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晚小品付费集锦

2014-01-17王一超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私人定制走心冯小刚

摘 要:笔者非常喜欢冯小刚的作品,他不仅仅是中国贺岁电影标杆性的人物,更是典型的京式幽默的发扬人之一。看冯小刚导演从骨子里带出来的冯氏幽默在电影中淋漓尽致的展现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其中劲道的台词,会心的桥段,总是让人津津乐道,久久不能忘怀,更成为茶余饭后惹人开怀的谈资。甭管冯导的电影俗不俗,至少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快乐,再说电影本身就起源于走马灯,就是市井草根文化,能娱乐大众至少已经完成了电影的相当一部分使命了,况且他还做到了让全国观众每年都能有一个新盼头,实属不易。但是,为什么认真欣赏完了《私人定制》后心里就不是那么痛快呢?

关键词:《私人定制》 冯小刚 “走心” 有失水准 网络段子

看冯导的作品我总会抱着期待的感情,虽然冯导总被人诟病低俗,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冯小刚对电影的尤其是对剧本和台词的驾驭能力,冯氏台词总是用一种调侃的语调针砭时事,言辞中往往充满了冷幽默和冷暴力,引人发笑而又意味深长。电影的桥段总是让你会心一笑,一种直指内心的幽默确实在当今社会比较难得,比起好多浮夸狗血的所谓喜剧电影简直好了太多。就导演而言,冯小剛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的导演,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喧闹的现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游戏人间”。在贺岁片中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谑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同时冯小刚更具有相当的商业头脑,冯氏贺岁片高扬“贺岁喜剧”的旗帜,针对最佳放映档期,演绎社会关注的情感问题,开拓了本土娱乐电影的制作市场。还记得《甲方乙方》里面“打死我也不说”的桥段,时隔多年依旧令人忍俊不禁;《大腕》里李成儒一串经典的台词,简直就是在相声界都能占有一席之地的贯口;更别提《手机》一部电影坑苦了央视的一代名嘴。

但是,往日的辉煌并不代表凡是冯小刚的作品就是优秀的,就是正确的,毕竟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私人定制》这部影片似乎是开创了电影的一种全新的流派——“巧克力派”,把三个完全没有关系的故事还有一个大成本的公益广告硬生生地黏在一起,并且在外面包裹了一层产地“贺岁”的巧克力酱,然后就堂而皇之地出炉。这简直就是在挑战电影这一词汇的定义,同时或多或少地侮辱着观众的智商。若是冯导将《私人定制》拆成四部微电影分别霸占四年的贺岁档,或许口碑会比现在好些,反正也不可能再坏了。

冯导为什么不把这部电影定名为“甲方乙方·二”?可能冯导着力于避开“二”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形容词。但是看罢全片我恍然顿悟,原来这确实是如假包换的《甲方乙方》当代版本,毕竟影片通篇确实带着“二”的气息。至于是不是在炒冷饭,恐怕冯导绝对会舌烂莲花,拿拍了几十集仍经久不衰的《007》系列说事。当然了,作为国民导演的代表,冯小刚一到岁末就忙得不亦乐乎,每年到点就主动“无私无畏”地为全国观众们把脉。其号脉的功力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药到病除,钱到碗里。今年更是霸气外露的将央视一锅端,把贺岁档活脱脱地演绎成了“马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彩排,同时让你心甘情愿地为其买单,单单就这份功力,不服不行。

影片主要讲述了“私人定制”公司以替他人圆梦的服务作为自身业务,其中冯导的金牌搭档葛优饰演愿望规划师,其角色名为杨重,巧的是这和葛优在《顽主》中的角色名称一样,不知道冯导是希望通过这个名字唤起一代人的回忆还是有什么别的用意,同时公司还有所谓的情景设计师、梦境重建师和心灵麻醉师,四人在完全让别人看不出他们的分工到底有什么区别的情况下,致力于为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做圆梦方案,并且正如其公司的口号“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不论客户的要求多么白日梦多么不合理,四人统统来者不拒,牺牲自己以满足客户。客户里有一心想当烈士的陕西革命女青年、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当清官的司机师傅、立志追求高雅的全球最俗导演、生日愿望是想变成有钱人的河道清洁工丹姐,等等。而公司也在努力完成他们的梦想,最终为其“圆梦”。

电影人为地营造出一种乌托邦的环境,并且时时刻刻在影片中穿插着很多颇具时代特色的大白话,幽默得不彻底,教育意义又让人感觉不到,似乎影片的喜剧效果只能靠着一位位影帝影后的演技来展现,台词再不复往日的嚼劲,甚至宋丹丹饰演的丹姐还要扯下脸皮甩一两句荤段子,“好些年没做过了”,莫非冯导是想借助贺岁电影这个平台探究一下中年妇女性生活不和谐的问题?

