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改革开放大幕35年背后
2014-01-17廖元和
廖元和:四川省广元市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区域经济学学术带头人。曾任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改革》杂志主编、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现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西部论坛》期刊主编。主持国内外课题30余项,获第一届和第三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在经济学理论、工业经济和区域经济领域有较深造诣。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城乡统筹的直辖市。重庆在中国区域经济中的定位是由重庆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需要与趋势所决定的。
重庆已有3000多年历史。自1891年重庆出现第一家现代工厂以来,其现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891-1949年是第一个阶段。重庆的近代工业虽然比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晚30多年,但却是中国西部近代工业和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大批工业企业内迁重庆,使重庆成为大后方的经济中心。1949-1978年是第二个阶段。在“均衡布局”方针指导下,重庆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八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特别是三线建设,使重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防工业城市。
从1978年起,重庆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这一历程又可划分为四个小阶段。本文就此作全面和系统的初步回顾与探讨。
重庆改革开放的四个历史阶段
从1978年起,重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四个时期:
从1978年至1983年是农村和企业试点改革时期;
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97年,重庆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直辖市;
2007年6月,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
重庆的百年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与全国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紧密相连,许多时期走在全国发展前列;二是由中央政府所推动。
重庆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重庆的改革开放有它的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重庆改革开放的35年是波澜壮阔的35年,是艰难曲折的35年,也是取得辉煌成就的35年。这35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3年;第二阶段1983-1997年;第三阶段1997-2007年;第四阶段是2007年至今。这样的划分,是以重大事件为标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1983年是重庆实行计划单列开始的那一年,中央批准重庆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是一个转折;1997年6月18日,中央批准重庆市成为直辖市,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与行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发生质的转变;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又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这四个阶段都有中央批准的文件,都有重大的事件,每个阶段的改革都有标志性的内容、特点,都与全国的改革开放紧密相联。
重庆改革开放历程回溯
重庆改革开放的历程回顾如下:
第一阶段1978-1983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始阶段、准备阶段和单项推进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到底怎样搞经济建设,那时高层还未取得完全共识,只是感到经济体制搞得太死,基层特别是生产大队没有活力。这一阶段发生了五件大事,两件政治的、三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
第一件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第二件是平反冤假错案。
第三件是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是中央推动了全国。1977年恢复高考,重庆第一批高考报名的有7万多人,录取了5千人。当时重庆只有9所院校。1978年,录取了1万2千人,招研究生的有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学院、西南农学院等4所学校,共招了87个人。当时师资力量不够,师资当中也有许多是平反人员。
第四件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五件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进企业改革。这件事重庆是走在全国前面的。1978年,四川省委确定了6家企业扩权试点,其中包括重庆钢铁公司。
第二阶段是1983-1997年的计划单列时期,是重庆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有八个方面的改革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计划单列。1983年,中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电、气、外汇等都要计划指标。当时由中央分给四川,再由四川省分给重庆,指标很少。经济学家蒋一苇、林凌提出中心城市的理论,认为完全按行政级别管理压抑了大城市的作用。两人还给国务院写了一个关于重庆实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报告。1983年2月,中央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第二个是市带县。当初重庆有9848平方公里,600多万人口,只有江北、巴县、綦江、长寿四个县。后撤销永川地委,永川地区的县(市)归重庆,合并后有22341平方公里,共12个县(市),有利于发挥大城市作用。
第三个是横向经济联合。1983年4月,胡耀邦带人到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调研,当时交通不便,横向经济联系较差,他认为应该搞三省四方联合,1985年广西加入变成四省区五方,后来又变成五省区七方经济协调会。当时重庆领导认为重庆仅融入西南一片还不行,还应该向长江流域发展,形成重庆联结长江一线和西南一片的格局,于是由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发起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在重庆成立,以后发展成长江沿岸23个城市经济协调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横向联合最早的形式。
