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第》:现实主义的现实境遇

2014-01-17孙宝灵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门第境遇现实主义

摘 要:《门第》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在创作的艺术方法上属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但是在现实主义精神上的暧昧态度使其很多细节出现瑕疵,这透漏了社会问题剧的现实境遇尴尬之处,值得艺术理论界深入反思。

关键词:《门第》 现实主义 社会问题剧 境遇

2013年上半年的电视剧,呈现出热闹之下的荒凉和贫瘠。几大热门影视剧种:农村家庭剧、都市偶像剧、历史宫廷剧、抗日雷人剧、市民轻喜剧等等,均难觅佳作,大多是之前热播剧作的翻拍和续拍,基本上属于模仿和重复,纯粹以老故事、老面孔、老笑点来吸引人。人们有一种深深的忧虑:难道随着手机、网络新媒体的盛行,影视剧要步文学的后尘,慢慢走入低谷,进而淡出人们视野?还是中国的影视剧艺术家们一时江郎才尽,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吃老本和重复自我?

电视剧《门第》播出之后,引起观众热烈关注,同时又受到网友纷纷批评和吐槽。这种现象十分耐人寻味,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分析,能解读出些许问题,这部剧也似乎成为当下艺术界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作品。

一、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

《门第》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在艺术方法上属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

《门第》以何春生和罗小贝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以罗胜利和柳如意的爱情婚姻故事为副线,通过爱情与尊严的冲突,揭示由生活差异、门第观念产生的误解、隔膜和疏远,是阻碍爱情和破坏幸福婚姻的最大障碍;又通过何罗两家的盛衰起伏和恩怨纠葛,折射出高贵门第和贫贱市民两大阶层的对立,进而表现这个热点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严重影响。

何春生的父亲何平与罗小贝的父亲罗一成是亲密的战友,二人指腹为婚,玩笑似的决定了春生和小贝的姻缘。在一次事故中,何平为救罗一成不幸殉难。报恩思想加上生死关头的怯懦留下的愧疚和耻辱感,让罗一成对这一儿女姻缘十分重视,视之为人品尊严的必不可少的实现物。何家在何平死后迅速败落,何妈妈领着两个儿子摸爬滚打于街市底层,与“文明”世界渐行渐远,妈妈成为泼妇,儿子沦为混混和流氓。所幸还有一优秀的儿子春生,他和小贝的姻缘承载着何妈妈一家价值和生活的理想。

春生、小贝的爱情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不但有两家的脸面、罗一成的承诺、何家的恩情,还有义气、社会伦理以及世人对于门第和谐的期望。种种现代社会的理想、关于人性人情、伦理道德的美好信念附着在这个指腹为婚、父母之命的旧式婚姻模式里,构成一个逻辑的悖论。这个悖论就体现在罗小贝对这个姻缘的本能反抗和最终归属上。

所幸姻缘的另一方春生对爱情的理解是文明的、现代的,小贝和春生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路走来,本来就有感情的基础。因而,虽然二人旧式姻缘和现代爱情的矛盾是上半部的主要矛盾,但矛盾的运行是轻喜剧式的,让我等观众在观看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欢快。

小贝为了反抗父母之命,在大学阶段自己谈起了恋爱。她的白马王子马小龙本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青年,如果二人能成,将会是一对不错的情侣、门当户对的夫妻。但是,编剧为了彰显门第主题,故意给他们的结合安置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前辈情仇+至孝儿子+神经质妈妈,让小贝不得不回到春生的怀抱。从叙述学的角度说,这是一处生硬的败笔。所幸春生的爱情攻势足够真诚、足够浪漫、足够煽情,使得小贝的爱情转移比较顺畅。

小贝和春生结婚前后,电视剧的情节基调一大变。如果说,二人婚前的爱情障碍主要是小贝观念上对旧式婚姻的反抗和一个影子似的恋人马小龙。那么二人婚后的爱情障碍主要是生活经验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生活处境不同产生的门第隔阂。马小龙和小丁的干扰并不是决定性的,编剧为了澄清这一点,在结尾处让小贝坐在海边,以小贝的自省方式,加上了一段长长的画外音,来点明主题:

经历了许多事,我现在才明白,我跟春生最重要的障碍不是你和马小龙,而是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不仅是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这个观念,把我们的婚姻笼罩在不幸的阴影里。这些年我们所做的,与其说是突围,不如说是挣扎。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预感到婚姻的不幸,所以才会有你和马小龙的插曲,而我们又把这个插曲重新归结到门第的观念里,于是思想误入了歧途。