说得好听点叫乌托邦,说白了就是白日做梦,电影中一切不合理的地方和情节上的硬伤都可以在白日梦的保护伞下茁壮成长。冯导自诩影片幽默又不失深刻,影片其实是传达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博爱,因为从影片的故事情节角度去审视,本质上就是一部描绘如何与精神病患者相识、相处、相知的大爱电影。不可否认,“白日梦”这种超然脱俗的元素,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或多或少的会有。暂且不讨论会有谁真正舍得花钱去做一场实实在在的闹剧式的白日梦,也许观众不禁会问:当你决定接受“私人定制”公司的业务时,你怎么向你的家里人解释你这好些天的去向?你好意思和别人说你拿着自己的辛苦钱去做白日梦了吗?

第一个故事中范伟的这一人物形象,看来不是大脑罹患绝症,便是精神上遭受过惨绝人寰的创伤,要不就是没有坚持拄赵本山卖给他的拐,导致病情恶化,反正八九不离十。除了针砭当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之外,其余便毫无意义可言。况且,故事的重心全部着力于贪污腐败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对于官员本身应有的思想定位,暗讽程度好比蜻蜓点水羚羊挂角,飘逸洒脱了无痕迹。要说在“私人定制”业务中玩得最开心的应该就是丹姐了,毕竟为她的服务是完全免费的。但同样最令人嗤之以鼻的也当属“有钱人的一天”,在这个故事中,感觉就像又看了一遍《小时代》,奢华的场景、夸张的表演以及过低的光圈系数,简直营造出的是《小时代》中“白富美”顾里的老年生活。最令人心痛的可能是冯导妄图光凭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来诠释影片的意味,可是日子和金子的关系冯导最终还是没有说清。葛优的一句“还是过自己的日子舒心,踏踏实实的”,就这能自圆其说吗?冯导成功地挑起了抨击拜金之风的重担,但是之后便力不从心,既没有说出自己的特别感悟,也没有什么醒世恒言,让人感觉看过了笑过了也就罢了。和葛优轻描淡写的话相比,观众也许应该还沉浸在北京城全城停电的震撼当中吧。或许是本人的领悟能力差,看完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反而对有钱人的生活产生了许多的向往,甚至愿意化作拜金之风中的一团清气。

《私人定制》的确在娱乐大众的角度上做得不错,但总让人感觉这电影实在是有失冯导的水准。影片中充满了各种热词、段子的拼贴,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印象中,冯导才是幽默的大拿,他才是原创段子的大腕,可是当人们在他的电影中看到无数熟悉的网络段子时,多少还是有点失望。还有人说《私人定制》简直就是无端的圈钱,但是没有将《私人定制》拍成3D,说明冯导还是有相当良心的。

影片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一无是处,只是让人感觉这不像是贴着冯小刚标签的贺岁片而已。其中折射的社会现象还是很多,也比较浅显,关注社会变化心系天下的人估计能看哭,而大多人都是看着乐,乐着乐着可能也会感觉这不就是身边的事儿吗?

故事虽然割裂,但分开看的话每个故事都是现今社会存在的弊端,时代在进步,或许多年以后再来看这部影片会是另外一种感觉,但葛式幽默形态下反映现实问题,确实也是反讽相当高的档次,带着大脑去看,多少会有收获,放松着去看,或许会轻松一刻。其实不妨不以社会背景来看,单纯地去看看别人的笑话,这样也会得到应有的消遣。可是欣赏《私人定制》不是一件轻松的易事,其中的沉重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有过之而无不及。《私人定制》的确映射了当下国内电影业界良莠不齐的现象。或许影片之所以没逻辑,就是因为冯小刚与王朔把这部贺岁片彻底当成了自己宣泄对现实、对自己不满的载体,并且沉醉于其中,多多少少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焦点矛盾与弊端,存在着一定深入思考的空间与价值。有暗讽,有自嘲,有心酸,有荒诞,有安乐,制作了一张镌刻着人性百态的画卷,其实冯导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或许冯导信马由缰的把情节割裂,台词缩水是鼓励让观众从“走心”的角度出发,“心”走对了,光赚广告费就能傲视《三峡好人》这种有点“没心没肺”的电影。在挣钱挣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还不忘播撒公益与纯情,这是何等道行,多少导演都只有瞻仰膜拜的份。至于最后这段莫名其妙的说教,或许是冯导的一点诚意吧,那对大自然说的一句句对不起,仿佛是说给观众听的:“圈走了你们的钱,呵呵,还真是对不起呀。”

作 者:王一超,西南大学文学院2012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私人定制走心冯小刚
冯小刚横看成岭
走心的小设计
走心的广汽Acura厚积薄发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报喜鸟集团 云翼互联 实现服饰“私人定制”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高校首推教师“私人定制”,是创新还是噱头
走心的不丹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展现智慧之光
冯小刚炮轰《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