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以蜇的艺术至境论与黑格尔的理念说

2014-01-17王建英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黑格尔

摘 要:邓以蜇的艺术学对艺术本体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与理想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天人融合的境界。这个概念类似于黑格尔哲学中的理念。邓以蜇始终站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并加以融会贯通,他注意到了黑格尔的哲学美学思想,是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在某个层次上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老子哲学有较多的相似性。这样,中西哲学在这个共同点上可以沟通与对话,他们在邓以蜇的艺术精神世界里复活了。本文重点探讨邓以蜇的艺术至境论与黑格尔的理念说的相似性与互补性。

关键词:邓以蜇 艺术至境论 黑格尔 理念说

著名的美学家与艺术理论家邓以蜇十六岁出国留学,先后在日本、美国学习语言与哲学、美学,之后的1933年邓以蜇再次游学欧洲各国,对西方文化、艺术与思想深有体悟与领会。这些丰富的留学经验使得邓以蜇回国后在中西艺术的打通、比较研究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为在邓以蜇的思想观念中,他始终认为,在对世界本原以及艺术的本原问题的思考上,人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与审美心理。邓以蜇的艺术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易道传统思维已经内化到先生的精神与血脉里,与先生的思想与人格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这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留学西方的经验中,在西方众多的哲学美学理论里,为何邓以蜇注意到了黑格尔的哲学与美学?

这是因为,邓以蜇始终是站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并加以融会贯通的,他注意到了黑格尔的哲学美学思想,是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在某个层次上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老子哲学有较多的相似性。这样,中西哲学在这个共同点上可以沟通与对话,他们在邓以蜇的艺术精神世界里复活了。下面从几个方面讨论邓以蜇艺术学对黑格尔哲学美学的吸收与融会。

一、邓以蜇何以发现了黑格尔的美学理论

首先,邓以蜇对艺术本体的思考是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与理想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天人融合的境界。这个概念类似于黑格尔哲学中的理念。邓以蜇对艺术本体的追问是一种对生命、对苍茫宇宙的追问,在千变万化的审美世界里,邓以蜇始终以一种历史的使命感思考:美的本原是什么,艺术的本体是什么?在这里,老子和黑格尔分别作了回答,是道和理念。在道家哲学里,美是世界万物的一个组成因素,也是道生万物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现象。这样,各种艺术形象也是从道那里衍生出来的,道是美与艺术的本原。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是浑然一体、无法分割的。与老子不同的是黑格尔不但建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而且也建构了相对独立的美学体系。但是在回答美的本原、艺术的本原问题上,黑格尔与老子的哲学有很大的相似性。黑格尔全部美学思想都是基于他对美所下的定义,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对艺术或美的本原问题的一个最简练的回答。也是他美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黑格尔把理念视為无限的、绝对的、自由的,独立自在的。{1}整个世界都是理念在自身运动过程中生成的,在这个意义上理念与老子的道有某种相似性与共通性。如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帛书版《道德经·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赅……”(帛书版《道德经·六十九章》)。同样,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理念就是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真实,表现在艺术中它就是艺术的内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抽象命题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具有丰富具体的规定性。黑格尔展示了大量的艺术史材料,从象征型艺术到古典艺术再到浪漫型艺术,上下几千年,纵横驰骋,呈现出巨大的历史深度和广博的空间跨度。道和理念同是世界的本原,也同是美的本原,两者在哲学精神上有很多相似性,在逻辑结构上也有较大的可比性。

其次,老子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的相似性还在于其关于美的相反相成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在老子的美学里,道是宇宙最高本体,它的特点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但是道又是可以被体验的,可以通过具体事物得以呈现。实际上是道生万物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相反相成,用老子的话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帛书版《道德经·五章》)。既然道是美的本原,美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道的相反相成的特性。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帛书版《道德经·四十六章》)。

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老子发现并说明了相对概念的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在哲学上,老子不但认识到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反相成,而且认识到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所谓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帛书版《道德经·二十一章》)。这是对辩证法的一种深刻把握。而理念是黑格尔表述辩证思想的中心范畴,在黑格尔看来,理念本身就具有对立统一的特性,理念自己设立自己的对立面,然后依靠其自身的力量,经过与对立面的相互对立、依存、渗透、冲突、斗争和转化的运动过程达到对立统一。黑格尔的美学其中心思想就是描述理念在审美世界,主要在艺术领域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中心论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本身就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内涵,理念与感性是对立双方,而理念通过感性的方式显现自己,即理念与感性的对立统一就形成了美。

