过50%。在知识分子看来,腐败问题也比较严重,有近50%的知识分子认为官员存在腐败行为,另有约43%的认为大部分官员是清正廉洁的。另外,思想混乱、价值共识缺失也是重要的社会之“霾”。在调查中,共识度最高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超过80%的知识分子表示认同。而在“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西方宪政民主是否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普世价值是否代表了人类的发展方向”、“新自由主义是否代表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上,知识分子的态度不一,有人认同,有人反对,但有超过50%以上的知识分子表示说不清。这表明,思想理论上的困惑和混乱使得知识分子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为何会对社会之“霾”分外敏感
知识分子对贫富差距、腐败蔓延、诚信不足、价值共识缺失等社会之“霾”的深层焦虑与知识分子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知识分子在知识占有方面高于同时代其他人,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群体特征。知识分子的知识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他们比其他社会阶层更善于总结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善于揭示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能看得更高,看得更远。自然之“霾”意味着“黄堵毒”。空气的颜色是黄的;雾霾严重,能见度低,视线受阻,引发交通拥堵;雾霾由烟尘构成,吸入有毒。社会之“霾”则意味着“脏乱差”,社会道德“脏”,社会秩序“乱”,生活质量“差”。社会之“霾”蔓延、扩散和沉积,其后果必然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溃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身处雾霾,无人可逃,亦无处可逃。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特别强调,财富分配的逻辑与风险分配的逻辑不同,财富分配往往不平等,有贫富之分;而风险分配则是永久平等的,在风险面前人人平等。雾霾肆虐的事实充分说明,在雾霾面前没有穷人和富人,只有需要呼吸而且只能吸霾的人。社会之“霾”亦是如此,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其次,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的社会定位决定了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调查显示,有超过73%的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科研、教学、报国,有42%的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为国家献计献策。中国知识分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并不是为了政治而政治,而是为了社会而政治,尽管其活动目标是上倾的,指向政治,但他们的根本动机还是社会性的,着眼在下层之全体民众。因此,他们对于社会之“霾”必定是高度关注和关心的。然而,尽管知识分子因其掌握文化资源(资本)而拥有权力,从而成为知识精英,但文化资本是象征性资本,相对于那些拥有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阶层来说,知识分子又是边缘化群体,有一定的话语权,但由于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往往使得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由此而产生的远大抱负与有限参与之间的反差使得知识分子对化解社会之“霾”有心无力,更加剧了他们的焦虑。
第三,知识分子往往具有天然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景设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当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然而,贫富差距拉大,腐败蔓延,诚信不足,价值观混乱,民生困境等社会之“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景与现实情境之间的较大落差,这使得知识分子分外焦虑。
如何化解知识分子的深层焦虑
要化解知识分子的深层焦虑,釜底抽薪之策是要消散社会之“霾”。社会之“霾”是社会风险的通俗表达,社会风险根源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实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直接产生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利益调整及其内在矛盾。“霾”之根在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论就是辩证法。辩证法不是变戏法,更不是诡辩法,辩证法强调两点论,更强调重点论。一要善于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绝不放松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二要善于处理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辩证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三要善于处理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为民务实清廉,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四要善于处理好政府管制和公共服务的辩证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公共安全等民生问题;五要善于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辩证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六要善于处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既要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的他律的约束作用,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又要充分发挥德治的自律作用;七要善于处理好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和团体作用的同时,防止无政府主义倾向蔓延;八要善于处理稳定与冲突的辩证关系,要明确和谐是稳定与冲突的对立统一,绝对的、静止的、无冲突的稳定状态是不存在的。
要化解知识分子的深层焦虑,攻心之策是通过中国梦凝聚价值共识。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追求的通俗表达。无论从内容实质,还是话语形式来说,中国梦都有利于凝聚价值共识和重塑精神家园。与此同时,要通过宣讲、讨论等形式旗帜鲜明、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地批判和讲清西方宪政、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迷惑性和危害性,为凝聚共识扫清障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前凝聚共识远比制造分裂重要,请勿通过各种方式给知识分子贴上“左”或“右”的标签,从而放大知识界的分歧。其实,“左”和“右”并无非常明确的理论分野,而且对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也没有“左”“右”概念,在调查中,有超过70%的知识分子,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派。对于当下的知识分子来说,除去少数西方代理人,大多数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希望中国明天更美好,只不过各自提出的实现路径不同而已。
要化解知识分子的深层焦虑,制度之策要通过加强智库制度建设,为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提供平台。伊斯顿在分析政治系统时曾指出:如果系统正常的输送通道远不能适应输送大量要求的需要,会招致输送通道阻塞和输送失败,这是造成系统容量压力的主要根源。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对化解社会之“霾”有心无力,建言献策的通道狭窄,由此感觉说话没人听,建议没人睬,远大抱负无法实现,满腔热血无处挥洒,导致深层焦虑。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拓宽进言通道,畅通政策建议的上传渠道,为知识分子提供实现抱负的平台,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知识分子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建议或批评的方式参与经济社会的决策与管理。通过加强制度化的智库建设,可以搭建起知识界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加有效地汇聚智慧,凝聚力量,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使其在为国家贡献智慧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缓解社会性焦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徐艳红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