人们一般都特别在乎爱情的忠诚,所以很多感性的观众对第三者的插足和婚姻中感情以及身体的背叛十分敏感。编剧在这里深刻的指出:伤害我们珍贵爱情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生活观念。

在二人婚后的爱情故事中,编剧认为,错误的一方主要是小贝。小贝在结婚、买房、婚后家居生活、春生失业以及对春生与罗家人关系的处理中,还有对春生人生价值、生活理想、生活感受的漠视,都体现在她的强势、随性、优越感上。正是这些内心的因素,一次次伤了春生的心,推动二人内心世界渐行渐远。可悲的是,她觉察不到这一点,她一直认为对春生够宽厚、够体贴,是春生更不珍惜他们的爱情。

由于门第、生活经验和处境的不同,让小贝完全理解春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比如买房事件,应该说小贝表现得已经够好的了,现实社会中哪一个人能做得比小贝好?但她就是伤害了春生。人都是在既定的生活经验里理解这个世界,门第的差别是个难以逾越的鸿沟,不是爱情的浓烈、道德和善良能够跨过的。但是,门第、感情生活中的不平等还是能够觉察到。在感情的忠贞与开明的把握上,小贝能理解她和马小龙的关系,也让春生必须理解他们的干净,怎么她就难以理解春生和小丁的关系?能说她和马小龙的交往完全對得起春生吗?生活上的优越感、文明上的优越感是潜意识的,精英们觉察不到这一点,匍匐在精英和文明之下的贫民丝们,却时不时痛彻心扉。编剧在这里对门第现实进行血泪控诉,试图用盛行的爱情宗教唤醒已经对门第差别麻木不仁的人们,可谓用心良苦。

二、《门第》现实主义的妥协性

小贝、春生爱情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故事后来通过罗家的败落,让小贝看到春生的能力和品格;通过饭店事件,罗家母女也觉察到对春生的忽视;最后,小贝在小丁的教育下,彻底了解到自己在爱情关系中的缺失,通过惊世骇俗的为小三捐肾的举动,打动了春生,重新把春生拉回身边。大团圆结局迎合了当今观众的审美观念,也是屈服于当下世界的社会文化,同时表达了天下大同的浪漫主义社会理想。但是,不能不说,艺术上的妥协留下了最严重的败笔。

叙述故事最讲究的就是情理真实和逻辑真实,利用偶然事件生硬改动故事发展的自然走向,是叙述学的大忌。虽然说,无巧不成书,但是,为了表达理想,主观臆造故事结局无异于蒙蔽观众、欺骗社会。

《门第》故事最令人疑惑的几个情节是:马小龙妈妈的故事是自然的吗?罗家的败落是自然的吗?春生在一系列事件中特别是罗家东山再起中的非凡表现是自然的吗?罗小贝在小丁面前的改变是自然的吗?

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的本质是擦亮人们的眼睛来观察现实,唤醒人们的理性来改变社会;《门第》却是要唤醒人们的自省意识,通过改变自我来改进社会文明。这种文明自省的思路使其背离了现实主义,接近了古典主义。

罗胜利的转变同样缘于偶然事件,但是还比较自然。罗胜利和如意是中学同学,二人偷尝禁果惹下风波,罗胜利不得不娶了如意,但是被迫成婚的心结让罗胜利婚后排斥如意,为了赶走如意,他处处故意作践如意。罗胜利这个角色比较深刻,他挖掘了我们平民社会难以理解的高贵子弟的身份意识、文化意识以及他们对贫民社会既充满慷慨、温情,又高高在上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如果说小贝的转变是由于感情生活的教育下人性的觉醒,胜利的转变则是缘于现实社会的教育下生活态度的投降。他们兄妹之间有一个意味隽永的对话:“以前的罗胜利已经死了”,“可罗小贝没有死”。死了的罗胜利回归普通人,和如意过上了恩爱夫妻生活;没死的(贵族)小贝继续让她和春生的爱情受折磨。

如意的卑微让我们看到了婚姻家庭内部门第现实的残酷,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意味,她的难以理解的痴情却给这个残酷现实笼上一道温情脉脉的面纱,这粉饰现实的一笔与其说是向现实政治妥协,不如说是编剧难以摆脱爱情至上主义的情结。爱情宗教蒙住了艺术家的眼睛,让他们看不清爱情的具体存在方式和心灵反应方式,臆造出21世纪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圣女和神话。

