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PT社会后效分析及对高职院校日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启示
2014-01-18张文池王明艳
张文池,王明艳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日语能力等级考试(The Japanese-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简称JLPT)作为评价日语语言素质的测试,长期以来受到日资相关企业的重视。高职日语教育也据此为教学依据,由此而形成的“证能不一”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该研究在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以问卷调查(纸质问卷、电子问卷)、半结构化访谈等形式,调研了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常州等45家均聘有高职院校日语相关专业学生的日资相关企业。企业经营范围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业、金融业等行业或领域。调查对象所从事岗位均与日语相关。同步调研了江苏省十五家高职院校日语相关专业,了解了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情况。该研究试图在对日资相关企业针对日语人才用工标准的分析判断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对日语人才培养方案中日语相关课程设置作出理性判断与修正。
一、日语能力等级考试(JLPT)的社会后效疑问
(一)社会后效概念
长期以来,日语教育界注重日语能力等级考试(JLPT)的研究。语言测试评价标准发展中,信度、效度和可行性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效度(Validity)是对测试分值自己的意义进行解释,是基于分数决策的解释,以及对测试的社会价值的评判。随着测试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构念效度这一概念,其包括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以及社会后效和测量价值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概念。根据美国“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构念效度可以从内容、心理过程、分数结构特征、效度概化、外在标准和社会后效六个层面进行验证。这六个方面被认为是所有教育和心理测量的通用总则。这是基于测验分数作出的分数解释的意义和适切性。该研究着眼点在测试的社会后效研究,其是测试的质量与运用对社会及个人产生的影响,直接决定测试分值的价值判断。它涉及到诸多领域,如考生在考试前后的满足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教学管理机构的导向性政策制定与废止、用人单位对持有此类考试分数的认可度、考试对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的影响等。
(二)JLPT的企业评价
当前JLPT证书的社会认可度有目共睹。在调研中,分别有38家、23家企业要求以日语专业入职者须有日语一级、二级证书,企业普遍认为所需要人才的规格可初步由该证书认定,并有62.22%的企业对入职时持有证书人员提供相应级别的津贴。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及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日本语能力等级考试,在中国大陆2012年第二次考试中就已达到105986人,其中在江苏相关考点应试者达11452人,占全国的10.8%。2010年该考试以“その言语知识を利用してコミュニケ一ション上の课题を遂行する能力を测ります(检测运用基本语言知识,完成人际交往相关任务的能力)”为主旨进行了重大改革,其成绩认定进一步受到社会认可。但对其垢病的批评依然不断。在持证人员入职后的表现上,80%的企业认为证书等级高低与公司对日语员工日语综合能力的表现成正相关,但对其所代表的日语能力的全面性评价甚低。57.78%和38.3%的企业分别对持证者的说、译能力表示不满。其实,若单纯以一种考试作为评价手段来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其本身就会让测试的风险性增加。在职场中,对于日语相关人才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方面,所有企业都选择了“日语听说能力强”,27家企业同时选择了“笔译能力强”,占60%。可见,企业普遍需要日语人才的听说译能力与企业的契合度。JLPT均为客观选择题,内容涉及文字词汇、听力、语法读解三方面。受试卷形式影响,对于应试者说和译方面,特别是后者的评价十分薄弱,虽然测试中有排列组句题型,但效果无法让人信服。由此可见,企业对JLPT的不满意主要体现在证书无法准确反映应试者说、译方面的能力。
二、JLPT的高校应对
高职教育历来强调以“以市场为导向”。鉴于JLPT的社会认可度,虽有级别差异,但100%的院校将此项考试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JLPT为指挥棒来指导日语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根据测试要求设置课程。由表1可知,入职人员对此也予以充分认可。
表1 入职人员对日语专业开设课程的满意度
可见,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基本课程,如精读、听力、会话、考前强化补习课等为学生参加JLPT测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保障,契合了市场需求,培养了学生所必须的基础语言能力。
但由此带来的“应试思想”十分浓重,非考试内容不开设,日本文学开设率为零,纯翻译类课程仅为外贸易函电类实用翻译。调研显示,企业对院校开设课程期待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对院校开设课程期待比例前六位
