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大报纸对中国自然灾害的报道
——以芦山地震为例
2014-01-15林燕燕石小娟丁艳艳
林燕燕,石小娟,丁艳艳
(1.华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北京 东燕郊 101601;2.华北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东燕郊 101601)
灾难是人类生存所面对的一种常态,一般分为自然性灾害和社会性灾难两类,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天灾”和“人祸”。而灾难性报道,即是新闻媒体对各类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与普通新闻相比较,灾难性报道具有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社会性等特点,故而一直是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是社会舆论的中心。
面对灾难,媒体应该如何应对?何德功、刘浩远指出,发生重大灾害时,媒体肩负着及时、准确报道信息这一重大责任。首先,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硬件准备,以确保灾难发生时信息的及时传播,同时要加强防灾报道。其次,报道必须建立在获取真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报道。通过取材获取数据、报道事实是报道的一般性原则。第三,由于灾害的特殊性,为了稳定社会,避免受灾者陷入恐慌,灾害报道还要做到尊重生命,给予人文关怀[1]。
本文针对影响人们观念形成的大众媒体的报道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日本三大报纸报道的基调,研究日本媒体对自然灾害报道的特征以及在对华灾害报道中体现的中国印象。
1 日本三大报纸
日本是报纸阅读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综合性报纸发行量大,对重大事件、事故、灾害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动向等较为关注,会及时向民众通报,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明显[2]。学界普遍认为,日本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是日本三大报纸,也是日本的主流媒体。另外,以地方性报社为主体的加盟报道机构组织的共同社,虽然不是新闻报道机构,但却向全国加盟报道机构发送新闻,也是与报纸等同的重要媒体。
读卖新闻的发行数量超过1000万份,销量世界第一。由于其报道基调多为中到右派、亲美保守派,也被称为大众主义。木村雅文根据大阪商业大学JGSS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指出,读卖新闻的阅读群体“与日经和朝日新闻相比,高校毕业生、蓝领职工、临时工人员的比重高”。这反映了阅读群体的学历和职业层级较低,受众范围较广[3]。
日本经济新闻简称为日经、或日经新闻,是全国性报纸之一,具有很强的经济专业性。与一般性报纸相比,开设股市专栏,报道经济、产业相关的新闻。根据日经官方网站统计,从日经读者的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来看,日经的主要读者是一批拥有高学历、高层次和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群。这就不难理解作为财经类报纸,其发行量甚至还位居每日新闻之后的日经却能跻身三大报纸的原因了。当然如此高的人气不仅得益于其良好的经营模式,更依赖与其报道的水准[4]。
从报道内容和报道基调来看,代表左派、革新、自由言论的朝日新闻,其读者群与读卖新闻相同,集中于关东地区[5]。读者人数在全国性报纸中仅次于日本经济新闻。
本文选取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三大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关于芦山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究日本主流媒体灾害报道特征及当前对华报道的趋势。
2 报道分析
2.1 芦山地震介绍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 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这是继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之后的又一次震级较大的地震。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20日发生7.0级地震后,日本各大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纷纷派出驻中国记者赶往灾区进行现场报道。在引述中国政府和媒体公布的受灾情况的同时,对中国各方面积极开展的救援进行了报道,显示日本社会对于四川地震救灾情况的密切关注。
2.2 报道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或试验分析、文章分析是指在大众媒体研究或交流研究等社会科学领域,对杂志报纸等的文章内容、电视节目、交流内容(信息),进行客观的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在对书籍、网站、绘画、法律等信息的研究中,为分析采访内容,在社会科学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6]。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内容分析的重点在于“对象、原因、范围、效果、言论”。Kimberly A. Neuendorf 提倡根据内容分析的六部分来定义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客观性-主观性、演绎设计、信赖性、有效性、概括、反复可能性、假设验证)对信息进行数量或质量上的详细分析。并不受限于测定的变数种类和发表信息中的文章种类。”[7]