其余如何妈妈与罗妈妈的关系、罗家和保姆的关系、胜利和金子的关系、春生和小丁的关系等等,都解决得过于轻松和圆满。

总之,电视剧描述各种矛盾的出现和存在,挖掘其背后的人性关系、社会观念,都十分成功;至于这些矛盾的解决,则大多缘于偶然和想象。这是一部不彻底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具有暧昧态度的社会问题剧,因而,让她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蜗居》。

三、社会问题剧的现实境遇

戏剧艺术中,悲剧是一块重头戏,它包含了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世纪之后包括古典主义时期的性格悲剧,还有19、20世纪市民社会出现之后的社会问题剧。社会问题剧关注人物的不幸命运和人际关系的矛盾,并把这不幸的根源指向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它凝聚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战胜人生痛苦的愿望以求改变我们生存的社会,进而推动历史的进步的美好愿望。因此,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社会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社会问题剧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起,共同构建了空前绝后的文艺鼎盛时代。易卜生、萨克雷、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大小仲马、勃朗特姐妹等一大批艺术家都是这种艺术形式的代表作家。在中国,这种通过人物、故事揭示主题的艺术是近现代以来的主要文艺形式。近代的谴责小说、现代的鲁郭茅巴老曹、当代新时期初期的戏剧和文学,也基本上是这种艺术形式。迄今为止,这还是很多人心中最正宗的文艺。

“文革”结束之后,新时期之初,我们批判极“左”文艺,主张现实主义,迅速恢复文艺的生机,因此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文艺家以及一些优秀的作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高潮。后来,一批海归理论家领着我们急速创新,现代派、后现代派代替了现实主义艺术,主体性、现代性理论否定了文艺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问题剧、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成了明日黄花,无人问津,带动文艺创作的生态和文艺作品的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严肃文学一步步的高雅化、个人化和知识分子化,影视作品一步步商业化、市场化和欧美化。如果说,谢晋的电影是传统主题和现代艺术的结合,那么在所谓第三代导演中,传统现实主义主题基本被抛弃。陈凯歌的作品在娱乐和精神消费的元素中还保留着人性和社会关怀,而张艺谋等更多的人的作品里,社会问题不过是一个由头和标签,而电影纯粹以结构、画面、明星等取胜,如《红高粱》《卧虎藏龙》。在人们膜拜、模仿老谋子的影视神话的时候,文艺的稀粥变成了饮料,人文关怀、精神建设的营养分子越来越少。相对于文学的冷落和低谷,影视艺术的日子好一点,在电影电视走入普通百姓家庭没多久的时代,很多影视艺术、多媒体技巧的效果都是新奇的、卖座的,但是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多介质视频艺术的成熟,这种无内容、无主题、无营养的“勾兑的心灵鸡汤”还能保持多久的艺术吸引力?令人十分忧虑。

新时期后期文学界现实主义的残留有所谓新写实小说。池莉、刘震云等躲开理论家的絮叨,直面小市民琐碎无味的人生并记录之。影视剧中也还有一些人算人生写实派。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要提曾盛行一时的反腐剧,这种电视剧由于笔锋力度和整体主题基调的限制,在初期题材突破引人眼球之后,已经基本没多少看点了。也不是指那些回顾似水流年的历史剧,民国以来、建国前后、知青下放,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回叙,曾经是我等一批人的心灵鸦片。那淡淡的伤感、历史的沧桑、亲情、友情、家庭生活、感情变迁的回叙产生了一批佳作,也很有生活,但里面充满了浪漫主义情绪、传统伦理和妥协满足的小市民情怀,算不上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笔者比较欣赏的是近年出现的一批听命现实感受而不是现代艺术理论的作品,如《蜗居》《我叫刘跃进》等,现实艺术家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高蹈之后,又一次被现实问题唤醒。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们在艺术作品中关注的还是自己,还是生活。艺术技巧的创新是相对的。特别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故事结构的创新、画面以及后期制作技巧的革命、明星面孔及其更新,都是有限的,贫乏的,甚至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纯粹的形式新奇,时间久了会帶来无聊感和乏味感,贴近人生的生活画面才能带来本质的精神满足和充实,人们在艺术作品中找到自己、找到生活的感受并随之一同心灵起舞,才是艺术的真谛。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 [俄]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美] 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作 者:孙宝灵,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门第境遇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境遇与对策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承启门第之仪的门钹
新法律现实主义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等级婚姻及社会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治理面临的境遇与挑战
生意人的“门第”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