第四个是工业企业改革,主要推进工业的改组和联合。
第五个是商业改革。重庆流通领域的改革在全国走在前列,最有名的是“四放开”,放开经营、价格、用工、分配。1991年,全国正处于治理整顿当中,“四放开”实际上使企业有了自主经营权,各地都到重庆来取经,重庆为全国的改革作出了贡献。
第六个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此前整个重庆都是“有市无场”,这一阶段逐步建立了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证券市场、商品市场等。
第七个是对外开放。最早是嘉陵厂跟日本人搞的公司,政府没有管,是企业自己搞对外开放,成功了就得到了公认。另一个是开发区,全国的开发区是1984年后建立的,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又搞了海南特区。而重庆是1993年才建的经开区和高新区,整整滞后了近十年。
第八个是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重庆这一阶段走在前面,分别有利改税、取消调节税等内容。1986年起,全国推行承包制,承包制的弊端导致股份制的试点。重庆第一家股份制试点是1987年中药材公司,后来觉得太小,于是国家三部委、重庆市政府、兵器工业部又下文在嘉陵厂进行股份制试点,1995年股票上市。而上海成立证交所是1990年,深圳是1991年。这件事重庆落后了,非常可惜。
股份制改革,1987年就开始试点改革,但到1993年才开始形成上市公司。如果当时抓住机遇,有可能出现在全国影响很大的企业集团。
总的来说,重庆的改革发展是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要遵循全国改革开放的共有规律,在很多方面既有对全国作出贡献的方面,又有在全国改革潮流和趋势的影响下由外部带动的方面。重庆市在这方面来讲,第一阶段出现重钢和嘉陵军工在全国率先进行企业改革;第二阶段在全国率先进行计划单列,率先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出现全国第一个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企业集团——嘉陵集团,它是全国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之一。1985年,重庆在全国率先推进长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横向合作。1991年,重庆商业企业的“四放开”改革为全国在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全国第一个企业破产案也在重庆,即重庆第一针织总厂的破产,这是全国第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破产案,被海外实业公司收购。
第三阶段是1997-2007年,这个阶段与第二阶段(综合经济配套改革)相比,除了经济体制改革外,还包括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推进。全方位改革在第三阶段表现得很突出。1996年,国务院批转四川省的报告,要重庆市代管涪陵、万州、黔江,这件事由来已久。1986年,准备上马三峡工程,当时有低坝、中坝、高坝方案,重庆市说采取低坝方案,重庆朝天门就成为死港,于是给中央打报告,中央经专家论证后采纳了重庆意见。后准备成立三峡省,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1995、1996年又提出来了。当时重庆成立直辖市的背景之一就是三峡移民。
重庆直辖有四大任务:三峡移民、发挥老工业基地作用、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保护生态环境。
任务一:三峡移民。过去修水利,移民赔偿是淹房赔房、淹地赔地,而对三峡移民则提出开发性移民方针,移民主要部分在重庆库区。
任务二:振兴老工业基地。重庆工业企业从1995年开始连续6年亏损,在西部地区重庆是亏损最厉害的。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从1992年开始发生质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党的十四大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这样全国就把价格放开了,重庆的国有企业多,军工企业多,重工企业多,历史负担重,资金困难。而东部地区外资多、发展快。
1997、1998年,房地产业、旅游业发展起来,该阶段的特征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交通工程建设到区县的高速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除了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民营企业飞速发展外,高新产业也有大的发展,房地产业发展并带动建筑业繁荣,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教育事业也大大向前推进。广电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干部制度改革展开。
任务三:大城市带大农村。值得我们研究的是:重庆在直辖后实行三级管理制(中央、市、县),省实行四级管理(中央、省、地市、县),多一级就多很多部门、很多工作人员,上面的文件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传达,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即中国是实行三级管理还是四级管理,或者说是哪些地方实行三级管理,哪些地方实行四级管理。重庆直辖时万州、黔江的干部如何安置,是否有推广价值,值得探讨。在这个过程中,重庆实行撤乡并镇,这符合发展规律,同时在此过程中,比较大的成绩是2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00万人口减少到只有四五十万。
任务四: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在这一阶段成为主要问题之一,取得很大成绩。
2007年以后是第四阶段,把第四阶段单独划分出来的原因是任务不一样了。1997年重庆直辖时的四大任务中,第一是三峡移民,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大量移民任务不复存在。2007年后的四大任务与1997年有所不同,第一个任务仍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振兴老工业基地,第二个任务在1997年是大城市带大农村,2007年后提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个任务在1997年提的是三峡移民任务,2007年后提的是民生问题;第四个任务在1997年提的是生态环境保护,2007年后提的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城市功能。四大任务有两个变了,一个深化了,同时目标是“314”总体部署,使重庆成为西部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小康社会。1997年直辖时的任务主要是移民,而2007年后的重点是怎样在西部率先实现小康,实现中国西部的增长极。任务大了,发展模式也不同了。这个模式就是怎样实现城乡统筹,而且不但要解决重庆本身城乡统筹的任务,还要为全国的城乡统筹提供经验,即使失败的教训也是宝贵的财富。
中国发展到现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央为什么要选择成都和重庆做试点,而不选择广东等省,那是因为重庆首先具有二元结构典型性。
城乡统筹还要选一个城市实力很强,能带动农村发展的地方,重庆和成都无疑都比西部的其他城市更适合。二是重庆具有代表性,重庆老少边穷的地区都有,城口等地是革命老区、渝东南是少数民族地区,三峡库区可算边区,二十几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其它地方不具有这种代表性;第三,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了60%以上,平原面积只占12%。重庆多山区,对全国具有示范作用。