本文将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类型、信息源、标题、报道主题作为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对日本三大报纸对芦山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
2.2.1 报道数量
本文的分析对象为地震发生后一周,即2013年4月21日至2013年4月27日三大报纸对于芦山地震的报道。
表1 日本三大报纸对芦山地震的报道统计(2013年4月21日至27日)
调查显示,三大报纸关于芦山地震的报道数量差异较大。报道数量最多的为读卖新闻,共13篇,报到时间集中于2013年4月21日到2013年4月27日,即灾后一周内,这说明读卖新闻持续关注此次地震的灾害情况;而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则在灾后三天内进行了集中报道。此外,三大报纸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都对芦山地震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时效性”的原则。从报道的时间和数量可见三大报纸对华的关注程度。
2.2.2 报道版面
报纸的版面包含综合、政治、国际、经济、金融信息、社会舆论、投稿、解说、商业信息、生活、教育、家庭收支、科学、文化、体育、节目、地区、社会18项内容。
从报道的版面来看,三大报纸对华灾害报道一般集中于“国际版”。其次是“社会版”。诚然,对日本三大报纸来说,芦山地震的发生是国际新闻突发事件,即发生在日本境外的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而日本国民了解海外时事一般是通过国际报道这一渠道,从这点来看,三大报纸第一时间刊登在海外版上的几篇报道能够体现其国际新闻报道的特点。
朝日新闻只在国际版进行了报道,这说明朝日新闻在对此次震灾进行报道时,更多的从涉外报道的角度方面进行关注。而读卖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在震后次日分别在国际版和社会版作了报道,不仅如此,读卖新闻在震后一周内,对灾情成因、抗灾、赈灾新闻和灾后反思等进行了跟踪报道;而日本经济新闻仅在灾后两天内做了三篇相关报道,说明读卖新闻作为日本第一大报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国际报道的关注对象,对华自然灾害报道不仅能做到及时,而且能全面、立体、深入的持续关注。
2.2.3 报道类型
报道类型包含一般新闻、深度报道、评论、消息以及其他。
从报道类型来看,三大报纸中以一般新闻类报道为主体,消息发布次之。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日本主流媒体对华自然灾害报道形式多样,除了采用常规的一般性新闻报道、跟踪消息报道外,还就地震发生原因对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采访报道,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设施及中国政府的应急措施、新任领导班子应对灾害能力等进行了深度报道。
但总的来说,三大新闻对此次芦山地震报道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一般新闻占比重较大,都有关于新政权、新任领导人应对措施的深度报道,此外还有各报纸对本社所关注的问题的相关报道。
2.2.4 信息源
信息源主要包括新华社、共同社、本报社等媒体。
信息源和照片源主要依赖本报社,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读卖、朝日两家报社均派遣记者进入灾难现场,基本都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与此相对,日本经济新闻的六篇报道中,三篇来自于共同社,本社发回来的三篇报道中,有一篇是从北京发回的关于李克强总理前往震灾现场的深度分析,另外两篇都是来自重庆的关于日本人遇难的信息、及灾情伤亡人数的报道,这说明日本经济新闻虽也关注此次灾害,但它更多的是从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及中日两国人民生命、生活的角度出发,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财经类报纸的报道立场。而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所有报道均来自本社记者的报道,采用的照片也几乎全部来自本报社记者在前方拍摄的照片,一方面可以增加读者对其报道的信赖感,同时亦可为其报道创造独立的环境,即可选择与其报道目标一致的文字、图片信息。
2.2.5 标题
从标题用语可以看出三家报社对华报道的基调有所不同,如李克强总理赴灾区的报道中,朝日、日经、读卖三家报社分别采用“救援対応 政権の運命”“李首相、現地入り”“李首相、即日現地入り”的标题,相对客观;而对汶川地震重建设施的报道,朝日采用“08年を教訓、耐震校舎は無事”,读卖则用“新基準でも校舎に被害”的标题,两家截然相反的报道视角体现出读卖新闻对中国震后重建设施的诟病。此外,在一些副标题和小标题中,从读卖的“習体制 不満拡大阻止へ全力”“子供にはあまりにひどい”可以读出其右派报道基调的倾向[8]。
2.2.6 主题
报道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事件追踪、事件调查、处理和应对措施、社会相关问题、专家意见、领导者活动等。