(一)翻译类课程的思考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杜凤刚教授指出:“鲁迅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比创作更难,创作时遇到拿不准的词,可以换一种说法绕过去,翻译则无法绕过去,也不能随便换一种说法。”足见翻译之难!尽管有约六成的学校开设外贸函电类翻译课程,但翻译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却不占据任何地位。其原因,无非是应试教育思想作祟。而在面试职场中,48.84%的企业表示会有翻译相关题目,包括而不限于贸易类翻译。在职场中,虽然岗位各异,但44.19%的企业表示对日语专业人员会分配相当多的翻译任务。而教师和学生在翻译时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差不多即可”“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含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可见,有必要在方案中加入纯翻译类课程。
对于翻译的好坏标准,86.87%的企业表示有自己的日语能力评价体系,但主要集中在该入职者的直接用工人员的个人素养上,即个人感觉。相对中译日,有40%的企业表示要“单词、语法均无错误,而且要符合日语语言习惯”,而日译中则有51.11%的企业要求“日语的单词和语法都要在中文译文中体现到,而且要符合中文语言习惯”。可见对于中日互译,企业均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准和要求。另外,有83.72%的企业认为“中文水平在翻译中的地位”为“重要”和“比较重要”。可见,学生的汉语素质培养依然不容忽视,如此就更需要在方案制定中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加强以精读为中心的交叉性教学,夯实基础,另一方面结合高职学生的基础能力储备,培养学生的翻译素养,即专业精神与专业意识的融合。全面精准地把握原文,注重语言的语法、语义整体理解能力,以“信、达”(雅的标准过高)为标准,以中日某方理解为目标,酌词句求精义,以表现出来的真才实学实现中日人员的沟通,做好双方的纽带。
(二)听说类课程的思考
加大培养听说能力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每年国际交流基金所公布的全球JLPT听力成绩中,中国应试者相对听力成绩是最差的。62.79%的企业受访人员表示其入职成功是基于“良好的日语听说能力”。在所调研的院校中,多开设有日语会话、商务日语会话、听力或听说课,但对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值得商榷,尤其是纯听力课程的开设比例课时与授课模式方面,由中方教师在纸质媒体时期所建设的语音室里引领戴着耳机闷头听课的模式依然占主流。其实,在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时代,其复合化、数字化、互动化的内涵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沟通软件、日语信息网站、影像资料等大大扩充和丰富了日语语言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随时获取所需信息。教师所应做到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造条件让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外听说训练中。如加强实训室建设,建立自主学习中心。可以减少听力课程的比重,尤其是中国教师在听力课中所占课时。在教学前期即引入日本外教,同时引导身处异国的外教与学生打成一片,创造课外真实的日语生活环境,在真实的生活中掌握真实的日语。在听力课程中还应注意“研讨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切忌无目的、无目标地“收听”,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的气氛中,真正地掌握听力解题技巧、听力能力。
(三)日本文化素质类课程
在日本企业对中国入职者的要求中,越来越注重其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度。入职者的谈吐中是否显现对日本文化的尊重与欣赏成为面试人员所着重考察的一个方面。这本身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入职者综合素质方面,67.44%的企业对其商务礼仪方面素质提出质疑,有19.23%的企业对入职者的“日本文学艺术”素养提出了期待,而这也正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软肋”。可见,日语学习并非仅学习单纯的语言,更不仅限于形式,而应是一种注重内涵式的文化学习,以及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度和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无论是否认同,但须在职场中践行,而这也正是JLPT无法实现的。同样,这也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汪顺玉.语言测试构念效度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63.
[2]张文池 郭志海.从“会话”到“会心”:日语会话教学的核心[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39.
[3]彭飞.88人畅谈学地道的日语[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95.
[4]王水蓉.新媒体视野下的外语语言学教学初探[J].中国报业,2012(11):176.
[5]张文池.浅议高职院校日语翻译素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72.
[6]张威.新しい時代に求められる日本語教育と人材養成の目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6-68.
[7]唐雄英.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