重庆能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重庆成为城乡改革试验区与深圳、珠海等老特区有很大不同:第一是时代背景不同,它们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建立的,重庆试验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的背景下建立的;第二是任务不同,前者是为新体制的建立探索新路,重庆则是为新的发展模式探索新路;第三是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靠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金建成的,重庆试验改革是在加入WTO这个大背景下,靠的不是优惠政策,而是靠优良的环境、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这三个不同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除了经济体制改革外,城乡统筹还要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社会保障问题、教育问题、金融问题、财政问题、土地问题等等。
从2007年到2012年,重庆市改革开放的主线是在“314”总体战略部署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开放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这一阶段,电子信息、商贸、金融、物流、旅游等产业快速成长,农业稳定增长,国有经济进一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例显著上升;在工业结构中,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改变了“汽车、摩托车”一业独秀的局面,经济总量迈上几万亿台阶。
二是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对外开放出现里程碑式的进步。
2008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时请求国务院给予重庆更多支持,温家宝总理指示国家发改委牵头进行专项研究。
2008年6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200多人到重庆调研,提出设立“两江新区”。
200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设立“两江新区”问题。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设立重庆市两江新区的批复》。
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两江新区的发展定位是: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形成一门户两中心三基地”。
除“两江新区”外,在这一阶段还成立了两大保税区。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2010年2月15日,国务院又批复重庆成立西永综合保税区。这标志着重庆的对外开放迈上了新的台阶。
三是统筹城乡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这一阶段,重庆市在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城镇住房等领域锐意改革,积极探索,“两翼”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民生导向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在继续坚持发展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重视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
重庆改革开放是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5年来,重庆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基本生活质量有了根本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全面改观和进步,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2010年和1978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110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了26.6倍,第二产业增加了125倍,第三产业增加了230倍。
重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历史性成就不仅体现在重庆自身的变化上,还体现在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突出贡献方面。从重钢在全国首举“自销产品”的大旗,到嘉陵军工厂对外开放,走军民结合的道路造出第一辆摩托车;从全国最大的国有纺织企业重庆针织总厂的破产改革到商业企业的“四放开”、“五自主”(经营自主、价格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主、技术自主);从西南三省四方、五省区七方横向合作到长江流域横向合作;从市带县到直辖;从安置百万移民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从老工业基地振兴到构筑内陆开放高地;从大城市带大农村到在全国实行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重庆改革开放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无一不具有全国影响,无一不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探索经验。重庆的改革开放是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它和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重庆的总人口占全国的2.46%,除货运总量外,其它指标均低于2.46%。它表明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按人均水平看,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还处于欠发达地区。
未来的重庆将出现五大必然趋势:
——重庆将成为中国中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和管道运输五种方式齐备。交通枢纽地位将带来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积聚和转化。
——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将加快。
——产业结构中新兴战略性高科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有较大发展,成为引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导产业。
——重庆内陆对外开放高地的构筑将使重庆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
——成渝经济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将使重庆的功能和作用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向西部重要的增长极进而向国家级中心城市转化。
重庆的改革开放将有着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