三大报纸的报道多着眼于对事件的追踪报道。除事件追踪外,还关注了在救援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反应。如灾害发生后,政府的处理和应对情况。除当时的灾害外,还报道了许多与灾害相关的社会问题。其中,读卖新闻既有时间的追踪报道,又有专家地震原因的解析、赈灾救灾、政府领导人应对措施及海外援助、汶川地震重建设施等的报道,可谓全面、立体;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首先关注新任国家领导人的对策,这从其国际版面的位置可见,另外还对震后国宝大熊猫的安置做了报道。
2.3 日本三大报纸的自然灾害报道特征
灾害发生时,追求实效,及时报道十分重要。发生大型自然灾害时,即时准确的报道信息是媒体最大的责任。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震发生后,日本三大报纸均派出了驻华记者,在次日的国际版发布了报道,三大报纸反应出迅速应对、报道及时的时效性特点。当然,民众在阅读国际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报道时,首先会考虑驻当地的本国人员的伤亡情况。三篇报道中,仅日本经济新闻在首篇报道中以日本总领事馆提供的“邦人の被害情報なし”为小标题展开报道,这也体现了其作为日本影响力最大媒体的报道特点。
自然灾害报道中,如实报道灾情,报道困难,能唤起民众的关怀之心,呼吁民众伸出援助之手战胜困难。日本经济新闻依然采用其惯用的报道特点,即善用数字,坚持客观报道的原则。如,在4月21日和22日的两篇灾情报道中,正副标题都采用了死伤者数字。此外,小标题也多对处于恐慌和不安的灾区民众的生活状况进行报道。而读卖新闻更是从灾区的天气、道路状况、缺水断电等阻碍救援的角度报道,引起各界对灾区的关注。
此外,灾害报道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受灾者陷入恐慌。因此,灾害发生时,日本媒体报道了政府、相关机构及社会各界的救援工作,可谓“安心报道”。体现了尊重生命的人文关怀。日本经济新闻采用的三张照片都是党政军的救援画面;朝日新闻以体现灾情的灾区的道路、生活画面为主;读卖新闻涵盖面广,除体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实况照片外还刊载了体现汶川灾后重建设施牢固性的照片,体现了其深入、立体的报道特点。
3 三大报纸灾害报道中的中国印象
在对华报道中,真实性不仅是阐述事实,同时还体现了各报道的主观意见,为了展示自己的政治思想,编者会尽力保证报道的公正性。其中也存在事实与见解混杂的问题。三大报纸的报道中,对于中国政府、领导人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的报道较为客观,但读卖明显体现出对中国政府没有信心,对灾后重建设施诟病的右派思潮[9]。其次,日本三大报纸主要采用本报社信息进行报道,包括采用的图片信息等,这易于构造报道的独立环境,言论相对独立,保证了报道的准确性。
在此次芦山地震的报道中,从报道全面性、立体性方面来看,读卖新闻尤为突出。而其构筑的报道基调和对华印象也更为明显,无论从其关注点和标题、主题等都可以看出其右倾思潮。相对此,朝日新闻则较为中立、客观。而日本经济新闻更是从本社的立足点出发,对其读者关心的灾情、本国人遇难信息、新政权应对措施灾区大熊猫安置情况等进行了报道,焦点准确,信息传达及时,体现了其专业素养高、坚持客观报道的特点。
总的来说,此次芦山地震灾害报道中,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相对中立、客观,而读卖新闻右倾思潮显露是显而易见的。
4 结语
报纸在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本文并非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报道考察了日本三大报纸对华自然灾害报道的特征。通过分析日本三大报纸对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探明了日本报纸灾害报道的特征及对华印象。首先,灾害发生时,日本媒体对灾情、政府及相关组织实施的赈灾、救灾等救援工作进行了迅速报道,体现了时效性。其次,作为日本主流报纸,三大报纸在报道中,不仅报道了灾害的相关情况,还报道了政府援助和社会救助等社会相关问题。同时,作为国际性报道,三大报纸都关注了中国政府及领导人应对自然灾害所采取的举措,尤其是对中国新政权表现出了较大的关注。其中,对中国地方政府灾害应对措施不完善等的相关报道中体现出其对华印象。
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其新闻媒体对地震的报道经验丰富,研究日本报纸对中国地震的报道方式,对我国的自然灾害报道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日本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而日本政府的对华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媒体的报道方向,这一点也是我们在研究时应当注意的。
[1] 何德功,刘浩远.日本媒体怎样报道自然灾害[J].中国记者,2010,(10):25-27.
[2]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崔保国.走进日本大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4] 岛田由利子.日本主流报纸对华报道的特征及其背景剖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5] 蒋一鸣.日本报纸涉华报道现状透视[J].新闻爱好者,2005,(10):19-20.
[6] 田中初.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D].复旦大学,2005.
[7] 有馬明恵.内容分析の方法[M].京都:ナカニシヤ出版,2007.
[8] 金嬴.浅析日本新闻媒体中的厌华情绪[J].日本学刊,2005,(2):32-36.
[9] 李双龙,张国良.传媒报道与中日相互形象的形成[J].新闻记者.2002,(12):49-52.