因此“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是美是理念与感性的对立统一。这种黑格尔哲学中正、反、合的辩证观点,启发了邓以蛰思考中国的书画艺术。他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新境界与新价值。例如:在中国山水画中该用哪一些标准?动物画、人物画中生动与传神的标准在山水画中适用吗?黑格尔所指出的一些抽象的概念正是通过正、反、合的辩证过程实现了具体的统一。邓以蛰深受启发,他发现“生动”可以用来描绘山水形质,“神”可以传达山水精神。山水之形质与主体之神思相结合即是山水画的第二自然,这样,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就是由生动与神合而生的“意境”。这些思想均体现在邓以蜇的书画艺术思想中。

老子关于美的相反相成的观点虽然具有单纯而抽象的逻辑规定,但却是真实而深刻的规定。这是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对艺术与美的直觉把握。而黑格尔关于美的对立统一的思想是一条丰富多彩、充满历史感的审美发展历程,尤其是艺术发展历程的立体画廊,他从古埃及的庙宇建筑到18世纪欧洲文坛,几千年的西方艺术精品被摆放在美的对立统一所构成的框架上,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精品的同时,得到美的哲学启迪。

正是在思考艺术本原问题的过程中,邓以蜇以广博而丰富的学识与阅历,向内浸染于中国传统易道哲学,向外发现了黑格尔的哲学智慧,两下交集,交汇于其对中国艺术史与艺术问题的诠释中,尤其是中国的书画艺术研究中。

二、邓以蜇的艺术至境论——对黑格尔理念说的接受和发挥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邓以蛰与黑格尔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模仿不是艺术本身,艺术理应表现出一种本质的、深刻的、能够诉之于人心灵的精神内容,这是对艺术本体问题的深刻思考。而邓以蛰认为,艺术要表现出超出自然的绝对境界,艺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他指出:

现象是自然界的东西,是变动不居的,不是性灵中的绝对境界。艺术的现象的真實,原不是它的分内的事……所谓艺术,是性灵的,非自然的;是人生所感得的一种绝对境界,非自然的变动不居的现象——无组织、无形状的东西。{2}

这些内容与黑格尔美学思想是一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的核心观念。在《美学》序论中,黑格尔明确指出:

我们首先就要提醒一个事实:对艺术美来说的理念并不是专就理念本身来说的理念,即不是在哲学逻辑里作为绝对来了解的那种理念,而是化为符合现实的具体形象,而且与现实结合成为直接的妥帖的统一的那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理想。{3}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不是逻辑的理念,不是自然的理念,而是属于心灵领域的,黑格尔认为“美的艺术的领域就是绝对心灵的领域”{4}。黑格尔将艺术看作灵魂贯注的生命体,而理想的艺术就是使外在形式符合心灵,使之成为心灵的表现。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提出“理想”的概念,他指出:“(在艺术中)理念和它的表现,即它的具体现实,应该配合的完全符合,按照这样理解,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显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就是理想。”{5}

可见,艺术美的理念就是理想。何谓理想?在黑格尔看来,理想就是灌注了生命的艺术形象。黑格尔认为艺术应当“把每一个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作为眼睛和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示出来”,{6}形式必须能够把整体形象和各部分都化成表现的窗口,显示出内在灵魂的自由和无限。因此理想并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人的心灵借助艺术形式得以自然而本原的表现,即理想是心灵的表现,艺术是理想的实现。

正是受黑格尔这种“理想论”美学观的影响,邓以蛰形成了“艺术是理想的实现或性(心)灵的绝对境界”的艺术至境论。邓以蛰批驳了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而不能造乎理想之境的观点,他在《艺术家的难关》一文中指出:“我们要是细细解析起来,艺术毕竟为人生的爱宠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使我们暂时地与自然脱离,达到一种绝对的境界,得一刹那间的心境的圆满。”{7}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邓以蜇批判了专以记录琐屑无聊生活现象的所谓“艺术”,这类艺术给人以低级官能快感为能事。他积极倡导用理想的艺术去对抗“肤泛平庸”的艺术,并认为艺术的目的不在给人以低级的官能快感。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达到理想之境。艺术如何才能造乎理想,达到心境圆满的绝对境界呢?

