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致力的,是值得
2014-01-17阡愔
阡愔
我们终会从不懂柴米油盐的毛孩子,变成人情世故的老掌柜。
——题记
两个学期以来,似乎大学生活就这么轻易地接受了我。高数、简讯、社团、点名,抢饭……只是有时看着微博中一年前的那种在压抑而充满期待的心情下发出的豪言时会恍惚一下。那时候的我们踌躇满志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充斥着“不知天高地厚”的气息。因为未知的太多种可能,可以把整个世界都不放在眼里;因为无限的自信,可以对每一次6月7号到来之前的失败不屑一顾;因为膨胀的期待,可以把任何无法排解的压力支撑在一个“大学”的词汇上从而释怀。我的确记得,上午第五节课一楼窗口难得地有一丝阳光透过镜片将密密麻麻的政治笔记折射得满是温馨,或是倚靠在最后一排暖气片上的无限温暖,或是睡眼迷离地惊醒时看着前方依旧坚实的背影和右边同桌早已沉眠的梦境……那时,我们确实在高三,似乎是单纯的无比圣洁年代,又像是无限的黑暗时光。
而这段时光如此轻易地就迷失在记忆中了,这样的日子,在一种极端的真实下仿若幻境,充满了不可捉摸的感觉。不过是一个高考字眼便把这一年清晰地截成两半,仿佛六月九号早晨起来,瞬间就听到了骨骼拔节的脆响,细胞分裂的窸窣。于是,我把那十二年的琐碎杂念和一年的风雨打包存在箱底。9月,三个箱子七个包。这一被我戏称作“嫁妆”的行囊,被我拖过机场,地铁,普陀区的大街,高架,出租车,火车站,最后同我一起,来到这一片最繁华城市的郊区小镇。空望了一路的荒凉,也安心了一路的静谧。照例为喜欢而不值得的事情倾尽所有对值得却不喜欢的事情嗤之以鼻。拿这样的心境走进大学,越走越趋向极端。却也还是不悔当初,希望博文广识,也不甘心独择一枝。
大学伊始,习惯着每日琐碎的生活。从每一顿午饭十块左右的电子屏幕显示,到每一件自己向来不在意的生活用品的花销;从和共享区的老板还价一辆很贵的自行车,到欣喜若狂地装空调……每一笔费用出手时都能感觉到一种独立生活的逼近。就像从前觉得关注时政是境界,关注物价是成熟,关注柴米油盐是孝顺,如今被迫这样做了才发现,哪有那么文艺,真正应该关注的一刻,这些都是不需要的。进校后一个学长很老道地笑笑:“技术型,管理型,坐吃等死型。就看你想当哪种了。”而我不知天高地厚地问,可不可以同时具备。现在想起来,他回答我这个问题那一刻的表情似乎是对新生这一群体庞大而勇敢的想象力的同情。他眼中我们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持续时间也向来不超过三十天。所以在一学期所谓的大学生活的磨砺后,我深深体会到大学这个被无数高三生幻想成自由天堂是有多么枯燥。
曾经那些“鞋里掺进一颗硌脚的石子,便又哭天喊地,倒戈弃甲,觉得世不容我”的心境,在长江后浪前浪殊死搏斗的战役中一晃就不见了,现实不容我在一个陈旧的不甘中停滞,而我所以能做到的,不过是比别人更早地站起来,在下一轮波浪到来前用更充足的时间站稳。挖掘那些可以受用一生之物的铲子在自己手上,是否抬得起全凭己见。知行守一,从“知道”到达“懂得”,我不再是三分钟热度之后的懒散,不再是那个“彷徨、呐喊、傷逝、朝花夕拾”的怪圈。
我希望我致力于的,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