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污名化的背后
2014-01-15丁克着
丁克着
近两年媒体和大众口中的“大妈”,成了一个人人得以嘲弄、批评和责骂的人群。昨日大妈抄底黄金了,今日大妈广场舞扰民了;一会儿大妈需求推高房价了,一会儿大妈讹人突破道德底线了……这是肿么了?难道作为朴素平民大众群体的中老年妇女,有如此大的能量么?她们的所作所为就该遭此污名化么?
掰开“大妈”这个词,可以看到其内核结构复杂。首先,这不是单纯的女性,而是日益走向没落的中老年妇女。在男人眼里,这群“欧巴桑”不像年轻貌美的女孩那么养眼,已经失去任何性吸引力和生命中的最美好时光;
在商家眼里,这群过气的中老年妇女喜欢讨价还价、挑剔、斤斤计较,跟时尚相距甚远,从她们身上挣不着什么钱;
在年轻人眼里,这帮中老年妇女没文化没知识没品位,还喜欢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烦人;
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妈们虽然勤勉肯干听话好使,但头脑和手脚都已赶不上年轻人,而且个个都不是好惹的,你若侵犯了她撒泼打滚什么都来……
因而,第二,显然不是所有中老年妇女都是“大妈”,大妈的称呼其实是专属于中老年女性中的底层和蓝领,或者即使干过办公室职员和居委会主任的活儿,也是跟一线“群众”打交道,天不怕地不怕的那种。是上时代留下的一个正面称呼,而今如何越来越成为众人耻笑或者贬义的称呼呢?这跟时代大背景的变迁紧密相关:在天天讲平等的时代,阶级阶层与富贵贫贱却日益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和评判标准。对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膜拜和景仰,称得上如同滔滔江水……这种价值取向显然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和审美趣味,而大妈被认为处在这种趣味的末端。对大妈的嘲笑,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那个无阶级时代生活的嘲笑。
第三,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大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又不招人待见的矛盾角色。从摆摊卖早点的、到保姆家政工、保洁员服务员,都少不了她们的身影。当然能够抄底黄金或者有时间广场舞扰民的,其实已经扩展到中老年妇女的中间层,即所谓普通工薪阶层的中老年妇女,说明这个社会已经匮乏到即使给中间层的女性也没有留下什么生活的空间。
家庭内部的角色就更不用说了,大妈中间的大部分人抚育完儿女辈还要接着带孙子女辈,好不容易能从一辈子的上班和家务琐事中挣脱出来到公共场所活动一下,偶尔跟风去理个财上个当,也算是人生解放的开端,是否惊扰着别人也就顾不上了。独生子女们一边剥削着老娘的劳动力,一边抱怨着大妈的无德和无修养,却从未想过家庭与社会至今是否给她们创造了一个有德有素养的环境。
中国大妈苦出身,一辈子伺候老的少的男的,服务于单位和社会,效忠于上头和领导,还要和大老爷们一起下地下工厂挣钱养家,惟独没有她们自己,也没有多少机会接受现代教育和独立思想熏陶。末了连跳个广场舞做个拍手操,她们都得靠自己去和公共舆论以及下一代争夺空间。
可是除了广场舞,她们可以找到别的自我释放的途径么?没有。这不是我们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命运缩影么?如今方便地扣在她们头上,让她们承担起现代转型的道义责任,未免有些苛刻了。也许很多时候这不过是人们对中国人自我处境进行自嘲的一个代名词而已。
因为大妈从来没有代言人,她们是人人可以欺负的群体。许多中产或知识女性所做的,无非是宣告自己永远不会加入大妈行列,跟这些没文化没现代素养的同辈中老年女性保持切割;年轻女孩和白领们则祈祷自己几十年后不会堕落或沦落到那一步,为此她们或者削尖了脑袋寻找与财富的联盟,或者加班加点拼命上班积累财富与品位,与恐怖的大妈一族决裂。
一代比一代强,这是好事儿。我们不能假设人人都像电视上侃侃而谈的成功女性一样犀利而优雅、高贵而有文化。中国的大妈们是最顽强生活下来、历尽磨难并对同伴做出最大贡献的群体。因此,或许在我们嘲笑和编写大妈段子的时候,稍微含一点恻隐之心和反思之意,那样也不至于像这两年电视屏幕上涌现出来的所谓家庭剧那样,不将丈母娘和婆婆们都塑造成“阴毒大妈”或者“小丑大妈”誓不罢休。
这也忒欺负人了吧!虽然我也不习惯大妈们的高嗓门和热心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