邓以蛰认为,这不能靠五官本能感觉,同时也不能靠脑府知识,因为脑府知识会因程式化的捆绑而束缚艺术家的性灵自由。那么艺术家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理想达乎性(心)灵的绝对境界呢?邓以蛰认为,一是靠情感的擒获,二是靠性(心)灵的创造。性(心)灵的创造,邓以蛰在《观林风眠的绘画展览会因论及中西画的区别》一文中,针对一些人把绘画当成是一种设色鲜艳、摹景逼真、能给观者带来快感的娱乐的看法指出:

诚然,艺术是理想的实现;但是把东西抄写一番,是算不得的。理想不是外界的自然生来有的,你的机体上本能的活动,内中也没有含着理想,只是你心内新奇的收摄,心内新奇的铸造,才说得上是理想呢。{8}

也就是说,艺术作为理想的实现是性灵的创造,而性灵的创造则是对自然和本能的超越。也正是在这个认识上,邓以蜇把那些用心领会自然并赋予自然以新境界和新价值的宋元山水画家,如夏、马远、米氏父子、黄子久、王蒙、倪高士当成是理想派画家的宗师。{9}

邓以蜇对艺术理想的强调,是受了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使外在的事物还原为具有心灵性的事物,于是艺术“要把现象中凡是不符合事物真正概念的一齐抛开,只有通过这种清洗,他才能把理想表现出来”。“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的偶然的东西之中所拣回来的现实。”{10}刘纲纪先生也曾指出:

邓以蛰对于艺术的根本看法是同黑格尔美学的看法基本一致的。因为,把艺术看作绝对境界,也就是理想的感性表现,反对把艺术看成是自然的模仿,正是黑格尔美学对于艺术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是建立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但它主张艺术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摹仿,而应该表现出一种本质性的、深刻的、诉之于人的心灵的精神内容,这却是正确的、合理的。{11}

当然,邓以蜇在对于艺术本体问题的思考中对黑格尔的艺术理想也有自己的发挥。邓以蜇认为,艺术要进入绝对境界须冲过本能、人事、知识这些自然的关口,艺术本体通过具体艺术形式呈现出绝对的境界,其最高层次便是“纯粹的构形”艺术。他强调说:

“纯粹的构形”艺术与人的本能、人事、知识相距最远,是人类知识本能永难接近的,它们最能表现艺术家的性灵,所以它们是真正的绝对的境界,是艺术的顶峰。他说,纯形主义决定艺术的意义,“犹之乎狭义的信仰、战争的使令可以决定行为的价值。”{12}

当然,邓以蛰对“纯形”艺术的认识也受西方其他一些美学家与艺术理论家的影响。

在纯形艺术的大本营中,绘画与雕刻是先锋,器皿、建筑、音乐、中国书法等坐镇其中,而文学因与人事关系密切,只合做殿军。邓以蛰对“纯形”艺术的认识也受启发于西方文艺理论,他的关于“纯形”艺术的看法,是受康德的“自由美”和柏尔的“有意义的形相”的影响,是他们观点的结合体。{13}

除外,邓以蜇参照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深入挖掘传统艺术范畴与内涵,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发现了黑格尔哲学、美学与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有相通之处,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为“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美学的最高理想提供了重要的理性依据,同时,通过黑格尔对西方摹仿说的批判,中西艺术有了沟通与交流的契机与途径。邓以蜇以符合中国文化实际的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为基础,以贯通中西的学识使他在分析传统艺术时,自然以黑格尔的思想来映照我国传统美学范畴,发掘了诸如“心画”“气韵生动”等范畴的深刻内涵。这种研究方法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给现代盲目崇拜西方理论的人以警示。

总的来看,黑格尔从其哲理观念出发,认为艺术美的根源在于心灵,理想的艺术应是内在精神意蕴和外在形式整体的完美结合。而邓以蜇强调达到艺术至高境界的艺术具有这样的特点:“艺术为的是组织的完好处,形式的独到处了。所谓绝对的境界,就是完好独到的所在。”黑格尔推崇的理想化艺术的核心是“灵魂”,它与中国艺术范畴“气韵”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二者都是将艺术的生命之根视作是人的有价值的生命形式。它们都特别强调超越形质的生命魅力和韵味,也都因此造就了艺术外在形式的传神、生动。

{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473页。

{2}{7}{8}{9}{13} 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第40页,第42页,第254页,第44页。

{3}{4}{5}{6}{10}{11}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2页,第120页,第198—201页,第201页,第266页,第266页。

{12} 刘纲纪:《美学与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1页。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留学经验与我国早期艺术学研究”(10YJC760070)成果

作 者:王建英,中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艺术史。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黑格尔
修德箴言
从黑格尔的《怀疑论》文章看怀疑论与辩证法的关系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黑格尔的史诗观——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试析后期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批评
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意志概念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